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责任再省思
2025/04/2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耕莘
近年来频传的学生不当行为事件,如宽柔中学古来分校个案,不过是冰山一角。尽管事件发生地点不在校园,但学校与老师仍频遭质疑,责任归属成了争议焦点。
网络无界,但学校有其管辖范围。要求教师24小时监督每一位学生并不现实,然而,学校是否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举报、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刑事性质,这些确实值得检讨。更暴露出的是:我们是否仍以“校誉高于学生权益”的心态,掩盖问题?
不当行为源于教育缺席
当代教育强调素养,但在现实课纲与教学中,素养教育是否真的“落实在每一科知识里”?若非真正内化,学生面对真实社会时仍缺乏应对能力。孩子犯错,应依法负责,这是教育的一部分;但也应检视我们的教育是否跟上了资讯化时代的脚步。
许多不当行为,虽非源于学校所教,却因教育缺席而被忽视。我们太迟意识到:这些行为不仅有法律后果,更伤害同侪、缺乏道德意识,也违背了基本公民责任。我们未曾在课程中清楚显现这层意义,也未曾取代一堂数理化课程,来开设社会责任与公民教育课。于是,高二的孩子,在来不及教的空白中,只能独自面对法律后果。
若教育的本质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们是否该感到惋惜?网络打破了学习的传统界限,学生的学习场域早已不仅限于学校。家庭教育也该同步强化,不只是提供上网设备,更应肩负起监督与引导的责任。
不能再以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简单二分法来解释一切。有自学能力的孩子能在网络找到海量知识,也可能迷失于无引导的自由中。教育场域的解构带来挑战,我们需要集体承担,而非互相推诿。
教师专业培训不断,但父母作为第一线教育者,是否也应接受基础教育指导?我们已身处工业4.0时代——一个强调客制化、精细化的新时代。如果教育仍以标准化、机械式方式推进,我们将难以突破困境。
谁也不能保证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唯有推动教育走向细致、个别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才是教育永续的真正价值。
先教成人再谈成才
已故华教前辈吴建成校长曾说:“教育孩子,要先教他成人,再谈成才;不轻易开除学生。你要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离开学校,出去能做什么?”
办教育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办学者与家长都应共同重新省思:在新时代,学习场域如何重构?教育责任应如何分担?这是我们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以书为桥 连结永续未来
2025/04/23 星洲日报/花城
~文:宋怡慧
今天放学,虽是细雨霏霏,但我站在丹凤高中图书馆TED讲堂旁看着熙来攘往的人潮,听着阅读大使们热情导览,想起早上开幕典礼姜礼德校长的勉励与陈愉晴会长赞许大家的眼神,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作为丹凤高中世界阅读日活动的主办人,这样温馨热闹的场景正是我预想中阅读的美丽画面。
记得筹备初期,当我们决定以“阅读×SDGs”为主题时,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孩子们会喜欢这个主题吗?他们能将抽象的永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吗?然而,这些疑虑很快就被21位阅读大使与阅读寰宇设孩子的热情打消。每每望着他们一次次聚集讨论、规划展馆空间的布置、设计海报,并为每本书进行导读,并录制说书影片,我看见了阅读真正的力量——它不只存在于纸张间,更能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
今天的开幕式上,范咏贻和许志斌的主持流畅自信,林鑫助解说永续食品时的专业,朱盈蒨分享永续饮食的专业,以及林柏盛示范废物利用的创意——这些都让我确信,阅读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当我听到有学生说“第一次理解SDGs不只是遥远的国际目标”,
有家长说“孩子回家后开始关注食品包装是否环保”,我知道,我们做对了,阅读从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
特别感谢的是,礼德校长和愉晴会长全程参与活动,校长还帮我们和大使拍摄阅读宣传影片,家长会伙伴不仅为阅读大使颁奖,更亲身体验图书馆的各个展馆。礼德校长在致词中说:“阅读是改变世界的起点”,这句话如今在丹凤高中的阅读现场不只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此次图书馆五大展馆涵盖食衣住行育乐各面向,21位阅读大使们引导参与者穿上各国服饰、体验绿色生活、了解永续食品——这样的体验式学习,远比单纯的讲述更有力量。
我深信,当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体验的生活,它才真正深入人心。
今日阅读体验虽暂时画上美丽的惊叹,我想:阅读与永续的种子已在师生心中播下。作为阅读推广者,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让孩子从生活去爱上阅读”,而今天,我看到这个愿望正在丹凤的校园实现从阅读出发,我们的孩子正在用行动改变未来。
未来,希望能为期一个礼拜的体验课程,可以持续推动阅读日常的文化,让更多孩子发现:阅读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而是探索世界、改变世界的钥匙。
正如今天活动的邀请函所言:“从书本出发,改变世界的17种方法,让阅读成为行动的起点。”这不只是一句标语,更是我们丹凤高中对未来阅读,阅读未来的真心承诺。
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感谢21位优秀的阅读大使,感谢校长与会长的支持,因为你们,让阅读的力量在丹凤高中绽放光芒。我们阅读的故事才刚开始,翻开书页,永续的未来正等着我们共同书写。明天,欢迎大家继续来体验与上阅读课喔!
