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薪火相传
2025/04/15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杨毓
根据报道,新山中华公会于2000年便开设了国中华文进修班,为华裔子弟雪中送炭,加强他们的华文程度,以应付大马教育文凭考试。
那些参与进修班的莘莘学子,有很多人在SPM中取得华文科特优佳绩,有的后来还加入杏坛,成为华小或国中华文科老师,变成护佑华文教育的支柱。
这是华教薪火相传的最佳写照,值得大家赞扬,也是各城镇的社团应该仿效的功业,排除万难开设类似的华文进修或补习班。
我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关丹广肇会馆开风气之先,开办了中学华文补习班,由中学老师柯秀花执教,造就了许多人才,有不少人还成为了华文老师。后来,不知什么缘故,补习班停办了。
当时,关丹永春会馆也开办了中学华文补习班,辅助了无数的莘莘学子,一直延续了十多年才停办。
廿一世纪初,关丹潮州会馆也开办了中六华文补习班,由范龙威老师联合几位中学老师负责教导,栽培不少华教生力军,可惜也因为会馆的人事变迁而停办,实在可惜。
前,关丹有那么多财势壮大的社团,可惜却没有再开办华文进修或补习班,让中学生有一个可以加强华文程度之处,真的让人感到遗憾。
随着中国的强大,拥有SPM华文资格的人将在求职方面占了优势,况且,华文优等也可以受训当华文老师,不失为有意义的职业,因此进修华文的学生一定日益增加,华文补习或进修班一定备受欢迎。
我希望关丹社团的领导们能够考虑在他们领导的会馆开办华文进修或补习班,益及莘莘学子,并让华教薪火相传下去!
500米史诗巨作《郑和下西洋》首次在甲展出
2025/04/15 星洲日报/古城
~作者:李振城
一幅凝聚了十三年心血、绵延五百米的中国画长卷即将揭开面纱。画家钟开天创作的史诗巨作《郑和下西洋》将于本周在国际郑和研究院首次展出,将为马六甲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与文化盛宴。
这幅《郑和下西洋》全长500米、宽1.2米,分三卷十八章,共绘制300多个场景,17000余个人物,其中6479位人物形象清晰可辨,车船舟楫逾千艘,各类动物多达1500余只。作品以中国传统长卷画的形式呈现,采用中国元素为主体,融合西方的透视学、解剖学与色彩学,达成东西融合的艺术高度,堪称当代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作品。
画家锺开天历时十三年,行走各地,查阅大量史料,以史诗般的笔触复现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从明代南京出发的宝船队,到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波斯湾,再至非洲东海岸的诸多港口,每一帧画面都重现着当时的繁荣贸易、人文交流与航海壮丽图景,也展现着彼时中华文明与域外文化的交汇交融。
这次展览不只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姿态展开海上丝绸之路,架起文明互通之桥。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延续着古代先贤的开放精神,推动全球合作共赢,也为马六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入新活力。正如长卷所展示的,不同文明可以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共生。
锺开天曾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表示:“画这幅画,是为了让世人记得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也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文化的力量不仅仅在过去,更在未来。”他的作品在体量、细节、构图、历史深度上都进行了突破,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国际郑和研究院张瑞发院长表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望与时代的回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化的今天,郑和的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展览由国际郑和研究院与马来西亚郑和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为期一个月。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诚邀广大市民、艺术爱好者、学生群体以及历史研究者前往观展,近距离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恢弘气势,追溯那段波澜壮阔的海洋传奇。
让我们走进这幅500米的历史长卷,穿越时空的帷幕,重新发现郑和、认识郑和,从而更好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也思考我们当下与未来该如何延续“下西洋”的时代精神。马六甲,这座因郑和而声名远扬的城市,因这场展览再次焕发文化光彩。
悼念陈万新先生
2025/04/1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曾庆友(南海漳)
大约在2010年,陈万新先生来我们南海漳善笃梭基金会会馆,才认识,那时我和前任主席余汉財(己故)前辈接见他。
陈万新先生来南海漳的目的是介绍他在任抹开办了一所三语学校,並向我们讲述开办三語学校的目的,希望南海漳也能开办三語学校,那时他仔细讲述了我们华人30多年断层中华文化的经过,現在印尼政府对华族的文化己开放,以他的看法我们应该趁机行动起来,使中华文化能在各地迅速的恢复,我觉得讲得有道理,我们己是七旬老人了,办校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这代人才会有的想法,所以要即时行动起来办三语学校。使中华文化能普及各地区,从那时我就开始决心开办三语学校。之后陈万新好几次来南海漳鼓励我勇敢的行动,于是在善笃梭基金会的支持下,就开始了我们对开办三语学校的计划,开始联络校友会。在陈万新耐心的推动下,就一步一步的实行,从买地皮,建筑,终于在2012年建成了5间敎室,那时大礼堂还没建成。当年12月15日,中国驻泗水总领事夫人赵月珍莅临南海漳,参观了我们的敎室及未建成的大礼堂,并赠送了许多敎材及课本,有了这5间敎室 ,2013年7月12日就正式开学了。有了陈万新先生的推动,我们才有今天的三语学校,现在他己离开了我们2年,但对我们的建校精神是值得敬佩难忘的。
今天我们终於辛苦度过了13年,再过几个月就有了第一届的初中毕业生,这是南海漳三语学校师生及各位家长的努力共同配合的成果,这是令人兴奋及值得我们骄傲的,希望再接再厉,能继续发展,並能迅速传承己断层30多年的中华文化。
今年的初中毕业后的学生,首先是按排他们到中国升学。现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各国都己纷纷到中国求学及学各种技术,在那里学費也不会高,比印尼还便宜些,如果优秀生,成绩好,学校会提供助学金,免费到中国求学,希望大家能爭取这个机会,可是大学毕业后定要为学校服务,我想这是应该的吧!
