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维华联盼诉方尊重裁决 “勿再质疑母语教育”

2022/05/30  星洲日报/国内

(吉隆坡30日讯)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维华联)对哥打峇鲁高庭宣判华淡文小学以母语教学符合宪法规定表示欣慰,希望这项判决能获得诉方尊重与接受,勿再质疑及争论母语教育的合法性。

维华联主席叶新田发表文告表示,随着吉隆坡与哥打峇鲁两个法庭先后作出立场一致的判决,母语教育在我国的合法地位已获得高度肯定,任何方面都不应该继续提出挑战,以免影响及破坏种族和谐与国民团结。

哥打峇鲁高庭法官虽认同华淡小属于公共机构,但他认为母语教学自独立之前就已存在,之后至今也没有被取消或不允许使用,所以华淡小将马来文列为必修科,使用母语教学是没有问题的。

维华联重申,各族群母语教育在宪法之下的权益保障不容挑战,华社对任何威胁华教生存与发展的挑战绝不妥协,该会将继续尽力维护,通过多源流教育体系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星洲日报)

华淡小是否属公共机构 王鸿财:法庭判决地位不够明确

2022/05/30  光华日报/国内

苏巴马念(左起)、阿伦多拉沙米、古纳西兰律师、西蒂卡辛,王鸿财与徐德祥到哥打峇鲁高庭聆听有关华淡小并未违宪的裁决。

哥打峇鲁高庭周日(29日)宣判华淡小并未违宪,而在华淡小是否属于“公共机构”的判决上,法官认为华淡小是属于公共机构,但在执行联邦宪法152条文时,须将历史因素考虑在内。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指出,法官的判决原则上与去年吉隆坡高庭的判决没有太大的

出入。但隆高庭的判决书中,对于华淡小是否属于公共机构,并没有明确的判决定位。

“因此,哥打峇鲁高庭对华淡小的定位,是否会对接下来在上诉庭及联邦法院的诉讼产生影响,需要非常谨慎地与律师团队商讨。”

王鸿财是与代表律师古纳西兰、人权律师西蒂卡欣、SEKAT代表阿伦多拉沙米、淡米尔基金会副主席苏巴马念、华理会会员徐德祥联袂到哥打峇鲁高庭,聆听高庭法官拿督莫哈末阿峇扎夫礼宣读判词。

他周一在文告中说,法官在其判决中明确指出,华淡小在联邦宪法被制定前已经存在,因此,华淡小的存在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诠释。

“法官也认为,大家也应该思考当初国家将华淡小列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一环的目的。法官也提出,国民应该体会我们的先辈,期望我们以和谐的方式生活及共存的意愿。”

王鸿财说,哥打峇鲁高庭周日宣判华淡小并未违宪,是继吉隆坡高庭20211229日的判决后,华淡小的再一次胜利;此案是由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师联盟入禀哥打峇鲁高庭,要求宣判华淡小违宪。

伊斯兰教师联盟有30天的时间决定是否要对法官的判决进行上诉。惟此组织的代表昨天在高庭宣判后,已向记者表示将与律师讨论是否向上诉庭提出上诉,因此,不排除他们将继续将此案带至上诉庭甚至联邦法院。

王鸿财说,目前半岛马来学生联合会及伊斯兰教育发展理事会已将吉隆坡高庭的案件上诉至上诉庭,因此不论哥打峇鲁高庭的案件对方是否要上诉,华教团体及印裔组织皆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在上诉庭的挑战。

他指出,除了答辩方的政府及教育部长,目前介入吉隆坡高庭案件的团体有13个,介入哥打峇鲁高庭案件的团体有6个。因此,各个团体之间对于接下来的应对模式及法律论点,彼此之间需要协调,以一致的立场面对诉讼。

特别是哥打峇鲁高庭对华淡小属于‘公共机构’的定位,大家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因为公共机构的定位,是与联邦宪法152条文的执行产生直接的关系。

王鸿财认为,接下来上诉庭甚至联邦法院的诉讼及最后的判决,将决定华淡小是否受宪法保护,以及华淡小是否得以保存现有本质。因此,大家都没有掉以轻心的本钱,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应对。

王鸿财也披露,他个人昨天已经和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联系,除了报告哥打峇鲁高庭的判决,也提出举办联席会议的建议。

他说,副部长认同其建议,并将在最近的时间,安排各个介入的团体律师代表与教育部的法务组官员会面,交流及讨论此案的细节,以达成共识,以一致的方向在上诉庭面对诉讼。

(光华日报)

