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339

夏虫不可以语冰
——谁有权要大学校长下台?

2022/04/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我国三所华社民办大学南方大学学院(南院)、新纪元大学学院(新院)、韩江传媒大学学院(韩江),简称三院,他们分别创立于199019971999年,经过了近2030多年的发展,就是到今天,与目前其他众多私立大学相互竞争,三院仍然举步维艰。

三院的校务管理层或董事会,无不期待政府教育政策是多元、开放与自由的,这样学院就可以根据办学需要、学生愿望,而使用最适当的语言与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事与愿违,马来西亚政府的单元种族与语言本位思维一脉相承,从未改变,同时不会轻易放松语言的政策与手段,仍然以马来文马首是瞻,而英文通常是“有条件”接受。

华社民办大学应该用什么教学媒介语授课,已经不是大学本身可以自由决定的,主要是作业与考试必须以英文作答。这个“硬要求”,学生自然必须提高本身英文的写作、表达与阅读能力,不然怎么有能力应付与完成既定的考试,并顺利毕业。

大学管理的内部体制,相对教育部比较难以完全“管控”,源于考试最终出题与批改,校内大学老师是最后的“把关者”,教育部并没有一套所谓大学“统一考试”。只要不统一,其灵活性就有“空间”。

民办大学的华文是否必修,是目前一些人“质疑”的地方。华文必修的“概念”,或许是民办大学成立的“初心”,这最终沦为一个形式,还是真正落到实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必修”的关键词,也就是关注大学内其华文的教学队伍、课纲内容、水平与标准。如果必修科是“非常严格”的、“高标准”的,学生会打退堂鼓,如果必修是“轻松学习”的,学生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大马高级教育文凭考试(STPM)的华文考生大锐减,其实就是一个“难考、难读、难修”的问题,使考生逃之夭夭。

如果华社民办大学要以华文“最高标准”要求考学生,甚至以“不达标”不获毕业来“震慑”学生,那就必须在入学时有严格“华文”成绩要求,不然就会出现两类学生,一是下“苦功“去学习;一是不报,不读。毕竟有太多的其他学院供其选择。

民办大学招生难

民办大学招生面对的难题,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我曾经身为南方大学学院的招生入学处与国际学生处总监、以及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非常理解学生的心境、态度与程度。2018年年末我离开南院时当时全校学生人数约2800人。

中华文化的传承,当然学习华文是其中的一个途径。但其他中华文化庆典与活动熏陶,也同样可以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南院这方面也努力作出成绩,这绝不是所谓“考试”就能定夺的。

那些刻意向南方大学学院泼脏水的“有心人”,就是故意否定南院董事会与校方进行的改革与调整,“去华化”似乎是最好的剑靶,攻之、骂之而后快。

当然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很容易,从对南院校内组织架构调整指指点点,现在再来挑起华文必修科争论,甚至完全不听取南院现任校长郑玉美教授就教育部学术鉴定局的条规与约束所作的解释。教育部的规定,难道是局外人可以自我感觉良好来左右的么?大学要走向专业化管理,校长必然是关键人物。不了解大学的外人,无礼叫嚣,形同“夏虫不可以语冰”。

如果这些人是关心南院的,他们或许可以召集一批学术专才,全面深入去了解三院的华文政策,到底三院是怎样定义华文“必修”,他们的考题又以什么“水平”作标准,这么多年来到底又有多少学生不及格拿不到毕业文凭的,或因此延毕的,这些统计数字将能帮助我们厘清事实真相。如果本身对学术定位、教育政策、课程管理、考试要求一知半解,却大闹学术殿堂,只会让人啼笑皆非。

任何人要扮演华文教育“卫道士”的一方,就要理性的、严肃的看待问题症结,如果只是要表演一出“愤而离场”的把戏,就是形成把学术当儿戏。其实他们要“攻击”的不是南院,恰恰应是教育部。这就有点像统考文凭自1975年到今天不获政府承认,你不去教育部却跑到董教总大楼去丢鸡蛋泄愤是一样的荒谬。

民办大学来自华社,学校管理层与董事会难道会倒行逆施,故意违背华社办学的初衷与意愿来泯灭华文,现任董事长陈洺臣更是南院校友,曾任校友会主席,他对自己母校的感情难道会比其他人少吗?

