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维华联发起 筹款助缅重建家园

2025/04/02  星洲日报/国内


(八打灵再也2日讯)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维华联)发起筹款活动,协助缅甸受地震影响的灾民重建家园,莘莘学子早日回校学习。

该会从4216日,进行为期2个星期的紧急募款救援行动,恳切呼吁社会人士给予支持。

维华联今日发表文告呼吁社会人士,慷慨解囊,伸出援手为缅甸灾民提供紧急救援,协助他们度过艰苦岁月。

维华联指出,尤其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灾情悲惨,据报道街道弥漫着腐尸的臭味,基于火葬场不堪负荷,家庭成员被迫在街上焚烧亲人遗体,灾区犹如人间炼狱。

“曼德勒城市的福庆学校,长期坚持推广华文教育,是缅甸的一所重要华文教育基地,也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大家紧急援助,让他们重建家园重回校园。”

捐款方式:

所有捐款可以直接汇入维华联指定账户:

募款银行:AM BANK

户口号码:888-10238-16557

账户名称:Persatuan Pemeliharaan Pendidikan Tiong Hua MalaysiaPPPTM

捐款后,请将汇款凭证传送至指定号码以便开具收据。

二维码捐款:

为了方便大家参与本次募款行动,特别提供了Touch n Go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捐款支持。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共同支持此次救援行动,让我们携手为灾民送去一份温暖,为受灾学子重拾学习的希望!”

欲知详情请联络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秘书处011-2631 3992。感恩您的支持与帮助。

为了方便民众参与募款行动,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特别提供了Touch n Go二维码,民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捐款支持。

(星洲日报)

善心美事 | 董事杨昌炎全心照顾 利民达华小“耕读园”更添绿意

2025/04/02  星洲日报/地方

报导、摄影/叶静薇

集合多造力量打造的“耕读园”是学生的学习乐园,杨昌炎每天都会到“耕读园”协助工作。

杨昌炎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二校之前的菜园因缺乏规划而有欠理想。2022年时,校长陈慧玲基于他拥有耕种经验而请当时身为二校家协主席的他予以协助。他思及菜园范围不大,就把工作接了下来。

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师生一致对“耕读园”给赞,后排左二起为陈慧玲、二校家协主席曾美芸、董事欧金全、一校校长沈添勇和董事部财政颜国杨昌炎(蹲者右一)教导学生如何栽种蔬菜。

除了教导播种浇水和收割等环节,杨昌炎(中)也教导学生如何包装蔬菜。

杨昌炎(左一)带领学生协助绑架子。

学生看到白苦瓜都很开心,左起为杨昌炎、一校校长沈添勇和陈慧玲。

杨昌炎坦言,他教导学生割稻时最担心学生被割伤。

学生在下课时候到“耕读园”打理菜园,杨昌炎从旁指点。

2022年从菜园到如今的“耕读园”,杨昌炎几乎每天到校照料。

初期填土时幸获得校友和学生的协助。

昔加末县的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设有“耕读园”让学生们体验种菜的乐趣,也从中学习爱护环境。因著各造的支持,“耕读园”得以茁壮成长,而董事杨昌炎数年来更是每天义务到校协助打理菜园,与学生共同穿梭在绿意之间。

接下照料菜园的工作后,他经常到校去,尤其是校工休息时或学校假期时没人为菜园浇水,他都会应校方要求前往浇水。尽管用心照料,奈何菜园却总是在雨天时因课室屋顶的落水而受损,唯此问题较后获得董事部自费12000令吉设水槽后获得解决。

当年7月,他们向新任董事部要求扩建与重建菜园,随后在董事长夫人拿汀斯里林彩婷的赞助下,董事部重新规划菜园,并命名为“耕读园”。

“设‘耕读园’的初期是最辛苦的,我们需要填泥土,要用鸡公车将泥土一车一车地推到菜园里。当时的天气很热,非常的辛苦。”

