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应破成绩迷思
2025/04/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这两个星期网络上有关独中教育讨论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相关的讨论除了从最早的移花接木色情照片事件,到各种关于老师行为争议、校方家长式管理打压学生言论等,可以说对今天的独中教育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反思与检讨。
长久来不少独中在办学成效上有着很好的口碑,其中,中、南马地区的独中比其他源流的中学教育系统更受到家长们喜爱,除了得到华社投入的各种资源,招生也从来都不是问题。然而这些经过多年来所累计的口碑怎么会在这时候突然崩塌?到底独中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这或许是独中过于偏重成绩,逐渐忽视人本教育的结果。长久来独中为了招生与募款,成绩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吸引民众关注的指标,“名校”的口碑也由此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公共考试的及格率、优等百分比都是争取生源与资源的卖点,渐渐的从董事会到老师都被分数束缚,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分数优先于一切的氛围。
成绩是一个会让学生、家长、校方、董事会等人“上瘾”的指标,学生们在各种公共考试上连续获得好成绩会让学校在公众的印象变佳,也会让校方形成一种难以处理的得失心,成绩成为荣耀的同时,也成为学校办学的包袱。为了持续保持学术水平,校方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时间确保学生能帮学校继续维持好成绩,结果学校教育成为追逐分数的游戏,反而忽略了教育的其他面向。
这是很残酷的现实,毕竟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在同侪间引导大家解决问题的核心等人文素养都在成绩之后,各种难以被简单指标化的育人领域就被慢慢的忽视。然后我们就看见了懂得用电脑搞移花接木的学生,也看到不懂得如何处理两性关系而造成伤害的学生,更有在受到委屈与伤害却只能够默默承受怪自己而不敢争取权益孩子。
或许董总和学校应该彻底反思教育的本质,从办学育人的根本去思考独中教育未来的发展,毕竟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该是全部。这些年来本人曾在分数的束缚与教改、勿让成绩成为包袱,成绩不可复制性等文章中多次呼吁大家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分数的关系,也多次表达董总应该带领降低学校对分数“上瘾”的情况,然而至今似乎没有很大的效果,陈嘉庚杯独中统考成绩优越奖还是继续颁,不少人还是习惯简单从成绩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
必须要再次说清楚,成绩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成绩并不是学校教育唯一该重视的项目,现有的体制多年来已经习惯将分数视为办学唯一的指标,使得大家逐渐忽略校园生活还有其他也该重视的课题,学校不该将所有资源都投注在念书,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营造,以及育人教育的发展。
一所名校靠的是分数,但一所伟大的学校则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如今很多人都将独中视为名校的代名词,然而除去分数,这些名校还剩下什么?我们何不趁此机会破釜沉舟的进行改变,将过去的分数教育导正为育人教育,让孩子们能够在分数之外,也能够关注身心发展,让在独中成长的孩子可以有更全面的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才。
从校园深伪看AI滥用——人性和制度的裂缝
2025/04/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颜玉君
近日,新山宽中爆出某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将数十名女性学生的照片移花接木,制作成不雅图片。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社会大众评论的焦点集中于谴责校方态度和处理不当,导致涉事者未被严正追责,及受害者求助无门等严重问题。这起事件的震撼,不仅在于对未成年少女身心的伤害,更在于它揭示了深伪技术滥用的现实威胁,以及我们在法律与社会机制上的集体失守和茫然无措。
尽管涉事者是中学生,但我们不应单纯地停留在“未成年人”的范围去看待问题。该事件披露的是技术滥用与法律制度真空交织下的深层危机。
近年来,AI深度伪造技术日趋普及,从国际名人如泰勒丝(Taylor
Swift)、教宗方济各被“合成”到日常社交网络上的“宫崎骏卡通头像”热潮,真实与虚构的界线已变得愈加模糊。当AI的趋势如火如荼,技术门槛降低至任何人都能操作及产出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深伪技术的加害或受害者。问题是:在AI迅猛发展之下,我们的法律准备好了吗?
