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91

 应考生的生命不珍贵吗?

2021/01/23  光华日报/评论

~文:孙意志

当国防部长宣布除了砂拉越以外,全国各州实施行动管制令期间,正好是120日,大马教育文凭(SPM),大马技职证书(SVM),大马技术证书(SKM),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大马技职文凭(DVM)的应考生必须回校上课。这决定不禁使到大家为回校上课的师生感到担忧。

国内各州疫情日益严重,确诊病例数据高居不下。为了减缓疫情,政府再度实施行管令,不鼓励民众外出。政府部门只限30%职员到办公室上班,而大多数私人界和工厂也都允许员工居家作业及进行线上会议。

因此,我真的不明白为何政府一意孤行,坚持要这些应考生们回校上课?教育部宣布行管令的地区,只有应考生必须回校上课。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应考生的生命不珍贵吗?这么多学生回校上课,谁能够担保学生和老师们不会被病毒感染?再说,师生们都处在高风险及提心吊胆的情况下上课,怎么可能还会专心?为什么政府不能让应考生在家上网课?是不是政府认为在家上网课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成绩?

自从去年318日政府实施行管令后,可以看到不只是马来西亚,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开始上网课。

可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在目前疫情严重的时候,政府再度实施行管令,教育部却还决定让这些应考生回校上课来应付大马教育文凭、大马高级教育文凭等考试。

其实,可以看到许多非政府组织都纷纷把实体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包括让学员们相互交流与学习,进行团康活动的生活营。尽管无法让学员们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讲座、辅导、团康等活动,但一些非政府组织还是成功把生活营转移到线上进行。为此,我认为线上教学是可行的。

倘若政府担心线上教学不比面对面的教学来得完整,那可以考虑把考试日期再押后,让学生们有充份的时间学习和准备,而非让学生们在这非常时期重返校园,在恐惧之下上课,造成他们心理压力,形成阴影。

我认为,教学环境和学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身体,怎样能够学习和进步?再加上这些青少年都是未来的主人翁,政府必须想办法栽培他们,而不是在这样的危险时期还要他们返校上课,增加他们的风险。

一旦有学生或老师确诊,很多学生都必须马上进行检测及隔离,这岂不是会增加病例数据吗?而且,也给学生及家长带来诸多麻烦及担心,万一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况发生,后果谁要承担?是不是教育部长需要辞职?

看一看我国的部长们,目前已经有5位内阁部长确诊了,为何政府还要让应考生回校上课?我希望教育部长可以三思而后行,听一听教育界人士、校方、学生和家长们的意见,立刻停止让应考生回校上课,直到疫情缓和受控为止!


马华新文学运动忆往思今

2021/01/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根据马华文家史家方修,在其主编的十巨册《马华新文学大系》的说法,在1919-1941年底,马来亚文艺界曾有一个马华新文学运动期。这里的马华包括新加坡,因在194641日英殖民政府实施“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政策前,马新是一家。

这个新文学运动以1919年为起点,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息息相关的,不仅在时间上,在思想与精神上,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它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从内因来说,在1900年代,马来亚出现了新式的白话文华语学校,如1904年的槟城中华学校、1906年的尊孔、1908年的坤成与怡保育才学校等。

与此同时,各类报纸书刊也涌现,如从1881《叻报》以来到1941年,共出现了约80份报刊;确是令人侧目。此外,不少中国文人也纷纷南下谋生或避难。天时、地利与人才三合一,遂促成了文艺文学的兴盛。当然,其中也有盛衰周期。

反侵略重视地方色彩

所谓的马华新文学,是以马来亚为主体,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华文白话文学。因为以马来亚为主体故富有南洋色彩。至于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新精神,则与华族当时的处境与中国本身沦为半殖民与处于半封建社会性质相关。新思想主要表现出新兴(阶层,阶级)的生活遭遇与生活愿望。它常以劳苦大众,小劳动者为写作对象,基本上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文学创作。1930-1960年代,华社充满左翼思想(如劳工党与人民党),实与1920年代以来的新兴(阶层)文学运动有前因后果。

由于时代使然,1920年代后期到1941年底,华社流行抗战文学,即抗日援中的抗战文艺。因为著重传播新思想与反日宣传故也很著重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用大众语写作。它还有个名词叫通讯(信息)运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思想主张是,在1927年便有人主张,文艺创作要富有南洋地方色彩,要充实南洋文坛与发展南洋文化。1934年一名笔名废名的写作人还发表了一篇《地方作家谈》主张马来亚的文人要推崇当时当地的作家,而不宜一味以上海为尚。作者还提出地方作家的任务是创作反映马来亚现实的作品。这个主张还引起了一番论战。

