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905


独中统考宜庄敬自强(上篇)


2019/04/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华社“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课题,已经被朝野政客和极端种族主义者高度“政治化”和“种族化”,成为各方政治角力和挑动种族情绪的筹码。

即使希望联盟成功改朝换代,上台执政,基于既有国策国情,华文独中教育被认为是“违背国家教育政策”,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将影响马来语文作为国家语文的地位和损害国民团结,需要考虑马来民族的感受,安抚他们放心。

因此,希望联盟全国大选宣言关于“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诺言的兑现,看来须要从长计议了!

华社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还得仰人鼻息?以致有论者不急于政府承认与否,愿意给予时间当局研究并耐心等待;反正独中统考文凭“墙内开花墙外香”,“因祸得福”呗!

实质上,华社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意义,不仅在于认可独中统考文凭作为升读本国政府大学的录取条件,而是希望政府采纳多元民族语文教育政策,全面肯定独中“本土化”教育价值功能与贡献。

这是多年来我国华裔公民胼手胝足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培育民族子女,为国储才的夙愿。

从这个意义上看,独中教育不能满足于培养能考上大学的毕业生。独中高中教育也不能仅定位于大学的预备教育,专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其功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为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独中高中教育价值取向

因此,如果单方面突出独中统考的“甄拔功能”,用以区分学生的水平,界定升学的标准,迷思其作为升读大专唯一的“敲门砖”,这未免失去办理独中教育的深层意义,也窄化了独中统考文凭的价值。

独中统考是对使用独中统一课程的学生群体进行学习评价,独中高中统考的价值定位,需要考量高中教育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取向。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思维与人格发展的基本定型期。

这时期学生志向逐渐形成,兴趣逐渐聚焦,优势潜能逐步显现,是学生选择决定自己今后生活道路的关键时期。

高中教育宜抓住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让学生志向舒展,激发其内在动力;聚焦兴趣体验,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个性化地发展优势潜能,开拓未来发展的指向性领域。

为此,高中教育就要着眼人的现代发展、终身发展,创设丰富多样的、可选择的载体与平台,提供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

独中高中教育实宜在现有理文商工分流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寻求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发展,为不同潜质、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适性扬才”。

因此,独中统考的改革与发展,须要整合课程研制、教师教学、学生发展诸因素,进行全方位思考。

具体说来,就是考试改革要能科学引领课程评鉴,有效诊断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遗憾的是,当前一般独中教育办学者,甚至全国独中工委会诸公,都缺欠这种全方位思考教改问题的意识与思维,让课程研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评价流于各自为政,甚至互扯后腿。

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仅滞后独中教育价值取向的落实,也不利独中统考的学术发展。



独中统考宜庄敬自强(下篇)


2019/04/1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独中统考以严谨的行政系统和作业程序,获得ISO世界标准认证,但在学术含量上存在缺憾,有待正视与克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业标准”概念缺位,难以确定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讲求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构建“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学习与评价”三位一体,通过“常模参照”转型“标准参照”,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来支持教学评价与考试系统的改革目的,追求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益。

独中统考的学术缺憾

所谓“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表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评价或考试测评。

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或考试,须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学业标准”,根据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与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详尽规划学科“表现标准”和“表现等第与表现描述”,作为教学评价或考试的指标体系。

考察现行独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只有“内容标准”,还没有就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要求确立“学业标准”;统考各学科考试纲要也只有“考试内容 / 范围”,无从依据“学业标准”转化出相应的“表现标准”,“表现等第与表现描述”自然付之阙如。

“学业标准”缺位,就无法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要求,少了“表现标准”,也就无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状态或水平。这样就难以保证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学校教学保持一致。

其二是欠缺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命题组卷难以遵循教育测量原理。

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是现代教育考试业务的基础理论,世界许多教育考试研发机构都制订有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作为考试开发与设计、命题质量管理的依据。毕竟,教育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可观测的变量测量学生经过某阶段的学习后,所应具备的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这一般是通过学生在不同试题上的反应,推测其所具有的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的程度。

