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184

 MCO再启,不妨多阅读想太多

2021/01/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林方彪

一篇谈及大马人不阅读的文章,在爱书人、阅读社群掀起一些讨论。虽说其他国家亦曾出现类似感叹,但现代因教育普及,识字、阅读的人口大增,若以社会整体来看,阅读风气照理远胜以往。惟新式娱乐层出不穷,漫画、影音、电玩等都有众多爱好者,阅读未必是民众休闲的主要选择,难免让人误认现代人相较前人不爱阅读。

阅读是吸收新知的重要管道,然而如今资讯来源多元,影音等媒介亦为传播新知的方式之一,所以,即使阅读书报杂志的人口比往昔稍减,也不代表今人相对缺乏求知的热情。再说,与前人相较,现代人往往是吸收太多资讯,倘若部分资讯超出个人学养,甚至无从评断真伪或定性,以致资讯未能好好消化整理。

这是现代人的困境,科技进步太多太快,逐步改变日常生活。而一般人的思维,跟不上社会的变迁。面对新旧资讯、价值观纷陈,很容易让人眼花撩乱、无所适从。资讯、文化多元尽管创造更自由的环境,但自由的环境也很容易让人失去自己的归属。我们无法抗拒时代潮流,只能努力维护自己的小小世界。

阅读仍是吸收新知、促进思考的重要媒介。爱书人不妨大力推广阅读,但不喜欢阅读也没什么,无须贬低尚未养成阅读习惯之人,也许只是他与阅读的缘份还没到。再说,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该因喜好不同而遭受贬抑,尊重不同的人生选择,应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不可讳言,许多华人认为学习就是取得高学历,成为专业人士,生活优裕。这没什么不对,谁都想过好日子。但任意评断别人的选择,着实失礼。别家孩子读的科系没前途,那是他的人生,又没碍着别人,不必以关心之名,推销自己价值观。部分人士常以批评别人来抬高自己,实在没必要。少管一点别人家闲事,对彼此都好。

爱买书,爱阅读之人,常被一般人认为不合时宜,无用之类。可是,喜欢音乐、电影的人似乎较少面对这样的困扰,为何阅读相对更被贬抑,值得有识之士深入探讨。

有人窥看浩瀚广大的知识之海,想要多知道、多了解一点,纯属个人喜好,对升迁、增加收入等等,或许都没有明显帮助,惟快乐无价。生活多艰,让自己快乐一点,其实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技能力之一。

如今疫情严峻,MCO再启,虽然大家早有心理准备,但MCO确实会让生活徒增部分困扰。大家被迫缩减人际互动,生活大多局限在家里,即使只是打发时间,此时不妨静下心来多阅读、多思考,储备因应未来变局的能量。

 

废除考试为何是难题?

2021/01/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教育部有意废除小学检定考试(UPSR)的消息最早是在2010年,由时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向媒体提出。根据媒体资料,慕尤丁对媒体表示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研究废除小学UPSR和初中评估考试(PMR)。至今为止,PMR已经被PT3取代,UPSR则继续保留。

其实根据教育部的规划,配合2011年进行的校本评估(PBS)推行后,对UPSR进行改革,将考试分数调整为百分之六十,剩馀百分之四十则由课外活动等取代,成为小学生六年的综合评量标准,但后来因为校本评估的规划与系统有各种瑕疵,加上社会上拥有不少反对声浪,UPSR的改革就此终止,继续维持原状至今。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毅然决定取消去年的UPSR,加上目前整个疫情局势看来非常不明朗,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再度表示教育部正探讨废除UPSR的可能性,再度引起各界关注。从2007年至今,教育部研究废除UPSR已经近14年,为何废除小学检定考试是一个这么大的难题?

没考试就不会学习?

其中一种反对废除的论调是,不少人觉得没有了考试,孩子就不会学习,个人觉得这种思考模式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没有了考试,我们(师长)怎么知道孩子有在学习?考试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套,让家长、老师能够用最容易的方式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在学习。没有了考试,意味著师长必须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弄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太麻烦了不是吗?

只要分数拿出来,不及格就一定是孩子不够努力,考不好就肯定是长期看电视、看手机、打电动、懒惰的结果,而解决考试分数不够高的方法就是补习、加强班等,再加上各种利诱,如考到某个标准就有什么好处(旅行、奖品、奖金),以及惩罚(没收手机、电脑、扣零用钱,甚至是体罚),至于孩子内心的感受,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学习速度的差异等细节,一概被简化为分数。

由此可见考试作为单一评量的方式早已非常成熟,从掌握问题(考得好不好)到解决方案(加强班、惩罚、奖励)家长都能驾轻就熟,当今天教育改革告诉我们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去了解班上不同的学生,从平时的学习情况、同侪互动到课外活动表现等方面综合来评量每个孩子,而家长得到的是学校对孩子数百乃至数千字的评量报告,却没有考试分数简洁有力,大家又怎么会轻易放弃这种简单又清楚的方法呢?