华团力挺董教总立场 反对爪夷文列华小正课

2022/05/30  星洲日报/沙巴

左十一起为吴添泉及郑福成联同福建领袖推介沙闽福联会妇女组出版的《福建美食名满天下》纪念特刊。


右二起为吴添泉伉俪赠送贺礼予沙闽福联会永久名誉会长侯建国(左二),恭贺其幼女出阁。右为署理总会长周亚玖

(亚庇29日讯)由丹斯里吴添泉所领导的大马华总、沙巴中华大会堂及沙闽福联会,全力认同与支持董总与教总,最近就有关国内华小再次接获教育局指示,以向四年级家长发问卷,是否同意在马来文科推行介绍爪夷字课题上所持的反对立场。

不利华小本质

吴添泉对当局延续过去两年的相关调查深表遗憾,认为长期下去有关的缺口裂痕可能终有一天将被扩大或激化,尤其是在国内一些友族穆斯林学生比率相当或占多的华小,将成为一个不利华小本质与特征的新常态。

他表示,另一个不利蹟象是,在一些友族学生家长比率相当的华小,尤其是乡区微型华小,将因调查问卷结果,而形成意见看法两极化的现象,将对社区各族长期以来所建立的和谐团结氛围带来阻力。

他昨晚在沙闽福联会2022年“福联之夜”指出,过去两年来的相关问卷调查,足以证明绝大部份华小家长都不接受四年级马来文课本介绍爪夷字的模式。

他称,包括华总在内的主要华团和华教团体,也多次作出明确和坚决的表态,当局应该俯顺民意,不应再次展开引来争议的问卷调查行动。

同时,吴添泉指出有关课题在2019年时引发后,华、印社会和团体经提出许多反建议,要求教育部以符合国情和多元方式推行。

他希望这项具体建议能够获得当局正视并取而代之,而教育部也该停止继续展开问卷调查的作法,并通过与华、印社会及相关教育团体的坦诚对话,聆听民意,对措施和内容深入全面检讨,以符合多元国情的中庸方式落实,才是上策。

(星洲日报)

暨南大学中华经典诵读及教学大赛公布结果

——刘晓玲陈安琪分获教学组成人诵读组一等奖

2022/05/29  《菲律宾华教中心》

(图片说明)左起:刘晓玲﹑陈安琪。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经典诵读三百篇》编委会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及教学大赛”公布获奖名单,八位菲律宾选手获奖。侨中分校刘晓玲老师获得教学组一等奖,本中心“造血计划”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陈安琪获得成人诵读组一、二等奖。

20223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经典诵读三百篇》编委会启动“中华经典诵读及教学大赛”,大赛分为中华经典教学、中华经典诵读两类,参赛者必须使用暨南大学出版的华文教育专业规划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邵宜总主编、蔡丽副总主编)1-4册中的诗词文章。

本国选手获奖名单如下:

教学组一等奖:刘晓玲(侨中分校)、获奖作品《卜算子·咏梅》;二等奖:黄思华(晨光)、获奖作品《晨光》。

成人诵读组一等奖:陈安琪(暨大华文学院)、获奖作品《再别康桥》;二等奖:陈安琪(暨大华文学院)、获奖作品《送友人》,黄佳昕(侨中分校)、获奖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奖:黄立能(甲美地清锦)、获奖作品《远和近》,李丽丝(北京华文学院/那牙嘉南)、获奖作品《乌衣巷》。

少儿诵读组三等奖:安安(宿务中华),获奖作品《相思》;优秀奖:米可嘉(宿务中华),获奖作品《静夜思》。    

(菲律宾华教中心)

我与华文教育

2022-05-26 来源: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腊戌黑猛龙中学教师 邓丽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小父亲就耳提面命教育我们务必要学好汉语汉字,不要忘了自己是汉人,从此开启了华文学习之旅。

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师资缺乏,我顺理成章被聘为华文老师。

初为人师我又高兴又骄傲,更多的是紧张。当时华文材料缺乏,虽然初中毕业了,可学过的文言文屈指可数,对一些知识似懂非懂,要想传授的知识有限,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所幸遇到了一位竭诚尽忠的好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务主任,每逢假日都召集小老师们到学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谆谆教导,就这样边教边学,教学相长。

承蒙祖籍国关怀,又经过多次培训后,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不止博大精深,还富有韵味,颇具诗情画意。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称东皇、槐序、白藏、元

英”,“一月、二月、……十二月分别称孟春、花朝、桃浪、槐夏、暮岁”,“之、乎、者、也”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意义,象形文字发展到现今的楷体变化的趣味,一字多音,一词多义,一义多词,比如“行行行行行行行,长长长长长长长”、“他一把把把手弄断了”、“妈妈叮咛小丽早点早点吃”……等,这些知识仿佛有磁性一般吸引我不断探索,致使我一头栽入华文教学中,乐此不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不是一蹴即成,而投身教育事业的我乐此不疲,虽然教育工作每天都是同样的,有批不完的作业、有写不完的教材、有对学生说不完的话、有操不完的心。可我却甘之如饴,一如往昔。

