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星洲日报/国内
潘碧华:国中每年有一、两百个华文老师空缺,有人愿意当老师,但你有支持吗?(苏思旗摄) 赖国俊(左起)、张竣文、潘碧华和黄劲发在《马来西亚国中华文师资及教育的展望与挑战》座谈会上进行分享。(苏思旗摄)
(吉隆坡11日讯)马大中文系前主任潘碧华促请华社与爱护华教人士,除了独中和华中外,也应关注国中华裔生的处境,尤其是母语班华文师资短缺问题。
她今日在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企业促进会举办的“马来西亚国中华文师资及教育的展望与挑战”座谈会上,分享为国中华文师资筹募经费遇到的华社冷漠反应。
“许多平时高喊‘爱护华教’、‘支持华教’的人士会说,国中是政府学校,就让政府去支持,为何要华社支持?这是错误的观念,政府会提供师资和基本设备,但额外的你要自己去找。”
指华社资源倾向独中
她直言,独中是“天之骄子”,这已无可厚非,华社资源更多地倾向独中,接着是华中;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我国800多所国中有很多华裔子弟,而他们正面对严峻问题,首先就是母语班没有老师。
潘碧华分享,她与团队到国中进行报考华文宣导活动时,马来校长不但没有抗拒,反而非常欢迎,并坦言华社和华团鲜少会关注国中华裔生的处境。
“母语班不在正课里,只有在放学后额外上课,然而很多国中母语班没有老师,校长问我们可否帮忙物色华文老师;没有老师,他们只好找小学老师代课。”
她说,有些国中的母语班没有固定课室,教师们只好逐一寻找上课空间,有的在储藏室里席地而坐上课;有的实在没办法,只能让学生坐在沟渠旁写字。
仅2大学培训国中华文师资
提及国中华文师资现况,潘碧华指出,大马只有两所学府提供国中华文师资培训,分别为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UPSI)中文教育系和马大教育系中文组。
“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每年培养60名学生,然而这些毕业生未必会当华文教师;近年的数据显示,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甚至少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当教师。”
她说,马大教育系中文组方面,只录取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入读一年的教育文凭后成为老师,过去每年仅培养20人。
国中华文师资缺口大
“因此,一年只有大约五六十名学生会当国中华文老师;据知,去年只有三四十人,然而每年从国中退休的老师就有上百位,所以当中的缺口非常大,可能每年缺少百多位。”
她指出,不少国中华文师资培训班学生来自清寒家庭,需打工赚取生活费,她希望社团组织能够提供奖学金,惟得到的回应是只给相同籍贯的子弟。
“难道我们的华文老师也会这样区分吗?事实上没有,无论任何籍贯的学生,他们都会教。国中每年有一两百个华文老师空缺,有人愿意当老师,但你有支持吗?”
STPM中文科考生每年不到300人
另一方面,潘碧华披露,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中文科考生人数,如今每年不到300人,相比起八九十年代每年有3000、4000人报考的情况,可谓天差地远。
“反观淡米尔文科目考生,一年有900人,尽管华裔人口比印裔多,而大马是中港台以外华文教育最完整的地方,但愿意报考中文的大马高级学校文凭学生不到300人。”
不重视华文 华人文化自然流失
她认为,当华文越来越少人学习、大家都不重视的时候,华人文化自然就流失,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家庭观念与伦理。
“很多华人家庭都鼓励孩子出国发展、不要回来,如今已看到很多独居老人,生病的时候没人理;有没有想过,若这样继续下去,终有一天清明节的时候无人给你扫墓?”
今日的座谈会配合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企业促进会2025年中秋团结园游会筹募国中华文师资及教育发展资助金活动举行,其他主讲人包括吉隆坡教育局华文科助理局长赖国俊督学、南方大学学院国际教育中心院长张竣文及一带一路认证学院院长黄劲发。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