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353

“救救”白小2.0

2022/05/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荣信

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0年的“白小事件”记载了当代热爱华文教育人士有血有泪的一段历史往事。始于2001年的白小事件是由于当时的教育部和白小董家教在迁校问题上意见相左,引发华社及各民主团体的反对,发起“救救白小”运动。

时任政府强行关闭白小原校依然历历在目,迫使一众白小学生转校到附近的学校。凡走过必留痕迹,在经历308大选后,当时的执政联盟在面临政治困境下转态宣布让关闭了2923天的白小原校,以改名的方式重开,这也意味著“救救白小”的抗争成功。

不过,当年迁移到丽阳镇的白沙罗华小,如今却急需民众的慷慨解囊,“救救白小2.0”,以完善学校的硬体设备。坐落在丽阳镇的白小现约有1800位学生和100位老师,经历了数阶段兴建校舍,校内基础的设备应有尽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所设立在城镇的华小居然没有礼堂。这使到该校的周会或大型活动,都是在开放式的集会处进行。

这也令白小成了八打灵县10所华小中唯一一间没有礼堂的学校。巴生河流域的八打灵县是全马经济活动的中心,各种设备应有尽有,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许多跨国企业的总部和厂房都位于这个区域,然而却有一所欠缺礼堂的华小,叫人情何以堪。

追溯历史,白小的全名是白沙罗小学,原本学校以“华侨”为名,上世纪30年代由杨康先生创办,迄今已经有93年的历史。那时白沙罗路一带的居民多以割胶为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再加上交通不方便,居民们需要排除重重阻碍才能把孩子送到首都去求学。于是,在杨康先生的号召和带领创办了白小,为居民纾解载送孩子的烦恼,也让孩子可以更方便到学校。

如今位于丽阳镇的白小,因没有礼堂,同学们平时只能使用开放式集会处进行各项活动如体育和课外活动。然而,开放式的集会处的四周都是课室,课室也没有空调设备。当歌唱或演讲比赛在进行时,难免会干扰到班级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同时,开放式集会处的舞台会被雨水溅湿,每次办活动都要看天气的脸色。如果当天天气恶劣,下起倾盆大雨的话,所进行的活动就要被迫中断。每逢雨季,学生就要错过活动的机会。别忘了,歌唱和演讲比赛都需要配合良好的音响设备,效果才会更佳。试问,在没有适合场地的情况下,要如何举办县级的比赛,让各校学生共聚一堂一同交流和学习呢?

成本高涨

再者,在没有正规羽球场的情况下,羽球校队也唯有到校外进行训练。有了礼堂,讲座会、阅读会、羽球或各类球类运动就可以在宽敞的礼堂内进行。除了可以避免学生们饱受日晒雨淋之苦,也可以避免由于天气不佳而取消室外的训练活动。

在讲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校内贯彻以体育为命脉的精神确实可以充实学生们的人生。当然,校方可以善用礼堂从校内发掘对各项运动有热诚的学生,为国家培育更多未来的“李宗伟”,实现奥运金牌的愿景。

有鉴于对礼堂的需求紧迫,校方已经成立工委会并启动兴建礼堂的工程。该校多用途礼堂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预计耗资600万令吉,第二阶段则将斥资约400万令吉。这座多用途礼堂将耗资大约1000万令吉。在受疫情影响和东欧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百物涨价,让建筑成本雪上加霜。此外,由于地形特殊,这座礼堂需要依斜坡而建,施工工程方面也被迫承担额外费用。

白小虽然坐落于社会经济相对富裕的丽阳镇,可是学校连一座礼堂都没有,学生在活动方面难免会受到一定限制。没有礼堂的学校就好比一所没有厨房的屋子,如果主人家长期需要向邻居借厨房,既不方便自己,也麻烦他人。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追求知识盛宴里,一所千多人的学校,缺了礼堂,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同样的,众多师长和学生的白小也需要肩负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重任。

礼堂不只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凝聚学校大家庭的精神象征,也是社会对华文教育热衷的最佳凭证。

 

学府也当学危机公关

2022/05/25南洋商报/社论

宽中古来分校一名体育老师本月11日因初三某班的几位学生没有交作业,于是处罚全班30多位学生戴着口罩绕排球场跑30圈,其中一位女生健康出状况,跑了10多圈后身体不适,回家后情况恶化,送入医院后一度陷入休克状态,后来被抢救回来。