是什么让我对教学如此情有独钟,丰厚的薪资?无上的荣誉?不!教学中有辛酸,有挫败,也有喜乐,我曾失意,也曾伤心,但并快乐着。若不加入,怎能体会各种感受。这可是个“真”“诚”与“爱”合成的乐园。没有社会的勾心斗角,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是则是,非则非,说啥就做啥的大真世界。我喜欢同老师们一起尽心尽职传道授业,与同学们勤勤恳恳,奋勇向前,共同追寻我们炎黄子孙的根。

尽管教学中偶尔有个别令人头痛的人才或奇葩。但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整体上还是顺心如意的。

我对教学并不专业,知识水准也很有限。但凭满腔热忱,相信只要自己多学点,多做点多累点,多耐心点,就能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备,多加辅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向学之心,才无愧于受授者。

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引领学生一起勤奋学习,超越自我,力求与时俱进完善华文教育。

(此篇文章在中国云南省侨办举办的第二届七彩云南中华文化大赛活动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

(腊戌黑猛龙中学教师 邓丽仙)

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继隆高庭之后 哥市高庭:华淡小符合宪法

2022/05/29 南洋商报/要闻

董教总、林连玉基金及马华等单位领袖,对哥打峇鲁高庭宣判,华淡小根据宪法合法存在,感到高兴。
(哥打峇鲁29日讯)继吉隆坡高庭裁定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教学是符合联邦宪法后,哥打峇鲁高庭今日宣判,华淡小根据宪法合法存在,大马回教徒教师联盟(i-Guru)等组织挑战华淡小地位败诉。

无论如何,起诉方代表律师沙哈鲁丁较后在记者会上强调,鉴于法官也认同华淡小属于公共机构,因此他们将进行上诉。对于法庭的判决,他感到失望。

董教总代表律师黄觥发则表示,最后结果让人高兴,无论如何,尚需视对方对何是否进行上诉,他将与董教总商讨,是否有必须针对"公共机构"课题做出上诉。

“如果不上诉,我们就不能针对这一点在上诉庭争辩。我们要看对方是否采取第一步上诉,再考虑将吉隆坡高庭与哥打峇鲁高庭的判决合起来处理。”

(南洋商报)

玻华益学生多元族群 不同肤色一起快乐学习

2022/05/29  星洲日报/国内

报道、摄影:张洁盈

配合国庆月,校方安排各族学生穿上传统服装到校庆祝,也让其他学生认识友族的传统服装。

华裔、巫裔及暹裔生相处和乐融融。

王富麟(中)与学生家长法依扎(左起)、凯特琳、章勇杰、纳卡姆拉夫妇(右起)及欧文在访问后交流。

巫裔生在毕业典礼上演出。

思拉(中)从王富麟(左二)手中接过2020年模范生奖,与华益华小课外活动副校长罗贵姜(左一)、学生事务副校长郭奕兰及行政事务副校长黄彦香合照。

林佩佩:学生之间都没有种族之分,在他们眼里,同学就是朋友。

林岢垠:吉娣是我在去年升上五年级后换班,才结交的好朋友。

易克兰转校到华益华小,交了一名暹裔同学,上下课都是形影不离。

这是一所真正的“马来西亚人”学校!

近年来不少友族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念书,一来可多学一种语言,二来对华小的教育方式有信心,所以华小的非华裔生人数逐年增加,倒是华人少子化,使到华裔学生渐少。

在玻璃市的10所华小,从七八十年代至今,早已有非华裔生,其中亚娄华益华小、马打亚逸公益华小及巴东勿刹华小因地缘关系,有不少暹裔、印裔报读,直至90年代玻州设立军营,华益华小及公益华小也迎来东马原住民学生,融合东西马多个族群在同一校园学习。

王富麟:董家教营造和谐气氛

华益华小校长王富麟强调,学校的和谐气氛需要靠董家教三机构配合,为学生营造起来,所以校方得到董家教的支持,让孩子融入不同的文化,构思各种节日庆典,让全校师生同庆开斋节、屠妖节、丰收节和农历新年等。

他说,校方连儿童节活动构思也会以多元种族为出发点,去年儿童节线上活动,即使学生居家参与,也鼓励他们穿上自己族群的传统服装,让孩子认识本身及他人的文化风俗。

“我们深信,以孩子作为出发点,把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无论是教学、文化或其他学习,都不会忽略任何一名学生的身心灵发展,他们能在交际能力上有所提升,达到基本要求即团结、和谐相处,对他们来说也是优势。

王富麟说,该校的种族比例已不再是华裔生占多数,华裔生不到50%,其次是暹裔,接着是巫裔、印裔、沙巴、砂拉越原住民,在教学上难免有障碍,不过绝不会阻挡师生前进。

从小学习与友族生活

“多元种族结构的学校,反而对学生是好事。他们在小学阶段已能和其他族群的朋友生活、学习,对他们将来踏入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沟通及学习方面不会陌生,是很大的强项。

