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640

华社无视国中华文?

2025/03/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华夏

朋友发来一则马大中文系主任潘碧华的脸书贴文,开头第一句就是“华社继续睡觉,国中华文班只能唱悲歌”。

原来,潘碧华到森美兰的两所国中讲课,看到学生上课的环境不理想,因此有感而发,认为华社对国中华文班的母语教育关注不足,很多华教团体在睡觉,造成国中华文班被遗弃了,得不到照顾。

我不清楚潘碧华是否在大学的象牙塔呆太久了,所以没有掌握到国中华文班的情况。

国中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普通国中,一个是所谓的华中。

在华中的部分,早在2011年,80所华中的董事部就成立了华中发展理事会。另外,80所华中的校长,则更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华中校长理事会。历任的华中发展理事会执委及华中校长理事会理事,每一年皆有与教育部及教育部副部长会面,讨论华中以及国中面对的问题,包括师资不足,拨款机制,以及推动中学华文科活动等事宜。

而一般的国中,则在2009年,在进一步课程发展司华文组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接着,各州也陆续成立了各自州内的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

联谊会除了集合教师们讨论中学华文科的教学,也协助收集全国华文教师的资料,作为与教育部要求资源的理据。

严重缺乏师资

而在2000年,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韩春锦的争取下,在各州教育厅设立了华文科督学的职位。而华文科督学,最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确保州内的中学华文班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华文科督学也是各州协助解决中学华文班问题关键官员。

目前,中学华文班面对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严重缺乏师资。目前,根据资料,全国至少欠缺250名中学华文教师,这导致很多华文班被迫以母语班的形式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意愿,以及学习的成效。

而这个问题,是属于教育部的责任。潘碧华如果有心要关心中学华文班的问题,应该把矛头对准教育部,而不是调转枪头回来责问华社。中学,属于政府学校,为学校准备足够的教师,准备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原本就是教育部的责任。为什么潘碧华认为华社应该扛起这个责任?

确实,华社必须要对国中华文班给予更多的关注,但华社给予的关注,应该是辅助性质的。华社可以集合力量,协助教育部把申请成为中学华文教师的资讯广传,让更多学生去申请成为教师。

华社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配合,提供基本的资源,让中学华文班及华文学会能得到更多发展的资源。但归根究底,最主要的责任还是要确保教育部真正去关注中学华文班面对的问题,通过官方的管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教育部没有意愿或具体方案去解决中学华文班的问题,华社投入再多资源,也难以支撑国中华文教育。

勿尝试绑架华社

我希望潘碧华批评华社还继续睡觉这番话,是因为她没有全盘掌握中学华文班的具体情况,而不是要为教育部开脱。更不要把中学华文班的问题,用悲情主义,尝试绑架华社。

潘碧华责问华社在睡觉,或认为华教团体不关注国中的华文班教育,对于十几年来,一直默默与教育部周旋,努力扶持国中华文教育的团体,是极为不公平的。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潘碧华说两所中学面对的问题,其实相关的华文老师,向学校领导直接交涉,就可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学校不能解决,或不愿意解决,森美兰州是有华文科督学的,老师可以把事情向督学报告,由督学与校方交涉即可。

因此,潘碧华说的华社继续睡觉,或许她应该改为华文老师还继续睡觉,还是华文科督学还继续睡觉呢?

如上所述,不管是华中发展理事会、华中校长理事会,还是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在睡觉,也不敢在睡觉。

或许,潘碧华主任可以向历任的教育部副部长查询一下,每一年,是否都有与这些华教团体会面,讨论中学华文班面对的问题。

或许,我要向潘碧华建议,你脸书的贴文,应该是写“教育部还继续在睡觉,中学华文班就要唱挽歌”。 

 

政府应下放权力,让各州承认统考

2025/03/24 星洲日报/社论

董总主席陈友信日前强调,争取独中统考获得承认是董总目前最核心的任务,同时会采取多方策略寻求突破,包括像砂拉越打开破格,先局部承认,在西马也希望在相关州属取得“试点”承认,为进一步全面承认统考文凭打造有利的“时间表”。

董总从州寻破点,争取逐步承认统考是现实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之举,但也较为务实。

独中统考(UEC)承认议题已经纠缠半个世纪,至今仍未获得政府全面承认,永远都是“剩下最后一里路”。

反而是砂拉越政府已局部承认统考,允许统考生报读当地公立大学或成为公务员;两年过去了,并未发现什么负面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统考生仍被政府大学拒收,这不仅影响统考生的升学公平,也加剧人才外流。“为何承认统考如此困难”?背后当然牵涉复杂的政治与种族因素,更反映大马教育政策长期受到政治干预。

