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51

敦马同化论的反思

2022/05/18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余开云

我国于1957年由华、巫、印三大主要民族向英殖民地政府争取独立以来,再于19639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砂拉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196589日新加坡退出),经有64年的岁月,马来西亚建国的发展,时至今日,无论各民族的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建设、外汇与科技资讯仍然落后,究其因由,值得反思。

马新原为一家,同样由华巫印三大主要民族共居,自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在无天然的资源的小岛上,国家在各族群无偏私公平落力的发展下,短短的十余年,人民安居乐乐,居者有其屋,大马不少国民每日越过长提到新加坡谋生,获取高收入,不乏人数。

前首相敦马哈迪推出他的第二本回忆录《抓住希望:为新马来西亚继续奋斗》,内容充满傲慢、自负偏激思维,并敌视不公平的看待华印族在大马开辟城市、建立巩固商业金融的功劳。

马哈迪提出的所谓同化论,更显示其思维偏激与落后,同时藐视我国联邦宪法,以马来语作为国语,但能让其他族群的母语自由学习与发展,不得加以阻扰,他却对我国第二大族群的华裔与印裔充满敌视,破坏了200多年,我国族群原本一向和谐共存的安定的社会气氛。

早在英殖民统治年代,在新加坡、马六甲及槟城,不乏土生华裔与当地土著通婚之下,华巫族群融合,诞生的新生代称为“峇峇娘惹”的一种新的族群,在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分(Bumipute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分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依据联合国考古文献记载,中华民族在5000年前的黄帝年代,当年还不懂用器具,就是用手抓吃食物。至2000年前的商朝年代,中华民族发明了用刀叉汤匙,进步改掉了用手抓食的习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发明了用筷子吃饭的斯文,一直沿用至今。

而今,生长在资讯科技时代的敦马却叫我们华裔回复到5000年前用手抓食,方能同化为马来人,是否会侮辱现代先进思维的马来族群?

一位好的国家领导人,应带领全民朝向追随资讯科技时代多元化思维,以免食古不化,人类应追随多元化资讯科技时代思维,不能固步自封。马来西亚欲挤进世界资讯科技潮流,务须全民不分彼此,各取所长,奋发努力,通过多元文化交流,力图迈进,迎头赶上,方能达进先进国之道!

2022422日脱稿于辅仁斋)

 

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

2022/05/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中国新近颁布的2022教育课程标准,把“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课,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安排至少一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涵盖日常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的课程,例如烹饪、整理收纳、打扫卫生、种菜养殖等。

这项定于今年9月启动的新课程发布后,引发热议。从社交媒体上的回响看来,虽然有部分家长担心形式大于实质,沦为匆匆走过场的“拍照交差,或变相成家长的一门“新功课”,但普遍上还是赞成者居多,被认为有助解决现代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促进全方位发展。

原则上,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让孩子学习劳动,也不会否认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做事做人,和读书考试一样重要。但是否需要把它纳入课程,成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却值得商议。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养成需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除了到学校接受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的正规教育,孩子也须从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汲取成长的养分。非正规教育是正规教育以外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如校外课程、课馀兴趣班等,而非正式教育则是源于日常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主要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

这三者就像一鼎三足,需要紧密配合,又得有所分工,各司其职。把必须扎根于真实生活才有意义的“劳动“纳入课程,是不是越俎代庖,夺走了原该由家庭担负的职责,导致家庭教育缺位问题更严重呢?

在民风淳朴的年代,孩子们的学习并不拘囿于课室。放学后,整个社区,整个天地都是可探索、学习的课室。当时虽然没有CCTV,但左邻右舍,还有整个住宅区的人,都可能成为父母的“耳目”。

非正式教育空间

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孩子得到非正式教育的机会已越来越少,因为大人都忙不迭地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把他们的时间填满。只要大人觉得重要、有用的,就会想尽办法把它“包装”成一块块知识,纳入课程。要提高棕油价值?纳入课程!公路安全意识很重要?纳入课程!要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纳入课程?孩子需要性教育?纳入课程!在这个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孩子有用的知识数之不尽,需要学习的技能何其多,真需要把它都包装起来,搬进课室,由老师来教导吗?孩子必须正襟危坐地呆在课室里才能学习?

世界很大,课室很小。孩子需要接受有系统、有组织的制度化教育,但那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的童年需要的不止是有形的课程,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重要的非正式教育空间,是没有围墙的课室,可补上课本所无法给予的,让学习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有趣。与其让课室成为孩子的世界,不如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室!