王富麟说,华益华小有一个口号“华益心连心,大手牵小手,还能更精采”,就是教师都保持教育的初心,无论任何种族的学生,都要用爱心来带领他们前进,老师的大手牵着学生的小手,不嫌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把每一名学生都教好。

他说,正所谓“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老师没有嫌弃的理由”,在多元族群的学校里,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平台发挥所长。

前年模范生是巫裔

他以前年的模范生为例,得主是巫裔生思拉,在三语表现标青,同时品行兼优,所以获得教师们的认可,选为模范生。

“这也是对在华小念书的友族来说,一种莫大的鼓励,所以校方也计划安排各族的优秀成功人士给予激励,就如我们的董事长(蔡天喜)也是成功企业家,我们也会考虑邀请他分享经历。

章勇杰:友族家长认可办校方针友族家长都以中文是国际第二大语言,应让下一代多学一种语言为由,而决定把孩子送往华小念书,而且孩子从小就有机会与其他族群相处,对孩子来说是好事。

华益华小家教协会主席章勇杰说,非华裔生增加,也证明友族家长对华小的办校方向的认可,而且不同种族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交流,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交流,在毕业后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暹裔校友送孩子读母校

暹裔欧文说,她也是华益华小校友,也把4名子女送到母校,目前只剩下排行第三、第四的女儿达莎妮及儿子丁瓦坤还在该校念书,而她有中文基础,偶尔还可以教孩子做功课。

她笑言,由于能掌握多种语言,孩子们也像她会说“罗惹”(rojak)语言,暹语中参杂华语、英语或国语,这就是大马特色。

“多学一种语言,因为可以说华语,所以去新加坡工作,会不一样的机会。

法依扎:儿子受到细心指导

在玻州卫生局工作的法依扎说,尽管儿子米恺儿今年一年级,刚入读华益华小1个多月,却不难发现他在老师们的用心指导下,显得自信满满,而且也很喜欢上学。

她说,老师们都很负责任,会不时分享儿子的学习进度,在给予提点的同时,也会因儿子的良好表现,不吝于赞赏,并不会因为是巫裔而被忽略,能有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好。

纳卡姆拉:坚持要孩子说华语来自砂拉越斯里阿曼的纳卡姆拉是一名军人,在家乡时有不少华裔朋友,而同是伊班族的太太玛德玲来自砂拉越西连,也曾和华裔雇主工作,所以2人都听得懂简单华语,可是他俩都认为中文难度高,一直学不会,所以就蒙起要让下一代要学华文的念头,在婚后即达成共识,一定要把孩子送往华小念书。

玛德玲说,女儿范思佳(11岁)带同学回家来玩,即便同是伊班族,他们也坚持孩子们必须用华语沟通,这样才能学好华语,庆幸的是,女儿也爱上听华语歌,看中文电视剧、电影,从中也可学到中文。

“父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重要,如果我们不坚持用这种方式要他们学习,孩子就会放松,基础打不好,那么以后就很难继续升学。

凯特琳:孩子与同学相处融洽凯特琳是印裔,3名子女都在华小念书,排行第二、第三的迪亚纳及玛迪分别念一、二年级,他们从未申诉在华小难交到朋友,各族同学之间相处都很融洽。

“我的弟弟也是华小生,孩子们平时都会用华语和他聊天,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功课,他们很自然就会向我弟弟或在念中二的大女儿讨教。

林佩佩:教导学生互相学习优点

在华益华小任教长达16年的资深教师林佩佩经常灌输学生不要只看同学的缺点,要看看他们的优点,就如马来学生有着爱帮助他人的态度,是其他族群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大家应互补,互相尊重,在一起生活自然没问题。

她说,其实学生之间都没有种族之分,在他们眼里,同学就是朋友,所以不难发现学生会在各族佳节后,主动从家中带糕饼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这也是另一种文化交集、交流。

她说,学校也不时会通过活动来推广多元种族文化,譬如国庆月,校方鼓励学生穿各别的传统服装,有时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也会发现印裔生穿上旗袍,文化交流贯穿。

林佩佩认为,学业固然被看重,但品行更为重要,所以她经常提醒学生,成绩并非全部,品行良好也是竞争条件之一,所有学生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分种族、肤色或成绩,无论是选班长、学长、图书管理员、模范生等,只要有能力且品学兼优,都会得到青睐。

用不同方式教学激发兴趣

林佩佩坦言,从她入职至今,友族学生逐年增加,当中有对华文一窍不通的,也有在启蒙教育已打好基础的,不只是与华裔生的差异大,连同一族群的学生之间也发现前者与后者的学习进度有明显差异。

“有些不只是书写不行,就连听一句华语也不明白。我们只好自行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能力,想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应付,不然他们就会慢慢对学习没兴趣。

