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186

 学校应一律停课

2021/01/15 南洋商报/社论

根据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的口风,行动管控令2.0极可能将延长两个星期,直至农历新年前夕。

政府在全国各地三令齐下,分别实施轻重有别的管控令(MCO)、有条件管控令(CMCO)和复苏管控令(RMCO),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要在14天内取得成效,却绝非易事。

还记得首相丹斯里慕尤丁316日晚上通过电视直播宣布实施MCO之际,一直重复“请留在家中”(please stay at home)这句话,而当时国人算是相当听话,绝大多数人都尽量做到无事不出门,有者甚至是足不出户。

只不过,来到CMCO,尤其是RMCO,许多国人,包括达官显要在内,都以为大马的防疫措施全然奏效,且已进入退场策略的阶段;因为这样,大家的防疫之心开始松懈下来。

尽管如此,执法当局并未手软,几乎每天都有不遵守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冥顽不灵之辈接获罚单,而这本来起着一定的警惕作用,只可惜同一时间偏偏一再出现“上梁”无视SOP的传闻,这不仅是不良示范,更导致政府难以洗脱在执法上持有双重标准的嫌疑。

2021年开年以来,有关疫情的坏消息频传,近日更接二连三传出正副部长确诊的新闻,至于他们为何会中招,政府没详加说明,但,这不等于大家都对答案不感兴趣。

在个人行为上,正副部长绝对是国人的榜样。如果这些高官个个对防疫SOP都做到十足十,那为什么最终还会染疫?又或者,冠状病毒根本就防不胜防?

而要是冠病的确是防不胜防,那么在疫情曲线还未被压平的时候,在确诊病例天天破千的时候,作为最大群聚场所的学校,是不是除了MCO州属和地区,其他CMCORMCO州属的学校,也应该被列入暂停开课的行列?

要知道,目前的情况比当初MCO 1.0时坏上好多好多倍,而当时学校是一律不准上课,可现在教育部却“网开一面”,逻辑怎行得通?

 

视爪夷文议题为契机

2021/01/1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一愚

爪夷文纳入小学正课,在华社是个敏感话题。

官方已声明爪夷文不纳入考试范围,依照本地考试领导教学的现状,不考试代表老师、学生都不会认真看待爪夷文。

爪夷文为最早的马来文字,华人应能理解,部分马来知识分子对爪夷文怀抱感情的想法。

原本是可以好好讨论的文化议题,但在部分政治人物高调、粗暴地介入后,文化相关讨论不见了,遗憾只剩下廉价的政治炒作。

华社不大了解一般马来社群对爪夷文议题的看法,其实,面对敏感议题时,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华社无须急着表态。假使马来社群原本不大关心爪夷文议题,惟华社的激烈响应,很容易被部分政治人物利用,当作他们“勇敢捍卫马来文化”的资产,于是弄巧成拙。

有时,批评反而会造就某些事物,比如本地艺人黄明志。不可讳言,本地部分华人非常不欣赏黄明志,但由于巫青团等一直谩骂、检举,华社也就不大公开责备黄明志,以免沦为巫青团的传声筒。巫青团等人多年来的骚扰,徒然使竖子成名。当然,黄明志确实在音乐之路不断前进,亦创作出传唱四方的金曲,获得众多国内外歌迷支持。

勿动辄拒人于千里

如今的黄明志不只是炒作而已,但不可否认,之前的政治风波,让黄明志比其它本地艺人受到更多关注。对艺人而言,登上媒体版面好过被漠视。

倘若我们希望马来人稍稍了解华人文化,或许华人也该主动接触一些马来文化,至少别拒于千里之外,不妨将爪夷文议题视为契机。比如,与其要求全国学生学习爪夷文,不如在中小学成立爪夷文研究社团,不分种族宗教,让有兴趣的学生认真学习。毕竟与其教育一千、一万个一知半解的半桶水,还不如培养一个才华洋溢的传承者。

艺术文化仍须有兴趣之人的学习研究,才能推陈出新,找到符合现代精神的形式,进而发扬光大。硬塞给没兴趣的学生,徒增大家厌烦而已。

华人必须面对现实,这个国家政治主流是马来人/回教徒。假使马来人/回教徒果真不喜欢世俗体制,向往神权国,华社不该阻挡亦无力阻挡,毕竟那是多数人民的意志。

华社有时无须太激烈反抗某些议题,让许多马来人尚未了解事件始末,就陷入支持马来人或被华人宰制的二元虚假选择。先让马来社群讨论,华社不妨结合意见相近的马来团体联合发声,增强发言的正当性。我们生存在同一块土地,求同存异,才是长久相处之处。

 

救救孩子

2021/01/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傅文耀

在行管令2.0落实前夕,笔者和同事代表公司前往一所中学捐赠电脑。学校位于巴生,有约800名学生,当中有不少是来自低收入家庭(B40),他们根本无法负担电脑或上网服务的费用。

笔者公司捐出了约10多部电脑,无奈这只是杯水车薪,能帮助到的学生并不多。校长表示,在之前的行管令期间,学校停课,不少学生父母失业,家庭没有收入,这些年龄介于1718岁的青少年,选择了出外兼职,分担家计。

