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487

老师请不要提早退休好吗?

2023/11/21光华网/言论

~文:杨玲

我国独立至今,华校这条路布满荆棘,问题一箩箩。何时才能让那些爱护华教的人士放下心中的大石头?

华校面对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短缺,而申请提早退休的老师也日益增加。即使换了多个不同政党的政府,问题依旧存在。一直以来,教育部不是有一位华裔副教育部长吗?但是,这些问题一年复一年,至今都没有解决。

老师真正的工作是准备教材、教导学生和批改作业。近年来,连行政工作、一些非教务的琐琐碎碎事情,老师也得负责、参与。准备教材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而且老师还要照顾学生的情绪,呵护和安慰他们。当老师短缺,他们的教学工作一定倍增,加上教育部朝令夕改的政策,让老师的压力一天天增加,才萌起提早退休的念头。

老师的工作是教导学生。他们必须保有好心情,才可以集中精神教导学生。学校的行政工作,如果是因为人手不够,可以再聘请职员处理,而不是把这些非教务工作都推给老师。繁重的工作让老师难以适从,也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质量。

老师已经透不过气,学校还一直加重老师的工作负担,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还让老师更快逃离。

教育部需要花5年时间来培训一名教师,而老师申请提早退休,只需要一年时间。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坚持热爱教育,帮助莘莘学子成才。想要留住老师,就让老师专心教学,不要再有任何外来的干扰。

如果老师提早退休,他可以自己接收学生在家里教补习,工作也不比学校的沉重,时间自由又有收入,何乐而不为?

校方不能只劝告老师不要提早退休,反而应该把非教务的琐碎工作交回给行政部。更重要的是,教育部必须尽快培训和增聘新的老师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师资短缺已经是很严重的问题。每一年申请提早退休的老师和校长越来越多。副教育部长,你在干什么啊?师资短缺问题应该被摆在第一位,并且尽快解决,别让老师太沉重。

老师,请不要提早退休好吗?师资短缺一定会严重影响华校。如果老师一直减少,有一天华校会因为没有老师而被迫关闭,“方块字”也会从此消失。

但愿大家守护华校,共同为教育文化耕耘。希望老师继续在华教这条路坚持下去,不要辜负先贤创校的宗旨。

 

教育非政治工具!

2023/11/23  光华日报/言论

~文:方志伟

希盟一上台就以选区拨款来当诱饵,要反对党国会议员支持首相安华,违背了选民要反跳槽法的意愿。原以改革国家体制高姿态为宣言先且搁一旁并转向独裁,支持希盟的选民续选希盟的国阵后的另一“诈”。此外,教育部的政策开倒车,每个国家都希望栽培出国际水平的出色国民,可是希盟政府摒弃多语教学,削弱本国学子的竞争力。

最近教育部突然修改英语教数理计划,指示没有达到某些条件的学校不可以使用英语教导数理科目。这个决定将对学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可是到今天教育部都说不出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支撑其阻拦某些学校以英语教数理的做法。这项政策的突然转变,违背提升学生水平的政策,难道教育部不想看到我国的莘莘学子更具备竞争力?

目前,我国各源流学校陷入英语教数理的拉锯战。部分已经用英语教学半年的学校,中途被迫改为国语教学,引发家长震怒。

我国落实双语课程计划7年后,教育部毫无预警规定每所学校至少要有一个班级完全以国语教学,作为落实双语课程的“先决条件”,导致一些学生必须一夜间转用国语来学习数理,对学生十分不公平。如果学生跟不上进度,教育部如何担起这个责任?

这项引发无数争议的政策,引爆家长的愤怒,他们甚至怀疑教育部故意削弱双语课程计划,让计划最终走向废除。

如果教育部真的鼓励学生学习,就应该让他们享受学习数理的乐趣,而非粗暴插手改变他们的学习轨道。我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STEM)人才不足问题,教育部再惹是生非,只会造成更多学生放弃学习数理,那我国何时才能迈向先进国?