“只有慢慢辅导,没有华文基础的友族学生才不会掉队。至少他们在毕业时,已经可说基本的华语,写简单的中文。

林佩佩也喜欢鼓励学生在课业上互补,哪一名学生在哪一个科目的表现佳,就让他们当彼此的“小老师”。

不过,校方仍坚持的一点,就是学生必须以华语沟通,毕竟这是华小的教育基础与方向,以便友族生能打好学习基础。

林岢垠:不同肤色但感情很好

六年级生林岢垠及易克兰的好朋友都是友族,他们异口同声说:“虽然我们不同肤色,不过我们的关系很好,平时都用华语沟通,也会在学业上互相补助。

林岢垠说,她的好朋友吉娣是印裔,国英文比她好,所以她有不明白的功课就会问吉娣,有时吉娣也会问她在华文、数学或其他科目的难题,互相指导。

“吉娣是我在去年升上五年级后换班,才结交的好朋友,即使很多时候在上网课,不过我们分组讨论时安排在同一组,私下也会不时联络,就慢慢培养了感情。

易克兰说,他在四年级才转到华益华小,那时就交了一名暹裔同学,没想到两人会成为好朋友,上下课都是形影不离。

(星洲日报)

美赛华云学校家长座谈会场面盛大

2022-05-28 泰国《世界日报》

图:美赛华云学校家长座谈会后合影。

图:陈兴文前副会长捐助爱心雨伞情景。

【记者田景灿/ 清莱报导】缅边泰北清莱云南会馆附属美赛华云学校,521日,在该会大礼堂,召开2022学年度上学期家长座谈会议,大会由校长田景灿主持,清莱云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马应光等学生家长400餘人出席大会;会议简报校务成果,新学期教学安排,共商「家庭培养」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会议秩序井然,成功圆满。

缅边泰北美赛华云学校2022学年度上学期,新学期开学两周来。在教务处统筹安排下,各班导师协助佈置会场,校内活动成果版报,9时,各班级导师迎接家长经过防疫体温检测,进入会场,10时,会议司仪罗采妮安排下,全体肃立,主席就位,奏国歌,华云学校校歌。大会主席田景灿登台致词,欢迎家长踊跃参与会议。介绍校务管理干部教师团队,感谢副校长董娇玫、教务处谭倩盈、马梅娟策划、训导处主任王伯宗、校办主任黄崧桓、总务主任朱绍芹积极协助;各班导师配合安排。

感念已故华云学校创校校长俸啟贤,及服务教学24年的黄正瑛主任為圆学中医治病救人的梦想离职,育化贡献卓著。感恩歷届会长校董、现任会长蒋庆国带领理监事团队兴建新会馆校区,為改善教学环境设施,出钱出力,劳苦功高;感谢学生家长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马应光亲临给全体教师团队嘉勉;前副会长陈兴文捐助雨伞给师生遮风避雨。激励家长做好孩子榜样,参与学校教育,从家教出发,尊师重教,支持杯水车薪的教师教学,理解教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强调华云学校教育理念明确,注重学生品格培养,知识学习,见识增广,胆识锻炼,教育学子德才兼备,学会感恩,有责任担当;成為有益国家社会的人才。

教务主任谭倩盈,报告新学期规划佈署,学校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各教学班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训导处主任王伯宗向家长通报校纪校规,宣导校内安全(物安,人安,食安)观念,呼吁家长紧密配合学校管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教学秩序。

会议中,与会家长踊跃发言;家长代表,清莱云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马应光致词,肯定华云学校教育成效,嘉勉校长主任教师团队,兢兢业业教学,教学成果可喜可贺。首届高中校友杨连双分享考入大学学习经歷,感念母校华云学校师长多年的栽培之恩,成就翻转自己今天的人生。与会家长踊跃发言,建言献议,获得副校长董娇玫,谭主任等回应,中午时分,井然有序的会议,在家长与教职员合影中,圆满划上成功句点。

(世界日报)

侨联举办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看电影活动

——华教中心欢迎菲律宾华校组织学生参加

2022/05/26  《菲律宾华教中心》

中国侨联主办,黑龙江省侨联承办的“亲情中华·童心欢畅——中国侨联请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看电影”活动将于61日至20日举行,本中心已经通知各华校,欢迎各华校组织学生踊跃参加。

202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向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献上一份有欢乐、有温度、有感悟的节日礼物,向大家传达来自祖(籍)国和中国侨联的真挚祝福,也为了以更加新颖和多元方式满足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新貌的需求,同时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和快乐生活,将中华文化传播给全世界少年儿童,播撒友谊种子,促进心灵相通,中国侨联特在节日期间举办“亲情中华·童心欢畅——中国侨联请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看电影”活动,通过邀请孩子们观看最新公映的、兼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的中国优秀儿童电影,与海外华裔少年儿童共度愉快、欢乐的节日。

