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272

9月不是最佳开课时机

2021/08/14  星洲日报/社论

“学校9月该不该开课”──是目前家长热议的课题。

教育部在7月中旬宣布,学校将从91日起分阶段开课,引起反弹,但从7月中旬到9月,尚有月余时间,非迫在眉睫之事,因此当时的反对声浪不算强烈。

倘若在一个月内,冠病疫情趋缓,染疫风险降低,学校9月开课就不是大问题。遗憾的是,疫情不但没好转,反而日益恶化。从7月中旬至今,单日新增确诊不断写下新纪录,突破两万宗,家长怎会放心让孩子返校,置他们于染疫风险中?

如今距离9月开课只剩约半个月,不少家长要求政府检讨开课的决定,网民也发起网上请愿运动,促请教育部展延开课,直至达到群体免疫。教育界也出现相同的声音,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林美琴表明,根据我国目前的冠病疫情,该会坚决认为不适合让学生在9月返校上课。

由于9月开课一事引起争议,教育部将对此展开家长民意调查,致电询问家长意见。各方冀望教育部从善如流,作出明智决定,以保障学生的健康。

教育部拟定9月开课,是从教育角度出发,要确保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自从冠病疫情爆发后,学生断断续续长时间上网课,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网课的学习效果的确不如实体课,只是疫情之中的权宜方案,日后一旦情况允许,学生必须重返校园。但问题是,如今疫情持续恶化,我国周四(12日)新增21668宗确诊病例,再写新高,教育部要如何在汹涌疫情下,确保学生的安全?

虽然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凯里保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开课之前,至少接种一剂冠病疫苗,然而一剂疫苗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再者,即使所有教师都完成两剂接种,也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因为他们并没有施打疫苗,缺少一层保护罩。尤其目前变种病毒肆虐,更不该贸然开课,把学生暴露于高风险中。

然而,如前所言,让学生长期上网课也不是办法,学校不能一直关闭,接下来政府须深入探讨为孩童接种疫苗。以色列早前已批准将疫苗接种范围扩大到1216岁的少年;阿联酋政府也宣布,将为国内317岁儿童提供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冠病疫苗。我国早前允许1217岁青少年通过MySejahtera手机应用程式登记接种疫苗,不过却因为担忧会出现心肌炎和心包

炎的风险,而没有为他们接种疫苗。当局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为学生接种疫苗的可行性。

是的,学校不可能永远关闭,学生最终仍须回到课堂学习,没有家长反对这个说法,但在层层冠病阴霾下,9月显然不是最恰当的时机。

 

真的该开学复课了吗?

2021/08/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教育部长在七月十七日就宣布国内的学校将在九月一日起,让在国家复苏计划第二阶段的州属学校考试班学生开始复课。随著距离复课的日期越来越靠近,加上目前的每天确诊与死亡人数屡创新高,社会大众对于这复课这件事越来越焦虑,上至董教总、全国教师专业职工会等文教组织,下至个别家长都对九月复课抱持保留的态度,甚至有家长发起网路联署要求教育部重新评估开学复课的时间表。

根据目前国内的肺炎疫情,九月份开学的计划确实很难让人安心,即使官方一再保证教育工作者将会在学校复课前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但学生作为学校最庞大的群体,却仍然被排除在疫苗注射计划之外,就算老师已经完成疫苗注射,也不保证不会患病,只是降低重症与死亡的几率,而没接种疫苗的学生怎么办?万一校园爆发感染群,学校岂不是成为一个个“练蛊场”?

对于上述民众的担忧,教育部至今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目前距离预定开学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三周的时间,如果教育部执意准备如期的分阶段复课,应该要尽早公布相关程式,好让社会大众安心,否则将会出现年初那种混乱的局面。

作为一个前线教师,个人认为真的是时候该思考复课的事情了,在雪隆这种都会区基础建设完善,网课能够有效执行,但在马来西亚绝大部分地区仍缺乏可以满足网课需求的网路建设,从去年三月十八日至今的五百多天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涯可以说几乎停摆,再不复课,有多少的青春就如此白白的流逝?

