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489

华小企盼“平安建设”

2023/11/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博士

1123日,上诉庭宣判,国民型华淡小使用华淡语文教学,没有违反联邦宪法。

我国人民可以(官方用途以外)自由使用、学习民族母语,是联邦宪法赋予的基本权益。

可是,却有某些组织和个别人士质疑联邦宪法相关条文,甚而意图通过司法途径否定多元语文教育源流学校的存在。

据报道,败诉方或拟上诉联邦法院。事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华小生存危机未解。

1115日,教育部长法丽娜国会书面答问披露,经教育部启动“华淡小教师重新标签”计划,未来5年内华淡小语文师资充足,无需培训,而且目前华小华文教师还过剩540人。

师资短缺仍华小顽症

教育部长一语惊天下,诉求多年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一夜之间解决了?经董教总文告列数据、摆事实,教育部长言辞竟变成假象,且荒谬至极!师资短缺仍然还是华小顽症。

1113日,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作客博客节目“出去一下”,坦承他掌政期间意图推行“马来西亚民族”同化政策,让华印裔放弃祖籍国文化和语言,遵循马来西亚学校模式。

的确,马哈迪及其政府就曾尝试通过教育法规、课程教学、教学媒介语、共同校园、行政高职等手段,企图“同质化”华文小学,激化统合国民教育政策与多元种族语文教育体系的矛盾。这个矛盾至今难以缓解。

114日,董教总文告揭露,201710月,国阵政府批准10所新华小增建和6所微型华小迁校,经2018年政府更迭、2020年喜来登政变、2022年团结政府上台,迄今只有1所新华小和1所迁校华小的新校舍落成启用。

华小建校与迁校,是为满足华裔家长为子女选择接受母语教育的愿望,也是民族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可是,国家独立以来,新建华小屈指可数,微型华小迁校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昌明治理须利惠华教

2018年全国大选第一次实现政权转移,但人们期盼的“新马来西亚”未见端倪;及至现在“团结政府”提出“昌明大马”理念,民族语文教育领域也未现翻天覆地的变革。

华文教育问题诸如语言文化歧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合格师资短缺、华文小学增建搬迁、独中统考文凭承认等,仍未有解决方案,可谓“积重难返”。

实质上,前朝的“一个马来西亚”、“新马来西亚”、“大马一家”等理念,现政府的“昌明大马”理念,其核心价值的落实都强调以国民团结、和谐社会为基础。但是这些理念仅止于政府治理层面,并没有融汇于既定国家政策内核,从根本上解决种族语文教育的矛盾问题,利惠华教发展。

我国华校发展困境,归根究底是“语言文化歧视”使然。长期以来,当政者主观认为在多元种族国度,少数种族和非社会主流语言文化,“被同化”于强势种族和主流社会语言文化,就能达成国民团结,塑造民族国家。

华教安全发展理念

岂知,这是导致“种族语言安全”和“文化传播安全”危机,破坏多元种族社会语言文化多样性优势,影响民族融合、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根源!

因此,维护华小、发展华教,需要树立“种族语言安全”意识,维护本种族语言的尊严与使用权益,慎防语言遭受歧视、轻蔑、打压和不公正对待;运用本种族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本种族身分认同与文化主体性,也要秉持跨文化教育思维,尊重包容多元种族文化,做到文明互鉴。

再者,无论是苦难的岁月,还是稳定发展的时期,仍要确保华小“平安建设”,秉持“华教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斗争抗衡、不懈合理诉求,把握时代脉动,寻求种族教育千秋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必要认识华教史

 2023/11/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燕娣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自19世纪末至今已有两个世纪。这段时间内,华文教育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很多年轻一代对华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识不深,导致缺乏危机意识。有人认为华文教育可有可无,没有必要过于维护和坚持。

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的三大主要族群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当时的华人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到了1920年,已经拥有多达494所华文学校。

目前,我国的华文教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国民型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以及华文高等教育学府。国民型华文小学属于政府管辖的学校,它分为全津贴和半贴津学校。

进入中学阶段后,国民小学和国民型泰米尔小学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政府开办的国民中学,包括普通中学、模范中学、全寄宿中学、技职与职业学校、艺术与体育学校以及宗教中学等。这些学校采用五年学制,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语言。

国民型华文小学的毕业生,除了进入普通国民中学或国民型中学就读外,还有一部分会选择进入民办的六年制独中就读,并需要支付学费,不同独中的学费不一致。独中的教学媒体主要是华文,马来文和英文是必修科目,强调学习三种语言,学校保留著华族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华文化。

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语文学校的共存,这本应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政治因素,经常引发争议。

教育改革       

我国的华文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在槟城创办的五福书院,至今已有超过两个世纪的历史。1961年颁布的教育法令后,一些华文中学宁愿放弃政府的教育津贴,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成为独立中学已超过60年。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独中曾经遭受政府的压制和不平等待遇。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独中面临经费不足和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的问题,许多独中濒临关闭,有些独中的学生人数甚至不足数十人。为了解困,于1973年,各独中响应霹雳州九独中发起的“独中复兴运动”,进行了教育改革。

为了推动独中的发展,董总和教总于1973年成立了“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工委会”,全面推动独中的发展,包括使命、办学方针、统一课程、统一考试、经济问题、师资问题、学生来源和出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在我国华文教育经历了风雨,但随著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文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关注,独中的境况开始有所改善,尤其城市一带的独中。     

由于独中是民办非营利的学校,不属于国家教育体制,主要由一群出资和出力的董事组成,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的经济资助,必须自筹经费以维持运营。为了发展和建设,独中必须由董事会和校长领导师生策划和组织各种筹款活动,到全国各地向社会人士募捐,以确保独中能够持续存在。

虽然,华文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面临了各种挑战,但它也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身为华人子弟必须去了解它的历史由来,并珍惜前人为我们种下的根。

 

华小师资短缺,谁说了算?

