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701

尊重多元是妄想吗?

2025/10/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黄瑞泰

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老师,总会在与学生互动时被问到一些时事与社会课题,尤其是有些事情被吵翻天的时候,同学们都会试图要从老师的口中找到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向学生传授尊重多元是基本的原则,至少要让学生们在面对自己不认同或是与自己信仰相悖的人事物时,也该要抱着尊重的态度来看待。

只是现实社会却一再的提醒大家只有我们要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却可以无视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时,却是让师长们十分为难,我们给年轻一代很美好多元的愿景,但事实却不断的给我们打脸,让我们十分为难,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这个国家有些课题会周期性的出现,比如酒精饮料的问题,又或者是百姓在正式洽公时因为穿着被刁难的课题,这些课题凸显的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内心感受与法律的差距。在马来西亚饮酒不犯法,为何就不能好好尊重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如果洽公的人员穿着没有涉及伤风败俗,为何又要被批判?

作为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执政者应该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治理,而不是应该是从某一多数群体的感受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就最近火热的啤酒课题,首相是全民首相,执政联盟的组成也有来自不同的族群代表,为什么进行活动设计与安排的时候无法实践多元尊重的精神?

关于宗教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应该回归宗教的本质去思考:宗教是个人信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与教条来生活,但也仅仅只能自我要求和自我限制,不该将自己信仰与生活方式作为约束别人的标准。作为多元民族与宗教的国度,全民更该要有这个自觉,否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无穷的争端,严重的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撕裂与冲突。

事实上马来西亚是一个世俗国,宪法只阐明伊斯兰教是联邦宗教,但并没有任何关于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的条文,国家行政上可以根据伊斯兰教的基础来设定,但并不能限制大家一定要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来生活,这原是建国时的基本共识,只是后来的族群政治造成了今天独尊伊斯兰教的情况,再加上政治博弈的现实下,政党与民代无不陷入取悦民意的“游戏”中,导致整个社会走向保守与对立。

从现实与大局观的角度来看,或许人们都能够理解执政者要处理目前日益激化的族群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选票与支持度的考量下,对特定保守主义抛出友善的讯息是相对理性的做法,但长远来看却是对多元的社会带来更严重与不能弥补的伤害不是吗?

人民期许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大家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对这个国家的理解是什么?政府不能够总是口口声声要求大家时时刻刻表达爱国之馀,却又回避这个国家的本质,对多元尊重视而不见,默许多数暴力,如此的现实,又该如何叫人爱国?

 

维护教师尊严与防止过度执法之间找到平衡

2025/10/11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劲晖

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你会不会有一句话浮现在脑海中——我们以前都是这样被打过来的。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传出在学校内的体罚新闻,随时会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个星期,槟城有两名教师被提控上庭,其中一名47岁的教师被指在202382日,在学校纪律室内以藤条鞭打一名15岁男学生,导致受伤,涉嫌抵触《刑事法典》第324条(持械伤人)。另一名59岁的退休教师,则被指在同年126日,于同一所学校、针对同一名学生执行类似惩罚。

事件曝光后,有人批评教师体罚已“越界”,有人则为教师大叫委屈,认为这起案件的提控行为,无疑打击了教师群体的尊严与权威。

事实上,这并非孤立个案。早在20255月,彭亨一所中学也爆发类似事件。一名学生因制服不符合校规,被训导教师以藤条多次鞭打,造成大腿与臀部严重瘀伤,甚至无法坐下。学生家长拒绝校方和解,坚持报警并要求依法追究责任。

教育部随后介入调查,并重申体罚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行使,任何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行为,都可能触犯法律。

教育部已明文规定体罚准则

其实,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体罚并非完全被禁止。

教育部长法迪娜今年二月在国会中重申,《1959年教学条规(学校纪律)》及2003年第7号通令《教师鞭打学生的权力》已对体罚设下严格界限。

只有校长或经校长书面授权的教师,才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实施体罚;体罚仅限10岁至18岁的男学生,并且必须使用细小藤条,不得在公开场合进行,更不能出于愤怒或报复心态。