希盟每次入主布城,只会带来退步的教育体系。以前希盟在校园推行“爪夷文”,今天希盟在校园推动《伊斯兰圣训40段》和巴勒斯坦团结周,令家长感到沮丧,甚至不想让孩子上学。

教育部于2016年推出英语教数理双语教学计划,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加速他们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STEM)的学习,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马来西亚学生,加强他们日后的就业能力。但最近希盟的政策急转弯,与以前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用意令人摸不着头脑,更是让家长担忧教育部在摧毁他们的孩子。

目前,国语已经是我国教育系统内的主要教学语言,如果要提升学生的国语水平,也不是使用单一语言教学的政策,这根本无补于事。

教育部长法丽娜和副教育部长林慧英上任以来,可说是“最佳拍档”。一个说华淡小不需要栽培师资,一个说华小老师过剩,在校园兴风作浪,把大马教育搞到乱七八糟。

人民也不必过度把10+6新建和搬迁华小计划寄托在希盟身上。华教没有被希盟弄垮,人民就要偷笑了。

希盟两度执政以来,人民已经看出希盟对推行多元和各源流学校的发展毫无诚意和兴趣。基本上希盟只会为难和阻扰华教的发展。

我国教育政策宦海浮沉!依我愚见,教育不该与政治有瓜葛,教育该由教育领域的人士建议,这才会长远并稳固发展。宪法给予保障各源流教育发展也不容那些部长或政党置疑及挑战,这样我国才会百花争艳,而不是一直喋喋不休的环绕着种族主义大做文章,此为开倒车使到国家原步不前。

 

评马哈迪的“同化论”

 2023/11/21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谢诗坚

马哈迪曾说过华人不认同被同化,但同意与其他种族相融合。事隔多年,马哈迪又重提“同化论”。在1113日的一项访谈中,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华人和印度人抗拒被称为马来人,因此拒绝接受同化政策。

他补充说,政府曾落实同化政策,当年来自阿拉伯的人和印度及巴基斯坦人就被注册为马来人,但华人蔑视马来人而不愿被称为马来人,只有在非马来人融入马来社会时,马来西亚才能实现其“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

究竟马哈迪说这样的话是有历史根据或只是他个人的见解?倒是令人深感兴趣的一件事。因此我们有必要透过历史来评析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成立的远因和背景。有关马来亚的历史得从马六甲王朝的建立开始(1403-1510)说起。虽然在这之前有室利佛逝王国、末罗瑜王国等的存在,但后来真正被历史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是马六甲王朝。

马六甲王朝始于1403年,在立国107年后,于1511年被葡萄牙所灭,从此马来亚正如其他东南亚国家成为西方的殖民地。也因为殖民地宗主国急需大批劳工开垦荒地,进而从印度和中国招来一批又一批移民,形成了19世纪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

根据巴素博士的《马来亚华侨史》的著作中的评述,葡萄牙于1511年占领马来亚后的130年里,在1641年时,住在马六甲的华人只有34百人,到了1678年,约有850人。在1750年时,只有2千馀名华人。

1786年之前,英国还没有介入马来亚的政治,华印移民也只是极少数。所谓的华人融入马来社会也不存在,因为各族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与华人不接受同化的说法是离开现实的。

唯有在鸦片战争后才见华人大量南来,例如在1842年时,在槟城的华人只有9000馀名。但在鸦片战争后的第十年(1851年),华人人口已跃增至15千多名。在几何数字跳跃下,华人移入马来亚、新加坡及东马是与年俱增的。

1947年时,马来亚的华人有180万馀人,占人口的38.4%,马来人有242万馀人,占人口的49.5%;而印度人有53万馀人,占人口的10%

各自为政

不过,当时英殖民政府是采取分而治之方式来管理马来半岛的,也没有全面规划,如在教育上,英国人只开办少数的英校,华人则可自建华校,华人又怎样被教导融入其他种族的社会?因而他们只能各自为政。当然,也有些例外,如少部分的华人进入英校受教育,他们也被培养成思想洋化的知识份子,只认为自己是英籍民,而不是纯粹的华人。