“换校长”风波的延续

南院最近的风波,其实归根结底只是“换校长”风波的延续,许多不明就里者还不知道这是一场校园内部的“宫廷”闹剧,丑角已昭然若揭,一些外人还不知道自己其实在雾里看花,知其一不知其二。

现在南院董事会与校方已经对外公开华文必修科管理的前因后果及改进措施,也欢迎新山华团参与监督,显示大学勇于面对社会的困惑,也愿意承担责任,坦荡荡。

南院在准备升格为完整大学路上,这类挑衅或许可以当作是考验,最重要的是,南院在捍卫华文与学术路上不因险阻而退怯。

对叫嚣要校长辞职的口气,甚至无理取闹公然在建筑物外张挂大布条号令南院“郑玉美校长下台”的举动,公然侮辱拥有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一校之长,只会彰显华社内存在的弱智,他们应同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我们顾虑的还有,新山小商公会是否会进一步挑战董总的“独中统一考试文凭”,针对那些不考华文科的,或华文科不及格的考生,董总一律应不给发统考文凭,以彰显华文必修与必考的“地位”,就如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的标准:马来文及历史科不及格者,教育部不发考试文凭。

包容与接受异见者或许是大学应有的雅量与道德,但这些人应该适可而止,更重要的是不要被他人误导,无的放矢。全国性的华团组织与学术团体绝不会随他们起舞的,我深信。

 

走出就业困境仍需靠学习

2022/04/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现在与未来的教育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因为不止是处于学生年龄的人才需要进入校园,因各种情况而辍学的人士,或者在职员工,都需要适合他们兼顾工作与谋生计,并且可负担的长短期课程。

我国既面对失业率高的问题,又面对雇主请不到人的问题。即便失业率在政府推出多项协助就业的措施后有所改善,现实情况仍存在不充分就业,或薪资低于能力的问题。

人力资源往往对国家经济活动与表现造成直接影响,现况除了是缺乏人才带动经济,不充分就业与薪资低于能力也直接影响消费力。尤其在最低薪金增至1500令吉之后,若生产力没有随之提升,大家都将面对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事实是这种压力已经出现,且不断增加。

找工不难,但是找到理想的工作很难,雇主要请到对的人更难。宝腾供应商协会主席拿督旺莫哈末日前就说,汽车制造业一直在努力聘请本地员工,但是大部分都在受聘后的612月内离职。这带出的讯息是,除了人力资源能力与雇主要求不匹配,人力资源对工作的要求也与雇主所能提供的不匹配。

在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方面,除了是指毕业生,还涵盖辍学生和未追上时代对技能需求的在职员工。同时,在改善就业环境的过程中,管理层与雇主也扮演重要角色。毕业生、辍学生和在职员工这三大群体,再加上管理层和老板,基本上就是找工、打工和提供工作的所有人,我认为所指向的解决方案是终身学习。

今年的全国教育与学习峰会以“振兴今日的教育,满足明日的就业需求”为主题。于我而言,

“振兴”二字是重点,因为在疫情之下,我们需要为教育灌入活力,更需要各大教育机构,无论是政府或私人,都为学生、辍学生和在职员工提供更符合当下的教育机会,以提升我从该峰会中整理出的两大关键词领导能力,都是零散而不聚焦的。此外,还得加上“我可以如何运用所学为世界带来价值”以及“我可以如何让别人愿意为我的服务与技能付钱”的思考。

世界的发展在疫情与科技的催化下变化得更加迅速。上文提到的终身学习已成了必要,而由于需要终身学习的对象几乎涵括所有人,因此教育机构也需随之改变。对学生与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校所学的知识,到了毕业与就业时,业界的需求已经不同,而在疫情下初中辍学或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者,也非常需要根据就业需求再修学技能。

至于已入职场的在职员工与管理层,相信不需再多阐述学习新技能或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而公司领导层也非常有必要鼓励终身学习的文化,并且以开明心态看待,鼓励及资助员工的学习,也接受新做法、新技术。领导是否开明看待很重要,因为身而为人都有惰性,要改变旧习惯老作风更需要额外精力与动力。

最后我要强调,现在与未来的教育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因为不止是处于学生年龄的人才需要进入校园,因各种情况而辍学的人士,或者在职员工,都需要适合他们兼顾工作与谋生计,并且可负担的长短期课程。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发挥更大为社会服务、为业界培育合适的人才的作用,进而增加生产力,推动经济活动,对抗通货膨胀。

 

高中统考理科实验评量的创新与挑战

2022/04/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谢上才

如果我们的理科实验评量最终能顺利全国开展,肯定会提升统考的学术地位。

326日笔者到马六甲培风中学视察“高中统考化学实验”集中式评量的首次试行实况。这项活动是独中教育史上破天荒的创举!