针对该校园深伪事件,通讯部副部长回应称,涉案者触犯《1998年通讯和多媒体法案》,该法律针对的是滥用网络传播色情内容的行为。若涉案者或内容涉及未成年人,那将依据《2001年儿童法令》提控。然而,至于如何面对滥用AI技术,侵犯他人肖像隐私等法律措施则未被提及。
目前美国多个州早已开展相关法律建设以应对和管制AI
滥用问题。例如,佛罗里达州将伪造未成年人不雅图像列为刑事罪行;田纳西州则通过“ELVIS法案”,全面保护个人声音、肖像与名誉,并对滥用AI合成内容者规定明确法律责任。这些措施无疑值得借鉴。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大部分人或不清楚应向哪个单位举报、如何收集证据,甚至无法判断自身是否已经遭受侵权。这种对AI滥用防范知识的缺失,不仅揭示了法治的空白,也反映出教育与常识普及的不足。在全民AI化的趋势下,相关事件不一定只在校园发生,也有可能在职场、家庭、公众人物圈层,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认知与资源去保护自己,教育下一代,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除了呼吁等待立法与执法单位及时补位,提升全民防范意识更是当务之急。比如:
• 学习识别与防御AI钓鱼、伪造;
• 审慎管理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与资讯,降低被滥用风险;
• 推动青少年与职场人士的AI素养教育,理性使用科技工具,而非伤人的利器。
这起校园深伪合成照事件凸显了AI的强大功能与日益常态化的使用,正悄然加深人性与制度之间的裂缝。在科技势不可挡的当下,网络规范与伦理约束不应仅寄望于“自律”口号,而需立法明确、教育引导与制度建设三管齐下,方能筑起有效防线。
有些“家丑”必须外扬揭恶行
2025/04/19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彩婷
校园是育人之地,强调德智体群美,教导分辨对错,当然,是人都会犯错,学生也自然会犯错,那是正常不过的事,能以校规处分过失,但若是犯罪,就不能视之为正常的事了,因为那已经是涉嫌刑事罪行。
最近,有学生盗用女生照片,利用深伪技术生成不雅照片进行售卖,此事件让社会感到震惊。
但更令人愤怒的是,事件初期,校方及部分成年人似乎企图低调处理,甚至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引发公众的质疑与不满。
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在我们社会里并不陌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职场等等,一旦发生问题,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评估对自身的形象影响,怕的是“家丑外扬”,怕引起舆论压力,也怕被人笑话。
但不是任何“家丑”都可以隐藏或掩盖,反之是需要被揭开、摊在阳光下,让大家看清楚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受害者的痛苦,进而推动改善制度。
有关事件中的男生,不仅仅盗用了女生社交媒体的照片制成裸照,还散播、售卖、甚至运作“组织化”,这种行为可见轻浮、戏谑、甚至是对女性做出了贬低。
社会不断在呼吁,要对家暴零容忍、要对霸凌不姑息、要对受害者起保护,而如今校园发生有学生滥用科技窜改照片成裸照,对女生造成伤害,这样的事件又怎么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而且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还揭露,受害人料多达40人,多为毕业校友,其中也有年仅14岁的学生,也不排除部份受害者迄今尚未察觉自己的照片遭恶意窜改。
那些AI生成的假照片,只要一经网络传播,就几乎无法收回,让受害者难以还原清白与名誉,就算澄清了,也会有很多人不在乎。
更令人担忧的,是AI换脸、造假的门槛不断降低,类似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技术已经不再是问题,哪怕是未成年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伪造,而“只是个孩子”的论调,也不再足以为恶行开脱。
未成年,不意味就是无辜,真正该被追责的,除了行为本身,更包括那些不作为甚至企图掩盖真相的成年人,他们的态度,会决定事件的走向──是伸张正义,还是再次伤害受害者。
有关学生的行为,已经不再是校规处分的轻微过失,而是涉嫌刑事罪行,无论年龄大小,违法了就必须接受调查,承担后果。只有法律介入,才能真正形成震慑,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杜绝更多“第一次”的发生。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为对社会负责的人,而当“人教人,教不会”的时候,那么就让“事情来教人”。
大学毕业是起点,不是终点
2025/04/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又到了大学毕业季,打开社交媒体,陆续可见国内外各高校举办毕业典礼的消息。
中文里的“毕业典礼”将焦点放在“毕业”两个字上,标志著学习生涯的圆满结束,充满著成就感、荣誉感。在英语中,英美两地的用词有所不同,除了graduation
ceremony ,还可称为convocation或commencement.
虽然同样指向毕业典礼,涵义却有所不同,耐人寻味。
Convocation源自拉丁语convocare,意为“召集”或“聚集”,指人们因某种特定目的而齐聚一堂,进行大型、正式的集会。毕业典礼象征著学习阶段的终结,透过庄严的仪式,对学生过去的努力与成果表示肯定与重视,给予正式认可。
Commencement一词来自古法语comencier,与现代英语中commence(开始)的词义一致,意指“开端”、“起点”或“启动”。用来指称毕业典礼,意味深长,像在提醒毕业生: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结束的是受教育体系保护、由课程表引导的成长旅程;开启的是一个需要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独立承担的人生旅程。毕业典礼标志著另一段旅程的“新起点”,不仅是“完成”的庆典,也是一场“出发”的仪式,像准备扬帆远行前的启航礼。
身在马来西亚的我们,大概是受英联邦教育体系的影响,多习惯使用convocation这一英式说法。在美国,commencement则是更常见的用词.
约定俗成,至今大家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沿用,但不同词语背后所蕴藏的观念会否早已渗入社会,潜移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对毕业典礼的想像与期盼,也形成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不同理解与要求?
大学到底是“终点”还是“起点”?这一观念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如果把大学视为“终点”,是从小到大所有努力的最终奖赏,就会有“终于熬到头”的轻松感,放松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这种心态容易把学习当作功利性任务,缺乏探索的欲望,只求考试过关,获得文凭,拥有一张通往职场的入场券。如果将大学视为“起点”,则更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学习动力,积极利用大学这段关键时光,不断拓展自我、迎接挑战,持续追求成长与进步,为未来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进入大学,将面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重大转变。课程安排比中小学更具弹性,多数课程每周仅有1至3次课、每次1至2小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探索。自主学习已成为高教课程设计的核心,每门课的课纲都明确列出每周所需的自学时数,一般上比课堂学习时间来得长。这意味著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学有所得。若以“终点”心态看待,得过且过,将浪费奠定未来基础的重要时光。
大学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旅程的起点。希望庄严的毕业典礼,赋予毕业生的不仅是成就与荣誉,还有一份重新出发的勇气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