问题来了,尝到了赚钱滋味的学生们,顿时觉得与其在资源匮乏下学习,不如马上赚钱更为实际。在资源匮乏情况下,学生们无法做出对他们未来更好的决定,因此选择了辍学。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去年10月就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巴生河流域地区的儿童在去年行动管制令后,没有返校的人数上升了7%,同年龄的男童则是占9%

这是去年的数据,根据笔者探访的学校的老师告知,从去年至今该校的学生人数从800多人减少至700多人,数据基本上和上述调查接近。

老师分享道:“我们的学生不少是家中长子或长女,他们有某程度的自觉性,认为自己应该分担家里的生计。但是他们原本是有机会升学的,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能够有不一样的未来。学校的老师有些甚至自掏腰包买了复印机和找人捐助电脑,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继续升学。”

青年教育程度决定了国家竞争力,面对大批辍学的学子,教育部提出了什么举措来解决问题呢?答案你和我都知道。

在全国都被封锁的当儿,教育部是否有申请足够的拨款协助学生线上学习,贫困家庭是否有管道可以申请电脑或网络设备进行线上学习?这也没有答案。

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部是获得拨款最多的部门,但拨款有大部分都用于提升学校礼堂或课室,在短时间内都无法群聚的情况下,这笔预算是否可以调整挪至其他用途,也是值得仔细思量的。

我也询问了学生在家上网课期间,面对的困境是什么?有的说家里有5兄弟姐妹,但电脑只有一部,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必须先礼让弟妹;有的说,他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回到家中这些学生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只需要拜访一所学校和前线教育人员攀谈就能了解,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部掌舵人做了什么,教长之前的直播有解释这些问题吗?

为了生计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升学,是每个父母的痛。我以为这是1020年前才会发生的事情,显然在疫情冲击之下我国的人民生活品质已经大幅倒退。

我在此呼吁,如果大家仍有余力,请找出家中仍可以使用的电子器材,联络附近的中小学校,看看是否有人需要,政府无瑕照顾我们,我们也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请救救孩子们!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历史

2021/01/1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曾湘敏

相信许多人对于历史课的印象,逃不了以下几点:一、老师都在讲故事,二、拿来睡觉的,三、毕业后变得毫无用途,四、背诵一大堆死人资料等。简单总结:历史就是一门对于升班帮助不大,无助于找工作的科目。因此,对历史教师而言,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发现历史课程的意义,让现在生活与所学的历史内容产生链接,显得格外挑战。

去年初,随著新冠病毒疫情发展,政府在3月中旬宣布全国进入封锁状态,课室教学活动被迫另寻出路。面对网络课室新常态,自己在窘境中思索初三统考班的历史课程何去何从。到底该专注备考还是继续教学?适逢进度落在单元5之东南亚邻国的独立与发展,根据过往经验,学生总认为课程复杂混乱,毫无生趣可言。

思索良久,认为东南亚即是学生居住的地理区域,也是部分学生曾旅行的国家,意味著他们对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熟悉感和认识,决定改换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一场认识东南亚各国的现代政治演变的轻旅行。

我在讲解“20世纪初的暹罗”课程时,尝试设计时间轴讲述军人掌权历程,最后由学生通过阅读该国历年来的政变时事新闻,发现军人政变占最大篇幅,深刻认识泰国军人的影响力。如此以来,学生不仅通过课文或老师讲述学习,也经过分析归纳的过程,发现历史并非过去式的存在,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

与此同时,学生只有置身在历史人物的当代,才能理解他,才有希望延伸到同理他。仍然以泰国为例,二战时期的首相披汶将军为何采取亲日政策,与日本建立攻守同盟,同意让日本取道南侵马来亚?我请学生回想两位暹罗王国王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的政策特点及原因。当学生能说出暹罗因面对欧洲列强的威胁,为避免沦为英法殖民地,进而展开西化改革的历史背景时,他们自然能明白为何披汶愿意与打著“协助东南亚各国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口号的日本合作了。

时间轴在网课教学时,是一种有效衔接新旧知识点的工具,它帮助学生边听边看,跟随教师具体扼要地逐步讲述,看到历史事件发展始末。

与此同时,我也喜欢利用政治漫画或是历史人物的言论作为某单元结束前的验收活动。如我希望学生结束世界两次大战、越战和红高棉政权等章节后,对于“天赋人权”有更内化的反思,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及懂得尊重他人不同的看法。由于学生的不善言辞或是不成熟的思想,造成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需要经得起等待。

回顾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很多时候受到内容编排及教学课时的局限,往往处在零碎的点和面,缺少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发展下的纵横影响。其实,历史教育的目标熟悉4WWhen何时发生?Who主角何人?Why原因为何?Where何处发生?),和1HHow结果如何?影响为何?)以外,还包括思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科技发达的年代,年份、人物、地点、过程等资料都轻而易举地从网络媒体获得,我们应该训练他们如何从中择取所需内容,或是判断资讯的真伪。其次,通过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人性,在过程中朝良善品德发展,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大是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