然而,纸上的条例与现实的执行之间,总会存在一段落差。

当教师面对一再违反纪律、挑战权威的学生时,情绪与理智的界线可能会模糊不清。

若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或在压力下过度反应,本意为教育的体罚,可能演变成暴力行为,导致学生严重受伤,进而让教师陷入法律与舆论的双重困境。

刑事提控应是最后手段

当教师被刑事罪名提控时,许多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浮现同一个疑问——在如今的校园环境里,教师是否还敢严格执纪?

当然,教师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教育使命,而不是不受约束的执法权力。教师执行的体罚必须游刃有馀,体现为人师表的专业判断,以身为成人的克制能力。

若惩戒行为确实造成学生受伤,相关单位有责任介入调查,以厘清事实。警察和司法介入的目的,并非羞辱教师,而是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让教育体系更透明、更可信。

教师需要制度的指导与支持,而不是司法的恐惧与外界的怀疑。如果学校和家长能良好沟通,相互谅解,事情就不需要无限上升到刑事提控。

因此,把教师扣押到法庭,应该是“最后的手段”,而非“惯常手段”。

体罚和辅导应双管齐下

回归校园,体罚的目的是教育与警戒,而不是羞辱与伤害。教师必须让每一次惩戒都合情、合理、合法,教师的尊严才能被维护,学生的权益才能被保护。

很多人感叹过去的学校都是“不打不成器”,所以会任由教师鞭打自己的孩子。但时代的转变,“藤条教育”已经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管教方式。

体罚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明白“行为有后果”,而非单纯制造恐惧。学校应更积极采用建设性的教育手段,例如辅导、品格教育等机制,让学生在反思中改过自新。

教师和家长需相互扶持

同时,家长的态度,也决定著体罚争议的走向。近年来,许多家长一旦孩子受到训斥,第一反应往往是上网投诉、报警处理,而非与教师沟通。这样的对立的氛围里,会让教师在执行纪律时顾虑重重。

说到底,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事业,若家长不信任教师,教师便失去强大的后盾。

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学生的自律与家长的理解之上。教师必须依法执行纪律,家长应理性看待惩戒,社会与媒体则应保持客观,避免一面倒的指责。

体罚教育的平衡,是“维护教师尊严”与“防止过度执法”之间,找到中间之道。

 

以热爱为壤,让汉语之花在异国生长

2025/10/08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乌廊启华学校】杨龙老师

乌廊市的傍晚总裹着一层温热的风,当我结束下午的中文课,准备开始晚上中一年级的华文课时,校门口总会准时出现一些引擎声渐歇的摩托车。走进校园,校门口的嬉笑声,老师之间的合十礼,学生们的击掌动作,这是我每天都能见到的校园场景。家住在附近的孩子们,总能在我进教室前坐在教室里,稍远的学生也会陆陆续续踏进教室,而我的班上有一位特别的学生,总是踩着铃声打着报告,站在教室门口向我示好。

我与胡卫海同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日常轨迹。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的生活围绕着课本、教室和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展开;而胡卫海的一天,从清晨六点开始,一天八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后,仍需要克服疲惫赶来上中文课。但这份疲劳从不会延续到中文课堂,下班后,他要骑着摩托车穿过15公里人来人往街道车辆,耗费一个小时,只为赶上下午五点四十分的华文与HSK辅导课。