其实,废除考试,走向多元评量是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连被我们嘲笑“怕输”的新加坡,都早就在2019年取消中小学部分年级的学校考试,改由综合评量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量,并且会在今年扩大到取消中三的年中考试,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考试决定一切的教学和督导方式,这个国家的教育将会与世界渐行渐远。

 

只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021/01/10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关振庭

对联是汇合书法艺术和传统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深得华裔的喜爱,历久不衰。

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心得,以期抛砖引玉,冀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尽一份绵力。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艺。从形式看,一副对联,短的可以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但上下联的字数须相同。

每幅对联须具备基本规则,包括:

一)对联句式讲求对仗,就是上下联句型一致,词性相对,节奏对称,天对地、社稷对国家、百年对万代,上下联避免用同样的字。

二)对联有声律上的要求,即音调和谐,平仄相对。平仄指的是汉字的4个声音,就是“阴、阳、上、去”,阴和阳均属于平声字,上和去属于仄声字。

上下联互为对应的字须平仄相对,上联末字须是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符合“仄起平落 ”的规律,这叫“正格”。也有少数使用“变格”的,即上联末字用平声,下联末字用仄声,不过绝对不允许上下联的末字用同个声音。

大体上,歌颂春节莅临的称春联;庆贺婚嫁,寿辰,佳节,乔迁等称为喜庆联;治丧祭祀时悬挂在灵堂两侧,用以悼念和追思逝者的称挽联

一幅对联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横批和斗方。

横批如文章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4个字,贴在门楣之上,加上左右联,形成一个“门”之势。斗方呈正方菱形,贴在两扇门之间,常用福、满或吉字,以寓意吉祥。

对联都是竖写竖挂,贴对联时,脸向着大门,右手贴上联,左手则贴下联。现在,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若舞台志明社团庆典的大布幕写着某社团周年晚宴,或横批的文字从左到右,那么上联就须贴在左手边了。

 

集合力量,华教之路更易行

2021/01/03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我国的教育固打制偏差,造成我国流失很多專才。这些专才都受聘于其他国家,这些问题的产生,皆一部份狭窄的种族主义政客制定不公的决策。

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国家,大家需有这方面共识,如果不认同多元文化基本国情,那就推翻了联合国规定各族平等权利的决议。民族间的团结,必须排除种族和宗教观念。无论人数多寡、历史长短、先进或落后,各族的权利都应该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唯有去除种族偏见,国家才能成为ー个发展稳固又稳定的国家。

华教向来面对政治打压,近些年更是变本加厉,给人觉得开始倾向单元国家政策。关于这点,我们不难分析,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更在世界各国不斷提高中文的地位,而我国华语华文与中国的汉语中文是共同渊源,使得我国与中国的商业来往起得令人鼓舞的经济发展效应,也引领我们去吸取和学习中国先进科技的相关经验。

这些專业知识,唯有懂华语华文才能取得先机,使得华文教育发展出现一道新曙光,也让越来越多友族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所以,我国华小是具多元特色的学校。

华族在大马落地生根,具备条件在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上争取平等对待,更有条件为本身的母语要求受肯定的地位,享有基本人权。身为华人懂华语华文是为我们的基本,我们学习华文是不需要具备任何条件的。2年前更换政府后,开始出现多项对华教不公政策,现今政府也再不顾虑这样多,依据前朝政府的不公政策,排除华教的诉求。

今天,华教之路未来更难行,外界特别是那些不明白华文教育人士,一直批评华教人士。其实我们一直守护华教不变质,是依情依理的。无可否认有教育热情的政冶人物是对我们抱同情心,但同情归同情,回到政冶台面上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不坚持守护,不让爪夷文纳入正课,未来谁也不能保证,华教会不会因此而变质。

至于有心政客要借此推翻多元教学,主张同化单元政策,要是华教人士放行而不反对,到时必面对我族人的声讨。我们清楚知道,同化政策的前奏是通过教育着手。尽管如此,世界上也有很多的例子,多个国家在处理强制实行同化政策上,最后是失败收场。你只需要看看我们邻国的同化政策,就很清楚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国家可以自由的让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多种语言发展能让国家更强大,政策不公会让本地人才外流。这几年,多个外国学府到来我国招生,只要成绩优秀的你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可提供全免学费,还能提供入大学机会。他们愿意为这些未来专才,提供比本地大学更低的教育费用,你只要顺利地从大学毕业,优等就业机会等着你。

看回我国固打制政策,那是多么情何以堪。我族优等生一年又有多少个被排除他们想进修科目的门外?教育虽不能摆脱政治政策的影响,但教育有自己的內容和规律,我们有捍卫母语教育权力,更可向不合理的单元主义语文政策抗争,向民族歧视的官僚抗争,这是我们的职责,才符合政治归政治、教育归教育的合情合法合理。

我们需清楚了解杏坛和政坛的分别;杏坛人士只为教育而教育,政坛人士就不再以教育这样简单,有太多权利议程穿插其中。我们可以挑选自己心中喜爱的政党,但是,到了有伤害到华教这环时,希望大家能站在华教人士这方,给于支持的力量。

教育必须跟政治,尤其是政治人物划清界线,才不会发生盲目跟从,陷华教进入ー条不归路。华小和独中等三大机构更应一致支持董总,一起守护着我们华教最后一道墙,自办自校虽好但团结力如不够,只要一项不公政策实行时必孤掌难鸣。

杏坛之路的确不易行,但我们不可不行,我相信集合你、我、他之力量,维护华教之路更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