 
从投影书到创意教学

2022/05/20  光华日报/言论

~文:吴荣顺和蔡美燕

女儿6年级的华语老师很年轻,但对方在教学很创意和用心,是华教之福。

他给女儿布置了一份功课,题目为创意学习。女儿自己设计了一个投影书作为创意作文的题目。

此外,老师也要求学生用电脑打字,尽管比平时费时、费力了一些,但这是不错的安排,可以培养孩子应用电脑的技能,让孩子能够更加善用电脑进行作业,可见华语老师的用心。

创意教学的实际也来自电脑科技技能的培养。而提升电脑科技技术的应用也是现代华语老师应该鼓励的。

我觉得女儿的创意内容不赖,所设计的投影书确实也不错。把电子书投影在大墙壁上看,学生看了眼睛不会累,家长也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观看。这种投影书的好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推动亲子阅读。

好的华语老师能够使用课堂案例、故事、理论、例子,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带出创意教学的技巧,让孩子享受学习华语的欢乐。

提到创意教学,仍然有许多人觉得这种教学方式的玩乐意义大于学习,再不然就是认为学生的课业已经够繁杂了,学习时间已经够少了,再加上要应付创意学习,收效是否会太少呢?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过虑的,尽管它确实存在。女儿班上一位男同学如此告诉老师:“我在你的课学得太少”、“老师教的东西太少了”。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传统的学习思想,把学习的责任交到老师手中,却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许多教育研究都证实了,那些会自主学习的、会创意学习的、会自发学习的人,往往在学习路上成就最大。相反的,那些依赖老师教导的,则犹如处在生物链的最底层,往往就是等着咀嚼他人所准备好的营养。

在未来知识的发展上,创意无限更加重要。单纯的等待被灌输知识,特别是在高小阶段,无论如何都是不健康也不积极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方面有所变通。

有位英语老师将自己的英语教室布置成命案现场,让学生一边查案一边学英文。许多人看过这样的创意教学报道后,都很羡慕那群学生,羡慕他们有一位这么肯用心、肯启迪学生创意学习的老师。

 

课室太小人太大

2022/05/20  南洋商报/商余

~作者:文戈

说好要办聚会的学生,因疫情延了一年又一年。上一次相聚他们庆祝50岁生日,竟也是多年前的事了。我说看来这疫情一时三刻不会消失,不如就等办60大寿吧。一时哗声四起,大家说老师玩笑开太大,不能等太久啊。这冠病教会人的一件事,就是见面不能拖。

想起那年回来,竟已是历史事件。转眼在这岛上悠悠忽忽也度过二十多个炎夏了。在外那些年常做着同样的一个梦:课室外一棵大树,老树盘根纵横交错,沙地上一堆书包东歪西倒;树下小女生在玩跳房子,小男生在踢毽子。多年后那梦境早已褪色失真,男生女生老了,老树也倒了。

首次聚会那年他们40岁,岁月的痕迹已经爬上脸庞,我自己手上也有纵横交错的青筋浮动了。曾经熟悉的五官不再熟悉,还得多方提点方能辨认。失联那些年大家默默存活艰苦奋斗,静静等待奇迹发生。他们养儿育女为提高祖国人口做出贡献,早婚的今已升级爷爷奶奶。在职场的则身居高级管理,或叱咤商界或出入企业场域,不是大老板就是大肚腩,或两者兼具。

回校园看看

记得那次在岛之南相聚,散会后就有人问,老师还想去哪儿。想想不如回校园看看吧。全校走了一圈,寻寻觅觅竟无一草一木相认。突然看到一间教室门没锁,大家鱼贯入内。中年人很自然走到他们记得的位子上坐下说:我记得我是坐这个位置的。早已不必上学的人闯入课室觉得好玩,一坐定都不想走了。我问:是不是想再上一课啊?

有人说还记得他们唱的第一首歌是《蝴蝶花》,另一个记得是《小毛驴》。每个人都记得一些事,只是记的细节都不一样。寻找记忆也仅能是过往碎片的拾掇,记忆还会变魔术。班长说他个子小总是坐前排,有一次手上把玩一条橡皮筋,一个不小心弹到我脸上来,吓得半死。这样一件小事他记得牢牢。记得的,其实除了微小情节,更多是当时纤细的心情与感受。

仿佛来到小人国

硕大的身躯终于挤入窄小的椅子了。有人说,哇,这椅子真小啊!马上有人接口:别把椅脚坐断了啊!哈哈大笑。大家突然发现,课室原来那么小,一切都那么小!总会来到一个这样的时刻:当年很大的事物变得很小,当年很长的街道变成很短,很遥远的当年突然变成现在当下。也还记得当年每天走进教室看到黑黑黝黝一大片人头,现在小人长大了坐在小椅子,上身高出桌面甚多,形象极其怪异,好像《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来到小人国了。

我们以前的教室哪里去了?早就没了,拆除建了新课室了。古早的乡间学校,校舍都是木板的。就是刷上新漆也一下子就旧了,还老脱漆。如今3层楼的教室是新建的,还有一座后来建的大礼堂。以前哪有什么礼堂啊?校园已经不是当年的校园了,有人说,真的不必再回去了,什么都看不到了。

也找不到靠近食堂那一棵大树,在大树下编织过的梦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更找不到教师宿舍和课室之间那棵开大朵大朵粉红色花的富贵树了,每次开花就发疯一样开满一树招蜂引蝶。树比屋顶还高,是大家都爱爬的一棵树呢。曾在树下搭起一个花架,吊了很多花盆。它们都哪里去了?

以前他们说下次要带我去看一个地方,是有一次大伙儿成群结队逃学去玩的大水沟,无论如何得再看一次,重温逃学后受罚都觉得很值的一次顽童历险。多年过去了,终是没再去。以为忘记的陈年旧事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再记得一次,然后重新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