以目前的疫情来看,这个病毒并不会消失,人类势必要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所以学校不能一直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候才复课,因为这个完美的时间点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既然如此,作为主管单位的教育部就必须要从长计议,好好的规划复课的细节,如前教育部长马智礼所建议的,从个别绿区乡镇开始复课,提供完整的健康与安全指南,并授权个别学校针对其所处乡镇的疫情状况决定停课、复课的相关时间等。

其实大家都反对九月一日复课,但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何时才是复课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作为一个教育的主管单位,教育部确实面对不少的挑战,如何让全国学生在这个疫情下有效学习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希望教育能够秉持教育专业与疫情的考量,制定出一个与病毒共存的学校复课方案,让教育能够有效进行。

 

入师范前的心理测试

2021/08/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大家都知道,民强则国强,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强民,必须从最根本的教育做起。要做好教育,须有优质的师资团队,要有优质的师资团队,就必须有完善、系统的筛选机制,以确保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人岗相适,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完善,负责栽培未来老师的师范学院,已经制定了一套系统的选拔程序。不仅提高了成绩要求,也纳入心理测评(Ujian psikometrik)与体能测试(Ujian kecergasan fizikal),以确保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体能、体力,还有性格特质、职业趋向、情商等,都能适任。

心理测评与体能测试合称为教师资格测试(Ujian Kelayakan Calon Guru,简称UKCG),通常都是安排在同一天进行。只有顺利通过心理与体能测试,才有机会进入最后一关,获得面试的机会。

至于面试,也一改传统常用的一对一的结构化模式,以集体/小组面试方式进行,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个课题发表意见,借此评估思考、沟通、表达、合作、应变等综合能力。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申请程序也有所调整,如教师资格测试已改为线上形式(E-UKCG),原本的面试也改为录制自我介绍视频以及教学视频。 

从整个筛选机制看来,要顺利过关斩将,完成层层考核,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曾看过坊间流传一则训诫孩子“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只能当老师”的笑话。据目前情势来看,就算好好读书,成绩优异,也不一定当得了老师。

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有关优秀生在STPM考获3A1B佳绩,却因为无法通过心理测试,而不获面试机会的新闻,就是一例。如果不了解师范筛选生源的机制,不清楚心理测试的意义与作用,很容易过度诠释,引发不必要的遐想与误解。

没有标准答案

尽管面对师资短缺问题,但每一年都有不少申请者,因为无法通过心理测试,而望门兴叹。如果了解这项心理测试的真正作用与意义,就不会轻易说出要求放宽或降低要求之类的话。至于应试者,也不必反应过度,把心理测试当其它考试般准备,如上网搜寻作答技巧,尝试作答模拟试题等,因为带著太多别人的“意见”进场,面对真正的测试时,所反映的可能早就不是自己的本意,以致无法测出真实心理,弄巧反拙。

既然称为心理测试,表示主要测探内在、深层、不自觉的一些想法,并没有所谓的标准、正确的答案。只要凭第一感觉,第一印象作答就好,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与斟酌。换言之,只要以平常心应对就好。

我身为这队伍中的一员,想对不得其门而入的应试者说:无法通过心理测试,无法获得面试机会,并不表示你的心理有问题或不够优秀,那纯粹是因为根据测试所得,教师这份职业与你的天性与特质并不那么吻合而已,所以不必觉得挫败。想想其它可能,其它出口吧!说不定有一天你会感激今天的测试结果,庆幸自己当年没有过关,才有机会另作他想,在另一片领域发挥所长,开创出切合心性、适得其所的新天地!

 

幸和不幸

2021/08/07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博士

我何其有幸,生在这么一个时代;生逢此时,我却又何其不幸!

80 年代升中四,由于原校没有理科班,我们约百人被安排转校。新学校过去考试成绩欠佳,中六更是零及格率,所以我们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转校。

校长即刻接见我们,他说:“是我要县教育厅安排你们到来的。过去我们成绩是不好,我要你们来改变。我相信你们的到来,将冲击其他的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申请转校是你们的权利,你们可以这样做;但你们一个也走不了,因为我不会支持。算是我求你们留下了,好不?你们有什么要求,只管提出,我尽量满足你们。”

我们很聪明,用要考华文为理由,希望让他知难而退。岂知这善于交际,第一天就软硬兼施给我们下马威的校长,竟安排数学老师教华文,让我们失去离开的理由。

我们这群理科生并非那么爱华文,初中时我们还分为两派,讲华语的和讲英语的。现在统一阵线,只不过是想转校。真可以上华文课后,很多人却退缩了。我却因这样的因缘,激发坚持学习华文的意愿,上了中六还报考。

中四中五,我们和老师达成协议,在课间进行其他语文学习活动,例如班级辩论。中六没有老师教,我们成立读书会自学。很多人提醒我们报考华文将削减我们上大学的机会,因为成绩不被计算。我们却抱着“虽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勇往直前。最终,我考上马大中文系!此生最大的骄傲。

昨天在脸书看到一则帖子,槟城某名校禁止理科生报考华文,不禁无限慨叹。此一时彼一时。当年我们在不利的条件下,得到马来校长的支持,继续学习华文;现在却在利好环境下,有人被国民型中学校长禁止学习华文。

我们面对困境,这是不幸;潜能在逆境被激发,却是幸!逆境成就个人的事业,这是幸;顺境却让民族教育沉沦,放弃母语,这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