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906


10年前取消的政策又回头


2019/04/19 光华日报/评论

~文:关悦涓


英文教数理科政策乃首相马哈迪2003年卸任前推行的政策,然而在捍卫马来文的多个单位反对,华教团体随之起舞下,最终在2012年废除。从政府将重新推动英文教数理科政策这点,我们看到十年前取消的政策又死灰复燃。这并不是首相第一次重启已被宣告失败的政策,此计划肯定会让抗议声浪一波波接踵而来。

英文教数理科是敦马回到从前的决策。想来,这计划反对声浪的背后离不开巫裔社会。英语教数理的政策不是“开马来语文的倒车”而是与时并进。从马来知识分子对英文教数理政策的反对声浪,我们读到复杂的民族优越心理。

这项计划值得从长计议,因实行英文教数理政策,就等于让我国的英语水平往前跨一步。

活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无法否定英文作为科技和国际语文的重要性,双语课程的实行完全和“巩固国语,加强英语”的教育政策吻合。

英语乃世界语文主流,新时代的学校应打造一个让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其实,我国不少国民型中学都向教育局申请维持英语教数理,有关学校的负责人深知学生把英语学好,才不会与世界脱轨。

希盟政府实行改革乃权宜之计,但是政府要做好全盘准备,就在还未公布落实时,先有完善的措施。针对首相敦马哈迪表示政府将重新推动英文教数理政策,教总与董总提醒政府,2003年至2009年推行的英语教数理政策已证明是失败的。

既然之前的政策宣布失败,希盟政府在重启计划时,应记取教训,认真考虑英语教数理会否剥夺了中文的节数,新政府应当聆听华社心声,千万别让华文课成为这政策的牺牲品。

身为华裔国会议员,请官爷们别保持沉默,毕竟英语普及化对母语教育体系会带来不少冲击。

谁也不可否定英语的时代角色,然而谁也不愿意英语教数理又成为一项仓促之事。

敦马认为只允许特定学校推行英语教数理政策的做法有欠公平,在敦马想再次把10年前取消的政策转回头时,请慎重地问一问:我国掌握英语教数理能力的教资是否充足。

我们绝不盼望教育之路,又再U转中,再度迷路。然后,废除英语教数理和平请愿大游行又再次举行。



英化数理死灰复燃


2019/04/1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元龙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要在中小学推行英文教数理。他坚持英化数理能让学生与世界科技接轨及提升英文程度。

英化数理是他担任第一次首相时的重要教改之一。而后因国民学校学生的学习进度深受影响,在马来社群引起强烈反对而被迫取消。

董教总及州董教联合会皆反对英化数理,并坚持母语教数理,学生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绩效。而后华小采取双语教数理计划,也取得不错的绩效。另一方面,董教总坚持欲提升英文水平,是强化英文本科的学习,而非英化数理。

敦马强调英化数理,这对国民学校是一项重大的教改。前此的英化数理已使多少国民学校学生变白老鼠而牺牲了。

严缺英文师资

另一方面,我国教育领域严缺英文师资,前此教育部才说要培训数百位英文教师,以填补或提升英文师资欠缺的问题。或许这些培训的英文教师应该是教导英文科而非数理科,那英化数理的老师足够吗?

敦马第一次推行英化数理时,最精典的论调是“教数理的老师不必精通英文,只要稍懂英文,再靠网络辅助,就能胜任”。

依一般念过书的人都知道,学习数理化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能否充分理解数理的应用程式、方程式,老师的讲解居首位。大家都知道,语文科可以死背硬记、数理则须通过理解方能学好各种应用程式,并“融会贯通”的找出答案。我们不否定电脑能辅助教学,但关键因素是得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才更易接受。

董教总反对英化数理,等于说反对在华小应用英文教科学等非语文学科。华社与董教总皆担心,在科学课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之后,可能导致华小变质。

宏愿学校使华小变质

董教总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敦马计划重启宏愿学校,这类学校最终将使华淡小变质,沦为国民学校的附庸,以及失去办学自主权。

华社与董教总皆深信只要敦马在位的一天,推行宏愿学校与英化教理势在必行。那董教总如何应对呢?它有能力争取华小(淡小前此已接受英化)依旧用母语教数理吗?或最终能获准以双语教数理?这皆是未知数。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如果有足够的英文师资,那华小以双语教数理是一种优势,以今日中国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华文不但已成为经济语文,也自然成科技语文。谁掌握了中英文,则能走得更远。国小在这方面失了先机,这是政治与教育捆绑的结果。

教改是教育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希望敦马与教育部深思熟虑。



让家长捐到心甘情愿


2019/04/14 中国报/中言


教育部应该严格管制学校的任何乐捐或者捐款项目,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例如如果是乐捐性质,那么为何还会出现给或不给都有争议的情况?诸如这样的争议,都只会影响相关学校的声誉。

就有如这一次发生的柔佛新山宽柔四小精明课室乐捐事件,引起了华社关注,而华小一些乐捐或者捐款活动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已经不是近一两年的事。

差别方式对待

这一次的争议,是因为视频爆出该校家协主席说过“不乐捐,就调班”言论,引发校方是否以家长捐钱给学校,而让校方以差别方式来对待孩子,此举如果真的发生,就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精神和原则。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重申,家教协会应做好本分,向家长说明每项乐捐用途,同时不能强制家长捐钱。

其实在过去,一些华小也曾发生乐捐而引发的风波,例如某华小发公函给学生家长,清楚列明数额的乐捐,使得有学生家长不满已变相为强制捐款。

华小常年来以半津贴为由,向家长乐捐或社会募捐作为提高校内设施,当然,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和真的运用于学生教育上,家长也不会计较,并且会乐意捐钱帮助学校,也间接让自己的孩子和后人有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部必须关注

但是问题却出现在,一些乐捐数额逐年增加,形成一种额外的家庭财政负担压力,而且缺乏合理的交代,同时手法变相为强制捐款,才会使得家长有所不满。

基于这类争议不断发生,教育部必须关注,在批准任何校方进行乐捐之前,都应该严格审查其必要性,一旦出现争议,教育部应当介入调查,以杜绝不合理的乐捐手法,或让家长捐到心甘情愿。



请顾及学生的尊严


2019/04/18 中国报/评论

~作者:蔡荣川


日前采访一场感恩聚会,笔者实在忍不住有话要说。

这场活动的举行,是为感恩赞助人的赞助,让家境清寒的学生能继续上学,这绝对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助学计划,值得推崇。

然而在感恩活动上,其中由学生发表感言的环节,笔者就无法认同。

当时,大会安排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先后致感恩词,然而,他们将自身的家庭状况及遭遇一一在会上道出,到最后就是感谢某某赞助人的资助,才能让他在该校求学。

笔者在听到有关学生的致词内容时,心里蛮不是味道。个人觉得,大会有必要安排学生将自身令人心酸的家庭遭遇,包括父母的婚姻关系,在众人面前赤裸裸公开吗?

坦白说,学生所道出的内容,的确是很感人及引人同情,但这是属于很私人的家庭问题,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会愿意将本身的家事让其他人知道,更何况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学生,校方到底有没有考虑有关学生的尊严及感受?

就算是学生本身同意,但校方觉得这种做法适当吗?校方要做的,应该是保护学生不受到伤害,为何却要学生在众人提起伤心事,这和在他们伤口撒盐有什么分别?

个人觉得,校方只需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感谢赞助人的热心资助及送上一份感恩礼物就足够了,不需刻意去叙述个人的家庭状况。

像上述感恩会,本来是一场很有意义的活动,如果能多些考虑对孩子个人隐私的尊重,相信更能体现施比受更快乐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