学生有了更高的知识,以后才能跟上时代,报孝父母,为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並能为中、印尼两国起着桥樑作用促进友好的关系,
达到印尼祖国, 国泰民安的美好日子,这是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并为母校爭光!成为各校的榜样,还有毕业后不忘父母、师生、同学之情,尽可能多多联系。有困难时也能彼此沟通。中国有一句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情要銘记在心,父母之恩更永不可忘。这是我简单讲述我们漳华三语学校办校到今日的成果,
我们南海漳永远銘记任抹已故陈万新先生对漳华三语学校的精神付出,我代表漳华三语学校向已故陈万新先生致崇高的敬意,愿他九泉下深感安慰!
回味过去的芙中
2025/04/12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郭钟桂
童年及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快乐的日子,天塌下耒都不关我事,你说快乐不快乐! 回味起来其乐无穷。
开始求学,就有压力,到了中学压力就更大。成绩不好,不达标,留班多念一年,这是60年代芙中办学的制度与理念,要専心用功求学才不会留级。这个制度好,不反对。
有一位同年毕业的同学,聊起留班,豪不自瞒的说:“我应该比你早一两年毕业,我年年留班,最少留了两年。”比我还够力,他的老爸还是学校的董事,这就让我另眼相看,为何不用董事的权力,向校方争取不用留班,你要知道当时的校长是谁!就是迄今让人忘不了的陈开泰校长。这位留班两年的同学目前是芙蓉有名的书法家。
念芙中,当时校长是军官出身严肃出名,几乎人人敬畏,有些学生的头发过长或衣冠不整,远远见到校长迎面而来,自知理亏,转身溜之大吉,或躲到远远的,怕迎面碰到校长,担心倒霉被捉。
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快乐,无忧无虑,不知什么是天高地厚,除了功课是学生最烦的作业,成绩不是很理想,不是老师不好,而是自己没专心听课,在课室犮呆,心不在焉,如何有好成绩,所以才会留班。最伤心的是父母又要白白花费一年的学费。
留班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或见不得光的事。只是成绩不达标而已,只要努力再努力应该可以及格,以前念书不求高分只求及格就好,这是以前念中学的想法。若能考到更好的成绩是给自己最佳的奖励,也让父母感到安慰。
从前上学都是11号车代步,靠两只脚从林木街徒步走到学校,全长约一公里多,大约半小时的光景到学校,也很少迟到。那些进出有车代步的学生,是属于少数,家境都有几分钱。有不少学生是骑脚踏车上学,也有很多是外地学生搭学生巴士车,或和合巴士车上学。
如今学生真好命进出都有四个轮代步。真的是时代不同,命水都不同。这也难怪很多家庭都分散住在遍远的花园,家长被迫送孩子上学。现在没有多少位学生是步行回家,少见。
在学校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刘雅兰同学,每逢周二在上课之前,在校长报告完毕之后讲德育故事,可以让学生心定下耒,听完故事专心上课,也可以培养学生演讲口才,一举两得,值得推广。现今若每周花十五分钟读一遍弟子规,让同学有缘种下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也是美事一桩。
谈到爱情,是高中学生情窦初开期,男女同学会互相的欣赏,女同学好靓好正,男同学英俊潇洒,一些同学除了求学,开始向异性放电,追女同学,发了电波不知对方有无收到。
其中有一对学生情侣,在中学毕业后结婚了,也成家立室了,迄今夫妻还是恩恩爱爱的,子孙满堂,是标准的好夫妻,传为佳话。
除了学生谈情说爱,也有师生恋,后耒也结为夫妻了,所以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电波发出去对方全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求也求不耒,放下执著是明智之举。
以前学生没有手机,学生一毕业就各奔前程,成绩好有经济条件的都上大学,经济能力不许可唯有出耒社会打拼找两餐。同学们完全失去联系。
十多年前,一位热心满满的女同学刘佩珍,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希望能召集各奔前程的同学再相见聚餐。这份苦差,吃力不讨好,开始的确艰难,除了联系到有关同学,当中有很多波折,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总算成功召集逾百位的男女同学响应,也是最具规模的一次,在皇家山公园一间大酒店举行。
濶别逾40多年的同学能再见面,也是奇迹,大家问好,问暖,对学生年代充满回味,同学见面时都惊讶的望著对方,似曾相䛊,与学生时代完全是两个人,肥胖了,发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