黑龙江侨联将于61日至20日,开通“黑龙江侨联专属领票链接”(http://www.smartcinemausa.com/?channel=heilongjiang...),海外华裔青少年儿童可通过该链接观看中国侨联精选的68部专场电影。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同志将在影片正式放映前,向广大海外华裔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观影者可从专场电影中任选1部,拍摄观影图片,并写下观影感言(可报文字稿或视频),然后将其整理成一个文件夹,命名方式为“菲律宾+学校中文名称+观影者中文姓名”,压缩后发送至邮箱hljsqlwhb@163.com,报送截止时间为620日。

本次活动拟上映影片分为“快乐成长”、“奇思妙想”、“经典回顾”、“心系故乡”四个单元。“快乐成长”单元拟上映影片《小虎墩大英雄》、《冰上时刻》、《北京童谣》,“奇思妙想”单元拟上映影片《俑之城》、《猪猪侠之恐龙日记》,“经典回顾”单元拟上映影片《风筝》、《天书奇谭4K纪念版》,“心系故乡”单元拟上映影片《我和我的父辈》、《峰爆》。观影者可打开侨联单位专属观影链接,进入“亲情中华·童心欢畅”——中国侨联请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看电影活动页面,选择喜欢的电影,点击电影封面即可观看影片。

(菲律宾教中心)

外省华校小学生秀流利中文 郑棉发处长惊叹又欣慰

2022/05/26  柬埔寨《柬中时报》华社

记者: 如丽

郑棉发处长(中)参观振民学校。(图:柬中时报)

郑棉发处长捐赠8000美元,帮助振民学校购买学生课桌,以及在室外搭建遮阳棚。(图:柬中时报)

振民学校小学生朗读课文。(图:柬中时报)

振民学校小学生朗读课文。(图:柬中时报)

华侨学校新教学楼。(图:柬中时报)

郑棉发处长希望华校培养本土教师。(图:柬中时报)

郑棉发处长一行在华侨学校前合影。(图:柬中时报)

(金边讯)“哇!朗读得这么好啊!”,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文教处处长郑棉发勋爵走访振民学校,在课室聆听学生们朗读课文时,发出惊叹。

26日上午,在结束慰问国家幼婴儿中心的孤残儿童后,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文教处处长郑棉发勋爵,马不停蹄地走访干拉省三角路市振民学校和实居省华侨学校。

郑棉发处长和钟贵强先生长期为上述两所华校设施升级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

郑棉发处长视察振民学校时,称许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他也参观健身区和教室,并聆听一年级小学生朗读课文。

“哇!朗读得这么好啊!你们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听。”

看到一年级小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郑棉发处长脸上洋溢着笑容。

郑棉发处长与三角路市柬华理事会邱炳忠会长举行座谈,在了解学校的情况后,郑棉发处长立刻捐赠8000美元,帮助学校购买学生课桌,以及在室外搭建遮阳棚。

郑棉发处长希望华校培养本土教师

郑棉发处长走访实居省华侨学校,视察学校新教学楼。

华侨学校办学成果丰硕,学生人数突破1000人,为了满足教学需求,郑棉发处长和钟贵强先生捐建162000美元,帮助华侨学校兴建新教学楼。项目于20198月动工,2020年间竣工。新教学楼共有312间课室。

郑棉发处长表示,华侨学校已具备齐全的设施,校园环境宽敞舒适。他希望校方积极培养本土教师,让华教薪火相传。

(柬中时报)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54

应正视宽中体罚背后的制度问题

2022/05/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庄仁杰

近日,宽中一位学生因为体罚,而引发心脏毛病,最后送往医院就医。此事引起许多人讨论体罚问题,也有许多人扛著爱护华教、“我过去也这样”等等理由辩护。最后,这事情就和过去许多发生在独中的事情一样,就这样息事宁人,又再平静无波。

体罚的确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不论责备老师或学生,都尚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学校的制度有问题。在此次事件中,可见到宽中的制度在教学上并没有好好地支援老师。

宽中现在一班的人数还是50人左右。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老师必须在短短的45分钟内教授课程内容,也要处理相关的班级事务等等。当面对这么多事情时,还需要处理学生不交功课等问题,体罚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特别是老师必须面对多个班级(宽中老师一周平均教授28节左右),再加上批改作业、备课、其他学校相关事务等,所以需要一套快速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体罚变成了一个便宜行事的方法。

也许有人认为可以把学生送往训导处或教务处等处理,但是实际上很少老师这么做。

宽中训导处和教务处等学校行政机关的编制很小。宽中的学生人数超过一万人,但是三个校区的训导处老师,加起来却不到15人。如果每50人每两周出现一个需要训导处处理的个案,一个月就是400起个案。所以如果每个老师都有送一些学生到他们那边,对于他们会是很大的负担,因此并不鼓励老师这么处理。换言之,当这些部门编制小,无法处理这么多的事务,就会反过来要求老师自行处理。

