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71

大胆想象,谨慎实践
——吉华独中的转型发展之路

2021/08/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庄琇凤校长

吉华独中一路走来,崎岖不平,历经风波,在办学的定位上一路摸索,曾经追循政府学校的单一办学路线,导致失去独中教育特色,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直到2003年现任董事长李斯仁接下董事会领导棒子之后,才确立了学校办学方针,即追循董教总的办学路线。董事会改组后,也聘请熟悉独中办学路线的校长掌校。校长办学、董事会办校,双方形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董教双方明确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各尽其职发挥所长,这是吉华独中走向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任何组织的长期发展,少不了人力和财力这两大因素。李斯仁董事长甫上任,即大胆透过一元对一元的方式,为学校筹措了一笔发展基金,稳定了财务状况。接下来通过财务预算案的编制与审核,控制开销,开源节流,同时也尽其所能提升教职员的薪资福利。我们相信优秀师资是学校的财富,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调涨基本薪资和各项职务津贴。2020年之后,更为所有教职员提供私人退休金计划,费用由学校支付。

除此之外,学校也重视师资培训。除了例常的培训活动,也设立奖学金给教师进修教育相关的硕士学位,同时栽培毕业校友成为日后的师资。

我们期许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快乐成长”,除了捉紧课堂学习,也鼓励学生争取机会外出学习与观摩,扩展视野和自信。在内政方面,我们激活师生的动能,结合社区资源举办多元活动。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融入在地文化,让更多人可以看见吉华独中,也借机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处事能力、合作协调、人际沟通与互动等能力。

历经17年的用心经营,吉华独中终于受到北马区社会人士与家长的肯定。如今回想,确实不容易。当初,我们不仅要改变社会人士对吉华独中的负面看法,还要改变校内师生自我矮化的认知。通过不同的校务发展策略,我们把资源重新分配,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精神层面和实质奖励都肯定他们的认真付出。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还是课程与教学,课程是教育理念的蓝图,专业的教学能力则是落实理念的关键因素。想把学校办好,需要大胆想象,又要谨慎规划和执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也应有所变革,这是目前吉华独中重中之重的主要任务,要紧贴社会,更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格局。

总结以上, 一所学校要办得好,不外乎几个重点,即正确的教育理念、妥善的财务管理、师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关心社会积极走入社区。

 

独中非考不可?

2021/08/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一场疫情的肆虐,学校必须进行居家学习,学生老师都在适应中。虽然已经过了一年多,还是有许多学生适应不过来,少了同侪之间的鼓励,许多学生对铺天盖地的功课根本招架不住。

有很多学生还和我反映老师上网课时给的功课比实体课多很多,甚至有学生把功课形容成“一支难以攻克的敌军”,永远打不完。遇上假期,老师还会多给几样,仿佛没给学生功课,日子就是虚度了一般。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虽已处这场无硝烟的战役年余,还是有许多无法走出上课就必须读书做功课及考试的框框。这情况在独中更是显著。我一向听闻独中的办学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塑造学生的身心灵健康为宗旨。然而,在疫情爆发前,一般教师及学生的功利心很重,对考试更是丝毫不松懈。抗疫一年多下来,在国中,一切考试都暂停,学生只需要学习,完全不需要面对考试紧张的氛围,老师会给他们一些随堂小测试,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若有跟不上者,待实体课重开之时,再看看如何帮助他们。其实,所有老师都深知学生们不会因为少考试几次就变笨,照顾学生的心理素质才最重要。这一两年,实在不是赶教程的世代,而是教孩子如何找到学习乐趣的契机。

独中考试不间断

可悲的是,身为华文教育佼佼者的独立中学,这两年来考试从不间断,就算线上评估,也非得弄得像大学考试一样。除了限时,开镜头,今年还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两台设备以应考。行动管控令期间,家里电脑设备若有破损,既无法维修,也因为陷入经济困顿而无法购新。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要求一人两台设备,这不是强人所难?难道所有把孩子送往独中的家长都是家财万贯的?多少在疫情下苦苦撑着的家庭为了孩子而没有发出求助的请求。(毕竟,对于小康之家来说,突然遭遇家境问题,也不是每一个会和老师反映困境的。)独中似乎也似乎有设想到这一点,生意头脑一转,打出“出租设备”的筹码,让学生租借,费用由各家长自行承担。

