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星期日

共话华教、华报、华社


2019/04/24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411日晚,来自泗水的李光迈博士与泗水归侨古华民、许丽华、李伟辉见面。李光迈是核物理学博士、印尼殷实的企业家,担任了三届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主席职务,热心推动华文教育;古华民教授曾任中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为中国与印尼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做出贡献;许丽华原是广东省侨办副主任,一直积极推动两国经济合作与华文教育在印尼的开展;李伟辉曾是泗水开明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关心支持《千岛日报》和开明校友会兴办教育事业。大家见面寒暄后,就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华社等热点问题交换意见。

关于华文教育

1998年苏哈托政权倒台后,印尼进入民主开放的时期。在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的领导下和福建、广东省侨办等支持下,华文教育以三语学校的形式得到很大的发展。李光迈博士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一是学校太少,1996年前有1500多所中小华文学校,现在的三语学校不足一百间,印尼华裔估计有2000万,他们的子弟应享有接受母族文化的权利。他建议成立一个地区性的统筹机构,就像马来西亚华教总会那样,筹集资金,兴办新的三语学校。二是现在的华语教学以拼音为主导,不能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他这次来广州,与楚建德博士达成推动《中文之钥》的协议,希望能找到学习汉语的捷径和真谛。
原广东省侨办副主任的许丽华是泗水归侨,她积极支持在印尼复兴华文教育,曾策划在雅加达开办首个华文补习学校和编写适用于印尼的华语教材,因得不到有关部门支持而胎死腹中。她说,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的战略对接,中国与印尼的关系更加密切,需要更多懂中文的人才,中国汉办和侨办也积极支持发展海外的华文教育,她希望印尼华人抓好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发展。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李伟辉认为,现在印尼三语学校的华文教学,每周只上7-9节汉语课,就如我们上世纪50年代在华校学英语课程一样,学生学到的中文有限。从长远来看,还需培养一批对中文有较深造诣的人才,从事教育、文化、媒体工作,让中文薪火相传,永世其昌。在印尼办纯中文学校已无可能。可考虑从两方面抓起:一是抓好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使用培养,成绩好的给予奖励,建议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表彰优秀华语教师大会,让他们安心做好华教工作;二是办好大学的中文系,培养当地的高素质华语人才。还有就是办好华文报纸、刊物、媒体,让他们有展示才能的平台。

关于华文报纸

 印尼进入民主开放新时期,张明开先生在一些老报人、老教师支持下,率先于2000年办起《千岛日报》,由于立论公正、报道翔实、文字严谨,为印尼的民主改革呐喊,为华人的权益疾呼,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与了解中国信息的平台。发刊不久,就名声鹊起,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发行至今已有19年。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读者群一天天减少,营运方式未跟上形势发展,正面临生存挑战。对此与会的四人呼吁,要保住《千岛日报》这个名牌。李光迈说,《千岛日报》是华社的,是华社的喉舌,没有《千岛日报》,泗水和印尼东区的华人就没有耳目,陷于闭塞状态,也没有中华文化教育、写作的平台,希望华社各界有个共识。他说,将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华社群策群力,帮助《千岛日报》走出困境。
古华民是泗水归侨,对泗水的华社熟悉。他提出,泗水财力雄厚、热爱中华文化的大有人在,吸收这些华贤加入董事会。可以考虑建立基金会,搞多种经营,国内的地方报纸都是靠多种经营支撑的。许丽华当初为支持开办《千岛日报》费尽心思,请两位职工到省侨办所属的培训班学电脑打字,又先后派张宝锵、李景源两位老报人到报社现场指导工作。报纸发行一个时期,财务感到紧张,张明开社长觉得需“以商养报”,许丽华介绍一个生产灵芝粉的单位和张社长认识,并洽谈多次,就在张社长逝世前一晚还与该单位代表商谈。可惜张社长逝世后这个项目就停了下来。从长远来看,还是走“以商养报”的思路可行。李伟辉说,每次到报社,看到何敦明和一些年已古稀的老编辑在埋头工作,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但时代在发展,旧的运行模式难以为继。希望报社要改革创新,建立新的运营方式:组建有力的董事部;建立企业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大胆起用年青人,老中青结合,分工合作;强化广告部门工作,搞多种经营,开源节流。大家相信,在华社各界的努力下,《千岛日报》会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关于华社社团

近来关于华社社团的改革问题浮出水面,争论得好热闹。我们认为,华社的存在有其历史根源,也发挥过一定的作用,老一辈的领导出钱出力,为华社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宗亲团体是以姓氏或同乡为基础组成的,早年华人漂泊海外,举目无亲,组织宗亲团体互相帮助,传承祖先文化。以后社团壮大了,还在当地和祖籍国办文化福利事业,以致帮助当地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时至今日,其互助互济和传承宗族文化的价值仍然存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宗亲团体也遇后继无人、无所作为的问题。一是活动的内容固化,单纯是节日拜祭宴客,对青年人没有吸引力,对社会没有影响力;二是一些领导层老化,无青年人接班。古华民认为,华社的改革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举办青年人感兴趣的项目,吸引青年人参加。他曾帮助一个加拿大华社成立一个青年部,以引进高科技为活动主要内容,现在搞得风生水起。现在中国科技发展得很快,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青年创业提供了机遇,可以组织青年来中国参观学习。李伟辉说,一些社团办学校、幼儿园、歌咏队、舞蹈班、健身养生、慈善公益等活动,也焕发了社团的活力。李光迈认为,华社要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就要改革,举办青年人喜欢的文化、经济、科技活动。领导人应放宽胸怀,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大胆使用年青人。他现身说法,在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就用40岁上下的年青人,他们都干得很好。现在的华裔总会、中华商会,在华社兴办福利事业、促进族群的团结、推动印尼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做出不少贡献。希望各华社放弃门户之见,在办校、维护华族合法权益、促进族群间和谐相处,移动中印经济文化合作等方面团结合作,才能在主流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时代在前进,大浪淘沙,一些无所作为的社团将被烟灭,一些有活力的社团将横空出世,这是历史规律。
(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