政府应该采取务实态度,逐步承认统考,同时透过教育体制改革减少政治干预。

承认统考的困境:政治与种族的纠葛

长期以来,承认统考一直是华社关心的议题,但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仍遥遥无期。政府承认统考很难,因为执政党担忧承认统考会引发马来保守势力的反弹,影响马来选民的支持。

而在野党则认为,承认统考将冲击马来语地位,削弱马来人主导的公立教育体系,这种观点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但大马政局长期受种族政治左右,“反统考”成了选票来源是不争事实。所以董总主席陈友信才会有“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想法。

大马教育政策存在双重标准。令人疑惑的是,大马政府大学可以录取来自中国、印尼、中东甚至非洲国家的学生,却对本国的独中生设下无情障碍,这很难令人信服。

根据世界大学排名,排名不差的马来亚大学(UM)、博特拉大学(UPM)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学生,甚至向外籍生提供奖学金,而父母诚实缴税的统考生却无法进入这些学府,情何以堪?教育政策偏差无疑将优秀的本地学生推向海外。

部分政府官员曾质疑统考生素质是否符合本地高等教育水平?这是多虑了。统考自1975年设立以来,其学术水平已获得全球多个国家/地区承认,包括美、英、澳、新、中、港、台等地知名大学,统考生可以直接申请当地顶尖学府,通常成绩优异;这显示独中的教育质量并非问题,问题的核心仍是政治。

董总为了加强统考的学术价值与国际认可,将改革统考评量,包括推动高中理科实验评量与三语口试计划;董总努力与国际接轨,我们教育部的思维是否应该改变?

破除政治与种族因素的干扰

董总除了争取承认统考外,也强调应该推动跨党派合作,让教育政策不受政治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教育部的决策屡受政权更迭的影响,教育政策推动缺乏长远与稳定性。大马教育政策应该奠基于学术与社会需求,而非政党利用的工具。

承认统考没那么难,所谓的砂拉越模式就是分阶段承认统考。砂拉越政府已率先承认统考,允许统考生报考当地的公立大学与投入公务员职位。这为联邦政府提供一个可行的参考模式——先从部分政府机构或特定学科(如理工科、商科)开始接纳统考生,再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此一来,可降低保守势力的反对声浪。

此外,部分反对承认统考的声音来自对华社的不信任,教育部应该向外宣导统考生素质与对国家的贡献,消除友族的误解。无庸置疑,统考生在科技、医学、工程、金融等领域表现优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如果不接纳,最终造成人才流失。

美国的教育分权制度值得借鉴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行政令,要求教育部长麦克马洪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推动教育部的关闭,把教育管理权归还各州,以兑现他长期以来对保守派的竞选承诺。

1979年以来,美国投入教育经费达到3兆美元,按人均比例是世界最多;但国际经济暨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15岁中学生“学习能力评估计划(PISA)”中,美国排名只处于中位数,因为如此,特朗普就废除联邦教育部,将教育权力下放至各州,让各州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教育政策。

让教育回归教育,别让政治绑架教育

关闭教育部,将教育部下放至州政府的模式是否适合大马?因为大马PISA排名落在很后段班,这意味着教育部必须慎重检讨几十年来的政策是否出现偏差?教育部的功能著重于提升学生素养。至于是否承认统考?不妨让各州政府自行决定!

减少政治干预,让各州可根据当地需求制定教育政策,而非由联邦政府一刀切,这将有助于减少统考争议,因为不同州属可自行决定是否承认统考。此外,各州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教育制度,例如砂拉越若要发展能源科技,则可鼓励理工科教育,灵活性更高。

目前大马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若继续因政治与种族因素拒绝承认统考,只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楚材晋用是国家发展的悲哀。

政府应该采取务实态度,逐步承认统考,同时透过教育体制改革减少政治干预。美国的教育分权模式有可借鉴之处,但大马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以确保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最终,“教育应该回归教育,而不是沦为政治角力的工具”。唯有如此,大马才能真正培育出符合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国家长远发展。

 

给孩子一个发挥空间

2025/03/25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家强

仁保中华文化促进会最近主办文化之夜,并邀请数间中学及小学的学生及单位表演各种文化节目,例如华乐、二十四节令鼓、唱歌、跳舞等,而且会场后方也有叶雕及书法艺术的展出。

