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星期三

郑立慷吁社会重视人才培育 肯定华社独中贡献

2025/09/30 南洋商报/北马

郑立慷(左10)移交模拟支票给培南独中,由林国璋代表接领;左起为林柔清、马维利、陈新庆、胡昌源、李友成、姚添进、林星、黄彩仪、陈家兴、叶建成(右起)、廖爱惜、黄庆耀、陈环球、黄罗伦、李翰华、许圣杰、廖志明、罗智柔、黄仲贤、林逸扬及陈德杰。

嘉宾与热心人士联合主持击鼓仪式;前左起为李翰华、林绅飞、林星、陈德杰、林国璋、郑立慷、陈家兴、黄彩仪、廖志明、姚添进及黄仲贤。

培南校友会李锦清(左11)与李翰华在郑立慷及黄彩仪见证下,移交模拟支票给林国璋;左起为林绅飞、林柔清、马维利、陈新庆、胡昌源、李友成、姚添进、林星、黄罗伦、陈家兴、叶建成(右起)、廖爱惜、黄庆耀、陈环球、许圣杰、廖志明、罗智柔、黄仲贤、林逸扬及陈德杰。

(怡保30日讯)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表示,科技发展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但若缺乏人才支撑,一切科技蓝图终将沦为空谈。

他呼吁各界重视人才培养,并特别肯定华社长期以来对独中教育的支持与贡献。

他日前在培南独中创校70周年暨各区家教联委会成立45周年纪念联欢宴会致词时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太空探索、能源转型等新兴科技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日常生活。

他认为,对于未来人才应具备的特质,需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跨领域眼光及责任感与同理心。

他特别赞扬培南独中建校70年来形成的校风与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既扎根本土文化、又对接国际体系的成长土壤,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典范。

培南独中董事长拿督林国璋宣布,配合该校创校70周年举办的义卖会丶娱乐市及校庆晚宴,共成功筹获135万令吉。

他表示,义卖会筹得逾30万令吉,校庆晚宴则筹得95万令吉,另获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拨款5万令吉。

他指出,全国63所独中若仅依赖学费与家长会收入,普遍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平均每名学生仍需10004000令吉的额外补贴。

他以培南独中为例,该校拥有逾千名学生,每年经费缺口高达约200万令吉,因此必须通过义卖会、周年宴会等活动积极筹募经费。他由衷感谢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让校务得以在挑战中稳步前行。

他表示,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马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导致人才外流,加上华裔生育率减少,担心华校未来的学生来源问题。

他表示,华裔新生儿数量下降已成定局,华社不能再以“数量”取胜,唯一的出路就是追求“质量”,而质量的根基正在于教育。唯有通过优质教育,华裔子弟才能在这个国家保持竞争力,实现永续生存与发展。

出席者包括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兼丹绒马林国会议员郑立慷、务边国会议员陈家兴、新邦波赖州议员黄彩仪、培南独中名誉董事长姚添进、林星、署理董事长林逸扬、副董事长拿督廖志明、拿督斯里罗智柔、拿督斯里李友成、拿督黄庆耀、拿督许圣杰、拿督胡昌源、黄仲贤、李锦清、黄罗伦、李翰华、马维利、陈环球、陈新庆、总务陈德杰、财政叶建成、校长林柔清等。

(南洋商报)

莫顺宗校长与郑诗傧副校长受邀出席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分享儒家思想在海外华文教育的传承与实践

2025/09/30 《新纪元大学学院》

校长莫顺宗教授在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致辞。

校长莫顺宗教授与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应邀出席“祭孔大典”并合影留念。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左)为至圣先师孔子敬献花篮。

新纪元大学学院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出席“祭孔大典”。

927日至28日,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与副校长(国际与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作为重要嘉宾,受邀出席以“大哉孔子,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该活动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两位校长带着来自南洋的问候,与四方友人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之约。

