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369

忆老师:小故事花絮点滴

2022/07/10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郑建成(香港)

一、和蔼的感染力——忆曾美娘老师

也许是新友社进步名声在外,也许是新友社上学学费少,爸妈就送我到这里读书。曾美娘老师是我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的启蒙老师。

她佩戴深度的近视眼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厚厚圈圈的近视镜,眼睛显得细小而凸起。她个头瘦小,剪一幅不时髦的短发。她嗓门有点沙哑,但课堂讲课却非常认真,显得非常严肃。

上课的第一课是语文课,内容是 “妈妈,妈妈来,妈妈快来……”

第二课是背颂注音符号,非常枯燥,我心不在焉,跟同桌的同学聊天。曾老师瞪了我一眼,那对让我敬畏的眼神,顿时把我降伏,从此我变得老实许多。

有一天,放学,我走路回家,沿途边走边拾起地上的香烟包装牌牌。突然,一辆三轮车停在我前面,下车的是曾美娘老师,把我吓得不轻。想溜走之际,她拦着我,牵着我的小手,和蔼地跟我说: “来,上来吧,老师顺便送你回家。”从此,她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

学期结束,爸爸翻阅了我的成绩单,总的来说很好,爸爸很满意。但还留点遗憾,因为在品行栏目里,虽然给了我甲,但老师顺带一句小批评:“上课时爱说话。”

二、鼓励的力量——忆刘建智老师

刘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凶”,高高的脑门,白里带红的皮肤,干瘪的手臂,白得像塑料纸糊的一样。也许是弹簧表带松垮,他总是把手表带得很高很高。高中二的时候,刘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正当是回国浪潮,帮忙难侨搬搬抬抬,是那个时代的爱国行动,我不甘落后,也加入了这股时髦的潮流。也找到了逃学借口,还听说,作为报酬,午饭可以分到可口的NASI LANGGI。然而,事情慢慢让我失望,也许我不在编制内,每次派饭包时,经常没有我的份,我生气,不干了。再说,我上学期的成绩很差,总平均才45分,担心留班,回家挨骂。

暑假,我班上两位外岛同学,让我带路找到刘老师家。做客间,我突然发觉刘老师原来是那么客气可亲。交谈中知得,这两位同学因家里遭到政府的逼迁,经济上遇上麻烦,交不起学费。是刘老师帮他们申请了助学金,让他们完成学业。

临走时,刘老师从书架上抽出几本书籍,借给我们,让我们自己挑。我选了一本《抗美援朝英雄故事集》。

暑假,我带着崇拜的心情反复阅读了英雄的事迹,同时我也努力温习功课,力争弥补分数的缺口。开学的第一天,我递交了一份周记,题目是《读英雄故事后感》,得到了刘老师的好评。

又是一个学期结束,领了成绩单,我战战兢兢地翻开,总平均用红笔写59.8,我非常失落。然而,当我看清老师的评语栏目时,我不觉哽咽起来。评语是这样写得:

“郑建成同学下学期成绩进步很大,给予合格,以资鼓励。”

刘老师的宽容,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鼓励的力量,让我从此爱上了语文课,与写作结缘。

 

政治一体,文化多元─多元族群国的建国之路

2022/07/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5000多个族群,可却只有200多个政治实体,其中联合国的成员有193个。伸言之,多数国家皆是多元族群或种族国。所谓种族(Race)是个生物学概念如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黑人等,而族群(Ethnic)则是个文化的概念,也就是族群是指一种文化群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一般上,独立的政治实体被称为国族。换言之,若一个多元族群国中的个别族群,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治实体便是从单纯的文化群体化为国族,拥有自己的国与族合一的国族国家(Nation state)。这是近代欧洲国家发展出来的概念,也是造成欧洲四分五裂的主因。

从好的方面看,四分五裂促进了多元竞争,从坏方面看则使欧洲成了火药桶,如第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二战后的欧洲一些政治与官僚精英要建立诸如欧洲共同市场或欧盟的主因。其目的是要把各国的利益绑在一起交织起来,希望能据此防范失控的竞争,如战争。

从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角度看,一个整合的欧洲如欧盟,其话语权与影响力当然也大过个别国家。可以说,大一统有大一统的规模力量。美国能成为全球霸主也与其规模(面积与人口)有关。

目前,美国害怕中国崛起,主因也在于中国具有庞大的规模力量(面积相当于美国,可人口则是14亿之多)。也只有中国或印度这类规模庞大的国家才有潜能在现在或未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这就是大一统的力量。假设美国在1861-1865年的内战中无法统一起来,就未必有后来强大的超级大国美国。

一个多元族群国要如何保持统一?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一个具有多个国民族群,即个别族群均拥有本族的世居地区的土生土长族群,如瑞士、比利时、南非、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印度等,采取民族联邦制则是个出路。这是个防止族群政治化为国族的可行方法。