他说,填泥后发现泥土里参杂了玻璃碎,需要耗功夫把玻璃碎清理出来。当时,身为派报人的他每天上午4时许派报,7时许回家打理自家菜园,9时许到校工作至10时许离开,傍晚五六点又再到校,犹幸当时获得一些人的协助,耗时两个月完成填泥的工作。

完成填泥的工作后,他开始教导学生耕种,需教导学生挖泥、怎样使用锄头、说明农作物的习性、蔬菜的栽种距离、如何施肥等。当学生上手后,他的工作也变得较为轻松。

“学生们没看过蚯蚓,挖泥时看到蚯蚓可兴奋了。不过,我也发现到有的学生因没使用过锄头而感觉害怕,而学生们割稻时,我也挺担心的,深怕学生不小心弄伤。”

询及“耕读园”种过什么农作物时,他如数家珍地提到了番薯叶、长豆、苦瓜、帝皇苗、冬瓜、默菜、茄子、生菜、大菜、咖哩叶、葱、辣椒、九层塔、薯仔菜、羊角豆、包菜、班兰叶、玉蜀黍、水稻、旱稻、空心菜、彩信、黄瓜等近30种的蔬菜,有的还种有几种不同的品种。

杨昌炎表示,他会先在家中尝试栽种不同的蔬菜后,才教导学生栽种,而教师们会在一旁照料。

他笑言自己也需要像个教师般在家中备课,包括准备各种不同的蔬菜种子,好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当该校董事长拿督斯里李家发提及学生没见过谷时,他也特别向居本峇鲁新村曾种稻的长者讨教,然后到菜园尝试耕种。

“我在种菜过程中,若有任何不明白,我也一样向菜农们讨教,获得了答案也跟教师们和校长们分享。”

除了事先备课之外,他也会亲手写上每一种蔬菜的三语名称。他说,不懂的马来文或英文名称,就请女儿协助上网查找。除此之外,他也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学生耕种时的短片,笑指自己学多会了许多东西。

“协助打理‘耕读园’,我真的很开心。耕读园的成功,有赖大家的努力。”

“耕读园”获得拿督辜金强赞助有机肥料,学校每半年使用100包有机肥料,新育农有限公司也参与赞助。

杨昌炎不仅到校义务协助打理“耕读园”,其儿子也经常跟著他到园地里帮忙。他说,儿子杨家祥是二校的校友,常会跟著他到“耕读园”工作。

“有时候我不得空,儿子就单独一个人到来,但大部分时候是父子一同到来。”

陈慧玲表示,耕种主要由五六年级的学生负责,而低年级的学生负责拔草。初期时,二校的菜园就在沟渠旁,大家经常会提醒学生注意别跌倒,之后铺上了铁盖则较为安心。

“杨昌炎对‘耕读园’非常用心,若他忙碌没能到校,会拨电向我查询菜园是否已浇水、是否已采取蔬果。如果菜园的水管坏了,他也会非常牵挂,有时也自行购买更换,非常用心。董事部也特别送礼表扬他。”

(星洲日报)

新马汶小学现场华文创作赛 安顺赛区5月24举行

2025/04/02  星洲日报/地方

安顺南霹雳福州公会及下霹雳区华校教师会理事,吁请下霹雳、峇眼拿督县20所华小,踊跃派出学生参与现场华文创作精英赛。前左起是陈建新、毛章合、苏月娟、彭明坤、王立光;前右起为郑月华、蔡明永、曾仙萍、赖运娣。(张再成摄)

(安顺2日讯)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青年团暨妇女组主催,安顺南霹雳福州公会主办,下霹雳区华校教师会协办的第十六届新马汶小学现场华文创作精英赛安顺赛区,订524日(星期六)上午10时至1130分,在安顺培养小学礼堂举行。