作为本届文化节唯一受邀致辞的国际嘉宾,莫顺宗校长在开幕式前与中国媒体进行了交流,并于开幕式上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者的身份,分享了儒家思想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实践与传承。他的发言温和而有力,言语间流露出对文化根源的珍视与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次日的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上,莫顺宗校长步入庄严肃穆的孔庙,虔诚敬献花篮,向至圣先师孔子表达崇高敬意。祭孔大典作为延续两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参与其中,意味着被视为文化传统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也象征着个人在弘扬儒家思想、推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受到认可。

莫顺宗校长在发言中引用了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此次参会的感受。他提到:“孔子的思想超越时空,其倡导的‘仁爱’‘中庸’‘大同’等理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还分享了儒家思想在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中的融合与实践,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智慧如何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本次文化节由山东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主办,并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教育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济宁市政府、衢州市政府共同承办,获得《人民日报》《央视频》《新华社》等上百家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新纪元大学学院代表的参与,不仅是一次学术文化交流,更是一次情感的联结,印证了儒家思想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不朽价值。

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这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显得尤为珍贵。正如莫顺宗校长所言:“海外华人愿继续担当文化桥梁的角色,与各方携手,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而这或许正是孔子文化节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仅回顾历史,更照亮未来;不仅凝聚共识,更激发人们前行的力量。

(新纪元大学学院)

韩江中文教育跨界融合 医生硕士毕业生展现中文新力量

2025/09/29 东方日报/北马

整理:陈振培

分别来自医疗和教育领域沈涵涵(右起)、陈嫊媛及黄凯颖是本届中文硕士毕业生。

(槟城29日讯)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今年迎来3102025届毕业生,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来自医疗与教育领域的4位中文硕士毕业生,他们以自身专业背景跨界投入华文研究,展现中文教育的跨域可能与实践力量。

周一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来自大山脚、任职于槟城中央医院的康复科医生沈涵涵,代表毕业生致词时动情表示,学医要剖析身体,研读中文则是剖析人的精神结构,这也是另一种医者仁心。她以临床背景走入文史哲领域,展现出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语文框架,而是拥有深厚的人文力量。

今年获颁中文硕士学位的还包括段维邦、陈嫊媛及黄凯颖,四人背景横跨医疗与教育界,为华文高教注入跨界融合的新典范。

校长马国辉致词时指出,韩江以中文为基石、传媒起家,逐步拓展至创意艺术、设计与商业管理等多元领域。他们有信心在2026年迎来首届中文博士毕业生,届时将实现从小学、中学、本科、硕士至博士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

他也宣布,为推动中文系发展,董事会成立“韩大中文系教育基金”,并获得陈国平、韩江校友会与槟城南大校友会鼎力捐助,旨在鼓励优秀学子报读中文系,培育新世代华教人才。

“这不只是一项资助计画,更是对中文教育未来的承诺,基金也盼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加入,为中文教育与区域文化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毕业生捐赠5万器材反哺母校

马国辉也分享,自2015年以来,媒体制作与广播系学生将毕制展演所得全数回馈母校,而今年捐赠的器材总值达45000令吉,另应用创意艺术与设计学院也额外捐赠5000令吉摄影棚设备,体现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恩与责任感。

署理董事长拿督斯里方炎华致词时指出,毕业生即将面对的是人工智能、数位转型与社会分化等多重挑战,但只要保持学习与创新的精神,就能在变局中找到出路。

他强调,韩江三校始终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华教初心,也正著手规划兴建专属“中华研究院”的多功能学术楼层,营造更具文化氛围与学术活力的教研空间。

优秀与卓越毕业生奖励名单出炉

学士学位优秀毕业生:

王丽芬(广告系)、陈婉婷(媒体制作系)、尤紫薇(创意多媒体系)、林美静(中文研究系)

专业文凭优秀毕业生:

李姮慧(公关与广告)、李汉翔(商业管理)、洪嘉蓉(物流管理)、周靖姗(中文系)

年度卓越毕业生:

李姮慧(公关与广告)、尤紫薇(创意多媒体)、洪嘉蓉(物流管理)、陈浩玲(中文系)

(东方日报)