2023/11/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董事及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区运营总监。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华文师资短缺问题一直困扰著华社,纷纷扰扰了这么些年,问题还在原地踏步,没有看到显著进展。

1115日教育部长法迪娜指该部已在今年启动华泰小教师“重新标签”(retagging)计划,并预测未来5年拥有足够的华文和泰米尔文师资,因此没有培训华文及泰米尔文教师的需要。她补充,该部是根据教师离职空缺来预测20242029年华文和泰米尔文的师资需求。法迪娜强调截至929日,华小需要6319名华文教师,如今已填补了6859人,过剩数额为540人。

法迪娜这番言论炸开了锅,引发政党及民间团体全面抨击,这显示她“人不在状况”,完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民政党全国副主席邱孝利直接指责法迪娜非常不负责任,证明对方根本就不了解华小及泰小师资短缺的问题,他更促请对方辞职谢罪。邱指单是根据教育部属下师范学院培训华小华文教师的数据来看,2024年至2028年毕业学员只有区区252人,这些人数根本就没有办法应付未来几年华文师资短缺。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更狠批法迪娜的谈话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合逻辑。他质问每年预计500-600位华小教师因达60岁或退休年龄而需被强制退休或提前离职,5年后所累积3000多人的空缺,而大部分是华文教师应当由谁替补?

董总与教总也对其中的数据存疑,该组织发文指教育部最近所进行的重新标签教师工作把华小华文科老师过剩2000多人减少至500多人,这证明教育部一直以来在华小师资的计算方面出现严重失误。如果教育部从2024年至2029年不再培训华小华文老师,这意味著从2029年至2034年都不会有新的华文老师。届时,华小华文老师的空缺肯定非常严重。

早在今年1011日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就指出目前全国1302所华小共缺少1300名教师,其中柔佛、雪兰莪、霹雳、吉隆坡更是缺少逾百名教师。她说明,根据教育部系统一直以来沿用至今的数据统计方式 ,只要相关教师是在师范学院华文组受训毕业,即使他们在学校教导其他科目,他们依旧会被标签为华文科教师。她指出,由于教育部没有根据教师实际教学科目即时进行“重新标签“,因此产生华文科教师过剩的不正确数据 ,导致师范学院华小华文科录取名额出现落差

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有关统计数据“重新标签”的谈话是在1011日,到了115日教育部长法迪娜的所谓“重新标签”却还是以师资没有短缺的公开言论来回应国会议员提问,难道这两位正副部长在公开数字时,一前一后可以各说各话?彼此之间没有协调?没有交际?

不同的数据解读

对于师资短缺的问题,不论是教育部、政党、董总、教总,华团等都必须站在同一的角度、同一个数据基础来分析问题根源,不可能各自在“自我定义”的范畴来诠释师资问题。如果无法根本的站在“同一个立足点”,对数字的统计源头有清楚的定义,就会出现不同的数据解读。

今天我们已经走进AI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生成。有了大数据分析,各个组织现在都能够利用这些传入的信息来获取见解、优化运营和预测未来的成果。华小华文师资问题尽管千丝万缕,但数据来源正确,应该很容易进行分解与归类。但如果没有站在统一的标准,就难免会对师资短缺问题出现各说各话的矛盾,同时数据的解读也会错误百出。

大数据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够提供见解来帮助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教育部对大数据应用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我们就要对进入资讯爆炸时代的下一代感到忧心忡忡了。

 
勿再炒作华文教学课题

2023/11/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朱思宇

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与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课题,在上诉庭三司一致裁决为符合联邦宪法,并受到宪法的保障后,希望可以告一段落,让各学校可以好好的、安心的教学和上课。

然而从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的谈话来看,上面这个小小的希望,恐怕还真的会“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政者最担心的就是没有课题可以炒作,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政治氛围,这类涉及种族的课题,无疑是最受到这些政治人物“欢迎”的。

其实从袁怀绍的言论,我们就不难察觉到这一点。袁怀绍讲“只要多源流学校可以增加更多的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历史教学,就会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这种和事实完全相异的言论,对于知道真相者来说,是不值一提、不值得反驳的。可是对于不知道华小教学,看不懂华文课本的其他族群而言,这样的说辞便很容易挑起情绪。

更糟糕的是,袁怀绍还强调“众所周知一些多源流学校的教学方针是从中国和台湾引进大马的,没有反映团结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我们不知道其“众所周知”的“众”是从何而来,但也如前段所言,这种似是而非的谈话,绝对是直击那些不晓得华小淡小教学内容的人士的内心,让他们相信袁怀绍所讲的就是事实。

当然,非马来人政治领袖可以对此种言论给予反驳和澄清。可是这种“毒性言论”却往往有如水银泄地,已经渗入一些族群中的脑海中。

这样的言论不利于国家团结及国民融合,遗憾的是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乐此不疲,特别是每当选举临近时更为激烈,让人无言。

幸好,我国司法秉公裁决,在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违宪的诉讼案中,驳回4个组织的上诉。

上诉案法官指出,国内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受到联邦宪法第1521)(b)条款的保障;并认为华淡小不是公共权力机构,因此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符合宪法,使用相关语文作为媒介语不等于是1526)条款下的官方用途。

只是法律归法律,一些人恐怕会更偏向于挑拨情绪的说词,又有多少人会去求证,会去阅读法庭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