安顺南霹雳福州公会会长王立光、大会顾问彭明坤夫妇、妇女组主任赖运娣、青年团团长陈建新及理事,陪同下霹雳区华校教师会会长姜俊有、署理会长蔡明永及理事,在一项新闻发布会上,吁请下霹雳及峇眼拿督20所华小,委派学生参赛,以便为两县在全国赛中争取荣誉,比赛从即日起至410日接受报名。

王立光说,在过去,下霹雳及峇眼拿督的学生代表,都在全国赛中获得奖项,希望在安顺赛场比赛的学生,能再次为这个地区争光。

前三名将获选参与全国总评

“比赛分公开组及非华族组,每组又设有四、五、六年纪组别。大会设冠、亚、季军及7名优秀奖,另加奖金和奖状。奖金为冠军60令吉、亚军40令吉、季军30令吉、优秀奖15令吉。每组每校只接受最多3名参赛者。前三名优胜作品将获选参与全国总评,以赢取全国级奖项。”

他们说,学校当局填好主办当局所印发的报名表格,经校长签名后呈交安顺南霹雳福州公会。671st FloorJalan Pasar36000 Teluk IntanPerak。办公室电话(05-622 4457);书记电话(012-555 5660)。

大会成立一个以王立光为主席的工委会,负责处理比赛事宜。

(星洲日报)

新时代的班级经营工作坊 宽中105班主任参与培训

2025/04/02  中国报/教育

蔡劲雄(左2起)颁赠纪念品给王淑慧,陈荭冰(左)和何俊桦(右)陪同。

王淑慧(站者)以生动的案例和互动引导新山宽柔中学班主任们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方法。

(新山2日讯)新山宽柔中学训导处于日前在该校礼堂举办主题为“新时代的班级经营”的工作坊,该校共105位班主任参与培训。

校方今次别邀请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系副教授王淑慧博士担任讲师。

课程内容涵盖多个重要主题,包括“新时代的教与学”、“班级经营与教师领导”、“High 5 共感力的班级经营”及“案例探析”,旨在提升班主任如何适应数位化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山宽柔中学校长蔡劲雄指出,校方向来注重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致力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出席者包括该校副校长陈荭冰,以及训导处主任何俊桦。

(中国报)

端华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大会 讨论班级整合事宜

2025/03/31  柬埔寨《柬华日报》




【本报消息】329日上午1030分,端华大学在C楼一楼会议室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潮州会馆文教处主任林建平、校长梁淑明、副校长吴楠楠、柬文部副校长倪速隆、英文部副校长张双银、教务主任薛成山、训导主任罗立新等校领导及全校教师代表。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针对当前部分班级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学校提出班级整合方案,以节省资源、优化教学配置。根据会议决议,班级合并方案将于41日起正式实施。

资源整合 优化教学

会议伊始,潮州会馆文教处主任林建平发言指出,班级整合的初衷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他强调,学校将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核心,确保合并后的班级教学秩序井然。林主任呼吁全体教师理解并支持这一决定,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随后,教务主任薛成山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整合方案。他表示,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班级合并后的师生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学校也会密切关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倾听声音 共渡调整期

在校长梁淑明的发言中,她充分肯定了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并表达了对教师们的理解。她表示,学校在推动此次调整时,充分考虑了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同时也关注到教师们的工作感受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她鼓励大家在面对变化时保持积极心态,并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将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灵活应变 减轻教师压力

会议最后,林建平主任再次强调,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未来若班级规模过大或教学压力过重,学校会及时重新拆分班级,以保障教学质量。他表示,端华大学始终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此次教师大会的召开,不仅体现了学校管理层以人为本、灵活应变的管理理念,也进一步拉近了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距离。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端华大学将继续稳步前行,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端华大学 语合中心志愿者 张佳珣供稿)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中学华语辩论赛霹总决赛 育才 三德 26日对决

2025/03/01  星洲日报/大霹雳

2025年第三届中学华语辩论比赛霹雳州赛总决赛将于426日举行,左起是陈进隆、雷国荣、陈康益、钟志强、刘畯毅、林丽莲及宋孙伐。(主办方提供)

怡保育才华中与怡保三德华中凭借卓越的辩论实力,晋级2025年第三届中学华语辩论比赛霹雳州州赛总决赛!(主办方提供)

(怡保1日讯)经过18支队伍的激烈角逐,怡保育才华中与怡保三德华中凭借卓越的辩论实力,晋级2025年第3届中学华语辩论比赛霹雳州赛总决赛!

