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496

政治与教育的现实面

2023/12/1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在每次选举告一段落之际,落败的候选人往往难以接受失利,尤其是那些曾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要职的人。他们往往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或许可以理解。  

在政治舞台上长期享有权力和光鲜之后,突然失势对他们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转变。重新站起来对于失去声望和权益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具困难的事情。 

以教育领域为例,有一位曾从事教学工作,但已离开学校十余年的老师,因为她曾执教的学校急需教师,希望她回去代课。然而,她委婉地拒绝了这个请求,理由是长期做家庭主妇,导致她遗忘了学科知识。再次面对教学对她来说是艰巨的任务,她更愿意在家里从事一些轻松的家务。

缺乏实践难胜任

另一方面,如果有政治人物在从事政治多年后转向其他领域,或重新融入之前的职业领域并非易事。例如,一位医生放弃了医疗行业从事政治工作10多年,然后在落选后重新回归医疗行业,这无疑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也会让人质疑他的专业性。

在教育界,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行政工作而非教学,多年后若重新投入课堂与学生互动,对他们而言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尽管他们或许掌握理论知识,但长期缺乏实践机会可能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上感到无法胜任。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时我们难以理解为何一个没有真正能力的人会受到上司器重,即使其观点或工作态度不被多数同事认可。更令人沮丧的是,当某些所谓的“专家”在其领域中无法展现成绩时,却仍有人为其辩护。  

也许他们口才了得,或懂得拍马屁,赢得了上司的信任。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在职场中,除了有才能,想要得到上司的认可往往也需要依赖运气和口才。  

违反职业操守

举例来说,在独中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却会出现了一些教师课程负荷较重,而另一些教师只需上数节课,却领取同等的报酬。而那些课程较少的教师甚至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后的副业兼职上,而他这种行为在上司的眼中,也许并没有所谓的职业操守问题。 

在政治圈或教育界,以上的种种现象都曾出现过。虽然一般人的观点认为,政治是黑暗或肮脏的,而教育界是单纯无斗争的。但从职场的现实面来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违职业道德的问题出现。 

无论是政治还是教育,都需要不断地审视和改进,确保在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能够兼顾责任、专业素养,并促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关注教育者的素质、政治家的职业操守,以及职场中的公平与正义,以建立更健康、更有成效的社会环境。

 

解读大马族群关系

2023/12/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做为多元民族与宗教的国家,大马的族群关系是多方面与多层次的,如西马与东马之间的,东马内部的族群关系,或西马的华巫印关系。在这多种族群关系中,巫华关系是最突出与引人注意的族际关系。

历史地看,不同时期的巫华关系有不同的特点。大体上言,在英殖民时期,由于殖民政府采取各族分工分居的政策,各族间可说是隔而不合,各族均活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即然是隔而不交,当然也谈不上什么互动。

在日据时期,日本人的政策则是对华族采取高压,甚至屠杀的政策,对印度裔则扶持他们反英殖民势力,以及争取印度的独立。日本人甚至组织了印度国民军;对马来族采取怀柔政策,也雇用马来族当治安人员。这就埋下了巫华冲突的种子。

1945815日,日军投降到9月初英殖民军重返马来亚这段时间,以华族为主的抗日军曾清算一些与日人合作的华族与马来族。这个清算活动也在柔佛、霹雳、森美兰等州引发了巫华暴力冲突。

1946年,英殖民政府推出统一马来亚联盟(Malayan Union)政策时,因为赋与非马来族与马来族同等的公民地位,而引发了马来族广泛的危机感与跨州民族主义的崛起,而群起反对。其后果之一则是,殖民政府肯定了马来族特殊地位,也大幅收紧了公民权申请条件,以至在1955年大选时,只有11%选民为华族,而马来族则占了84%。这个选民结构使巫统、马华与国大党组成的联盟赢得了52席中的51席。

