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350

让老师们回归岗位

2022/05/17  光华日报/社论

教育部将在近期内改善体系内的数个架构,以让教师的全副精神与时间回归教学工作,这无疑对在职的教师,以及未来准备要投入杏坛的年轻人,都是一个好消息。

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拉兹吉丁昨日强调, 这项改善计划还包括为全国各校提供分级与节数编排的应用程式,以从中关注教师的福利与发展,确保学校的运作和教员的职责效率能获得提升。

教职员的本分应该以教学为主,然而由于我国教师面对过多行政工作,尤其是被对教学没有帮助的文书工作和会议等捆绑着,以致他们需面对过量的工作及承受巨大压力。

繁琐的非本分事务,不只导致教职员“不务正业”,也令有志于教育工作者失望和心力交瘁。其实,教育部不是第一次强调要减少教职员的行政工作,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们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却是来自教育部的各种名目计划。

教育部不明确的指示,学校行政组只会照本宣科传达指示,导致教师常重复做同样但却没实质意义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会产生工作分配不公,在处理过多不属于教师的工作下,将令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最终受损的是孩子们的学习利益。

这些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学校行政与教师们无法达到协调,在得不到支持与体谅下,令教职员的工作变质。试想想,教师的文书工作成了教师的正业,教书形同副业,这岂不能让教师们感到身心疲惫,逐对教书失去热忱?

一些上年龄的教职员,因无法负荷工作量下,有者更因此健康出现问题,而萌生提早离职的念头。

据了解,一些教职员甚至在非工作日,如周末、周日、假期都必须工作,严重干扰了教师们的作息。

此外,在目前面对学生与教师人数不对比下,教师还要面对学生成绩差,而被归罪教学能力低的压力,动辄被家长将问题搬上社交媒体讨伐。而且,教师们常面对官员或校方喜欢攀比学校的成绩表现,以致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初衷。

因此,希望教育部长的宣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确保能做出实际的改革,告别没有效率的旧制度,让教师们正确地回归岗位,履行教育工作,造福我们的下一代。

 

首所“学校”扮演的角色

2022/05/17  光华日报/言论

~文:平涛克浪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千万别轻视家庭教育,密切与学生家长配合,可发挥相辅相成教育的角色。

既然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则须充当第一所学校的“良师”,学生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

无庸置疑!飙蚊型脚车“意外”毙命案掀起争论风波,有鉴于咱们不要受到种族极端主义的“影响”,相信各方可以在理智、合理、合情、合法的基础上妥协,要不然情况“恶化”将不利大马民族间的友爱和团结。

当我们询及“家庭是儿女首所学校”,那么社会人士、家长或学校当局,都应从人道主义下自律,而且长辈们更需要以人为本,好好“管教”年幼者,相信在各方努力授教中,年轻一代会自觉、自悟及循规蹈矩。

有鉴于此,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身心的发育,知识的获益、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非常的重要。

家庭能否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不仅关系到儿女的成长;家庭兴衰,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教育的发展。

因此,大马政府当局须高度重视,关心家庭教育,并通过社会舆论来规范对子女的教育。古代有句名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把父母与教师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作用相提并论,别让父母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

当前,许多国家涌现家庭问题,日增的离婚率乃社会病态,职业夫妇无暇照顾子女,造成子女疏忽教养,甚至游荡街头,沦为罪犯。

人们惊叹问题家庭,儿女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遍看法是,如不充分发挥家庭的潜在力量,去抚养、教育和监护下一代,传授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同犯罪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抗争,将出现社会危机。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的重要内容和起点。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对他应当由 “抱着”到“牵着”,“引着”再到“放手”。即使是他们能够自理的事,都要让他们自理,才能逐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另一方面,溺爱,娇宠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明智而有远见的父母,应当注意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尊、自重、自强、自动,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权利与义务,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诸方面奋斗不懈的精神。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舟共济——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集中了德、智、体、美、群的发展和实施完善的系统的影响。

所以,父母应当支持学校,启发和督促子女认真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低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的正确教育背道而驰的要求,这是很不慎重的。当然,父母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

 

从报考STPM华文科渐少说起

2022/05/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小二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透露,我国报考STPM华文科的考生人数逐渐减少,确令人吃惊。

其实,报考STPM华文科的华裔生日益减少不是新鲜事。追根究底,其源头来自报考SPM华文科的华裔考生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报考SPM华文科的华裔生面对许许多多问题与干扰。其中最主要原因包括中学严重缺乏华文师资、母语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考生想在SPM华文科考获A等可说是难若登天、申请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条件必须在SPM考试中考获全部科目A等,造成许多华裔考生放弃报考SPM华文科。很自然的,这一批考生当然不可能报考STPM华文科。