考试命题讲求符合与学业标准相对应的测量目标以及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试题要能对考生产生合理的测量刺激,并就考生对试题作出的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组合试卷也要整体考虑测量目标和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的比例以及每个内容领域或主题知识的分配、比例和权重。

然而,目前独中统考试题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例如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试题设计往往脱离文本分析的基础,还有一些学科选择题选项的设计随意混搭,难起合理的干扰作用。此外,由于学业标准或表现标准缺位,一些学科试题无从与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有所关联;组合试卷也只考虑内容领域或主题知识的分配,而无从以学业标准或表现标准为依据,考虑测量目标和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的比例。

这样,考试结果不具充分可解释性,自然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学业水平。

认识差距,加强建设

我国华文独中实行“三三学制”,课程可以衔接美国和东亚各国大专院校,独中毕业生持统考文凭,可以直接就读大学一年级课程;不过,独中学制与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有异,英国高等院校视独中统考文凭为OS水平,即介于O水平和A水平之间的一种学术等级,独中统考文凭持有者还须要完成大学预科课程,才能进入大学就读。非如某论者所言:“在全世界,若以华文版预科文凭到欧美国家留学,统考排名第一,其受欢迎程度超越中港台。”其实,若以学术水平论,独中高中统考与中国高考、剑桥A水平考试、IB国际文凭考试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华文独中统考的改革与发展,对外争取政府全面承认统考文凭,攸关民族语文教育的尊严与价值贡献;在内弥补缺憾、提高统考学术含量,是独中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

具体而言,顺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结合课程研制、教师教学、学生发展需要,加强教育考试理论研究,完善考试纲要科学范式,提高命题内容与形式的规范与素质,发展年度学科试卷试题分析与评价,整体提高独中统考的学术水平。



华教丑态面面观


2019/04/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日佳


进入21世纪,没有任何人或政府会质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政策更几乎是所有民主国家选举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世界上没有任何政府会把无限资源投入在教育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使是公认教育制度最好的芬兰,依然有民众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政府投入教育的资源不足。

在英国的绝大多数小学,地方政府资助所有文具。班上的平均人数不超过30人,而且每一班都有一名老师和最少两名助教。所有8岁以下孩童在学校的小食和午餐都由地方政府垫支。从下一个学年开始,中央政府甚至为所有17岁以下女生提供免费卫生棉。除此以外,地方政府更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资助。这种孩童福利是建立在高昂的个人所得税和地方政府门牌税。

这些政府资助和大马比较起来仍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保守党的财政紧缩政策也被批评牺牲了教育拨款。在3月,英国教师工会甚至自动自发到国会大厦抗议教育部拟削减明年的教育预算。有校长甚至因为节省资源而被迫自己到食堂监督午餐和清洗学校厕所。

在大马,有多少间华小校长会因此自己下手清洗学校厕所?

英国学校解决资源不足的能力远远不如大马华小。

俗语有言:“有饭食饭,有粥食粥”。但是为何很多华小以政府拨款不足、教育为先和家协大会批准为由,向家长征收各种各样的费用?有学校甚至向学生征收风扇维修费,华社家长如果继续沉默下去,垃圾清洁费、厕所费、家长逾时接送孩子费、运动场使用费恐怕陆续有来!

学校所征收的大量乐捐在华社已经引起反弹,乐捐变成“勒捐”。网路上所流传的视频证明新山某校家协主席不允许未缴费学生使用精明教室。此事甚至引起了家长之间的对立。网路上有些家长或是家协成员甚至狠批:“不想乐捐的话可以到免费的国小!”这种说法与巫统政治人物发表的“华人不喜欢可以回唐山” 何别之有?

当学校“勒捐”的事情曝光见报后,披露事件的家长往往被学校董事与家协批评破坏华教。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家长有权利表达不满。校方如果积极与家长沟通,而不是只是与家协成员沟通,家长又何需在媒体或是副部长的社交网页上向学校施加压力?