许多老师也不想要把学生送到这些部门,因为往往送上去,这些学生就会被记过等等。老师需要的是这些学生能够补交功课,改变对师长同学的态度,或者不去做某些事,而不是让他的记录留下污点(所以通常也是最后的选择)。

老师和学生双输局面

另一方面,老师如果常常把学生送往这些地方,自己年底的评估成绩也会相对降低,因为校方会认为你的班级管理有问题,才会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把学生送来给他们。换言之,送上训导处等等,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双输的局面。

宽中现在的行政制度是采取五十年前的制度。当时宽中的人数只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因此这套小部门的制度还可以应付。当宽中学生人数自80年代开始暴增,这套制度就开始出现状况;但是因为有入学试筛选学生,让学生素质保持一定水准,使得宽中制度的问题延迟爆发。

可是,当宽中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为建立分校,降低录取分数以多收学生,导致学生素质也随之下降,老师需要面对的学生问题也增加。可是学校应付的方式不是扩大现有编制或改变制度,让学生问题得以解决并让老师的负担不会增加,而是继续把问题交由老师处理,并且用严刑峻法把问题扫在地毯之下。

老师们为了解决问题,只好实行各种惩罚(特别是体罚)。当没有问题发生就还好,但是当有什么差错时,就是今日我们所见的学生因为体罚去医院了。

问题发生到今天,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停留在体罚是否恰当等问题上,尚未面对宽中的制度问题。如果这些制度问题不改变,相似的问题还会一再发生。而且扩大来看,其他学校是否也有类似宽中的问题?是时候正视它们,解决它们了。

 

哲学选修课——哲学是一切学问之母

2022/05/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吴慧苑

吉华独立中学自2019推出选修课,校方推行选修课的初衷是配合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跨学科教育及跨学科学习是未来趋势,也几乎是现下各阶教育积极发展的版图。哲学是一切学问之母,开哲学课,将其作为跨学科科目让学生修读,实属当之无愧。基于此,基础哲学课在2022年于吉华独立中学推出。

哲学是一种思考活动,对事物进行思考的能力,但哲学并不提供答案,它提供一条能让你深入思考某个问题的路径。哲学引导思考,思考引导批判,批判引导行动,因此,学生除了学习如何“维修”自己的信念体系,哲学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公民意识。

人一旦学会独立思考,大概无法不惊世骇俗,因为思想的本质本来就是自由,是飞翔。思考和诘问可能会为一个人带来刑法和谴责,学哲学是会死的。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时,主要是控告他两项罪名:(一)荼毒青年,(二)不敬拜雅典众神。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说过一句话:“没有什么危险的思想,思考本身便是危险的。”

思想的存在就是为了飞翔的,学会思考的前提是,有意识的挡下直觉,这需要练习。批判思考有一个很有趣的特色,就是当面对重要问题时,要和身处的世界有点距离感和空间。自我反思也是,要和自己有点距离和空间,才有所谓的自我反思。哲学人往往给人一种沉著冷静的感觉,因为挡下你的直觉,为每一个自己提出的观点提供论据,是哲学人的基本训练。

读哲学的人最常碰到的问题是,读哲学有什么用处?念哲学有用吗?当所有的学科都只关注各自特定的领域时,哲学关注的却是一切存在,或者说普遍意义上的存在。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说,对普遍性的追求意味著无法满足于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不仅因为这些知识是很有限的,而且因为要承认它们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其概念和逻辑层面进行一番澄清和探讨,而这项工作一向都是属於哲学的。

喜欢什么深入了解什么不一定是因为有用,例如:喜欢了解历史,懂得看出乐趣,甚至于能够从中看出当中的牵连纠结如何牵动现今的全球国际关系,又或者喜欢诗词歌赋或其他形式的文学,也许喜欢音乐、绘画、或电影、喜欢思考甚而会深入看书寻找答案,如果对这些都不喜欢的,说不定会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很多人都需要一些属于美感的活动,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感,不是因为什么用处;这是各有所好,有所好,生命就丰富多彩一点。

反思问题

为自己的生命开另一扇窗生命就会跟著活起来,并不一定学习、喜欢什么就非得问“喜欢这个有什么用?”,走过必留痕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透过哲学课,预计学生可达到下列目标:一、学习哲学相关概念及基础知识,增进学生热切追求知识的欲望;二、培养逻辑思维及问对问题的能力;三、将所学的知识和智慧,应用到生活中,指引生命所有的事情。哲学课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去反思问题,甚至打破既有的想法,能开始质疑过去所接受的观点或讯息,别受电视报纸媒体甚至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哲学思辨的目的不在扳倒对手,而是让自己理解你抵死反对的看法其实也不是省油的灯,都各自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前提假设。透过思辩过程,帮对方设想一切有利的说法,在充分为对方设想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可以反驳对手,这时才能确保我们没有被偏见、无知和意识形态所遮蔽。