文艺创作应否有特定的方向,是应为艺术而艺术,抑或是为生活而艺术或为特定目标服务,向来是个具有争议的主张。

不等同否定中华文化

1947年,有一批作家提出马来亚文艺的独特性主张,周容在1948年《战友报》的新年特刊,还发表了主张文艺应反映“此时此地”现实,而不是一味以国外为题材。周容还提到中国南来的侨民作家与避难作家有中国大国民族思想,逐引发了一场争论,包括胡愈之也提出了其看法。

可以说,早在1934年,周容便提出了类似断奶论的主张。这也反映出,早在1930-40年代,便已有马来亚作家提及认同的课题。当然提出马来亚化主张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否定对中国的政治或文化认同。他们还是主张华侨或华人应保持中华文化特征如姓名、习俗等。

可以说,他们还是文化传承型华人。实则,迟至1950年代,不少文人如著有《马来散记》与《狮城散记》的鲁白野也常在书中称中国为祖国。伸言之,关注马来亚并不等于放弃本身的文化与政治认同。当然,实际情况是因人而异的。毕竟,华族中不仅有峇峇,也有英校生与华校生与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的人。

尽管如此,研究不同时期华族的思想感情依然是个有趣的课题,特别是有关认同转型与演变的变化趋势。早在1970年代王赓武便提出华族有3大类。情系中国者,情系东南亚/马来亚者及对中国与东南亚皆有感情者3类。1980年代,更进一步提出华族的多重/多种认同论。

到了今天,95%华族均是土生土长的土著(印尼在2006年废除了土著对非土著的公民分类),对中国缺乏实际的人情与乡情的联系。对他们而言,中国已是客土而非故土。但这并等于他们得放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线教学:学生与家长的苦恼

2021/01/2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黄泉安

教育部制定120日新学年开课的日期已如期实行,除了2020年度的政府考试考生,其他学生一律实行居家上课(PdPR)。但大马教育部是迟至116日才发布指示文告,短短的最后四天,希望全国学校已经做足准备工作。

我人在槟城,非常关注华小毕业生升入中学接受国语教学媒介,在线上课时如何渡过适应期,然后早日安稳上轨道的课题。出于好奇,我便取得数位家长的允许,借用他们孩子在线上课的登入户头,上网追踪槟城钟灵与恒毅中学两大名校,如何为华小来源的中一生准备迎新课程,以及居家上课的实践工作。

钟灵中学是槟州其中一间被列为“管制学校”(Sekolah Kawalan)的国民型中学,传统上是以华小学生成绩及其他特殊条件作为录取新生模式,给人留下精英学校的印象。因此,新生居家上课的准备工夫,应是其他学校效仿的楷模。

身为一名电脑科技业者,我会比较关心居家上网的整套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与网速水平、在线上课的教与学流程与绩效衡量法,以及贫富悬殊的家庭如何调适,以免出现手指长短不齐的社会失衡。

上周六,钟灵为中一新生举办迎新课程,媒介是脸书直播,提供家长和学生一起在线听讲的平台,看来准备十足。据我观察,视讯虽是单机作业,但也巧妙引用视频制作的色调键功能,陪衬适度的演示电子幻灯片,音讯视讯清晰,更有漫射照明的技巧,使画面柔和不伤眼睛。更重要的是,网络传输点宽频稳定,是在线教学内涵的成败关键。

迎新课程过后,级任老师也立刻跟进,再次证实家长的电话号码,通过WhatsApp与脸书专页,输送校训与在线上课的要点,确保学校与家长皆有对等的共识。

在线上课正式开行第一天,发觉校方是万般依赖谷歌的各式视频软件。比如,在线教学是采用Google MEET视频会议软件,而功课讲解和作业平台是Google Classroom视讯课室,等到老师在线传送便携式文件格式(PDF)作业簿时,则采用Google Docs软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谷歌方程式软件是由校方在源头设置,接收信息的学生这方无须负担额外费用,基本上只需在家装配适度的电脑与网络配备,就能突破在线教学障碍的第一环。

也许,家有刚上中学的家长,本身也应自我提升电脑与网络设施方面的应用知识。比如,孩子的功课是用Google Docs传送便携式文件格式传送作业簿,家长也得预先了解如何转移PDF为可以作答的活动文件格式,孩子做完功课后又要及时电邮或网传给老师批改。

这点,对科班生家长来说可能已是基本作业知识,但对部分传统作业式家长却可能是新挑战。或许,家长在线教学培训班会是新常态的一门新事业?