笔者从隆中华校长职务荣休之后,就受委“统考高中理科实验评量计划”专案小组召集人。三年来和董总秘书处及全国独中的理科精英们制定启动统考三项理科实验的工作细则,由于冠病疫情轮番肆虐,我们计划在东西马各试点独中进行理科实验的测试工作,不得已从2019一再展延直到今年326日才首次在培风中学圆满完成试行(Pilot Test)的工作!

为什么董总要启动理科实验评量呢?

记得我在隆中华担任校长的时候推行一项“大专直通车计划”,得以与许多大学校长和招生处高层联络,其中有一年,新加坡大学高层前来拜访隆中华,并与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关于独中统一考试,他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独中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良好,可惜在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则一年不如一年?我于2019年独中教改委员会上提出相关议题,当年就即刻成立了“高中统考理科实验评量计划专案小组”,并任命笔者为召集人,规划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来测定每位理科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水准!

不同于SPM考试中,物理、生物及化学三科合一的BASInstrumen Bersepadu Amali Sains)模式,独中科学实验是三科分开执行的。因此这项考试的难度及水平肯定会比较高。

一般上每科实验评量应包含以下六项考核指标:

1. 设计实验

2. 进行实验

3. 收集和记录数据/观察/绘图

4. 分析数据及得出结论/总结经验

5. 评估实验成果

6. 科学态度及价值观

独中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责任感的毕业生,所以老师们平日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教导孩子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以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及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共同保护环境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其实这就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合格科学人”这个群体。而我们独中毕业的“合格的科学人”也必须具有“礼义廉耻”的秉性与操守!

为了评鉴学生的科学素养,监考老师会对学生在进行试验前后,包括在每个场次后30分钟的处理善后的工作进行实作评鉴。因为有些实验器材可能含有细菌或化学毒性等,所以需要作消毒及妥善处置,不能随便丢弃,实验进行的时候也要戴手套等防护工作。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推行“安全第一”的意识。实验室内要有显著的标语提示,其他必备的工具包括急救箱、灭火器、抽风机、眼护镜、手套等。另外,为了方便学生留意考试时间,实验室内前后方都要置放时钟,顺带培养学生守时、守礼和守规矩的行为。为了确保考题的保密性;董总发出的器材清单共有三个不同等级,分别是“普通的”(准备时间是30天)、“重要的”(考试前两个星期实验室必须关闭,让老师利用14天准备器材)、“关键性”的(最重要的器材连同考卷最后交给学生,以免泄漏考题)。

实验考试当天进行时的全程保密性也是非常重要,培风高三理科有85名考生,被分为四个场次从早上7.30到下午5.05,分别进入一间化学实验室参加考试。每个场次有20位考生在10张实验桌进行实验操作的考核。每张实验桌中间都有隔离板,确保测定每位考生独立操作实验的准确性。同时学校也准备了由两位老师负责的“报到室”,考试结束后考生被带到“隔离室”又有两位老师监督。

从“报到室”到“实验室”再到“隔离室”全程由教务处严密把关,秩序井然。还有学校也安排了一位化学老师在隣近的实验室四个场次同步试测数据(Control Experiments),方便考试评审员进行对照。纵观全程,笔者对培风中学的严谨校风,全体师生高超的执行力、精益求精、紧密团队合作及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深深感动与钦佩!

接下来董总会在全国至少10所学校(包括东马、西马及吉兰丹)试行这项考试。如果我们的理科实验评量最终能顺利全国开展,肯定会提升统考的学术地位,为我国大面积地培训合格的科技人才,报效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使独中统考成为亮丽的国际名片!

