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697

教师是服务业吗?——教育本质与社会期待的反思

2025/09/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建通

在教育体系中,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不断提高,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家校群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方便沟通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现实中却衍生出新的问题:部分家长的高期待使得教师不得不在课馀时间,甚至是假期和深夜,回应各种疑问与要求。

教师因此被迫“随时在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被要求像客服一样全天候待命。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究竟应被视为服务业人员,还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并尝试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一、教师为何被视为“服务业”

首先,社会上确实存在将教师看作服务业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

1.客户意识的兴起

在私立学校、补习机构或学前教育场域,家长通常需要支付高额学费,自然容易形成“付费即是客户”的心态。他们认为既然花钱,就应该享受“优质服务”,教师要像酒店服务员或电商客服一样,快速、周到、随叫随到。

2.信息时代的便捷与压力

随著手机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沟通的便利让“随时联系”成为常态。家长可能在晚上10点甚至公共假期发出讯息,期望老师立即回应。如果回复稍慢,可能就被解读为“不负责”或“不关心学生”。这种文化进一步模糊了教师的工作与私人生活界限。

3.教育商品化趋势

在市场逻辑不断渗透教育的当下,学校被视为提供“教育产品”的机构,教师则成为“执行者”。成绩被量化,家长满意度被调查,似乎教师的工作价值越来越接近于“服务业绩效”。

二、教师为什么不是单纯的服务业

然而,若将教师职业完全等同于服务业,则会忽略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专业性。

1.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教育的真正使命,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价值观与批判思维。这种工作超越了服务业的“客户至上”逻辑,因为教育的目标并非让家长随时满意,而是引导学生走向长远的成长。

2.师生关系不同于客户关系

在服务业中,客户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本质是商业交换。但在教育中,学生并不是“顾客”,而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引导与成长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信任、尊重和长期陪伴之上,而不是即时满足。

3.教师属于专业人士,而非客服人员

与医生、律师相似,教师在社会中应当被视为拥有专业知识和伦理规范的职业群体。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判断力应受到尊重,而不是被“客户指令”支配。若教师的角色被简化为“随时待命的服务者”,不仅削弱其专业尊严,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4.劳动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如果教师被视为服务业的一部分,那么长工时、无限制加班与客户至上的逻辑将难以避免。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最终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家长与教师的矛盾与冲突

在现实中,家长与教师的期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家长的角度

家长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希望能随时掌握学习情况与成长动态。他们认为“老师多回应一些,就能少担心一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家长自然希望教师能“多一点服务”。

教师的角度

教师需要专业自主权和私人空间。他们的精力不仅用于课堂教学,还包括备课、批改、行政事务、学生辅导等。如果还要在私人时间承担“全天候答疑”,将会严重透支身心健康。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模糊:到底教师是“教育者”还是“服务者”?

四、如何寻找平衡点

完全否认教师的服务属性并不可行,因为教育确实包含公共服务的性质;但若过度强调教师等同于服务业,也会损害教育本质。因此,关键在于寻找平衡。

1.建立沟通边界

学校或教育局可以制定规范,例如设定“教师回复讯息的时间范围”,如工作日8:0018:00。明确的制度有助于避免家长的无边界期待。

2.教育家长的角色

通过家长会、讲座或宣传材料,让家长理解教师并非“全天候客服”,而是专业教育者。尊重教师的工作与休息时间,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一部分。

3.制度化的劳动保障

教育部门或教师工会应当推动相关政策,保护教师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上的权益。若将教师当作“随时待命的服务者”,不仅不公平,也违背教育本质。

4.借助数码化管理

统一沟通平台(如学校管理系统)可以减少教师私人通讯工具被占用的情况。这样既能提高沟通效率,也能让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建立合理的界限。

五、结语

教师是否是服务业?答案并不简单。教师确实承担了部分“服务职能”,如解答疑问、沟通反馈,但他们的根本使命是“育人”,是以专业知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若将教师完全服务化,教育将被简化为“客户满意度”,而教师的尊严与价值也会受到侵蚀。

因此,教师更应被理解为“公共服务中的专业角色”——既提供社会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坚持教育的专业性与育人使命。只有在社会、家长与制度的共同努力下,教师才能摆脱“全天候客服”的误解,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

 

故地逢新景 支教再启程

2025/09/25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广肇学校语合中心】胡灿伟老师

金边的阳光依旧热烈,空气里熟悉的鸡蛋花香味裹着风扑过来时,我知道,第二年的支教生活已经开篇。去年初入关时,海关人员那句生涩的“老师好”还在耳边,如今再走进校园,三年级教室后那个藏着拼音青蛙卡片,早已成了我和孩子们共有的秘密基地。 

新学年的课堂,依旧藏着惊喜。课上,明锦同学指着窗外掠过的嘟嘟车说:“老师,今年的时间像摩托车尾气,看得见痕迹,抓不住尾巴。”比去年“摩托车声”的比喻多了几分细腻,我笑着让全班把对“时间”的新感受写下来。冠镖同学不再把“笑”写成“竹+夭”,却在造句时写“风吹竹林的沙沙声,是竹子在跟我们讲去年的笑话”,让整个教室都飘着快活的气息。下雨天,还是会有孩子喊“雨在给大地洗澡”,我依旧让他们伴着雨声写文字——只是今年,有学生主动把写好的句子贴在黑板上,像串起一串湿漉漉的珍珠。

整理新教案时,去年学生送的椰壳发卡从旧本子里滑出来,蜡笔写的“老师”二字依旧鲜亮。这一年,我教他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教我从鸡蛋花的绽放节奏判断雨季的深浅。洁达同学在新写的作文里说:“老师的红笔像星星,去年照亮我们的本子,今年还会照亮更多新的故事。”其实她不知道,是他们让我明白,支教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奔赴。