学生居家上课,训导主任如何监督学生上课的警觉度?有件莞尔的事,钟灵进行迎新课程事,校长曾展开突击行动,亲自督促学生在线上课时必须扭开视讯相机,和老师保持在线互动交流,确保居家上课不会有学生“偷鸡”的现象。因此,学生居家上课的功败,家长对孩子的贴身关怀和督促,也是非常紧要的家务。

这也让我回想去年沙巴和吉打州发生的热门课题,有大学生因家里网速龟慢,逼得爬树上网或将网络调制调节器高挂树上,才能进行在线上课。这个课题,政府长官和电信公司主管讲了一大堆,也赶忙进行扑火的门面功夫,但乡间野外的网速问题,也不可能一朝一日就能彻底解决。

在我国,一路来无线宽频(手机或移动仪使用)是比光纤固定宽频更普遍。碍于商业考量,乡间网络多由无线电信公司主导而光纤固定宽频则局限于各大城市和要镇,多年来已造成城乡数码划分的大鸿沟,至今换了多个通讯部长,内阁仍摸不到治标治本的脑际。

最近发表的Ookla网络速测全球指数显示,在176个国家进行的固定宽频网速检测中,环球网速最快国家的前三名榜首,都是亚洲国家,依序即为香港、新加坡与泰国。

这项网络速测的方式是依据世界各国网速数据做每月比较和统计,数据根基是取自各国每月数亿万真人使用的Ookla速测数据。该份报告的结论是:国家网速名列,是与当地业者大力推展电信基建计划、激发本土激烈竞争,大有关系。有竞争才有改进,就这么简单。

这又让我们联想到B40的低收入家庭,如何应对孩子居家上课基本条件的新常态、新挑战。

居家上课需要基本电脑(包括智能手机)和音视对讲配备、上网费等额外开销。家里若是落在TM-UnifiTIME宽频区以外的范围,其次的考量才是无线宽频。但乡间的无线宽频多数只徘徊于3G4G下端网速,预付户头的上网费则受上下载数据流量的预限,虽有政府辅助性津贴,但津贴期远比不上恒久的抗疫期,长期之下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也看到家有数个孩子同步求学的家长,所谓的居家在线上课是依靠入门款式廉价安卓智能手机,孩子长期凝视微小的视屏,肯定会损伤视力。电脑知识较高的家长可能会选购手机投影智能电视的中介仪器,让孩子通过较宽大的电视视屏跟进在线上课,相应减低伤眼的风险。

自然的,我也查阅首相慕尤丁颁布的额外150亿令吉PERMAI扶助计划,发觉政府对B40家庭为孩子设置居家在线教学的实质扶持,除了添购电脑/手机器材可获事后扣税,但对眼前的燃眉之急开销并无立竿见影的实效,讲了不又望梅止渴?

长远算来,抗疫期孩子居家上课,会因贫富悬殊与数码划分所产生的持久性副作用,日后严重危害社会架构的均衡。但纵观高级部长(教育)上任以来的后知后觉表现,我不敢奢求他会理睬强制性居家教学所将引发的社会后遗症。

 

没有实体迎新周的小一新生

2021/01/2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洪荣坚

每名一年级新生都会憧憬穿上整齐的校服,在开学第一天兴奋地踏上小一的学习旅程。

不过,随着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迪宣布,全国中一到中五和所有小学的学生将在开学第一天全面进行居家教学模式。因此,一年级新生到校报到及实体迎新周计划也随之告吹。

一年级新生迎新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入学适应和开展与其他同学的融合活动。迎新周也能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展开平等的学习过程。

另外,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同时能清楚了解学习环境和有效地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没有实体迎新周,为了不让新生返回校园后不知所措,各校都迎来了教育新常态。

校方纷纷举办线上迎新周解说会,包括直播或预录学校校景导览、与家长线上交流等,让家长能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校规及指南,也让校方能分享办校策略及全年的活动计划。

疫情当下,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群体生活很重要。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学校的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从而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较高的地位。

学校终究还是最佳的学习单位,所以重启行管令,冀望疫情尽快受控,让学生能重回校园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