对于此措施,我姑且不论租借费用是多少,首先就是在这样严峻疫情之下,考试还是那么重要吗?难道考试才是学生的“正常作业”,脱离了考试,学校就失去了功能?评估学生的进度,非得用考试不可?如果去问一般独中生,被考试折腾得失去学习动力的多得很。

有几次,我去旁听独中的课一天后,我只想建议让学校行政及老师自身去过学生的日常一个星期,大概就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痛苦了。上课时间那么长,过了午休后的课,基本上学生的眼睛是干涩疼痛的。这是其一;老师动辄就点学生迟到或没到,家长又必须书面解释的无奈,是其二。

也许,独中生的家长都非福则贵,给钱不是问题,甚至觉得这样才是“办学有效”的明证。然而,我总是觉得:这种灌输孩子考试很重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在这疫情之下。最终的成效也许只是牺牲了很多人,成就了几个能撑下去的人而已,这绝对不是办教育的终极目标啊!

 

东京奥运的机会教育

2021/08/03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又来了。与往年不同,这届奥运迟了整整一年。因为疫情,东京奥运只迎来了各国选手和工作人员,场馆空空荡荡,比赛冷冷清清。然而,这只是就现场而言。实际上,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还是透过电视和网络,参与了这场盛会。

看著奥运,说著奥运,忍不住想:这一届东京奥运,能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教育?鼓励孩子关注奥运并为国打气的当儿,能否引入深度学习,让他们不只沦为一般吃瓜群众?通过观察奥运,我们能开展怎样的学习?我想,至少有这么三个切入角度:历史、疫情、社会。

先说历史。这大概是了解奥运最普遍、最传统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方式。奥运从什么时候开始举办?为何而办?古代奥运和现代奥运的联系与区别何在?为什么每届奥运都要大费周章地传递火炬?

沿著这些疑问,可以阅读德国伊莎贝拉奥尔巴赫的文章《奥运会源自哪里》,回顾奥运从古希腊时代走到今天的历史进程;可以阅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经典著作《体育颂》,重新认识体育的意义;可以阅读《奥林匹克会歌》,遥想古代人们对神明的崇敬之情。此外,我们还能善用网络,以维基百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条目资料出发,按图索骥探索有关奥运的方方面面。

再谈疫情。提起本届东京奥运,“疫情”肯定是关键词之一。因为疫情,东京奥运被迫展延,甚至面临取消的窘境;因为疫情,奥运现场首次不见人潮,预想中的门票收入和相关领域的盈收几乎完全蒸发;因为疫情,防疫措施渗透了奥运的各个环节,好些比赛项目还为此修改了规则细节。

疫情下的奥运,前所未有而又争议不断。有人说,疫情肆虐的当下,举办奥运只会让情况更加不可收拾,是灾难性的不智之举。也有人说,正是因为疫情严峻,奥运才更有必要举办,以此团结全球的人们,提振低落的士气。双方各有道理,其中牵涉的各种利益更是千丝万缕。从“疫情”的角度观察本届奥运,应当能收获丰富的思考与多元的讨论。

接著聊社会。奥运,除了看场内的运动员英姿,还能看场外的社会众生相。首先,是奥运开幕式的各种奇葩传闻。虽说好坏美丑各凭主观,但网络流传大量有关开幕式的虚假讯息还是叫人吃惊。各种图文和视频,将“东京2020 NIPPON Wassai”的片段当作东奥开幕式片段,冠上“群魔乱舞”“惊悚恐怖”“开墓式”等吸睛标题,再剪入部分旗手入场的片段,试图以假乱真,获得无数点阅转发。

