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失调
2025/09/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今年的STPM(大马高等学校文凭)优秀生申请不到自己理想的科系或大学一事热闹了一阵后也终于平息了下来。这事如往年般引出了大学招生制度不公平、不透明、人才流失等等的讨论。
但正如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提过的,严格说起来,这些都是和教育有关的事,并不是事关教育本身。事关教育的当然是指学生,作为个人,在走过STPM的整个过程中有了怎样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在STPM里的学习和收获如何。各方人士谈论种种不足、提出改善建议等等,获得全国关注,当然也算是一件好事。但这些好事未必会转而兑现为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好处,学生在这些讨论声与氛围中要建立正确的观点以及态度以便好好走过一遍STPM,变得更加困难。校园原是净土,但外面声音那么多,学生因此再难保持单纯的求学观。
不管外面声浪如何,家庭或学校里需要有人能够以学习和教育的角度和学生谈:STPM如果真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之一,那么回避它是否明智?事实清楚不过,很多学生都在避之唯恐不及。甲乙两条路径同样能抵达大学校门,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取难走的一条呢?这是现今最普遍的盘算,且被标为明智。人都是趋益避害、趋易避难,但真正要考量的应该是课程本身好不好,读了STPM有没有打下稳固的学识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有没有建立足够的能力和信心踏上下一段升学路。
学生若一心只想选易走的路径抵达大学校门,一层层问题就会累积、逐一浮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朝向成为专业人士的方向迈进,有这个观念和心态的人必然不会容许自己专选易走的路径,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都必须认真、努力、专注地完成。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把学生的学习导向收入、职位、知名度迈进,只要收入好、职位高、知名度响,何必讲究取哪条路径,认真、努力、专注被认为是不明智、不灵活、不了解现今社会的人才会做的事。注意,这是一个严重的观念失调,今天我们面对的种种教育问题都从这些观念失调中开始衍生出来。
对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当学生或孩子问你,STPM(或某某科系)是不是难读,难读的话就选别的读,请马上意识到,这些学生或孩子在学习的路上极需你正确的观念引领,如果你让他们去任听社会的声音,必然会越走越远,因为外面的声音一般不会以学习和教育的理由去做事关教育的考量和决定。
再来,不管外面声浪如何,家庭或学校里需要有人能够以学习和教育的角度和学生谈的另一点:读了
STPM后,假如证实自己不是优秀生或者是优秀生但进不了国立大学,是不是就等于浪费?事实是,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一种浪费。
大家当然可以以STPM难、大学招生制度不公平、不透明等等来证明读STPM的确很难保证你进大学,而如果真进不了大学,那么读STPM必将是一种浪费。但是,这同样不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本身来评估读过STPM后的价值。是不是浪费,并非取决于能否进大学,而是在整个过程是不是认真学习过、学到了什么以及成熟了多少。当你开始试图勾勒进不了大学会有怎样的连锁后果,请记住,这样的勾勒会反噬,激起学生的闪躲心理、不能眼前就定下心来好好地求学、开始找捷径、…。
最近发生大马羽球残奥金牌得主谢儮好追讨奖金一事。当事情圆满解决,青年及体育部长杨巧双说,他要“运动员专注在他们的比赛上,这事(运动员得不到该得的奖金)不应该发生”。对于学生,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们须要专注在学习上,不要让社会上各种的确不漂亮的事实使他们保持不了纯正的学习心态和观念。
就学习和教育本身而言,STPM是值得让学生认真走过一遍的求学路径。父母和老师要把校园当做孩子的一片人生净土,把孩子送到那里,让他们好好认真、努力、专注地读一年半的书,把招生制度的问题和改善方法让外面的人去讨论、研究和斗争。这是一个须对教育有认识、信念和勇气才能采取的步骤。
教育的转变,谁来守护老师?
2025/09/27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云
当大家埋怨教育部不断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时,或许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些工作是否真有必要?是否符合现今的教育政策?抑或其实并不需要老师去承担?当然,最终还是要看掌校者如何执行。
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区块,自然都得好好表现,才能有升迁的机会。看看一校之长,难道不曾渴望过能表现突出,进而站稳脚步,得到教育部的赞赏,甚至获得荣誉?换句话说,只要身居其位,往往还是先顾及自身利益。
记得当年刚踏入校门执教时,每天都为学生成绩忙碌。清晨开始辅导学生,放学后还得照顾后进生。课外活动也常常牺牲,为的就是应付小六评估考试。
后来,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风气,孩子们一早就必须开始晨读。原本热闹的校园,球场上常常传来阵阵欢呼声,偶尔还会玩到满身大汗而挨骂。但这些场景渐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取代。
疫情过后,为了让孩子重新感受校园氛围,不增加学习压力,同时展现他们的才华,学校鼓励学生站上舞台,发挥天赋。各种节日也大事庆祝,甚至安排千人操演,还要拍摄视频上传到抖音。学生是开心了,因为他们能玩、能表现。但老师却苦了,课程进度一再被压缩,教学压力沉重。
慢慢地,学生已经走出教室,转向草地和舞台,因为那比课堂更有趣。学校为此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然而,最难受的却是老师,他们在这股潮流中,已经逐渐迷失了方向。
继续前行
2025/09/28 星洲日报/副刊
~作者:林俞彤
刚上初中的那一年,你如果问我,最令我感到害怕的科目是什么,那我将豪不犹豫地回答:“是华文”。
小学的时候,我的华文成绩并不差,甚至非常喜欢写作。我曾经认为写作非常有趣,是一种能够让我发挥想像力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每当提笔写作,我就像是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一点地探索最终结局。然而,一踏入中学,一切都变了,华文课就再也没有被列入到正课里,上课的时间更是变成了每周仅仅只有两个小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这门从小学接触到大的科目渐渐地感到害怕甚至陌生。华文不再像从前那样容易,反而还成了我最头痛的一门课。作文题目开始变得抽象,需要更多的思考及分析来去表达;阅读理解的内容比小学的深奥百倍,同时也要求读者分析文章含义且概括文章重点;诗歌也变得复杂难懂,更别提那我从未接触过,也没见过的文言文了。
我曾记得,有一次上华文课时,老师让我们默读文言文后,便要抽几位学生站起来翻译并回答问题。听到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完了完了,要是叫到我该怎么办!”我皱着眉头看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却一句都看不懂。对我来说,那段文字就如同外星语一般,把我搞得团团转!当老师一个一个点名提问时,我的心跳也随着一个个名字逐渐加快,感觉下一秒就要跳出来了!我只能在心里不断地祈祷:“千万别叫到我啊……求求了……千万不要叫到我!我一句都不会!“当时的我低着头,提心吊胆的,生怕一抬头就会和老师对视。当我慢悠悠地将目光投向我的同桌时,她却显得轻松自如,似乎已完全理解了文章,且已经在课本上写下了答案。我看着她淡定且有把握的样子,再低头看着我那什么都没有写的课本,顿时感到非常焦虑。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无从适应,仿佛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头。我心里一直想着:“不应该啊,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明明之前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啊!”