苏格拉底说:“记住,这不是我们随便找个题目来斗嘴闲聊,而是我们该如何活的大事。”

 

课本与生活的距离

2022/05/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最近迈入水果盛产季节,有几个网络带货的平台竟然把山竹埋在地底下,将山竹视为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水果,把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后,也没几个学生看出其中的问题,很显然城市的孩子早已不知道山竹是长在树上了。

今天的学生可以头头是道的写出花朵的生物结构,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没有多少机会触碰到花朵,熟读课本的孩子可以完整的告诉你清真寺建筑的特色,但却不知道距离学校不到三公里有著一所没有大洋葱的国家清真寺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能够引经据典的说著马来西亚印度裔社会移民史,却是从来没踏进过兴都庙,没感受过印度教建筑的特色。

所以今天学校教育对学生而言只是课本和考试而已,无法将所学与生活体验连接,更别说学以致用,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失控的结果。在大都会区整体空间规划已经失控的今天,孩子们失去了过去那种单纯可以跑动玩乐的空间,加上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考量下,不少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被软禁,父母在上班工作的时候,就只能被关在家里看电视、平板、手机或是电脑,假日为了避开汗流浃背的热天以及毫无预警的雷阵雨,能够满足吃、喝、玩、乐的购物广场成为家庭出游的首选,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局限了孩子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

这些年来,陆续有听到不少人抱怨我们年轻一代很“离地”,或许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成长本身是一种自身对所处环境的体验,唯有在经历体验后,才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过于简单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确保孩子安全健康,但他们也错过了各个阶段该经历和体验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何必这么急,很多事情长大了就会。这样说似乎也没有问题,只是这种水到渠成的说法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感受才会成功,当一个人从来没有机会爬树,从未看过山竹的花,没自己亲身打开过山竹,那绝不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就会顿悟发现山竹是长在树上。

生活和教育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彼此是环环相扣的,当孩子对所处的环境没有感受,对生活没有经历的时候,极有可能也无法与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与兴趣,结果就是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离地、无感的年轻人,那我们的社会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藏书漫谈

2022/05/27  南洋商报/商余

~作者:黄俊德

中国人对编各种各样的书之兴趣,似乎挺深的,我手头上这本《凋零的芳菲——英年早逝作家的美文随笔》,即是一例。哪既然有早逝作家的文字结集,我想,他们再有编过一本,比如说什么《暮色的余辉——作家们的晚年文选》,好像也就不出奇了。再说了,文学评论里,不是常常有一句“晚期风格”吗?

不久前我还看到一位书友卖一本《中国遗书精选》(我当时乍看还以为是本中医类的书,讲治疗男性遗精的问题),心里啧啧称奇。书信选,演讲选,相信我们不会少见,一篇两篇遗书似乎也读到过,比如果戈里那篇著名的遗嘱,还有茨威格的绝命书等等,但遗书而竟编选成集,确实颇另类吧!这书倒有助于中国有关方面的文化考察的。

我又看到一本列入什么“外国争议文学名著丛书”的《罗克珊娜——幸运的情妇》,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写出《鲁宾逊漂流记》鼎鼎大名的笛福。笛福竟然写过这样一本书,我闻所未闻,我又向来对名作家们的冷门作品很表关注的——像但丁的理论著作《论俗语》,胡适当年倡议文学改革好像有提到过,我一直是很想找到手——因此,笛福这本,我虽然有点担忧译文素质,因译者名不见经传,还还是买了下来。

争议文学名著

我翻了此书总序,所提及的几本所谓争议文学名著,还真想都一一找来读。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经》(又译《爱的艺术》),其实我有读过一部分了,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翻译的,我当时却一直嫌弃那书的装帧怎么那么不美——它的封面有一个洞一个洞的设计,最后还是清走了。现在回想,那书确实挺大胆的,奥维德就像个性爱导师吧,说如果你身材是修长的,那你就该采取怎样的姿势,以更显性感云云。这书,我若找得回,要再好好读读。印度好像也有一本什么《爱经》,据说也好露骨。无论如何,既是名著,我就想瞧瞧。

被选入的争议文学名著之一,还有本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狗郎心》(《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他更出名的作品),这本书我恰巧读过,读后感可用一句粤语来形容,就是“好抵死”,很逗的一部作品。但它其实算争议吗?它是政治讽刺类型,讽刺共产党那种粗暴改造人民思想的行为。

小说情节里,医生主角把一个刚死不久的无赖的头脑移植到一只狗的脑壳里,结果这只原本无害可爱的流浪狗就变成了个一直制造出问题来的流氓(许是布氏的手法,也可能是我一直想到他是狗模狗样的人,就觉得他坏,也坏得很搞笑,给我一种“恶搞版的科学怪人”之感)。小说就是用了这样的情节大大地嘲笑了那种“灌输思想”与“思想改造”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