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290

中华民族的大品德

2021/10/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戴子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有那么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来自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这一句的意义重大,结合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思维和品德,不侵略、不霸占、忍耐度极高,吃得苦中苦等等。

这一句的主要关键词有两个,即是“最危险”和“最后的吼声”。一个“最”字连续在两句用了两次。

我按照自己方式来维护华小,我不想当华社英雄。因为我知道,华教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维护方式也不一定只有悲情牌和咄咄逼人的网络攻击。

华夏的历史,直到明朝,来侵犯的多为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而这四方敌人,北狄为首,自周朝至明朝,劳师动众修建万里长城,由石头到砖块,为的是“防御”北方民族的袭击。即便如此,蒙古忽必烈和旗人皇太极也成功攻破,分别在华夏地区建立了大元朝和大清朝。

东夷日本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期,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导致清朝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以及赔偿。后来日本在30年代大举入侵中华民国,接驳了二战。这时候,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怒吼“起来”,联合美英法,站稳了大后方,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丢下两颗原子弹,结束了对日战争。

明朝的郑和率领着几万人,上百艘的“宝船”舰队,几次由福建一路开帆至天方阿拉伯,甚至有历史记载,到了非洲,没有侵略任何一块土地,只有建立邦交和贸易。

中华民族是喜爱和平的民族,迎合了儒家思想的中庸、君子之道。熟读《论语》的人都知晓,儒家提倡“礼”。所以现在,大中华的汉族皆以礼仪之邦自居。礼,包括了礼节、礼仪、不乏礼貌和礼让。

很多时候,我们在拥护中华文化、华教的时候,可否记得,中华民族的本性和文化精髓?

我前几天看到某穆斯林宗教司在社交媒体说到“非穆斯林对伊斯兰的评价不是通过可兰经,而是穆斯林本身的行为和态度”。我非常赞同。

同样一句话,换到我们身上,非华裔对华人的评价,不是通过四书五经;孔孟思想,而是华裔本身的行为和态度。换个角度,还是符合。

友族同胞大多数是不会中文。捍卫华教;中华文化,对我而言,是要通过礼,入乡随俗,中庸之道来达成。有些看过我国语视频的人会知道,我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保护华小。我在视频和文章,从来没有为了符合粉丝,而说出要关闭华小之类的话。

反之,我在视频后段都会教导友族同胞说“华语”,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促进友族对于华文的喜爱。我还特地做了视频,让几位通晓中文的友族同胞上我节目,推广华小。

此外,越来越多粉丝都会私信,甚至回复帖文说,会送孩子到华小,因为了解了华小的好处。如果越来越多友族同胞对华小有好感,那么由谁执政都好,都会很乐意的提升华小。

但是,我清楚知道,每次有人要在中文圈子当英雄,用了一些比较偏激的“捍卫”词句,很容易在华社圈子产生共鸣,被华社封为华教英雄,但是,一旦翻译成国语,就会立刻惹怒很多友族同胞,达到“捍卫”的反效果。

新加坡、印尼、泰国的华教,远远不及马来西亚。美国澳洲英国,根本没华教。当地华人对华教只是能说汉语即可。我们每次都说这是在独立的时候“争取”回来的。向谁争取?英国还是土著?争取的人是谁?有没有为了争取而流血?马来人是否有在独立时期,对华教做出让步?

我们将心比心,研究“独立”相关历史的时候,也一并从马来亚华人以外的角度进行研究,拿本国的情况和他国对比。稍微研究,就会发觉,华教的持续,除了先贤们的争取,也包含了友族的礼让。因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人,任凭你如何“争取”,他们都会寸步不让。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除了“温水煮青蛙”的假象,我们整个民族还不至于危险,更别说“最危险”。我们在“争取”的时候,是否顾及了中华文化的“礼”和“仪”?我们要当的是“英雄”还是“君子”?