由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青年团主催,华都牙也福建公会青年团与金宝福建公会青年团联合主办的2025年第3届中学华语辩论比赛霹雳州赛,订于426日(星期六)下午1时,在金宝拉曼大学礼堂举行总决赛暨闭幕典礼。

赛事将特邀行动党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担任闭幕主礼嘉宾,为优胜队伍颁奖之余,也见证霹雳州冠军队伍代表出征福联青全国华语辩论赛的荣耀时刻。

经过32223日的初赛及复赛,在18支队伍的激烈角逐,怡保育才华中与怡保三德华中凭借卓越的辩论实力晋级决赛,届时,双方将围绕深刻社会性辩题“面对施政不公,沉默比愚昧更可怕”,展开逻辑与言辞的终极交锋。

冠军将代表霹征战全国赛

届时,冠军队伍不仅荣膺霹雳州辩论桂冠,更将代表霹州征战福联青全国赛,为霹雳学子争光。

同时,为提升霹雳州华语辩论新生代水平,主办方于决赛当天上午10时举办“新锐辩手成长工作坊”,特邀资深辩论导师梁泽宗及史轩豪担任主讲,活动免费开放予霹雳州各中学新辩手参与,助力年轻学子掌握辩论精髓。

分享会聚焦三大核心课题

1.如何论述:构建严密论点与精准表达

2.如何质询:突破逻辑漏洞与临场攻防策略

3.如何准备:高效资料整合与团队协作心法

18所参赛学校的全体学生也将在闭幕典礼获颁由霹雳州教育局官方认证的参赛证书及纪念奖牌,以肯定其积极参与及优异表现。

主办方强调,此项认证不仅为学子学业履历增色,更彰显思辨教育的深远价值。

筹委会主席兼华都牙也福建公会青年团副团长刘畯毅也说,本届赛事延续“以辩明理,以论载道”的宗旨,致力培育青年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而大马福建社团青年团始终重视教育传承,期待通过辩论赛激发学子关注公共议题,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2025年第3届中学华语辩论比赛霹雳州州赛总决赛

日期:426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1

地点:金宝拉曼大学

分享会报名:上午930分现场登记(限霹雳州中学在籍学生)

联络:雷国荣(016-555 0645)或刘畯毅(012-225 5833

(星洲日报)

念华小学会严谨自律 诺阿兹曼:更理解其他族群

2025/04/01 星洲日报/国内

报道:胡耀森/摄影:黄冰冰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秘书长拿督威拉诺阿兹曼

年龄:54岁(1971年生)

小学:吉打南民华小(曾接受4年的华小教育

诺阿兹曼的父亲在他10岁时离世,家人决定将他转学到离家更近的国小,也造成他无法实现父亲希望他学好华语并从商的心愿。

诺阿兹曼向星洲日报读者问好。

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诺阿兹曼,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各族群官员。

作为一名曾经就读华小的马来高级官员,尽管他已不再熟练掌握华语,但华小严格的学习风气深深影响了他,

让他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始终保持高度自律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华小历经数十年的历史,是我国培育人才的重要摇篮,孕育无数杰出的人才。华小严格的风气也令人叹服,对毕业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秉持着这种精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秘书长拿督威拉诺阿兹曼自1996年投身公共领域以来,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对待上司和下属方面,都抱持严谨自律的态度。