外,考SPM和考STPM 完全不同。考STPM所选的科目,与考生将来进入大学时所选的科系息息相关。因此,一位不打算在大学选修中文系的考生,绝对不会在STPM报考华文。相信今日想在大学选修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多。

选修科系未必如愿

根据报道,在我国有开设中文系的政府大学,即马大和博大,每年就读的学生也不过区区数十位。由此可见,报考STPM华文科的考生也是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华人社会中出现一个大趋向。不但报考STPM华文科的华裔考生如凤毛麟角,就连报考STPM的华裔子弟也逐渐减少。原因是那些在STPM考获全科A等成绩或是4.0 佳绩的考生,进入政府大学后,未必获准所选修的科系,反而是提供一些无关痛痒的科系,而大学当局又给了一大堆不成理由的理由。

在这种完全不公平的情形下,越来越多华裔生放弃报考STPM,而申请就读私立学院或大学预科班。这不但省了一年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选修自己所喜爱的科系。幸亏学生可以申请大学贷学金,无疑是给了学生一条生路。

明显的,报考STPM的华裔生越来越少,相应的,在政府大学就读的华裔生也变成少数民族。

中文系毕业愁出路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大学里选修中文系的毕业生,会面对出路问题。无可否认,选修中文系的毕业生在寻找职业的空间会比较受限制。最常见的是在教育界或一些文教机构找机会。不像其他科系的毕业生如纯理科、金融、企业管理、会计等科系的发展空间比较广。因此,造成许多对华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面对现实及“钱途”的鱼与熊掌之下,唯有放弃报考STPM华文科。

当然,一般受过高中华文教育的华裔生,在讲、听、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将来在各领域或职场上肯定可以应付自如。然而,华社不应对华裔生不报考STPM华文科一事掉以轻心。相反的,华社更要想尽办法解决以上问题,并积极鼓励华裔生报考。因为这是学术上的认证。华社非常需要一批专业华文学术人才,继续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成为教师们的好伙伴

2022/05/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吴奕品医生

教师节来临之际,或许我们能够有所反思,想想自己在孩子与教师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但愿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成为与教师们良好配搭的“伙伴”,一起好好“教育”及“培育”下一代。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父母与教师的参与,他们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教师与孩子之间,其实有着紧密的三角关系。只是现今社会,孩子们大多在双薪家庭中成长,父母需要外出工作,也只能将孩子们送往补习中心或安亲班。教师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也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慢化妆师视错觉易容短片 震惊百万网民 | 69.3万个IP地址涉儿童色情 警:缺乏人力教师节来临之际,或许我们能够有所反思,想想自己在孩子与教师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但愿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成为与教师们良好配搭的“伙伴”,一起好好“教育”及“培育”下一代。

慢取代了父母的角色。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健康,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的趋势。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对于生儿育女或生儿养女的精髓,到底了解多少。把孩子生出来后交给父母,保姆,或安亲班,然后自己就撒手不管,照常过着自己“私人”的生活,享受着自己的私人空间,就大功告成了吗?我们真正能陪伴孩子们成长与学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当父母有意无意的将养育及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都推给教师时,“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本该是赞美的话,也成了对教师的一种“情绪勒索”

。特别是两年的瘟疫年,全然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线上课程替代实体课后,一些家长似乎找到了理由,把本该由父母所承担的责任,合理化的推卸给教师。家长工作繁忙无暇兼顾孩

子的作息时间与课业进度,竟然连孩子自己睡不醒没上网课也怪罪教师,甚至透过WhatsApp责怪教师没有叫醒学生,似乎显得有点无理取闹。

教师工作量繁重,以至于无法全心全意的专注于教学,这已非什么新鲜事。撇开准备教案,备课,批改作业等等这些放学回家后才能好好完成的分内事不谈,现今教师仍需耗时耗力处理各种额外事物。他们有开不完的会;上不完的在职培训(LDP);处理不完的报告与文书工作;还需要化身为“兼职摄影师”,为所有活动或会议拍照打印,并附加在报告内为证;学生上学放学也需要在校门外协助指挥交通;可谓十项全能。而这些老调重弹的问题,在510年后,是否一如既往?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通讯应用程式的普及化,带给了大家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带来困扰。很多时候,教师回家后仍需要花时间回复家长们如“夺命追魂”般,一则接一则发过来的信息。叫人抓狂的是,一些家长发信息的时间,居然是三更半夜凌晨时分。教师仿佛也需要24小时全天候命,叫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