我国另一华教乱象就是学生到校外筹款。很多在我国工作的外国人都就此表示惊讶!不仅是学校允许学生出外筹款,甚至还有独中以汲取社会经验为由反对教育部禁止学生在校外筹款。虽然说学生是为了学校筹款,但学生校外筹款活动是否纳入学校保险受保范围?此外,如果学生在筹款过程遇上意外,学校是否会背负上法律责任?

此外,随着社会变迁,教育制度也应该随着社会演变而改进。很多人都称赞华小学生的素质,但是却忘了这种素质其实只是短期的好处。华小教育所强调的“听课”和体罚,甚至是罚抄写,其实都违背了教育的最基本意义。外国的小学教育制度,包括世界上最成功和最被推崇的芬兰小学教育都在强调如何让学生探索世界、如何自立和自行解决问题。老师最大的功能是协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点,协助学生建立自信。 “乖乖听课”虽然可以让老师顺利教学,但是却减少了学生发问的时间和压抑他们的求知欲;罚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对发展学生潜能没有实际帮助。

希盟政府上台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虽然有心改善华小一直以来的弊端。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举例来说,教育部一直以来都禁止体罚,但是这种上世纪的教学方式在不少学校仍然司空见惯。此外,教育部取消三年级以下的考试,以校内的评估方式同样引起家长反弹,更有些家长认为上学就是要考试,否则为何要上学? 这反映了家长对教育政策的误解。考试只是评估学生进度,只是启发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部。

有些反对崇洋媚外的家长认为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并不好,更有人嘲笑西方国家的数学水准远远不如亚洲国家。其实西方国家不少人也看到这个问题,例如在英国不少大城市都有“新加坡数学”补习中心。但是亚洲的教学方式又真的很好吗?香港邵逸夫数学奖2004年至今,只有两名中国人获奖,其他13届得主都是来自欧美。

华小生的数目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华小素质下跌也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或国际学校,甚至是选择其他非正规教育制度。华小董事和家协如果持续“我爱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10年后华小的素质可想而知。



真正的教育改革


2019/04/13 光华日报/社论


就算有再好的教育纲要和最有效的授课方式,如果连授课教师都不足够的话,这一切都是空谈。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没有良好的教育系统,就能无法为国家培育人才,一旦国家只能靠引入外国人才解决发展问题,这将导致国家无法拥有长远的发展。况且,良好的教育能提升人民的素质,如果人民因为缺乏教育而变得蛮荒,国家又如何能进步呢?因此,如何有效地让人民受教育是教育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靠良好的教育纲要以及有效的授课方式。可是,就算有再好的教育纲要和最有效的授课方式,如果连授课教师都不足够的话,这一切都是空谈。

师资短缺问题已经不是新闻了,特别是华小,华教团体每一年都通过新闻媒体在为华小统计师资短缺的数据,而教育部至今似乎都没有任何解决方案。日前,教总披露,截至今年4月,不包括老师申请提早退休及获得擢升等因素,西马华小如今尚缺572个教职员空缺及160个非教职员空缺。这项调查仅是根据西马993所华小当中750所有给予回应的华小来计算,所以真正的师资短缺问题相信会更严重。另外,从4月至12月期间也将有246位老师以及约210名校长和副校长陆续退休,届时肯定加剧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华小董家教仅在今年首两个月就花了约57万令吉聘请临教,而经费不足的董家教只能靠其他老师来代课。虽然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承诺将设法争取聘请临教拨款,但用临教来授课方式只是为了短期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因为临教授课的成效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合格的教师,这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素质,所以绝对不能把这方案默认为永久性方案。

对于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总已经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长短期方案,而且这也不是教总首次提出这些方案,但多年来教育部似乎都没有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今希盟已经从反对阵线变成执政政府了,而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念群要如何解决当年她称为“老掉牙问题”的师资短缺课题,这都是人民希望新政府所能带来的改革。可是新学年开课至今已经3个月了,教育部目前还在进行师资重新调派的工作,这与人民的期望出现了反差。当然,这多年来的“顽疾”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不过教育部既然有了所有教职员的资料和数据,就应该提早做出应对方案,而不是等到开学后才来寻找对策。所以说,这种旧的师资模式必须完全舍弃,并根据实际的需要拟定各种解决方案,这才叫真正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