联邦制通常是,在国防与外交或经贸方面,把权力上交给中央政府,而在其他方面如文化,教育,语文,宗教等方面,把权力留在各加盟邦,如印度与尼日利亚或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大马。如大马的东马两州,便在移民与语文与教育上有较西马各州更多的自主权。这个东高西低的安排,也稳住了大马的统一。

此外,中国虽是单一制,而非联邦制国家,可也实行民族自治区制度,因此也可以说是个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和而不同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不同的民族联邦制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以加拿大为例,加国走的是多元文化政策路线,其中魁北克的法语系族群享有高度的文化与语文自主权,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法语教育体系,也要求列法语为联邦层次的法定官方用语之一,从而巩固了法语的地位,使其能安心地留在加大拿而不必担心被英语化或在文化上全面美国化。毕竟,法语人口仅占约20%,只是由于聚族而居,故可依靠聚族而保留了其文化与语文的鲜明特性。

实则在印度,甚至有22种官方用语与30多种教学媒介语,有些泰米尔文邦如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甚至排斥兴地语(Hindi)以免被兴地语化。这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政府曾有意在1960年代把兴地语正式规定为国语与官方用语,进而激化了其他语文邦的反弹与暴力示威,最终中央政府同意放弃把印度兴地语化的意图。也因此才保住了印度大一统,否则不少语文邦要退出印度联邦建立自己的国族国家。

这里也突显出,要避免把族群政治化为国族的方法便在于和而不同,而不是在文化或语文、宗教上“化多为一”。化多为一的意图只会弄巧反拙,非洲的许多国家如南非与尼日利亚也吸取了这个教训,让各加盟邦保留其语文与文化自主权。同时,也保留了英语做为通用语的地位。瑞士、比利时等则一贯以来便是走政治一体,文化语文多元的路线。

至于非民族联邦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则走另一种另具特色的路线,如在语文上定马来语为国语(国歌也是马来语),其他用语如华语与泰米尔文语则列为官方用语,惟英语则是实际上多元中的一尊用语。尽管75%的新加坡公民为华族可华语华文并不是那么尊。此点倒有点类似印尼的爪哇语的处境。虽然爪哇族占了印尼人口的近半,可印尼的国语与官方用语则是马来语(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惟各族依然可在学校正式学习其母语(当作单一科目)。

就移民国家如美国而言,美国并没有正式地把美语(美式英语)定为国语或官方用语,可实际上美语则是事实上的官方用语。在1960年代前,美国在文化上走的是“文化化”的路线,即在文化上把各族化为一炉政策;只是1970年代以来,则改走多元文化路线,不再那么单一化,在一些州如加州,西班牙语也日趋普遍。

就大马而言,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正式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可实际上也可说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多元族群国家。其实大马可以考虑把多元文化主义定为国策(如加拿大与瑞士或芬兰)。这样做会强化各族的自豪感,自豪大马是个多元语文、文化、族群与教群可以和平共处的典范。

人的认同非单元单一

毕竟,人的认同与身份是多元的,而非单元单一的,瑞士多语并存反而强化了他们的自豪感,成为一个多元族群共存共策的典范,其和谐度与人均收入,也惯常地占据全球前几名。显见这是思路与处理方式的事宜,要处理得当,多元更能发挥更大的潜能与创造力。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政治认同与其他认同区别,如种族、宗教、性别、地方、阶级、世代、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族与国合一的国族国家或同质性高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冰岛),其国民也会具有多元认同,特别是阶级认同会更强烈。

只要搞清楚人的认同多元性及可区别性便不必担心文化多元会造成国家分裂。关键是,在政经文教法方面是否处理得当。一神论者若认为人是神造的,那么就该接受神造了那么多种多样的人类,语文,文化与宗教等。伸言之,多元本就是神的意旨。

从世俗方面看,多样性的观念日趋流行,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均日益受到重视,国际上也出现了更多的保障多样性的公约。多元中的统一观念也更受到普遍观迎。从族群共存共荣角度看,政治一体,文化多元无疑也是一个好思路,好经验与好的治国方案。

约言之,问题不在于多元本身,而是在心态,在态度上如何看待多元与如何处理多元。这是一个态度决定高度的事宜,在多元族群国,只有重视多元,才可能保住大一统。

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是可以与其他认同共存共荣的,我们要重视的是公民一体感及公民的精神文化与内容上的修养,而非形式上的一种语文,一种民族,一种文化。

 
独中生的气质

2022-07-11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上周接待一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系的教授,他们为槟州5所独中轮流举办生物营,对高中理科学生来说,是天大喜讯。

2天的活动,师生收穫颇多。教授们认为独中生的整体气质甚好,活动期间,看出学生的学术水平,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热情和真诚令他们颇为欣慰,认为这是独中生的竞争优势。这让我回想起多年前曾赴中国某大学参加培训课程时,当时一位大学老师跟我谈起独中生在该校受到肯定的情况,我作为独中校长,听到国外大学师长称赞独中生的表现,感到很欣慰。

