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95

正视教师提前退休问题

2021/11/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一位已经获准提前退休的讲师感概:“以前大家听到有同道提前退休,总忍不住表示惋惜,而今情况不一样了,大家不但不觉可惜,还会称羡叫好,认为难得可以早些脱离苦海,‘走得快,好世界’啊!” 听起来无奈却真实。

如果以法定的60岁退休年龄计算,把教师约30年的服务期限视为一场马拉松的话,而今能够坚持到底,执意跑完全程的人已明显减少。当中有些是因为健康不允许,而被迫早退,但更多的是因为无法适应现有的教育生态,对日益加剧的工作感到不胜负荷,力不从心,产生职业倦怠,而萌生退意。

以我服务的师范学院为例,今年共有20位来自不同科系的讲师陆续退休,当中仅有5人已达法定的退休年龄,其馀的都是申请提前卸任,有提早1-2年的,也有提早5-6年的。至于华文组,今年的退休讲师人数也特别多。年初迄今,全国已有10位同道相继退休,这之中有8位属于早退。

看到为华文教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同道,能够卸下重担,切换重心,步入人生另一段旅程,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方面为之欣喜,另一方面却又禁不住为日渐萎缩的华文师资培训队伍感到失落;为华文组不断流失重要主力而惋惜。同时,也为因为讲师短缺,而被迫咬紧牙根,挑起重担的同道处境感到担忧。

如何吸引年轻一代?

除了师范学院,近年来中小学也有不少教师选择提前退休。退休人数增加,但每一年的师范招生名额却无法填满,让原本就不足的师资问题日益恶化,在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不断加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让教师身心俱疲,压力剧增,为了避免以健康为代价,条件俱足者都会考虑早退,形成恶性循环。

试问看到在职教师都纷纷选择提前“退役”,并将离开岗位喻为脱离苦海,大有“此地不宜久留”之势,走为上策,年轻一代还敢投身教育工作吗?如何让他们相信教师是份理想的职业?我们该用什么来说服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队伍中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是奠基的重要人物。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革,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如果只顾著不断推出改革方案,只管“出新”而不“推陈”,只增担不减负,忽视广大教师所面对的问题与压力,看不到提前退休现象所发出的警讯,势必给国家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为何教部推阅读搁高思维

2021/11/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我国有高思维教育,搁著。   

相对而言,鼓励阅读比鼓励思考容易,有许多具体的事情可做,比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比一比看一年下来谁借阅最多,让学生写阅读报告,在校园办书展、晨读等等。鼓励思考,有什么具体的事可做?这难倒校方和教育部。   

相对而言,阅读习惯比起思考习惯的培养,成效更容易被看见和皆大欢喜,比如学生捧著书,大家就知道他们在阅读。如果学生静静,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在沉思,还是被吓坏了?如果学生在说著无厘头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发表著创见?这也难倒了校方和教育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鼓励思考,那么简单的处理法就是求其次的鼓励阅读。这是我国教育界的景象。   

阅读无疑是好的,但如果有“爱阅读的人爱思考”或者“有阅读就有思考”的理所当然想法,那反映的不只是对思考不了解,也对阅读的了解自以为是。其实许多人的阅读像是看戏一样,看戏是为要放松心情,有谁是为了思考进戏院的?他们的阅读美其名是要学习,但并不思考,其实也是为了要放松自己,即便是看硬性的哲学、心理学、历史等书籍。

阅读的“麻醉效应”   

思考涉及各个层面,这里只谈处理冲突。所谓思考,就是指要经常注意有什么冲突,并且要去解决。通过思考解决冲突,不会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也耗时。阅读时很多应该通过思考解决的冲突都不显得是冲突,冲突给人的不舒服感在阅读时不显著,这就是阅读的“麻醉效应”。   