或许正是因为上华文课的时间大幅减少,也让我开始对曾经热爱写作的自己告别了。我不仅对写作没了兴趣,甚至还抗拒写作。有一次,班上的同学让我和她一起去参加华文写作比赛,无论她怎么说服我,我还是果断地拒绝了。我认为自己的文笔早已大不如前、写作能力甚至退步到了连我自己都不忍直视的地步。脑子里不断浮现出自己看到题目后,大脑一片空白的样子。再加上就连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我都无从下笔,更别说是去参加比赛这种需要足够实力和信心的事情了。
最让我深受打击的,还得是华文考试。那时是我步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大型考试,心里忐忑又紧张。由于在作答时忽略了那宝贵的黄金时间,再加上对文言文和诗歌题完全没有头绪,导致我最后空了几道题。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成绩并不理想。更让我难受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包括我以前的小学同学,几乎都考得非常好。看着他们拿到自己理想的成绩后高兴地手舞足蹈,我站在角落,再次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考卷,焦虑的同时,心里也空空的,很不是滋味……
就在我快要对华文这门科目失去信心时,命运的齿轮却开始转动。中三这年,我再次遇见了我曾经的小学老师 ——吴顺平老师。这一次,他成为了我们中三的华文老师,刚开始知道这个消息后时,便感到很不可思议,
没有想到居然还能再见到老师,并且由他来教我们华文。吴老师每个星期一都会从小学赶来为我们上课,而且从来没有迟到过。他不仅不埋怨累,也从来都没有敷衍过每一堂上的课。吴老师非常珍惜每一周这两小时的宝贵时光,因为他知道我们自从上了中学以后,在学校接触华文的时间变少了,所以他总是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我们多一些东西。上课时,吴老师不只是会照着课本读而已,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一段段的文字分开讲解,分析段落重点,让我们更容易的理解复杂的文章。上古文时,他会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地进行翻译、理解文章,以及向我们介绍古文的常见字和意境意象,好让我们能够轻松应付考试。在作文方面,吴老师鼓励我们要时常多读、多练习、多写。除此之外,吴老师还会在课堂上分享一些额外的知识,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香港的四大才子,或与华文有关的趣闻。虽然这些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但却让我们对华文更感兴趣、也更愿意地去了解和接近这门科目。
就这样,在吴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渐渐地我不再抗拒华文。虽然现在的我算不上非常喜欢华文,但至少已经愿意面对它了。我的华文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也清楚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但我相信,只要肯付出努力、愿意坚持,总有一天会看到进步的成果。或许,这坚持不懈的过程,还有吴老师对我的启发和影响,也许这就是学习华文的乐趣吧?
沙巴捎来三大礼
2025/09/27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小刀
随着我国的砂拉越、雪兰莪、槟城、马六甲陆续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之外。最近东马捎来一项让华裔同胞感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沙巴也宣布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了。
这是沙巴首长拿督斯里哈芝芝日前在“首长与华社、教育及非伊斯兰宗教团体亲善晚会”上致词中,宣布为华社送来三大喜讯之一。
除了准备承认统考、还增加了华社教育和非伊斯兰宗教团体拨款(从今天7000万令吉增加到明年9000万令吉),同时也承诺如果沙巴人民联盟(GRS)再度执政,将委任华裔领袖担任副首长。
沙巴人民联盟在即将来临的选举向华社如此大献殷勤,让华社感到受宠若惊,不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州选举前大派糖果政策,为的是争取华社选票。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沙巴政府至少能够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成为事实,这显示出沙巴政府对教育的开明政策,这值得其他州效仿。
众所周知,数十年来,华社为了华文独中生可以进入国立大学深造,一直坚持向政府争取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从未间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一直是华社极力争取的事项,随着沙巴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目前共有5个州受承认,希望其他州也能效仿。
伊斯兰党副主席拿督莫哈末阿马曾经表示,若能争取到10至15%的华裔选民支持,伊党就有机会在来届全国大选中执掌联邦政权。
如果哈芝芝打出这张承认独中的牌,能够获得华裔选民支持的话,再度执政沙巴,伊党不知道会不会在第16届大选前,利用在其执政的州属宣布承认统考,争取华裔选民的支持,这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是希盟在2018年和2022年全国大选的竞选宣言之一,华社衷心期盼团结政府能够效仿沙巴政府开明和中庸政策,早日承认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