仁保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刘汉贵及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在致词时,都异口同声提到一个重点,就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孩子在舞台上展现才华,表现自我。

这番话不禁让我回想在小学时期,我也曾经是学校鼓笛队的成员,虽然每个星期都会回到学校训练,但是却鲜少有机会出场表演,偶而只有在一些学校活动时,才有机会穿上色彩鲜艳的队服,在大家前面表演。另外每年只有在学校恳亲会及毕业典礼,才有机会粉墨登场,在家长面前表演。

相比于各种社会节目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位于森州东部的马口的社团节目也不比大城市多。或许是受限制于经费问题,过去很多社团宴会的表演节目,也都是请人唱歌、跳跳舞,鲜少有邀请中小学校的学生登场表演。

无论如何,近年来马口区社团活动显示开始转型,只要经费允许,很多活动的主办当局都有邀请一些学生到场表演,并捐助一些经费给校方。

其实华团邀请学生参与表演,不仅是为孩子们提供舞台经验,还能在多方面扶助华校,这背后的影响深远。

许多华小和华文中学的艺术团体(如华乐团、二十四节令鼓、合唱团等)都需要经费来购买乐器、服装、道具,甚至支付指导老师的费用。而华团在举办活动时,不仅邀请学生表演,还会象征性地捐助学校,这对学校来说是实质的帮助。

此外对学生而言,舞台经验是培养自信的重要一环,学生能够透过社团活动与更广大的观众接触,增强临场应变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帮助。此外,学生表演的质量提升,也能让外界看到华校在艺术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果,增加社会对华文教育的认同。

而且华团与华校的合作,能让家长、校友、社会人士更加关心华校发展。例如,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在社区活动中演出,他们可能会更积极支持学校的相关计划,甚至主动捐款或提供其他资源。这种连结,能够让华教的支持力量更加稳固。

当华团活动邀请学生表演,并透过媒体或社交平台宣传时,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华校的发展。例如,一些非华裔人士或政府部门的代表若有机会观赏这些演出,可能会对华文教育的价值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促成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所以华校的学生参与华团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例如,当华乐团、廿四节令鼓,舞狮队等登上舞台,年轻一代能够更深刻地体验这些文化的价值,甚至在未来成为推广者。这对于马来西亚华社来说,无疑是一种长远的投资。

因此,华团邀请学生表演,不只是简单的舞台机会,而是华文教育发展的一环。这种合作模式若能进一步深化,将对华校的未来发展带来更长远的助力。

 

别让孩子太早识字

2025/03/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威汕

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没到3岁,就开始让孩子学认字,一些孩子甚至还没到小学,已经可以认到几百到整千个字。其实这对孩子的学习和长期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认字很重要,认字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在课业上的进度。进了小学,如果基础打不好,真的会影响学习。

为什么别太早识字呢?“太早”的定义是在5岁前,5岁前的孩子在认字这方面,真的无需太过于紧张,比如一个3-4岁的孩子,如果他能认识上千个字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在看绘本时,会有更大的机率去看文字。

父母共读的时候也更倾向于让孩子看字,而不是去留意绘本里的图案,甚至一些孩子因为父母重复了某本书很多次,关著眼睛都可以倒背如流,也不代表他们会认字。

记得3-5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想像力最丰富,最应该要透过看图案和想像力,把故事内容串联起来,而如果太注重于认字,这其实会抹杀了孩子的想像力。

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最不缺文字教育,而是缺乏图像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想像力,而这些能力恰恰就是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

AI时代对一个人文字处理能力的要求,真的没有以前那么高了,要写什么信息、文章、企划书,全部都可以透过AI自动生成,所以真的不太需要太过担心孩子的文字能力。

先声明,我不是说识字不重要,而是不需要太早去认字。如果孩子喜欢认字,也很享受其中可以让他去学习也无妨,但同时记得花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发挥想像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语言文字方面发展良好,最好的方法肯定不是让孩子去认多少个字,而是让他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鼓励他多运动、多玩耍。

孩子的语言能力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强。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孩子读得明白才有意义,才能够让孩子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市面上流传著一些“神童”的故事,这些孩子在三五岁就能认识两三千个字,但是这种“识字”毫无任何意义。

一个三岁的孩子就算能够读完整篇文章,可是不明白内容,这种“本事”除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之外,对孩子来说坏处远远多过好处。

科学育儿提倡的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把孩子的基础打好更重要,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奔向大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