怎么会有阅读的麻醉效应?为什么阅读时对冲突处不觉得有冲突感呢?因为阅读经常求的是畅快,这个心理要求让你的思维跟著作者跑,很少会脱离作者的思路以从其他角度想一想。有的人说通过阅读可以和伟人、古人交流,其实那常是单向交流,也必然不会是由你去教导他们。你必须放下书本、离开作者,才能消退麻醉效应,和内心的你双向交流。   

冲突可能来源于不同时候阅读的书,这些经验儿童时期就已有。比如,读华盛顿砍掉父亲的樱桃树的故事,书本结语说做人要诚实。读“狼来了”,编者说,不要说谎。过河时被鳄鱼咬住脚的小鹿耍诡计脱困,课本提示说小鹿机灵。享受著故事的小朋友,若有会想想或提问怎样的情况之下的用智说谎是可嘉的,什么情况之下则是不可的,已反映其思维一流。   

冲突的另一个可能来源在于书本和自己的经验。上段我们说小朋友,这段我们说成人。许多成人也不太能做到把几种相互冲突的观念、事例等罗列审视。比如“怎样读书”中胡适说读书应该克期。所谓克期,就是指为阅读著的书设定读完的日期。一般人阅读都不会这样做。不这样做的人读到胡适这个读书方法后,有的会倾向于认同。但这却是和自己的平时做法不符的。阅读时认同,或许会有心尝试。一番尝试后,或许发现自己做不到。有的人说那就算了,有的人或会自责、自疑,自己的读书法和成功的名人不一样,难怪自己一生庸碌无能。   

“克期”这个概念不涉及道德观念,其引起的冲突效应相对地小。如果读的是圣贤书,书中的圣贤标准和个人生活的实际状况起的冲突就更严重。想想最近那位放弃本地事业逃到澳洲的变性企业家的成长经验。她从小读的宗教书及各种书籍,必然有许多是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和体验的,其自我质疑、提心吊胆、折磨、挣扎必然在内心早已发生多年。   

一般人读圣贤书的冲突感觉倒不如上述变性人的那么显著,要屈就于书本的说辞也不如她那么难做到。阅读时不认真处理冲突,一味尽享阅读乐趣,一味循著作者的思路感觉良好,效果就是慢慢地形成书里世界的自己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那些记忆力强、善于广集资讯和整理重点、口才和文笔好的,还可以用别人的观点做个杰出的意见领袖或写作人。   

诚然,推广阅读的人会一并说起思考,但许多把阅读和思考当一回事,或把思考当作“只不过是阅读的副产品”看待。通过阅读获取资讯,是思考无法取代的。通过思考处理冲突,是阅读无法保证的。   

由于分辨不清阅读和思考的角色和意义,用具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是什么(见上文第2和第3段)来决定孰重孰轻,则强调阅读而搁置高思维,就必然是教育部所能摆出的最好姿态。

 

不放弃学习才是出路

2021/11/11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林华国

当一些人在一些领域拿出很漂亮成绩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说:“他来自有钱人的家庭,赢在起跑点。”没错,确实很多成功人士都赢在起跑点,但这个不是我们拒绝求上进的藉口。

因為工作关係认识了一些在投资方面很成功的朋友,日子久了就会发现,為什麼他们在投资以及如何增加收入这回事可以如此轻鬆。

这些人当中虽然大多数是‘赢在起跑点’,但他们不放弃学习,例如其中一位友人,家裡环境不错,但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如何理财、如何投资,教会他如何看股票和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技术层面,等到他成年后,母亲就把2万令吉交给他,要他把平常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投资在股票市场。

十年磨一剑,这位友人也不让父母失望,果然成功在第一次股票投资就获利。

另一位友人,从小就跟著父亲进出证券行,他静静的观察父亲是如何计算、如何做功课、如何做记录,在耳濡目染情况下,长大后果然成為这方面的翘楚,无论在股票、指数投资等,都交出骄傲的成绩。