小学时在多元文化环境的成长经历,也让他在面对不同族群的同事时,时刻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共事。

被父送入南民华小念书

7岁时,诺阿兹曼进入吉打南民华小学习,这是他父亲的决定。

“进入华小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父亲帮我决定的,因为那时候我才一年级,对如何选择学校根本没有概念。”

与华裔打交道 父福建话流利

诺阿兹曼的父亲是一名杂货店老板,店铺位于乡区,当地的杂货供应商大多是华人,他的父亲也因为经常与华裔供应商交流,而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话。

“我父亲的福建话非常流利,如果他开口说话,别人甚至误以为他是华人,而不是马来人。虽然他没有接受过华文教育,但因为有许多华人朋友,交往非常密切,所以学会了福建话。”

从小接触华人文化语言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氛围下,诺阿兹曼从小就接触华人文化与语言。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我父亲用福建话跟他的朋友交流。在吉打,福建话是常用的沟通语言。”

正因为如此,诺阿兹曼父亲希望将儿子送入华小学习,未来可以掌握华语,更方便与华裔供应商沟通,助力杂货店的生意。

华小离家远 父坚持接送

诺阿兹曼忆述,其实南民华小距离他的住家相当远,但父亲依然坚持接送他,从未感到厌烦。

“华小距离我家约67公里,而在当时的甘榜生活中,这段上学路程已经算是很远了,比起附近的国小,距离我家只有1公里。”

尽管如此,父亲依旧坚持接送他。当年家中并没有汽车,父亲每天骑着摩托车载他上下学,同时顺道向供应商采购杂货店的所需商品。

上学路程较远,诺阿兹曼在一年级时便开始培养胆量和自主能力,有时也会独自乘坐巴士上学。

“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让我锻炼胆量,让我乘坐巴士上学,所以我必须在早晨530分起床,等到巴士6点多到达后,把我载到学校附近。”

10岁父逝世后转念国小

遗憾的是,诺阿兹曼的父亲在他10岁时离世,家人决定将他转校到离家更近的国小,造成他无法实现父亲希望他学好华语并从商的心愿。

“父亲在我四年级时去世。由于通勤问题,我不得不转校到国小,这样方便我可以步行上学。”

“父亲的愿望是让我学好华语,将来帮忙经营生意,但我没能实现父亲的愿望,也没有从商,而是成了一名公务员。”

严谨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华小教育对学习的重视,令诺阿兹曼印象深刻。在他的记忆中,华小教师对学生课业的严谨态度,不轻易容许学生懈怠。若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后果就是被“藤条伺候”。

“华小的功课很多,我曾经试过从晚上做到半夜。当年,我无法向父母寻求协助,尤其是涉及华文的科目,只能靠自己摸索。有时候,我也会向送货到父亲杂货店的‘安哥’请教’。”

正是这段在华小严格的学习经历,培养了诺阿兹曼积极的求学精神,不仅增强他的学习能力,也为他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小老师特别严格,如果没完成作业或做错作业,都会被鞭打手掌。但我觉得,正是这种学习环境,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即使多年过去,他依稀记得被鞭打的经历。他笑言:“被老师鞭打的时候真的很痛,但我没哭,也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因为知道是自己的错,如果告状,反而还会被父母责骂。”

读华小经历鲜为人知

诺阿兹曼曾就读华小的经历鲜为人知,连在相同部门共事的房地部长倪可敏起初也对此事毫不知情。

一次偶然对话中,诺阿兹曼向倪可敏提起这段往事,随后倪可敏在公开场合分享,才被媒体报道。

难忘参加华语讲故事赛

诺阿兹曼至今仍会带孩子到他当年就读的华小,在学校篱笆外参观,向孩子讲述自己当年在华小学习的点滴。

他接受本报专访时,回忆起一段难忘的经历,他曾代表班级参加华语讲故事比赛。

这对当年的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不仅要背诵故事内容,还要克服在众人前演讲的紧张。