独中生在中国和其他地区大学受到肯定,除了学术水平达到大学门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待人处世态度。上述大学的老师跟我说,非洲也有不少学生在中国深造,但他们的表现很不一样,给校方带来一点儿管理的压力,但校方还是要去面对。只有马来西亚的学生,尤其是独中生,他们感到很放心。

独中生学养俱佳

我当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来解释独中生受到肯定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点:具备三语能力,在校园里,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处理各种业务,根本没有语文障碍,甚至语文水平也强于各国留学生,这是独中多年来强调兼习三语的成果。独中生在中国或台港澳地区留学,在语言和文化上没有适应不良的问题,要适应的恐怕只有气候而已。

在马来西亚特殊的多元种族文化环境中,人们从小就培养了包容忍让的个性,必须承认国家虽然强调各族交融,但仍然无法避免或多或少的政策偏差,导致各族人民的权益无法平均对待。各族人民固然要争取,但也要有包容忍让的心态,才能凭智慧去克服矛盾冲突。从国家政治到民生问题,各族要有包容忍让的精神,这个国家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发展。独中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早已知道要如何面对世界。

环境薰陶很重要

独中教育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存活下来,长期以来和华社保持紧密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系,也催生了独中的人本教育,这种人本教育强调传承华人文化以充实学校的道德教育内涵。当华社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教育则强调“饮水思源,感恩回馈”来教育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学校获得社区的支持,社区也享受到华校的教育成果,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我以这三个理由回应中国和各地的朋友,大家肃然起敬,他们对我国的华文教育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解决课堂评估的弊端

2022/07/1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王丽琴

我始终相信,热爱且执着于这份教育志业的老师们,也一定会忠于自己,以诚育人。

数年前,曾有位校长和我分享课堂评估这件事。他说,如果老师在课堂评估报告中,评分班内所有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都是第三级(Band 3),那肯定会引起县教育局官员的怀疑,也会来学校查看真实情况。

课堂评估是以等级(Band 1Band 6)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老师会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一至六等级的评分,第一和第二等级为学习较弱、第三等级为中等、第四和第五等级是优秀,而第六等级则为最佳。

如果全班同学都是表现中等,县教育局官员也会来视察,看看是不是老师为了在期限前赶完报告,而索性让所有学生都达到第三等级,也就是基本掌握水平。

但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班内有大部分的学生被评为表现较弱,这也会引起县教育局的关注。

尽管并非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达到基本掌握水平,但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现不理想,老师必须负起最大责任,这也是老师的忧虑。

校长还和我说,曾有家长不满老师给予他的孩子“第五等级”的评分,而忿忿不平地来到学校投诉老师。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优异,掌握语言能力很强,应该是“第六等级”才对。

老师还必须向家长解释一遍又一遍,究竟评分是基于什么考量,学生哪一方面不够好。

老师处于两难的情况,因为课堂评估是以老师为主导,并依据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评分和给予建议,再加上评估的测验都不是随兴而至的准备,老师需要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以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

为了让课堂学习变得更有趣和精彩,认真尽责的老师还会花心思制定创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尤其教育部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中三评估考试(PT3)之后,课堂评估更显得重要,评估的公正性也成为外界,尤其是家长关注的焦点。

近期,教育界传出老师为达到关键绩效指标(KPI),而在学生评估报告中“作弊”的说法。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出席活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不但没有否认,而且还坦承这是可能发生的事。

当我进一步追问教长,教育部会采取什么行动时,教长试图回避问题,他用了大约3分钟去解释教育部在实施课堂评估计划所采取的措施;至于会有什么对付行动,他并没有正面回答。

我并不意外,这已经不是教长第一次回避争议性的问题。

如果老师是基于压力而在学生评估报告中“作弊”,以便学生数据看起来更“美观”,这已经涉及个人诚信问题,并不能全归咎于教育部。这个情况犹如学生为了考取好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那么责任也是在于学生身上,而非考试制度。

不过,老师在实施课堂评估所面对的挑战,教育部也不应无视。

课堂评估出现的其中一个缺点,就是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个问题目前未能完全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正因为班级学生人数多,老师必须依靠印象,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数。有些学生喜欢举手发问或回答问题,和老师有互动或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老师自然会对他们有印象,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相反的,有些学生成绩不错,但也许不善于表达意见,在课堂上也比较文静,老师对这类学生的印象不深。因此,印象分也从而影响一个学生的课堂评估表现。

我认同教长的看法,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评分标准,老师是根据自身判断评估学生的表现,而且那也是颇为主观的看法。但同时,我也希望教育部能够采取果断的行动和担当责任,关注老师在课堂评估的工作量、心灵健康,在必要时为学校和老师提供各项支援。

正如教长所说,教育部必须和各方携手合作实现教育转型目标,但有效解决课堂评估所造成的弊端,教育部责无旁贷。

当然,我们不能一竹竿打翻整船人。即使出现作弊,也不能代表是所有老师的行为。我始终相信,热爱且执着于这份教育志业的老师们,也一定会忠于自己,以诚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