湄公河的水日夜奔流,学校的铃声每天准时敲响。我口袋里的椰壳发卡、孩子们说梦想时认真的小脸,都成了这一年最珍贵的印记。光荣岁月从不是过去式,而是在金边的日子里,和孩子们一起,把每个平凡的课堂、每段温暖的互动,慢慢拼成的未来。

 

记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我谈华教四君子

 2025/09/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柯福特

董教总与新纪元大学学院在2025917-18日举办了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东盟十国和中国等地多位学者的到来,我也有幸参与了这一场活动,并在研讨会上提呈题为《华文教育与马来西亚政治的交织与变迁:以华教四君子为例》的论文,人生新篇章,满怀感激之意。

我在报告中提及的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崭露头角,并实践“打入国阵 纠正国阵”的华教四君子,他们分别是:许子根、郭洙镇、江真诚与王添庆。作为华教论坛,四君子我认为是不可少的话题。

“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是那个时期的华教策略,体现了华教人士通过进入执政联盟内部推动政策改革的努力。我选择这题材作为发表的论文,也是要探讨他们在马来西亚政治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华文教育与政治之间的交织与变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教总经过一段时间的慎密思考和探讨后,产生了和在朝的华基政党合作,共同为华教利益奋斗的念头。而当时国阵中的民政党,更接受董教总的教育纲领为该党的教育奋斗目标。因此,当时华教界喊出了“打进国阵,纠正国阵”。

与我同一场发表论文的还有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甘肃政法大学及中国厦门大学总校的教授和老师。我在发表前就开宗明义提到了,华教四君子,对于马来西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于中国来说就更陌生了。华教四君子乃至当年的“打入国阵 纠正国阵”的策略是对是错,这其实见仁见智。来到了我们现在的时代角度来窥探,我们或许对于马来西亚的华教现状感到担忧,但当时的背景则更加充满危机和堪忧。

1982年,当时在理大教育学院担任副院长的许子根和时任董总法律顾问郭洙镇加入民政党并在同一年迎战全国大选。先从华教四君子中,曾位居槟州首席部长的许子根来窥探其故事。在1982年大选中,他成功当选国会议员,此后逐步攀升至槟城首席部长,长达近二十年之久。1982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慕沙希淡宣布政府将在当年试行3M制度,并在1983年于所有小学全面实行。

3M制度下,华小只有华文和数学课本是以华文编写,其他科目的教材以马来文编写,但是教学媒介语仍然是华语,华小一半的歌曲是马来歌曲,另一半则是由马来歌曲所翻译过来的华文歌曲。在董教总领导人林晃升和陆庭谕的“三结合”概念下,一群华教人士包括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王添庆等,高举“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一起加入民政党。

在这一个历史时刻,许子根加入了民政党。许子根是一位学者型政治人物,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并在大学任教期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的加入为民政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华教运动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政治平台。

在当天研讨会结束后,来自中国厦门大学总校的齐小鶤老师就问我:“柯老师,这么多的华教人士,为什么您会选择四君子做为论文发表呢”?

参政遗产

这个问题,很多人也问过我,我之所以会选择华教四君子的原因是:民政党是我的情感所在,华教四君子作为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伟大事迹,因此才会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发表。华教四君子的参政遗产复杂而深远。一方面,他们的加入提升了华教在政治议程中的地位,推动了如华小拨款增加和文化活动的局部改革。另一方面,成果不彰引发反思,导致董教总在1990年代转向支持反对党,并在2008年“政治海啸”中发挥关键作用。

今日,华文教育仍面临挑战,如统考认可问题,但四君子的先例激励新一代华教人士参与政治。这一策略当时也引发华社内部分歧:部分人认为与执政党合作是妥协,削弱了董教总的独立性。2008年大选后,国阵失势,民政党影响力下降,进一步暴露了体制内改革的脆弱性。尽管如此,“四君子”的努力为华文教育提供了缓冲。进入2010年代,华教运动转向“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策略,董教总更注重民间合作。

在华教发展中,政治现实往往需要纳入考量,每一个政策思考都蕴含挑战和机遇,就如当年“华教四君子”怀著勇气与希望愿华教走入更高峰,再创辉煌200年。

 

一碗炖汤煨暖异乡胃,一方雅舍安驻志愿心

2025/09/25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李雪艳老师

作为一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来到柬埔寨广肇学校任教,本是一次跨越山海的远行,却在这里意外找到了家的味道。这种温暖,不仅来自课堂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更源于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从食堂的饭菜到宿舍的环境,每一处细节都让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教师倍感温馨。

每天中午,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学校食堂的午餐。食堂老师们总是用心准备每一道菜,尤其是那每日不同的炖菜汤。汤中融入了柬埔寨特有的香料,浓郁中带着清新,每一口都仿佛在舌尖上跳舞。搭配的肉菜和香甜的米饭,既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唤起了内心对家的思念。在这里,吃饭不仅仅为了饱腹,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每一餐都充满了惊喜与满足,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

而这份温暖,并不仅限于食堂。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单间宿舍,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体贴。宿舍干净明亮,宽敞的厨房和卫生间设施齐全,让我们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也能拥有一个舒适、私密的休息空间。窗外是金边的阳光,屋内是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种环境不仅让我们得以放松身心,也更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广肇学校的这种细致关怀,不仅仅是对教师生活需求的满足,更是中柬友谊的生动体现。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志愿者教师感受到了尊重与温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柬文化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教授中文的教师,更是中柬友好的桥梁和见证者。

时光荏苒,在金边的每一天都因这些细微的美好而变得珍贵。广肇学校用一顿顿美味的饭菜、一间间明亮的宿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份温暖,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道路上,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处处感受到家的温度。

愿这份温暖继续传递,愿中柬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