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484

印尼的第一场暴雨
——记我的印尼支教生活

2023/11/15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社

~作者:茉华三语国民学校外派老师  嵇绍

周末的下午,正在午休的酣睡中,忽然被震耳的响声惊醒,乒乒乓乓,噼噼啪啪,像是谁点着了串串连珠鞭炮,又像是谁在卖力地敲打着锣鼓,响亮又没有头绪……

这些天来刚刚习惯了清真寺悠长的祷告声,这又是什么声音呢?迷迷糊糊地,我突然醒悟:难道是下雨了?

从床上一跃而起,拉开院门:地上已经是水流成河!我来到印尼的第23天,终于下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雨!

本该是烈日灼人,阳光刺眼的时候,此刻却是昏暗如同黑夜,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落到地上,来不及流淌,车轮下激起道道漩涡……

一声惊雷炸开,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把天幕撕开了一道口子,“箭”雨倾盆而下。雨点砸在屋顶上,树上,叭叭直响,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铺天盖地,天地间昏沉沉浑然一片……

好一场说来就来的大雨!

更让我惊喜的,印尼的孩子竟然在暴雨中奔跑,浑身透湿却开心大笑,奔跑的脚下带起白色的浪花。

也难怪呢!孩子们经历了几个月旱季的煎熬,谁不想第一时间享受这突如其来的清凉呢?这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啊,带给他们的还有久违的快乐!我才来到印尼二十多天,已经受不了每天的高温烈日干燥,何况他们每日身处其中?此刻的暴雨于印尼的孩子而言就是天然的大浴场!

早就干枯的绿植,树木,因为这一场雨也焕发出新颜,枝条伸展,叶片上挂满了亮晶晶的水珠,变得油亮润泽起来!我仿佛听见了雨中拔节的声音。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此番雨景虽没有苏轼诗中的山和船,但是印尼的暴雨,却是一样的热烈,一样的豪放!

家乡此时应该是暮秋了吧?“一场秋雨一场寒”,家乡的秋雨啊,缠绵悱恻!更让人思绪绵绵……

 

大马华教发展胜“小新”

2023/11/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世平

新币汇率飙升,人们顿觉新加坡在各方面都深具优势,还将只一堤之隔的马来西亚远远抛在后头。

面对新加坡的轻松完胜,马来西亚并没有彻底完败,或许最能让马来西亚华人感到自豪的,应是我们的华教发展远胜过新加坡。

马来西亚是除中港台以外,拥有保留最完整的华教体系,小小的新加坡却没有了华校。

10年前,新加坡华校校友联合会举办华校校史展,就是为了要重新唤起对“消失的华校”的记忆,他们通过收集校服、旧照片、成绩单、毕业证书等,来告诉年轻一代他们没有念过华校的那段历史。

崇尚西方优势

50年代顶峰时期,新加坡就拥有多达283所华校,因为政策的使然及家长的选择,一些华校转型为以英语为主的政府学校,200多所华校后来关闭,只剩9所特选学校。

1955年,由陈六使在新加坡创建的南洋大学,堪称世界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然而,当时的新加坡领导因崇尚西方更具功能优势,而将“不具竞争力”的南洋大学关闭掉。

反观今日马来西亚却拥有1301所华小,60多所华文独中,3所大专院校,每年学华文华语的学生人数规模超过20多万人。

靠华社力量支撑

虽然受到一些政策限制,我国华教却依靠华团及华社的民间力量支撑起来,从华教先贤的兴学办校,到继承者的接力发展,教学团队的培训,课纲编整,统考制度,文化传承,均形成一个全链条的教育生态。

华教在马来西亚克难前进的艰苦经历,也让华裔的适应力变得更强,从而培养了华族一种奋战到底的冲劲与勇气。

特别随着中国崛起,未来世纪是属于能更好掌握华语华文的世纪,马来西亚的华教力量成为有可能超越新加坡的动力源。

或许我们可以说,新加坡胜在今朝,假如马来西亚能以全新赛制与营运模式,以紧扣题旨的政策对应,继续发展华教,我们就能验证大马的华教利在千秋。

 

团结周打脸高思维教育

2023/11/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根底功夫不打好,马脚终究藏不住。高思维教育十多年来不老实地进行,今天推动“巴勒斯坦团结周”(Minggu Solidariti Palestin)的方式,就露出“我国一向是在扭曲地办高思维教育”的马脚。

高思维教育理应是要让学生懂得思考、习惯思考以及具备思考者的一些素养,属人工智能时代的一项重要软技能。但我国教育的格局小,竟然把高思维教育降格,用在应付艰难的考试题目。

教育部推动团结周的方式,与高思维教育宗旨背道而驰。怎么说?