这个选举结果使英殖民不得不承认马来亚的独立。1957年独立后,到1969年巫华关系在隔而不合中增加了紧张因素,特别是有关公民权、语文与教育方面的争执。

在政治经济上,基本上执政的巫华印联盟走的是巫政华经的安排,也就是巫族占政治优势,华族占经济优势的平衡势力。在1960年代,巫统也在财政上高度依赖马华,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的权力分享成为可能,华族甚至长期当财政部长。

在这期间,华印族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不平等的公民地位与民族母语教育上。马来语文民族主义者要求单一语文化,而非马来族则要求合情合理合法的平等语文教育,马来族的不满则主要表现在经济面。此外,也有不少马来族对非马来族拥有公民权与投票权而不满。这些不满最终表现于1969年的大选中。

在这场选举中,联盟不但失去了槟州政权,也差点失掉雪州与霹雳州政权。最终吉隆坡爆发了种族冲突,先是华巫冲突,后是巫印族冲突。

513事件催生了新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政策,以及英校逐步马来语化的政策。

1970-80年代,族际关系是颇紧张的,以致1987年,马哈迪发动了茅草行动,逮捕了百多人。

1970-80年代的巫华紧张主要表现在语文教育与经济方面。在政治上,马来政治优势成了支配性霸权,确定了华族只能在政治上当配角,而不能当主角之一的安排。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马华当家不当权,甚至逃离政治。

在经济上,政府动用大量公共资源设立大量公共企业,以图取代华族经济优势;在语文方面,政府也有意加速华校与泰米尔小学的马来语化,进而剧化了巫华的紧张关系。可以说,1970-80年代是大马族际关系最紧张的20年。

只是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形势所迫,马哈迪搞了文化、教育语文与经济方面的一定程度的小开放,进而改善了族际关系,甚至在1995年大选中取得大胜。

只是好景不长,1997-98年的东亚金融货币危机引爆了马来社会内部的大分裂,以致马哈迪在2003年引退。进入21世纪后,大马在多方面出现了多种质变。

在政治上,马来社会出现了性质不同的政党,公正党。安华提出了以人民主权取代马来支配权,以及用人民经济议程的主张取代新经济政策等。

此外,“无为”首相阿都拉执政时期,也因其“无为”而释放出许多社会力量,如公民组织的涌现;在经济上,大马从高速增长走向中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长期排徊在4.5%上下;在传媒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也打破新闻的垄断。

更重要的是2007-08年的高油价使各种新生力量能汇合起来,形成了政治海啸,使国阵失去了半壁江山,其中先进州雪州落入反对党手中,更为反对阵营取得中央政权立下基础。

2008年政治海啸以来,大马政治变得风云难测。总的趋势是,国阵势力走下坡而反对阵营的势力日趋强大。在2013年大选中,反对阵营的得票率甚至高过国阵;这就预示了未来政权更替的先兆。终于2018年及2022年出现了政权更替。

能够实现这个更替主因在于马来政治大分裂及华印族集中选票投向希盟,只要马来族持续分裂,华印族将成为执政中央的造王者。在多元民族与宗教的国家,选举政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两极化趋势,而政治本身也是促进这样两极化的主要推手。

除非马来族把选票也集中投给单一阵营形成马来政治霸权,否则这个两极化将是难于避免。实则,选举民主是两面刃,可以助进国民团结,也可以剧化国民分裂。只有实现公平合理的权力与资源分享,才有可能缓和这个两极化。

总而言之,部族主义是种根深柢固的心理;一个国家的各民族要从部族主义转向公民主义,也就是从部族国家转型为公民国家是个极大的挑战,它需要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方面著手,才可能漫长地成功转型。实则,转型成功后,也可能因故倒退如美国。这是个需要长久不懈努力的工程。

 

谈教育

2923/12/12  星洲日报/评论

~作者:颜慈伽

教育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现今的教育气氛很奇怪,越来越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

有些家长以“快乐教育”来教导,有者以学习状况和考试来判断孩子,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

现实中很多家长拥有怕输心态,替孩子做出了学业和人生选择,不遗余力的督促和逼迫孩子,就为了考上所谓的名牌大学,来改变家庭命运及生活问题。

事实上,应试教育不是万能的,快乐教育也不能什么都不管!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理性、宽容和关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的人生充满幸福和美满,在快乐中学习更好的知识。