在英殖民政府统治下,没有所谓的融合或同化政策,又怎能怪华人蔑视马来人呢?连政府都没有政策,又何来同化?当同化时需要非马来人改变信仰,又成为另一个争议点。

1947年,马来人联合阵线(Putera)及全马人民联合行动理事会(AMCJA)共同草拟的宪章中,就接受使用“马来由”(Melayu)为公民身份的确定,虽然“马来由”是由古国“末罗瑜”的称呼而来,但它不是专指单一民族的专用词,而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新身份。

当时,马来西亚的华人对“马来由”没有特别的争议,也同意照顾马来民族之困苦。一旦成为公民,概称“马来由”又有何不可?因此说华人抗拒改变身份是存在疑点的。

虽然说华人和印度人为何来马时会自行居住在自身的范围内,那是因为对同乡的照顾,而且物以类聚,更何况是相同的职业。

就此而言,我们不曾听闻华人蔑视马来人,所以拒绝同化。反而是民间政团所提出的宪法草案不幸被拒绝,才有今日喋喋不休的争议。如果当年同意拥有公民权者一概称为“马来由”公民,就没有马哈迪所说的华人拒绝使用共同的身份。

因此马哈迪应认真从历史看当时英方的误判,才把问题抛给各族人民在今天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也是英方拒绝,不是华人反对使用“马来由”,责任应在英方而不是华人。

 

法丽娜和林慧英

2023/11/2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恩霆

记得在去年12月初,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宣布内阁名单后,教育部前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博士在脸书发文只有一个字:Habisssss……,意指“完蛋”,媒体认为拉兹的发文是针对教育部正副部长的人选。

教育部几近完蛋

团结政府执政一年,这一年来的教育部还真的让人觉得几近完蛋。

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有数项令人眼前一亮的言论或政策。她在校园内推出“圣训40”鉴赏单元,要求学生自行洗学校厕所,再来就是要学校主办“巴勒斯坦团结周”。

不仅如此,法丽娜在国会针对涉及华文教育的政策上,也屡屡触动华社的敏感神经线,那就是独中不属国家教育体系,没有义务拨款给独中,而且也没计划承认统考;再来就是最近的未来5年无需培训华淡小师资,华文老师和淡米尔文老师甚至出现过剩情况。

教育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更曾是丹斯里慕尤丁官拜副首相时兼管的部门。

在我国历任首相中,只有首位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和第九任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不曾出任教育部长,其余首相都曾在任相前,曾掌管这一个对国家非常重要的部门。

如今此部门交由两位都是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的法丽娜和副部长林慧英,甚至在这之前也没多少负责或了解关乎教育的工作,实则是给马来西亚教育赌上一把。

在师资课题上,林慧英的师资论据已经遭到教总批评,尔后再作出解释。

如今,作为教育部副部长的林慧英,其在师资课题上的论据,却在一个月后,与部长法丽娜的论据,来个360度的不同,同一个部门,却有两个说法,到底是教育部出了乱子,还是两位正副部长完全不在状态中?

别拿教育当儿戏

法丽娜说无需再培训新的师资,但林慧英却说一定需要培训,不培训是不可以的。然而,必须提醒教育部两位最高长官,培训与否并非空口说白话,也不是骗选票的政治噱头,师资可是关乎国家的教育素质,影响深远,请拿出专业的态度处理此课题,别忽悠民众,更别拿教育当儿戏!

过去一直批评马华在关乎华社的政策上使用“争取”的说法,直指这是“当家不当权”的体现,因为若是执政的话,理应是可以决定或至少是讨论后决定出来的政策,而非需要争取般地“乞讨”,这并不是执政党内最大党的表现!

一年来的教育课题,首相安华和民主行动党都该被问责,因为是首相委任的内阁成员及行动党推荐的教育部副部长。

法丽娜的父亲与安华有“渊缘”,其父亲是接替安华成为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主席的西迪法兹(Siddiq Fadzil),也领导智库达鲁益山机构,是一名伊斯兰哲学和马来文化造诣极高的学者,属于“安华思想圈子”的一员。

林慧英的家庭背景强大,但在教育部的工作上,应该交由资深领袖或至少是对国家教育有敏感度的人选,而非任人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