上述两位朋友虽然在生活上很富裕,什麼豪宅名车他们都不缺,但是為人很谦虚、处事很低调,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很好学,可以说是终身学习,书房的各式书籍堆积如山,从天文、地理、歷史、哲学、艺术的书籍都有。

没错,出身富裕的人士确实赢在起跑点,但不要忽略了他们后来的努力和积极,同时他们对於生活的热忱。或者可以反过来说:这些有钱人子弟都如此好学,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不是更没有理由懒散?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有钱人时,心理总会想“他来自有钱人的家庭,自然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但,我们是否有在想,这些成功人士,平时积极看书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在干嘛?在打游戏?在追看魷鱼游戏?

 
古人教会我的事

2021/11/11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宋怡慧

身为语文老师的心意的确是如此简单素朴的,期待学子在浩瀚书海中,窥见君子气度的奥义,学会以礼待人,为人有情有义的优美传统。

面对AI世代新趋势,我们对于“成功”与“失败”可能会重新定义与观察。犹记,第一次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人之风是在中学时期与吴友梅校长的一次贴身采访。神父校长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学校,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感受到爱与善,他愿意成为替孩子挡风遮雨的一片天。当年的我,眼中有泪,心中有火,原来,读书是用来实践助人利他的天命。

成为老师之后,只要上到岳阳楼记,我会想起吴友梅校长,他在我内心就是个活脱脱的现代范仲淹。或许,心向往范仲淹“义田”,大志的生命抉择,让我也能渐渐地迈向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旅程,追随利他的君子遗风,当一颗亮闪他人生命的小小恒星。

我常自勉:每天累积一点善,一点好,就能让世界的温度加温0.01度。

身为中学教师,我的确理解孩子们的寻常生活圈,“圣人”目标离他们太远,做可爱的自己,或许比较容易实现。但,又那么私心地想把引领时代潮流的圣哲,轻松地带进课室,让他们在知识的长廊彼此邂逅、互相提问,思考迥然歧异的选择之外,有什么是我们可以不扬弃,而持续守护的价值?

这些看似走远的古圣哲,却那么慷慨地在我面对困顿风雨时,带来极为珍贵的提灯之恩,一如我们会焦虑的升学、求职、交友、买房、婚嫁。阅读他们的作品,我发现:他们也同样要面对世道与人心,他们也一样要在跌跤时挺下去,甚至不断地鼓励自己:做喜欢的自己,过好起伏的人生,生活很不容易,但是要笑笑地过下去!

我,无法给予孩子人生解惑的真正渠道,或是给他们一个满意的标准答案,但,愿意静静陪伴他们找寻一条适合自己且快乐的路,那是我微小却坚持的祈愿。

我喜欢和孩子们说故事,从故事中去咀嚼、去品啜生命的纯粹。那些被放在庙堂之上的神人,其实和我们一样,爱过恨过,哭过笑过,他们也会傻气地哭喊着:还我,还我⋯⋯谁抢走我生命的糖果。那种不甘心与愤怒,是在读写中找到安顿与解方。他与她熬过背叛、忍过失去,最后,修炼成云淡风轻,最终,选择放手的宽容。

偶尔失落的时候,想起王维全有、全无的生命风景,我会感动他用温柔的眸光,望向尔后余生,无法击倒他的苦难风霜,成为缀点孤独人生旅程的绝美句读。明白薛涛对着自己说着:要相信目光所至的挚爱,说着“爱情”的诺言,当下的真心,转身的变心。

面对最亲爱的陌生人,无法再与你守护“我们”的诺言时,请以晴空万里的心意,为湛蓝过的生命苍穹,用祝福晕染往后的独走时光,真心地说:“你还是要幸福喔!”

从古人的故事你会慢慢懂得:生、住、异、灭,是所有情感必然的轮回。

你已不再纠结于爱或是恨了。谢谢古人教会我的事,也期待我的语文课能把这样的情韵轻巧地传递,让经典的力量,长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