“我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选我参加比赛。比赛当天,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场,我站在台上用华语讲故事,要背诵整段内容,故事讲的是老虎与鹿,最终我拿了第二名。”

与华裔同学仍保持联系

在华小求学期间,诺阿兹曼也结识了许多华裔朋友,与同学们一起露营和爬山,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合作精神。

上课期间跨越种族界限的友情也让他印象深刻,即使多年过去,他仍与部分华裔同学保持联系。

“每次回乡需要购买五金用品时,我都会光顾朋友的店铺,顺便聊聊近况。他的家距离我的甘榜不远,目前经营着几家五金店。”

还有另外一名老朋友,曾经是华小同学,但后来该名同学前往新加坡工作后,已有很长时间未见。

甘榜居民和睦共处同庆佳节

诺兹曼也特别描述自己甘榜,多元族群和睦共处的氛围。在佳节期间,甘榜居民共同庆祝节庆,互赠糕点,彼此维持良好关系。

“无论是巫裔、华裔还是印裔,大家的关系都非常亲近。在各族节庆期间,我们都会互送糕点,各族之间维持密切关系。”

华小成绩中等国小拿第一

在谈到自己的学业时,诺阿兹曼说,本身在华小的学业表现处于中等水平,转校国小后,成绩就稳居班上第一名。

在华小时,他的班级人数约30人,其中只有2名马来学生和1名印度学生,其余是华裔学生。

他还记得自己当年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和科学,并认为,虽然华语难学,但只要勤加练习,就一定能进步。

“在华小时,我的成绩一直排在第1516名。对于我来说,这算不错了,至少没有垫底。”

“当我转校到国小后,在五年级至六年级期间,无论是年中还是年终考试,我的成绩一直保持第一名。”

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华小接受严格教育,加上大量的作业,让他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能够更从容应对学业挑战,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优势,得以名列前茅。

遗憾没机会讲华语已“生锈”

离开华小后,由于缺乏机会继续使用华语,诺阿兹曼对此深感遗憾,并认为,若能在小学四年级后继续保持掌握这门语言的能力,将会是他的一大优势。

他中学时期进入一所以马来学生为主的寄宿学校,那时几乎没有机会用华语交流,即便后来遇到华裔朋友,也惯于使用马来语沟通,渐渐地,华语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少。

“当你长时间不使用一门语言,就会逐渐忘记它的词汇和句式,无法完整表达。记得我在四年级时,还能流利说华语,和华裔朋友交流没有问题。但后来,我只听得懂简单语句,已无法流利地说华语了。”

“如果经常练习语言,就会越来越好;一旦放着不管,就很快忘记。失去掌握这门语言的能力,对我来说,这是一大遗憾。”

如今他还是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华语对话,特别是语速较慢的句子。他打趣道:“如果有人在我面前用华语说我坏话,我还能察觉。”

开放包容对待各族官员

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诺阿兹曼,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各族群官员。

他提到,他与各种族同事相处从未成问题,相信正是因为华小的背景,让他更能理解其他族群。

“华校的教育背景对我来说是一种优势,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族群的角度,与各族群官员相处并没有任何问题,更容易理解他们。”

“我的特别事务官张荣宗是华人,我也能与华裔部长合作,完全没有任何冲突或隔阂。”

鼓励读华小掌握多种语言

诺阿兹曼亦鼓励家长将孩子送到华小学习,并强调,掌握多种语言能够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

他提到,自己的弟弟育有4个孩子,目前在马六甲接受华小教育,孩子们说华语非常流利,偶尔他也会和侄子们用华语交流。

“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继续学习华语,掌握更多语言是一种优势。”

他认为,无论家长选择华小还是淡小,这都是为孩子提供附加价值的选择。

“华小对课业严格要求,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多掌握一门语言,对未来非常有利。除了英语以外,无论是去哪个国家,都有会说华语的群体。”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