随笔:果儿飘香
2025/04/21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培英学校中国广西侨办教师】 陈雪莲
昨日,天气炎热,吃过晚饭,我们走出校门去散步。走在小巷中,一路上果儿飘香,有悬挂着数不清的芒果,有硕大的椰子,还有叫不出名的各种水果,让人目不暇接。走在这样的小道上,真让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果香——软心番石榴。这种果在我的家乡每年是七八月份成熟,有红心白心两种,它最大的特点是吃起来香甜软糯,特别香,哪儿这种果,远远的,你就能闻见它的香味,吃了果,手上会留有余香,久久不散。每次去赶集,我逢见逢买,超级喜欢吃。我不由得顺着香味寻去,不一会,便在一座屋旁见到了这棵果树,树上大大小小的果很多,有成熟得偏黄的,有青青的,但都在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勾住我的脚,让我驻足抬头观望。
凌老师笑着说:“你想吃呀,那我们去果摊那买去!”“没有卖呀!我们平时见到的都硬的、脆的,和这个不同。”真的,来柬埔寨半年多了,我从没见在市场上有这种果卖。正当我俩在树下讨论时,对面一个店铺的老奶奶向我们叽里咕噜地喊,手里还挥舞着一根长棍,我一惊,心想,她是不是以为我们在偷果。我再望向她,咦,也不像呀,她满脸笑容,不像生气的样子。我大胆地比划:棍子给我?她忙点头,并迈着小步向我们走来,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接过棍子。这时我才发现,这棍子最前端装有开叉的两根铁丝,是柬埔寨常用的简易的摘果工具。我接过棍子,迫不及待地摘起来。老人笑眯眯地望着我们,嘴里不停地说着柬语,这时,我可是一句也听不懂了。旁边店铺走来我们认识的一个女孩,她用中文为我们翻译:“奶奶说,老师,你们随便摘,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往后,什么时候想吃也随时可以来摘!”多动听的语言呀!原来,老人知道我们是学校的中文老师,也许是平时我们去市场买菜都经过这里让她熟识了我们,或许说附近的人们都知道我们是中文老师,他们都在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对我们表示善意。
虽然老人很热情,也许是我们技术不佳,我们竟然一个果都没摘到。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旁边一个小男孩一溜烟地爬上树,摘了五六个果,又扑哧滑下来,走到我们面前,把果递给我们,没说话,但亮亮的眼睛闪着光。我接过果儿,轻轻一咬,软糯香甜,甜到了心坎上!这飘香的果儿解了我思乡之情,更是纯朴的柬埔寨人们对我们中国老师友好情谊呀!
品格教育的失败
2025/04/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麦伟坚
中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深伪技术,制作及传播女同学不雅照片事件,让人感觉虽然教育教导了孩子知识,但品格教育上却是失败了。
一般人对他人的成就评估,多着重于外在的体现,例如教育程度有多优越,事业发展有多成功,至于是否拥有高尚品德却是其次。当发现这些看来优越者,出现道德上的缺陷也会不以为意的接受或原谅。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有好的学术表现或特别专长,即可说代表一切,家长大力栽培之余也有特别待遇,最常见是无须承担家务事。孩子只要有好成绩,即可“绑架”家长,所需所求永不落空。家长会言听计从去满足或奖励,至于品格上若有缺陷,那也无所谓了。所以,不难发现有不少资优生,对待亲人或他人常会不自觉流露出自傲态度。
在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同样占有优势,曾看到不少即便欠缺领导能力、献身精神或主动参与者,照样被委为学长或学校代表。曾为学校筹办领导培训活动,参与者都是校方推荐的菁英,但是责任担当与社交能力却欠奉,只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形态。目空一切不易受引导者,试问如何成为未来国之栋梁。
国家教育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培育更多专业人才,也须关注孩子的品格。
国家教育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培育更多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须极度关注孩子们成长中养成的良好品格。因为从一些官方数据显示,孩子们的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常时有所闻的抽烟、霸凌、偷窃、破坏公物等,其他犯法行为也不少。一旦揭发犯下较严重罪行者,会被校方停学或开除,但学生在不受学校管束下,是否会真正的反思改过?
人生教育是始于家庭,孩子从小即应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及品格规范,上学后在正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观。两者的配合极其重要,国家迈向先进国的同时,也应拥有高品格及素质的人民,如此一来社会才会安宁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