根据女生母亲在面簿的帖文,事后几天曾到学校投诉,校方当时只派训导主任出面与她接洽,仅说校方已和当事的体育老师开会了解情况,并指当时体育老师有告知学生能跑的则跑,不能跑的则走,同时也没有强制学生戴口罩。

女生母亲表示,当时训导主任也没有安排该名体育老师出来道歉或给个说法。虽然训导主任有询问是否要见校长,当时她觉得校方态度敷衍,很多说法与她女儿的说词不同,于是就离开学校。

女生的母亲在面簿上开帖后,事件在网上疯传,并引起网友热烈的讨论。网友一面倒抨击该名体育老师“连坐体罚”的方式不当,同时也抨击校方处理不当,没有积极认真处理这起“人命关天”的事件。

校方受社会舆论压力

在舆论压力之下,校方才发觉事态严重,于是校长黄慧珠于隔天即刻联络女生家长,再度到校洽谈,并安排该名当事的体育老师出面,向家长道歉,双方握手言和。

这是一起学校公关危机处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论热议,导致校方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当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家长不满校方处理的方式,于是在面簿开帖,引发网民一面倒的抨击校方及教师处理不当,甚至有网民表示要“人肉搜索”,对该名体育老师进行“起底”。问题是网民情绪化的反应,明显已经模糊了事实,甚至已经对校方及老师“未审先判”,这是值得商榷的。

公关危机处理待加强

第二,校方处理公关危机显然没有经验,而且还是使用保守的方式,企图掩饰和淡化事件。首先是校方没有第一时间安抚家长,让家长“觉得”被敷衍;其次是校方没有安排体育老师出面道歉;其三是校长也没有第一时间出面接洽,明显对事件不够重视。

根据本报报道,宽中董事长郑振贤在受访时说当时校长不在校内,才由训导主任出面。而家长的说法是,当时训导主任曾问家长是否要见校长,看来校长是在校内。谁的说法才更能取信于人?显然校方一开始在下意识中,并没有认为这是一起需要处理的公关危机,才会让事件越闹越大。

从今次的事件看来,社交媒体的舆论力量不能小觑,虽然以情绪化的言论居多,却扮演着“压力集团”的角色,让有关方面不能不重视。而在教育机构方面,公关危机处理的能力显然有待加强,否则,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学府短板之处被无限放大,令整体校誉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华校的办学智慧

2022-05-23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楨文

前几天家教协会成功举行筹款晚宴,这是两年来在疫情笼罩下,政府开放管制之后,学校迎来的第一场大型筹款活动,并成功达到筹款目标。那经歷两年多疫情所带来的苦闷,随著欢腾的音乐节奏、歌手的激情演唱, 还有晚宴最尊贵的嘉宾宣布最后的筹款总数,全场报以热烈掌声,一扫而空,像这样的场面和活动成就,我们苦等了两年多。

谈到家教协会,对於华校来说,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尤其在独中教育的圈子,并不是每一所独中都有成立家教协会,这主要是受到歷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家教协会在一些独中有被称為“家教联谊会”的,无论如何称呼,它只是独中董事会的属下单位,在中马地区有一所独中的家教协会是註册团体,则是仅有个案而已。

董家教意外结合

对华教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政府在学校成立家教协会始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对华校而言,政府是有隐议程的,然而华社经歷了数十年的奋斗,华小董事部继续存在和肩负捍卫华文教育使命,而家教协会则扮演维护师生福利的角色,并且和董事部进行分工,最后两者成為合作单位,彼此各司各职。因此,在华小,董事部和家教协会有时候在特定的场合,并称為“董家教”,成為合作伙伴,这是政府企图要对华小董事部搞边缘化所意料不到的结果,反映出华社在捍卫华教的大前提下,竟也促成董家教的教育结合。

在独中,若有成立家教协会,则隶属董事部,并成為董事部的支援单位,家教协会的使命就是关心和维护师生的教育福利。我国华文教育由於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冲击,华小和独中所面对的处境是非常特殊,基於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华文教育大前提,家长也成為支持华教的群眾。

直到今天,华小和独中的各种建设发展,家教协会配合董事部,在关心师生教育福利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支持学校的群眾就更加扩大。

在这场成功的家教协会筹款晚宴中,看到在家长、董事、教师、校友以及广大群眾的支持场面,我相信疫后的独中教育会更加蓬勃发展。

 

看云

2022/05/24  星洲日报/星云

~作者:何国忠

“鸡虫螳雀自纷纷,耳懒于今百不闻。卧酒餐花吾事了,只将冷眼看浮云。”