 

高思维教育的关键一步

2022/04/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1年我国推行高思维教育以来,人们一般把焦点放在“高”字。高是相对低而言,因此人们费尽心思去追问什么是高思维什么是低思维。然而,十年过去了,高思维教育从热转冷,国人始终还搞不清楚,什么是低,如何算高。   

连高低都分不清楚,怎么向前看?分不清楚高低,那就一、在教、学和评量方面必然无所适从,莫衷一是,各自表述,二、高思维的教育目标达成进度必然有任意自诩之嫌。这两点在教育部的成绩报告中充分表现出来:“2020年大马教育文凭的试卷中有40%的高思维题目(KBAT) 考生总体表现良好,31.75%的考生能够提供高素质的答案,48.89%的考生能够良好掌握KBAT题,19.36%的考生则表现辉煌。”   

分不清高低,反映出缺乏具体谈论的能力,那是我国高思维教育的瓶颈,这个瓶颈多年无法突破,导致热度消散过后人们对高思维教育逐渐淡忘、搁置。反过来说,高思维未来要能见实效、具良好前景,就必须让所有参与的人都有能力具体地谈论高思维教育,这包括教育部官员对社会大众谈时,校长对老师谈时,老师对学生或家长谈时,必须要能做到具体,言之有物。所谓谈得具体,是针对思维技能而言,就如若不懂得具体地谈各种招式,就只能泛泛地论说叶问的功夫是强还是弱。   

即便学习小学的各个科目,也需用上各种思维技能。小学各科课本中常见的思维技能有以下16种:比较、划分、举例、排列、联想、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假言推理、论证、类比、假设、评价和创造。凡对逻辑学与哲学稍有涉猎者不难看出,这16种思维技能都是逻辑学和哲学的入门、基础。国内相关的著述不多,但国外书籍或网上资料绝对不缺。问题在于:谁愿意学?   

在著重学习的时代不愿意认真学,真是吊诡,也是许多教育问题难以改善、教育改革难以见成效的原因。大家单看各项思维技能的名称,有的似乎熟悉(比如比较、划分、举例),像是不难、已会,有的有点陌生(比如归纳、演绎、假言推理),但没空、没耐心老老实实地学,教的人似懂非懂、出题的人任意诠释、批改的人照章行事,我们居然就是这样带著学生走了十年的高思维教育。   

思维技能是工具,用工具思考则有效果好坏之分。我们根据工具运用的方法去评审、鉴赏效果,发挥得好的我们叫高思维技能,发挥得不好的叫低思维技能。不考量运用效果地把某个思维技能称为高或低思维技能,那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另外,好或不好,高或低,是通过具体地谈思维技能之运用的评量结果,不是诉诸笼统的纯主观感觉。比如,马克吐温曾说:“上帝创造了毛里求斯,再依照毛里求斯创造天堂”这句话大家感觉如何?有的人说太棒了、太美了、太妙了!这棒、美、妙都是笼统的、模糊的。平时闲聊如此表达没关系,但站在教导学生思考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求具体说出这句话如何用了比较、排列、联想、假设、评价、创造等思维技能成就了一个美丽、激动人心的佳句。   

如果不是以思维技能切入教导、评量,就会因为一个高字,课本怕编得太浅,老师怕教得太低,结果设题就越难越好、出现要求小学生根据成人才有的体验去发表感想、省思和哲思的荒谬题目。   

不从思维技能著手,也会错失了解和鉴赏学生的思路的机会。比如,老师说:“从吉隆坡去新山走了300公里,那么从新山回吉隆坡也走了300公里”,但有学生不认同,说:“从2月到7月是5个月,难道从7月到2月也是5个月吗?”。没错,的确有老师给予“知识、技术”纠正,但有哪位老师能说出学生是怎么假设、怎么推理的吗?如果说不出,如何帮助学生改善思维技能呢?如何鉴赏他们的思路呢?说不出,鉴赏不来,搞不好就只能留下“笨”的印象,却无法因其思路而给予“错得漂亮”的激赏。   

综上所言,要真正办好高思维教育,老师必须老实、扎实地学习、掌握上述16种基本的思维技能,以其为基础去看清楚、欣赏学生的思路,并且能确切地鉴定某一道题目到底怎么说是或不是高思维题目。鉴定工作做得好,上文教育部成绩报告中的各项百分比才更能令人信服。希望教育部能网罗国内对逻辑学或哲学有专长者为老师提供相关培训,那是过去10年高思维教育没走好的第一步,也是为让高思维教育未来具实效和良好前景要补上的关键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