带学生用各方资料走一趟求证之旅,不只可以提高对网络资讯的警惕和觉察,还能促进媒体识读能力,避免掉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陷阱。可以观察且值得讨论的点还有很多。网民对运动员成败的反应、运动员场上谈吐引发的风波、比赛中评判标准引起的争议……尝试以冷思考面对各种热点议题,探索现象背后的社会众生相,这会是一堂意义非凡的公民教育。

奥运的意义,肯定不只赛场里的成王败寇,不只奖牌榜上的数字变化,不只社交平台中的纷纷扰扰。这场全人类的盛会,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力量的交织角力。过去到现在,场内到场外,运动选手到社会群众,值得观察反思的部分很多很多。问题只在于,我们足够好奇吗?足够主动吗?足够耐心吗?

 

学术奥林匹克的夺金梦

2021/08/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谢上才

谈起奥林匹克,一般人想到的是4年一度奥运会,这是运动健儿追求的运动最高殿堂,代表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远、更强”的荣誉。但还有一类国际奥林匹克学术竞赛,秉持着与奥运相同的信念,只不过这是中学生的“科学脑力竞赛”。

1959年起,从罗马尼亚举办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开始,年复一年地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

这项世界级中学生(20岁以下)脑力大比拼,逐渐发展到其他学科;1967年,波兰就主办了第一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大赛。

我国迟至2001年,才第一次参加在台湾举行的第2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并于次年组团参加第33届在印尼主办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大赛.。虽然在青少年学术竞赛领域迟到,但终究有了开始。

2011年,槟城钟灵中学的Chew Kok Wei在曼谷举办的第4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荣获金牌;较早3年,马六甲高级中学的Ng Xin Zhao则于2008年在河内荣获第39届的银牌。

今年,51724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在冠病大流行下,毅然决然承办第21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而我国也没缺席,计有8位中学生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首次在线上进行的世界级物理脑力大比拼!这次奥林匹克物理大赛的前一天,各国的领队与学生必须进行隔离,因为领队们与出题者须线上聚首研审题目及评分标准,竞赛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理论考卷3题,实验考卷2题,每份考卷需时5小时解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都是极限的考验!

赛前的领队会议有时是非常激烈的,如果意见不合,有时考题会被舍弃,而后启动后备题。

几经修订后,最终大家投票决定只要超过半数的人同意, 考题就算通过了!

接着,各国领队通宵达旦的把题目由英文翻译成其他语文,让各国考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文作答!

第二天早上,考生就先参加理论题的比赛,第3天再参加实验卷的比赛。他们在严密的监控下作答5个小时后,必须各自扫描答案并上传至指定的官网。同时各国的领队及其团队也必须不眠不休地批改各自考生的答卷,然后隔天出席评分会议,与主办国的考官“争抢”分数。

这是斗智斗勇的物理知识大搏弈,由于奥林匹克竞赛题目都是出自世界级别高难度的科研项目,鲜少会有考生可以全数答对,因此各国领队都会想方设法,为各自考生答卷中有争议的解题步骤,争取减少扣分!因此一场比赛下来, 各国领队的生理及心理负担比考生还要更苦更累。这也是奥林匹克学术竞赛的魅力所在,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较量平台,让师生共同参与比拼和交流!

由于今年的实验考卷首次采用电脑模拟器进行,所以考生必须尽快详细研读并了解题目要求,然后准切地操控模拟器提取实验数据。过程中必须关注一些题目微妙的变化,再进行详尽分析及推断物理现象,网络考试比传统的实体实验具挑战性!幸运的是我国选手在这项比赛中表现比理论试卷有超过49%的更优成绩,可惜的是获得最高实验分数的选手未能在理论卷中同样考取最高的分数而错失奖牌!

为了争取明年4月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赛及8月在白俄罗斯的世界大赛有更好的成绩,我们必须优化集训课程的安排。学生的基本物理素养及临场发挥的心理状态,都是关键的因素,这和运动场上的奥运一样。学生们平时必须自动自发的多解题,全心投入与发挥团队互助精神,才有望在这舞台上脱颖而出,并填写我国在这领域的空白,实现我们期待已久的奥林匹克夺金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