团结周必然涉及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一向认同理性应该引导感性,如果情感不对,则用理性予以纠正;如果情感对,则用理性予以支持。虽然情感一向‘油然而生’,比理性跑得快,但情感还是得由理性建构,才能健全和安全。‘建构’需花时间,我国家庭、学校和教育部一贯爱灌输情感,不屑花时间和心思帮助孩子建构情感,这一次说要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操,采取的也是一贯的灌输、听令的手法。教育部一宣布推动团结周,不久就出现学校老师手持玩具枪械摆出射击姿势等等行径,那是‘情感速度’。

理性思考的基础建立在对知识、真相的掌握。以巴之间的冲突错综复杂,百年恩怨,成人难厘清,学生能听懂吗?一旦让历史老师每星期周会时花十分钟说一说,不知有没有历史老师能、愿担当重任?注意,自行制作的知识不算真知识,知识需要一番阅读和整理。自行裁定的真相不等于真相,真相需要一番的推敲和判断。习惯深思者都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的结果是持以审慎思考的态度,有审慎的态度则有素养。现在问题是推动高思维教育的教育部缺乏这一点审慎,连懒人包也没准备一套,激情马上点燃,立场马上入框,算不上教育。

能审慎的人,自然会自律,不随意下判断,必要时还能做到暂缓判断。团结周的用意不会是要让学生有疑问、立场摇摆不定。关于有没有外星人,你除了可以回答有或没有,还可以安心地回答说目前尚缺证据,不知道。团结周的氛围之下,你敢说自己挺以色列反击哈马斯吗?你敢说在厘清来龙去脉之前暂时两方都不挺吗?过去连不赞成电脑班、课后补习、班上收费等都不敢说出来,今天的团结周里谁敢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教育需要健康的校园和课室氛围,这大概教育工作者都懂。氛围不对,不只压制提问,也会压制想法,不利高思维教育的推行?

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是高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推行高思维教育初期,老师们都曾烦恼过,高思维题目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能胡乱写、说一通的学生占便宜,有这份疑虑就反映出检验论据和看清论证结构的能力不足。十多年后,数据美丽了,目标一样远。

我国教育是切割式推行的,昨日高思维,今日以巴冲突,教育部偏离教育心,没有想过如何把以巴冲突融入高思维教育的框架中用作教学生理性思考的材料,却是硬生生地把政治塞入教育中。

说到教材,明智的老师不会选自己应付不来的教材。把以巴冲突课题带入校园,老师们应付得来吗?以巴冲突课题之所以难处理,其一原因是它仍在持续,轻易能搅惑人心,教的人难以冷静、客观,学的人难听见中肯观点。推行高思维教育初期,老师们关切的是自己是不是又要另外准备额外的材料。高思维教育关心的是你怎么想,材料是否新并非那么紧要。平时对各种材料都围绕著试题转,突然校园出现那么棘手的以巴冲突课题,能想得深入吗?国际间还有许多大家比较能冷静利用的教材,如不久前的电影‘奥本海默’里的核爆课题、南京大屠杀等等,用以和学生讨论和平价值、人道主义等观念,不是更好吗?

教育当然是包括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之培养,但不宜把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前后者的区别,就在于有多少理性思考的介入和引领。

高思维教育办得好,一生受用。对像不只是学生,那些用感性左右理性,不愿全面、深入了解而急著选定立场和迸发情绪的老师,难道不需要好好培养高思维教育所著重的思考者素养吗?

那么多任的教育部长中,难得是第一位女教育部长法丽娜会在国会大声说出‘停止干扰我们。不要干扰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这是领袖的语气,老师们听来受用,只不过用在团结周上,不免遗憾,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日后她为老师的利益能挺身把这句话多说几遍。

 

教育强国家才强

2023-11-13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快到年底,这段时间有些国民中学的华裔学生家长开始发愁了,因为面对孩子在学校无法顺利学习的种种问题,有者决定让孩子转学到华文独中就读。我最近就接听不少家长的电话,然后约见他们,听他们述说要为孩子转校的原因,一般上我都酌情处理,为这些孩子准备插班考试,然后根据考试表现来决定申请结果。

在独中掌校多年,每年接见不少来自国民中学的华裔学生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从华小毕业升上中学,基于各种理由,并没有选择独中。毕竟国民中学是国家为各族人民子弟提供的中学教育管道,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因此我国华小毕业生进入国民中学就读的,仍然是占多数。

转校理由千百种

这些来见我的家长,他们给我的转校理由,无非就是孩子无法以马来文学习、遭受同学霸凌、教师的教学态度等等,更严重的是无法融入校园文化。每当听到不同的家长跟我谈起这些千篇一律的原因时,我知道这都是事实,心中的感触颇为沉重。

孩子成人成才是父母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然而,我接触过不少负面案例,很为这些孩子感到不值。曾几何时,他们在华小就读时期,受到华小老师严谨的管教,并奠定初步的学习基础。当小学毕业升上中学后,他们走向不同的教育道路,有的进入了独中,延续华文教育,有的则进入国民中学,这些国民中学也包括国民型中学,他们必须要面对转换语文的挑战,有些就进入收费昂贵的私立中学或国际学校,而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中学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能够顺利在中学时期完成学业的孩子,我们不会去讨论他们的问题,然而对于那些融不进国民中学教育系统的华裔中学生,他们的成长经验是痛苦的,而他们的痛苦也成为家长的忧患。

国家强大关键在教育

我认真跟每一位家长约谈,得到两个感悟,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因为一旦错过了升上理想中学的机会,那就影响孩子的人生格局。另一个则给学校办学者带来警惕,那就是办教育不是搞应酬,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会拿孩子的教育前途来应酬,学校必须提供良好的教育给孩子,让孩子在中学六年中按照校方的教育方式走向成人成才之路。

从国民中学的华裔学生来独中申请插班的情况来看,家长的忧患,孩子的无奈,让我陷入了沉思。一个国家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而已。因此,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国家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