我按照自己方式来维护华小,我不想当华社英雄。因为我知道,华教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维护方式也不一定只有悲情牌和咄咄逼人的网络攻击。屈原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就是说,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隔了两千年告诉我,全部人都说你错,你未必是错的。

我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秉持中庸礼让,入乡随俗,铭记大学孟子论语中庸四书的教诲,我就是朝着“君子”的方向前进。英雄让其他人来当。

 

善用评估,看见下一步教学

2021/10/12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有效的诊断性评价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反馈回路的起始点。因为从教学到掌握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好的教学包括知道如何使学习始终向著每个学生的掌握点前进。”——美国教育测评专家简查普伊斯(Jan Chappuis

传统教学观认为,评估一般置于教学过程的最后,用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表现打分评级。简单来说,就是“考试”的概念。评估的结束,意味著教学的告一段落,成功的继续辉煌,失败的继续掉队。这样的评估更多起著筛选与评优的功能,并未真正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于此同时,新时代教育观则呼吁我们跳脱“终结性”的惯性思维,从“形成性”的角度重新看待评估,将评估视作随推进教学的重要元素,让评估成为促进学习的关键工具。依循这样的思路,评估就不能只出现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而需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及时让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助力师生调整教学策略。

以小学高年段的一个项目教学为例。配合东京奥运的举办,我带学生开展了“奥运研究团”的项目学习,从历史、疫情、经济、社会、运动等角度切入,希望通过更深度地了解奥运,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分组,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开始搜集资料。表面上,这是学习任务,其实也能当作评估。怎么说呢?

当学生开始动手搜集,将资料发到指定网络平台,问题马上一览无遗。一些组别找的资料与研究问题无关,一些组别找的资料源自不可靠的路边社网站,一些组别找的资料只偏向意见的一方……种种反馈告诉我,学生在搜集资料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于是,我针对学生展示的弱点,进行了相应的教学。

我以学生的研究问题和搜集到的资料为例,引导他们关注资料在“相关”“可靠”和“可信”三方面的情况,分辨“事实”和“意见”的区别,看见假信息所能造成的误导,及其可能引发的悲剧结果。相对于路边社,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更可靠;相对于不知名的直播主,有头有脸有履历的人物更可信;相对于莫名奇妙乱七八糟的内容农场,朴素专业的论坛更靠谱。

带著形成性评估的眼光,就会在指出方向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就能在学生的反馈上看见问题,就可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评估,我们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通过评估,我们让学生看见自己现在在哪里;通过评估,我们带著学生从这里走向那里。我们用评估来检查大家的学习进度,我们用评估来调整接下来的教学策略,我们用评估来推进每个人的学习成长。

最后,仅以《学习评价7策略》中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话,与大家分享:“问责并不能打通学习动机与评价的联系。打通联系的是形成性实践,它让学生搞明白作为学习者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为学生前行之路提供了充满希望和前瞻性的站位。如果学习是教育游戏的真正目的,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玩得很成功。”

 

独中教育拨款居功论

2021/10/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近来马华和民主行动党在为政府拨款独中之事邀功和指责,怒火也延烧至董总一方,让友族看了不只不解,一些比较偏激的还因此责问教育部为什么要资助非政府学校,搞得教育部长必须澄清这笔款项乃来自财政部,并非教育部发放。

支持国语教育统一议程的土著更乐在心里:给你们钱,你们还要自己争吵不休;以后不拨款啦,或许更加深双方的互相指责,让华教受害。

到底马华和行动党谁有理?董总又应该支持哪一方呢?理论上来说,受惠一方(董总)应该在政治取向保持中立,不卑不亢,礼貌上应该致谢帮了自己(只要是出于一番善意)的一方,惟不应该被施惠的其中一方道德绑架,也无需为出力者站台,搞得天平倾斜。

扯上政治须速抽身

华社都很清楚,一扯上政治,就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必须尽快抽身,保持冷静,

从历史来说,马华过去60年是一个华基政党,为华社争取利益乃是理所当然。不过因为和执政党所采用的合作方式是斡旋商讨,异中求同,在土著种族主义渐猖獗的情形之下,此消彼长,难免让华社或华裔感觉声音渐弱,失去昔日讨价还价的雄风。