印尼智民学院院长陈玉兰:华文教育是跨越世代的血脉相连与乡情寄托

2025-09-26来源:《中国新闻网》

925日,北京华文学院在昌平校区举行庆祝建校75周年大会,陈玉兰作为海外华校代表应邀出席并发言。中新社记者赵文宇 
中新网北京926日电(记者 韩辉)“华文教育承载的不仅是汉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延续与弘扬,是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身份认同的关键构建,也是跨越世代的血脉相连与乡情寄托。”印尼智民学院院长陈玉兰如是说。

925日,北京华文学院在昌平校区举行庆祝建校75周年大会,师生代表、海内外校友以及各界嘉宾齐聚共贺。陈玉兰作为海外华校代表应邀出席并发言。

陈玉兰表示,印尼智民学院是一所扎根于“万岛之国”、服务当地社会的华文教育机构,从筚路蓝缕到初具规模,每一步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北京华文学院始终如一、毫无保留的大力支持。

“我们深切感受到,北京华文学院不仅仅是一所高等学府,更是我们所有海外华校温暖而强大的‘娘家’。”陈玉兰说,北京华文学院作为中国华文教育的国家级重要基地,早已超越了一所普通学校的意义,成为无数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的精神家园和海外华文教师专业提升的坚实后盾。

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自主持下,肩负着教育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子女、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北京华文学院的前身“北京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应运而生。75年来,学院培养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万名学生。

陈玉兰表示,多年来,印尼智民学院与北京华文学院建立了深厚而稳固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汉语长期班生源输送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有数以千计的印尼学生通过智民学院的推荐和培养,来到北京华文学院进行长期系统的汉语学习。

“这些学生不仅在这里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看到庄严的升旗仪式,热泪盈眶;他们在巍峨的长城和深邃的故宫中穿梭,触摸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脉搏;他们更在华文学院的课堂上,亲身体验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陈玉兰说。

“我们期待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交流、远程教育等领域与学院开展更深入、更务实的合作,共同探索华文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陈玉兰指出,在生源培养和输送方面,印尼智民学院将继续发挥地域优势和影响力,推荐更多优秀的印尼学子,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来到中国,接受最优质的华文教育。

面对未来,海外华校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满怀。陈玉兰表示:“相信在全球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出华文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让中华文化的优美旋律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侨网)

第五届中印尼文化与翻译出版论坛在雅加达举办

2025-09-26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雅加达926日电 (记者 李志全)第五届中印尼文化与翻译出版论坛25日在印尼阿拉扎大学举办,吸引了百余名印尼高校中文系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论坛由印尼阿拉扎大学中文系与中国科技资料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承办。旨在促进中印尼两国出版界的互信互鉴,深化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交流合作。

印尼阿拉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孔子学院印尼方院长菲力和中国科技资料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天丹女士分别致辞。他们指出,翻译与出版是传递知识、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并强调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深化翻译研究的迫切性,以及对开创中印尼文化交流与出版合作新篇章的美好期望。印尼阿拉扎大学文学院院长露西女士也表示,期待本届论坛能够成为推动联合研究、课程开发、人才培养与译作出版等实质性合作,使学术成果切实服务社会,助力中文教育发展的交流平台。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李开龙从发展状况、工作成果以及未来规划三个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素霞介绍了高教社的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核心业务与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唐俊轩指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通过资本走出去、发挥区位优势、开展海外古籍文献出版传播工作等路径,加强沟通与行业合作,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出版传播体系而努力。

印尼Erlangga出版社德维·瓦育介绍了在拓展电商及直播销售等方面的举措,并期待在中文教材、词典、HSK备考书及科技类图书等领域与中国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开拓市场。印尼阿拉扎大学中文系罗花乐以印尼火炬出版基金会为例,探讨了中印尼图书翻译的现状与挑战,呼吁建立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工作机制,以翻译促进文明对话。

在论坛的交流环节,主讲嘉宾同与会各界人士就文学翻译的实践与创新进行了对话。活动尾声,承办方负责人同主讲嘉宾互赠礼物。

(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