 这是潘受的〈看云〉。诗写于1962年,潘受被褫夺公民权4年后。无端退隐,愁绪难以排解。看鸡虫螳雀动态,百般无聊,万事与己无关,懒散度日。卧酒、餐花,看似潇洒,却是无奈选择。云卷云舒,也激不起内心涟漪。

 南洋大学的创立是马新华文教育史上重要一章,潘受是创办时期执行委员。他性格入世,二战时陪同陈嘉庚积极抗日,虽是文人,大是大非事务从不袖手旁观。

 潘受生于1911年,1930年从福建南来,初任《叻报》编辑,后当中学老师,先后在新加坡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麻坡中化中学执教。

 1953年陈六使倡议成立南洋大学,筹备过程潘受参与大小事务。19554月林语堂辞校长职,陈六使把发展工作交给潘受。没有校长的4年里,潘受以秘书长之职负责校务。文、理、商著名教授,皆在其任内洽聘,南大自此步入正轨。困难日子陈六使体会深刻,黄奕欢为潘受《海外庐诗》作跋时引陈六使话:“倘若没有潘先生重整旗鼓,毅然负起艰巨的责任,怕已开不了门。”

 可惜时局不由潘受掌控。“华校生”多被视为思想左倾,英殖民政府对南洋大学成见极深,当时工潮和学潮此起彼伏,首席部长林有福采取非常手段,潘受被牵连,1958年公民权被褫夺,护照被没收。既无公民身分,就不能在民族事业冲锋陷阵,潘受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欢送437名第一批学生参加毕业典礼后,1959年底他离开南大。临行时对陈六使说:“成就虽未易言,而基础已立,规模已具,当为公众人士共见之事实。”陈六使几乎是含着眼泪接受辞呈。

 从此成了单纯的文人墨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是清朝赵翼的名句。徐持庆同情潘受,写《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向他敬礼。徐持庆说潘受被边缘化后,“有更多的时间优游于墨晕中,扬帆于诗海里”,艺术生命因此丰硕,让他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徐持庆感叹:“有时幸与不幸真在一线之间。”

 徐持庆是一位有趣的学者。2002年拉曼大学成立,八打灵13区为临时上课地点。中文系课程由洪天赐老师、林水檺老师和我共同拟定。我纯属客串性质,不料开课匆忙,近水楼台,很自然被两位老师拉去兼课,和莫顺宗二人合作给大一新生上中国通史。徐持庆是第一届中文系学生,当时年近60,健谈且幽默,又能融入学生群中。他从不缺课,引人注意的是古风神采,孜孜古体诗创作。第二年他转到广州暨南大学,他的《敲梦轩诗稿第三辑》有几首诗写他“老来上课”滋味。再见他时已是2008年,已经考获硕士学位了。当天他给我的赠书就是《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

南洋大学是悲喜的中心点

 前阵子读《周颖南文库》,15册中其中3册是周颖南和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的通信集。潘受是周颖南的好朋友,两人每星期至少见面一次。3册通信集中,潘受的品德才华,不断被提及。周颖南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经常穿梭新加坡和中国,潘受则默默忍受思乡之苦。1982年新加坡书协组团访问中国,会长陈声桂才惊觉潘受身陷无国籍无护照的困境,经他多方奔走,潘受重获公民权。潘受在官方的地位自此扶摇直上。1986年获新加坡文化奖。1995年,新加坡政府给他更高荣誉,宣布他为“国宝”。

 潘受看淡名利,本来心如止水,但是1998年南洋理工大学授其名誉博士时,心情再度波动。南洋大学是他一生悲喜的中心点,他说南洋理工大学若能恢复南洋大学原名,各方面的心才会平息。“一切不是顺理成章,百利而无一弊吗?”他受访时说。谈起南洋大学沧桑,“声音哽咽,几欲落泪。”

 文人所谓顺理成章,放到政治平台,永远不可能是同一回事。“谁共伤心泪一弹,罪魁竞扮沐猴冠。平生文债浑闲事,百感今朝下笔难。”接领名誉博士时他有感而发,其中“罪魁竞扮沐猴冠”引发不少争论。虽然潘受说他骂自己,与旁人无关,但是诗发表以后,对号入座的联想从不间断。

 潘受1999年过世。不间断的讨论,还包括没有长眠新加坡,要拜祭这位新加坡国宝得到澳洲柏斯市郊墓园。让人无言以对的,还包括他和原配郑尔芬及续弦郑文慧的3块墓碑,“全用英文镌刻,没有中文字。”徐持庆谈到这点时怅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