即使近几届输了选举,其党员为华人服务之心一直没有改变,反观行动党虽追求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追求民族平等,为多元民族政党,但是多年来始终无法深入巫裔聚集版图,所以尝试和不同巫裔基党合作,以达到提倡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目标。由于长期居于反对党阵线,所以敢怒敢言,针砭时弊,立场强硬,得到许多华裔的支持。直到5·09选举,行动党获得95%的华裔支持,昂然和希盟阵线一起执政,但是,该党也必须开始面对政治现实。

即使行动党获得大多数华人支持,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是华裔基党,它始终是一个多元民族政党,在“马来西亚人”的大方向之下,未必能够对华裔或华社需求耳听命从。况且,在朝和在野的身分毕竟有所不同,它不能一直对政策一直强硬下去,同时某些立场和态度也大大软化,所以才有当时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号召土著聚会不吭声,但是却不支持华裔来个种族集会的迥向反应。

这也让华社有了不同的看法:虽然痛心马华不争气,但是马华始终是华基政党,为华社或华教利益奔跑不遗余力,争取到了也不敢居功;而行动党的那种“看!我们做到了”的脸色,大大有违中庸之道。许多华裔心想:难得有我们95%的支持,为我们争取些利益不是很理所当然吗?

那么,华社或董总呢?华社或华教工作者常年为募资劳心劳力,既有求于人,语气如何可以强硬?所以,不管是马华或是行动党,在华教的立场,有功则赞,有过则弹,无须过度为难。毕竟政治人物来来去去,只是一个上达政府的管道,而华教可是百年树人基业,地位不可一同比拟。

 

考试堆叠的人生

2021/10/17 中国报/学习

~作者:马保靖

偶尔读到关于中小学考试的新闻,或听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友人分享工作趣事时,脑海会自动浮现十几廿多年前求学时的往事。随著时代变迁,如今考生面对的难关,与当年的我相比,自然不可相提并论,时代不同,我那咸丰年代的难处,对他们而言也许仅是小菜一碟。然而唯一相同的,当是大家备考时的紧张、忐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最近编了一本新书《考试罢了,小case啦!》,是身为家长的作者对本地小学教育及考试制度的心得,同时也是写给女儿作纪念的情书。当年女儿备考从小学转中学的“洗礼”UPSR(已于今年428日正式废除)时,为父者自然不能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一人的考试,顿时成了全家人的事,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经历九个月“甜蜜的折磨期”(或“折磨的甜蜜时光”?),压力山大期间的互动,有笑有泪,最终成绩是好是坏,则看各人用何角度视之,或以哪种目标审度之。

作者把一家大小备考的血泪史描述得生动有趣。大家目标一致,却因个性不同,应对某些事上产生摩擦,虽没火星撞地球般激烈,仍能感受那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张力。作为编辑,我能体会叙述者当下紧绷的心情、思绪,然而也习惯了读者专属的特权——把自身欢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一派轻松地坐等后续发展。看他这“廿四孝父亲兼丈夫”四两拨千斤,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为他感到可怜兼带钦佩,从中亦感受到他对妻女的爱与关怀。

书中亦提出国家教育制度的不足之处,比如填鸭式教育、用分数定成败或以成绩作为分班标准等过时观念,都值得大众深省。此外,作者还授招,面对重要考试时,不用傻傻地死记硬背整本课本,“会读书与会考试有时是两回事”,先从历届考题著手,从中梳理出考题重点、题目出现频率及出题方式,久练必有功,甚至能知道题目的次序与排位,再跟适合本身的读书方法融合,即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我看来,这并非破格之言论,但也许会惹来非议,认为这是对考试和学习的侮辱。

重点是,中小学考试仅占人生一小部分,将来还有各式各样的社会考场,如工作、如爱情、如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考验,以及生老病死,都等著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一一去征服,去参透。备考时是全力以赴,或敷衍了事,结果是否如己所愿;每经历一次或大或小的“战役”,从中能否有所领悟、启发,继而改变人生观,因人而异。

我想,既然没法逃避人生阶段性的测验,何不调整心态,尽量以平常心看待之,使备考这绝对痛苦的过程,变得较欢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