要为孩子们提供怎样的人生舞台呢?如何协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并放飞他们的人生梦想……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

孩子们不是不会或读不懂,他们是过份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会短暂理解和学会知识理论后又遗忘。

反而是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更能拥有惬意、自由和放任的感情生活。

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成败得失,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及民族的兴衰荣辱。

快乐教育不是放任和文盲教育,只要发自内心的陪伴和管理好学业基础,再引导和培养学习,并抽空进行游戏娱乐,也许能使孩子们走入更正确的人生轨迹。

目前,教育不公平也许是全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教育问题。

不公平对待是多种原因导致,包括就学机会、辍学率,尤其是学习表现上的差异,将产生不同的后果。

许多家长迫切得到改善教育的速效解决方案,让更多优秀子弟能获得认可。

以我国的教育制度为例,经多次改革改制,虽说未必尽善尽美,但怎么会沦落成全球后段班的境地呢?

一个能够提升人民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教育政策,如果能不偏不颇的执行,富国强民指日可待。

可惜的是,这个教育改制的隐议程是:政府要照顾更多的土著,不是吗?

教育改制如果始于小学,终于中学,12年义务教育尽善尽美,无可诟病。

每次政府考试成绩放棒,相关部门就捕风捉影,以任何籍口包庇纵容来录取,为什么不能公开透明,公布各科评分标准呢?

也许教育部目前无意实施新政策,而会执行现有政策,专注处理与教育相关的核心问题。

虽然教育部已在2021年取消小六评估考试(UPSR),接着也于去年正式废除中三评估考试(PT3),让校本评估(PBS)成了替代方案。

数十年来,我国教育制度都在各类校内与校外(中央)考试中打转,家长们已习以为常。

2年来正式施行的校本评估,对各项技能所采取的多重式评估法,难免受到质疑,这也是短暂性对师生们不公平。

倘若师生们在教与学方面更加平衡,孩子们也不会强烈感受到课业的繁重。学习中不断的检讨、改善与优化,反而会觉得学习之快乐。

若在教或学上失衡,开始面临阻力,就应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衡量和报告发展来改善,将会是更好的起点。

 

华教这条路

2023/12/1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蝎子

早前观看了由霹雳董联会举办的“初心”巡回舞台剧,剧情主要重演50年前,先贤为捍卫独中和华教所做的努力和艰辛历程。

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相信很多读着中文书的年轻人,对这段过往也只是一知半解。

现在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是否意识到,看似理所当然的学习母语,其实是先辈用汗、泪,甚至是血争取回来的?

差一点,我们说着、听着、读着的华文,就要从课堂上消失。看了舞台剧,那种后怕才油然而生。

来到50年后的今天,抗争的日子没有走到尾声,还有人质疑华教在这个多元种族国家里的合法性、轻视华校师资短缺的严重性,更有人想进一步减少华校本就吃紧的资源。

马来西亚人民有幸活在这拥有多元色彩的国度里,偏偏却有人看不懂或假装看不懂,这其中的美与价值。

科学早就告诉人们,基因的差异性对于生物的适应与抵抗有着重大的意义。基因越单一,该群体面临的生存挑战也将越大,且更容易在新环境中全军覆没。

马来西亚的文化差异性就好比基因的多样性,本该能建构出更强大与充满韧性的国度。然而,总有人用狭隘的眼光和一己私利将个中道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企图破坏这份难能可贵的生态环境。

今时今日,华社捍卫华教的努力还在继续。庆幸的是,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文明没有让这条路走回到那些至暗时刻。

我们依旧有各个相关的单位与人物不间断地为华教发声,也为华教的永续发展做出贡献,其中,预计会在全国巡回上演的“初心”舞台剧便是一份珍贵的努力。

一个人的力量和声音很渺小,但是一群人的就会有1+1大于2的功效与回响。

在捍卫华教的这条路上,单靠前辈的努力远远不够,华社对年轻一辈的教育和呼唤也尤为重要。

历史,应该一直被紧记,才能发挥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