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368

母语教学要大胆改革

2022/07/09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我倡导母语教学多年,起共鸣者不多,反对的人却不少。有趣的是,一些校长听到我要谈母语教学,就要头痛发烧,怀疑自己确诊。

有些人以为我谈母语教学,是受中国老师的影响,比如“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我是读书人,即使多尊敬某个人,也不会盲目崇拜和无条件追随。也有人说我不读书,乱引用资料,那肯定不是我,所以无需辩驳。也有人说我这是揠苗助长,给孩子增添压力,却不知我的努力恰恰与他说的相反。

我培训教师,会让他们自行查找资料,探索国外小学母语教学的情况。结果他们发现英语圈国家的语文有两个课程:母语和二语;二者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差异,需仔细辨析。

当我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受殖民政府影响,母语教学倒像是二语教学,有学生提出反对,他说华文教学是受大陆和台湾影响的。殊不知两岸三地的母语教学,也受“英语作为第二语文”的课程影响。

中国特级教师李竹平著书谈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时提到:“传统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只有还原为母语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才是全面的、多元的、完整的,才不会导致‘本体性知识技能’于精神、文化和思维的疏离。”因此倡议母语教学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不再从表面上追求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我的看法和他一致,只可惜没有他表达得好。

大陆在母语教学上是不太敢直接倡议,因为他们有56个民族。本地华人没有这层顾虑,却把不同方言群视为不同的母语,不知是否作茧自缚。

小学课程即将修订,有人询问我要如何加强母语教学。我说如果真要改变,就得参考中港台以外的课程。中港台和我们是一贯的。只有参考其他国家小学的母语教学,才会认识到我们的不足。

 

多源流教育体系应发扬光大

2022/07/08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经

自独立以来,我国奉行多源流教育体系已经超过了一甲子,迄今依然没有改变。

然而,这种教育体系一直面对一些团体或个人的质疑,认为它是国家的负资产。

这些团体及个人总不间断提出多源流教育是造成国民不团结的根源,

因此经常吁请政府只开办国语源流的学校,而关闭其他源流教育体系如华文及淡米尔文小学,当然华文独中更是他们的眼中钉。

他们总是重复强调“多源流教育体系阻碍国民团结”,并且将华小、淡小及独中告上法庭,起诉这些学校违反宪法。

虽然法庭终于判这些学校没有违宪,但是这些团体却还是不服,没有放弃上诉,让支持多源流教育体系的大众感到不胜其烦,而且无法放下心头大石。

其实,多源流教育体系在过去的岁月里为我国栽培了许多人才,他们之中不乏社会领袖及专业人士,这些人才在各领域里扮演了发展国家的角色,成功地吸引了来自西方、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中国的投资者。

90年代,大马的经济成就是本区域里的佼佼者,就是有赖于我国拥有很多来自各源流教育体系的人才,以及他们传承下来的多元文化。

谁都无法证明多源流教育体系是造成国民不团结的因素,所以让多源流教育体系在我国继续发扬光大,应该是政府正确的选择!

 

推动阅读风气

2022/07/1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佩珍

在文冬福建会馆颁发会员子女奖励金活动上,该会主席陈体运在场询问:谁有阅读报纸的请举手?结果只有区区四五人举手,让他禁不住摇头说:一杯咖啡比一份报纸贵,可是人们宁愿舍弃报纸,可见我国阅读风气的低落。

在会上,陈体运也说,报纸的内容丰富,尤其是最近让人关注的卖猪仔和一些诈骗新闻,老千的欺骗手法都是大同小异,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被骗,包括专业人士也上当,让他质疑这些人是否都没有阅报,如果经常有阅报,肯定不会轻易被骗。

说得也有理,报纸适合一家大小阅报,能增广见闻,自我增值,尤其是对学生有莫大的助益。

一名朋友与我分享说,他的孩子在课室进行英语小辩论会,老师从中考验学生的英语能力,思考和应变反应,一些学生滔滔不绝,所提出的重点很深入,也让人意想不到。过后大家在检讨时,该学生说平时喜爱阅读书籍和报纸,因此在辩论时能急中生智,思路清晰,可见阅读的重要和好处。

报纸,也被称为精神粮食,生活良伴,可是随着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变化,走入了网络世界,许多事情都过上网解决,以及掌握全球大小事。

虽然报纸也推出电子报迎合时代的改变,可是发现大部分人上网是八卦生活日常的事件,而不是认真地阅读电子报,只是阅读标题罢了。

开卷有益,但是许多人都说没有时间阅读,因为空余时间都花在上网和滑手机,然而,却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只有不断阅读,才能让心灵富足,获得满满的养分。

学校和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多阅读,共同努力,重新打造阅读新风气, 塑造有素质的新生代。

 

校友会该何去何从?

2022/07/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小时候在新村念华小时,所谓的小学三机构是健全存在,当时的家教协会主席、校友会主席和董事会董事长都是村内重要的大人物,学校有任何活动,三位大人物就一定是座上嘉宾。

只是在十几年前,因为董事会对于礼堂管理与校友会闹得不愉快,当时的校友会领导层觉得董事会太过蛮横霸道,直接就将校友会解散,从此母校再也没有校友会。最近几年有听闻学校董事长希望可以找人重新注册新校友会,无奈无人有兴趣,至今三机构就少了校友会。

中学毕业后离开马来西亚到台湾留学,一开始是中学学长姐在台湾负责接待,将我们这种初到台湾的新人送到各自所属的学校。那是2000年的事情,当时的网络刚开始普及,很多资讯的收集不如今天方便,银行账户、电话卡等等的问题如果没有学长姐带领协助处理,则需要碰上许多钉子,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校友会的意义。

上世纪八九零年代因为资讯流通的不便利,留学生之间的消息交流、故乡的重大课题等都是以校友会作为平台进行交流与传播,加上每年的返乡机票团购、货运行李运输等,各独中和地区的旅台校友会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当时可以说是校友会功能最强大的时候,不少的校友会都能够在台北租上一个空间作为联络站或是活动中心,供台北以外的校友们到台北参与活动或是会议时可以暂住休息。

在台湾留学那几年,正好遇上旅台校友会被网络科技“霸凌”得体无完肤的时候,网络贩售机票开始取代传统的旅行社开票,廉价航空优惠机票更是穷学生最爱,一个重要的财路就此断绝。

接待和安顿新留学生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讨论区、群组让任何人可以在弹指间找到各种“攻略”,从机场到学校、外国人银行开户、日用品采购等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校友会存在意义

所以社交媒体盛行后,直接夺走了校友会作为联谊和资讯交流的功能,大家可以直接与想要联系的人保持联系,不需要透过校友会的活动应酬交流,这么一来整个校友会存在的意义就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回到马来西亚后,有一段时间从事华团工作,知道了留台联总、校友联总,也认识一些留华同学会的朋友,中学母校校友会,大学校友会也曾经有学长姐拉拢我加入,后来也一个都没加入,毕竟到了这个时代,组织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早已被网络取代,不再有过去的优势,大家都在迷惘组织的功能与存在,也都面对会员流失的困境。

或许校友会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找到新的定位和功能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否则年轻一代将不再有兴趣参与校友会活动,华人社团结构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也是整个时代洪流下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