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星洲日报/国内
郑诗傧(右二)赠送纪念品予李昕(左二)。左一为曾毓林及戴小华(右一)。(林明辉摄) 莫顺宗(右)颁发散文奖首奖予得主陈佳淇。(林明辉摄) 2025仁华全国大专文学奖颁奖礼顺利举行后,全体优胜者、嘉宾、评委和工委合影。第二排左七起为范俊奇、曾翎龙、李昕、曾毓林、莫顺宗、戴小华、郑诗傧、杨隶亚、蔡晓玲、刘育龙、吕育陶、张尤蕊及黄子扬。(林明辉摄)
(加影12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协办及秀真文学基金赞助的“2025仁华全国大专文学奖”成绩揭晓及顺利举行颁奖礼,4组项目分别由林良、丘凯文、陈佳淇和黄梓健获得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组首奖。
林良目前就读台湾大学,他的作品是《狗母》、丘凯文读北京师范大学,其作品是《诗与失语》、陈佳淇读新纪元大学学院,作品为《后视镜里的父亲》,以及黄梓健读中国复旦大学,作品为《论贺淑芳〈蜕〉中“513事件”的创伤书写》。
戴小华:“仁华”承载初心与梦想
秀真文学基金主席戴小华在颁奖礼上致词时说,秀真文学基金的设立,为了传承文学与阅读文化,让无数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现实中落地开花,而“仁华”这两个字,承载最初的心愿与梦想,也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情的回应。
她说,配合“仁华全国大专文学奖”,同时主办“仁华青年创作营”,让年轻人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带着更强的表达力、创造力和协作力去面对挑战。
莫顺宗:推动马华文学助力大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说,在马来西亚,全国大专文学奖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最早,1985年在不同的大学也办过,一直到现在,对于推动马华文学,推动中文创作的帮助很大,让年轻人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才华,而这次的仁华全国大专文学奖,再次注入新的动力。
新纪元大学学院副校长郑诗傧在闭幕礼上致词时说,这次比赛收到247份作品,经过严谨的评审过程最终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参赛者很多宝贵意见,可喜的是,评审都一致认同参赛水平蛮高,这是值得恭贺的成果。
出席者尚有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黄薇诗、品牌与创意部副总监黄子扬、评委曾翎龙、范俊奇、刘育龙、吕育陶、杨隶亚、伍燕翎、蔡晓玲及方路等。
李昕:网络碎片浅表化 阅读电子书思考力降
中国资深出版人、作家李昕建议多读纸质书,由于网络的碎片化、浅表化信息使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浏览、被动接受而不假思索的快餐式阅读成为常态和习惯,难以培养起人们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后果便是不言而喻的。
他说,已经有很多生理科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专家通过对脑神经接受信息的研究证明,阅读电子书常常会流于字面滑行,难以触发思考,也不容易记忆,阅读效果可说说是大打折扣。
李昕这次来马也担任仁华全国大专文学散文组决审委员,他在讲座会上分享的主题是《今天我们怎样读书?》。他也曾任三联书店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他建议选读两类书,其一是经典性著作,其二是当下受好评的书。所谓经典就是已被历史、被时间证明经得起考验的名著,无论是文艺类、人文类、社科类,都有大量经典性作品,而当下受好评的书,特别指那些对于现实问题有深刻反映和独到见解的书。
【“2025仁华全国大专文学奖”成绩】
小说组
首奖 林良《狗母》(台湾大学)
评审奖 章楷治《病眼睛》(台湾师范大学)
佳作奖 周晋企《炸山》(莫纳什大学)
佳作奖 彭妮《罪》(博特拉大学)
佳作奖 黄于瑄《标准》(马来亚大学)
决审委员:杨隶亚(台湾)、梁靖芬、伍燕翎
诗歌组
首奖 丘凯文《诗与失语》(北京师范大学)
评审奖 陈弘毅《或许真正的诗是我们一路以来收获的友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佳作奖 严时胜《租了一份生活》(马来亚大学)
佳作奖 许志谦《刻度盘上的童年》(拉曼大学)
佳作奖 陈凯淳《彼方尚有星光》(马来亚大学)
决审委员:方路、刘育龙、吕育陶
散文组
首奖 陈佳淇《后视镜里的父亲》(新纪元大学学院)
评审奖 李宛盈《未命名焚烧》(新纪元大学学院)
佳作奖 林纬仑《黑鸟之山》(马来亚大学)
佳作奖 林思莹《稚象秋舞》(拉曼大学)
佳作奖 金睿瑜《祖灵选中的女孩》(拉曼大学)
决审委员:李昕(中国)、曾翎龙、范俊奇
文学评论组
首奖 黄梓健《论贺淑芳〈蜕〉中“513
事件”的创伤书写》(复旦大学)
评审奖 黄玟颖《龚万辉的超现实图像叙事》(北京大学)
佳作奖 金睿瑜《战争与成长的双重叙事——从少儿文学视角解读许友彬〈大风吹过少年时〉三部曲》(拉曼大学)
佳作奖 林殷醇《王润华后殖民诗歌中的创伤书写 ——以〈热带雨林与殖民地〉为例》(拉曼大学)
佳作奖 黄于瑄《〈娥眉赋〉中传统与现代的诗境融合》(马来亚大学)
决审委员:郑诗傧、蔡晓玲、王修捷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