第一次注意到胡卫海,除了年龄和我相近以外,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我无障碍沟通。除此之外,他还是班长,负责每个月学生的卫生和纪律,以及到校情况,也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在他身上,我能看到他有着对中文的执着和热情,课堂上总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拨电话”和“打电话”是一样的吗?“‘互相’和‘相互’、‘好像’和‘差不多’”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基于此,我也会根据大家的问题举例说明、让学生造句,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用学生理解的可懂汉语进行输入,偶尔用英语媒介语解释一些难题,但由于柬文和中文的差异,很多时候课文中的单词也很难让学生直接理解,因此借用学生母语解释词义,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写一些简单的柬文以外,我会请班长胡卫海用柬语向同学们解释生词和句子的含义,并讲给大家听,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引导学生积极输出。

胡卫海的存在,也悄然改变着我的教学心态。起初,我会因个别学生对中文兴趣不高而感焦虑,会因HSK备考进度缓慢而着急,但看到胡卫海每天哪怕加班到下午上课前,也会匆匆扒几口饭赶来上课时;亡人节唯数不多的休息时间,为中国老师送来妈妈亲手包的粽子时;看到他每天为学中文来回奔波,但依旧在课堂上对中文热情不减的学习态度时,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也许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如今,胡卫海的中文水平也有显著的进步,可以流畅地用中文介绍自己,实现中柬语言翻译,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难题。在他学习中文的这10年时间里,遇到很多困惑,但从未改变他想去了解中国,去中国看看的初心,这份初心不仅由课本和语言搭建,更像由胡卫海这样的中文爱好者,用热爱抵御疲惫,用坚持铸就希望。

乌廊市的晚风轻拂,我望着胡卫海和同学们带着对中文的热忱,或骑车、或步行融入暮色。中文于他们,是瞭望中国的窗;他们于我,是教学路上最坚定的驻守,双向奔赴的教与学,让汉语之花开遍世界。

 

华小莫因学生多元改方针

2025/10/0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何志民

数据显示,近年来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之势,过去10年从2014年的11.67%,增长至2024年的18.52%。董总主席陈友信认为这股趋势乃是大势所趋,但他表示面对这个现象,华小必须坚守原则,不能因族群多元化,而改变了教学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宗旨。毫无疑问,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非华裔家庭选择华小,正是看重华小的办学特色与文化氛围。倘若因为学生种族比例的变化,而轻易改变办学方针,则只是有弊无利,反而会失去自身优势和吸引力。

当下华小要做事就是继续坚守方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因为我们要弄明白,华小的本质特色是吸引非华裔学生的根本原因。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不是希望他们得到与其他学校一样的教育,而是认可华小稳定的教学品质、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正因如此,华小的独特性才会成为他们的首要考量。如果华小为了迎合其他种群的加入,而选择放弃这些核心价值,只会是本末倒置之举,无异于主动削弱自身吸引力。

我们之所以讲倘若因多元化而改变方针,反而会削弱华小竞争力,其道理是浅显易见的。这就如同消费者选择商品,最重要的是商品独特的特质。人们购买它,往往是因为它有别人没有的优点。华小也是如此,它的传统办学方针和文化氛围便是最佳“卖点”。一旦丢失特色,华小非但会失去原本的价值定位,也会令原本认同华小的非华裔家庭失望。

事实上华小坚持本来的办校原则,并不意味着排斥多元,反之只会更好的促进融合。在坚守中华文化传承的同时,华小依然可以展现开放与包容,让非华裔学生在学习中文与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跨文化理解。此举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政策,也有助于社会多元和谐。事实证明,越是坚持办学宗旨,华小就越能成为多元社会中,一所独特且受欢迎的学校。

总的来说,华小非华裔学生比例上升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是华小需要改变和做任何调整的理由。相反正因为非华裔家庭认同华小的独特性,才会愿意将孩子送入华小接受教育,华小更应坚守原来的办学方针,加强教育品质与文化传承。只有如此,华小才能保持长期优势,并在多元社会中继续发挥独特的教育价值。 热门新闻华小非华裔学生比例上升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是华小需要改变和做任何调整的理由。相反正因为非华裔家庭认同华小的独特性,才会愿意将孩子送入华小接受教育,华小更应坚守原来的办学方针,加强教育品质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