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346

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
——多源流教育团结之道(上)

2022/04/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据报导,前首相马哈迪在今年330日接受泰米尔清谈节目访谈时,被主持人问及,对不少马来族父母把孩子送入华校有何感想时,回答,“如果没有多源流学校,无论喜欢与否,他们都得把孩子送入国民学校,就如在泰国、印尼、菲律宾一样。”他还进一步说,多源流学校造成国民分裂。一句话,多源流学校阻碍国民团结。

多源流学校是否有碍国民团结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课题。所谓多源流,其实也有多种形式,如公立中小学与私立中小学。在不少发达国家如美英澳加等国,许多中上阶层选择把子女送入私立中小学,其原因当然是多重的。主因之一在于,他们认为付费的私立中小学素质比免费的公立中小学好得多。

这种思路有点像付费的私立医院素质比低收费的公立医院佳一样。为何私立学校素质比公立学校佳?一种说法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是公务员且有强大的工会保护他们,故有恃无恐,不认真教与育人也不会丢掉饭碗。这是人性,也不是大马才如此。

这也与教学语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毕竟,英美澳加的私立中小学也会与公立中小学一样是用英语教学。

在大马,以穆斯林为主的私立中小学也是用马来语教学。它突显出,有不少马来家长对公立学校的课程不那么满意,而希望子女能接受更多宗教教育。伸言之,马来族内部本身也是多源流的。

这也意味著,多源流未必就是指多语文源流学校,就多语文源流而言。除了华语与泰米尔语学校外,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学校也日趋流行。这些都是收费不便宜的英语学校。

双种标准

耐人寻思的是,那些批评多语文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的精英通常不提国际学校。似乎国际学校并无碍国民团结。这种双种标准显示,所谓的多语文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是个被蓄意炒作的课题。也就是说,这是被刻意政治化的课题。

实则,有不少反对华泰校的精英不但不反对英校的存在,还主张要恢复1971年前的英文中小学;其理据是英校的学生来自各族群而非单一族群;因此,有助于国民团结。若然,那么华小有近20%的学生是非华族,是否也有助于国民团结而非分裂国民的学校?

进而言之,是否把不同族群放在同一学校上课就会促进国民团结也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主义,未必真能奏效。如1960年代美国就曾搞过去隔离化(desegregation),也称为一体化(integration)的政策,强制黑白学生同校;可迄今为止,美国的黑白问题依然严重如昔。

黑人跟白人一样讲美语,按理说应该是沟通无障碍,可现实社会中就是有障碍。这突显出,语文本身不是问题的根源。把不同种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校,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可能加剧冲突。

就大马而言,大家均知道,造成族际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差别的公民身份,如土著与非土著的二分法及根据此生产的公共政策。此外,宗教也成了一个致成隔阂的因素。(待续)

 

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
——多源流教育团结之道(下)

2022/04/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在大马,伊斯兰教可说是一尊多元的一尊,也受到国家与政府特别照顾,可耐人寻思的是,信奉伊斯兰的非土著并不特别多。同理,马来语贵为国语与官方用语,可华族或印族内部通常不使用马来语沟通。不少中上阶层的华族与印族反而选择用英语沟通。这确是个耐人寻思的现象。

不过,尽管如此,整体上言,土著与非土著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安然地和平相处。这是个难得的现象。比较而言,大马依然是个族际关系相对和谐的社会,至少是比美国好。

之所以如此,或许一个吊诡的因素是,土著的特殊地位与华族相对较佳的经济地位起了一种消极平衡作用,也就是华族整体上较佳的经济地位与土著特殊地位起了一定的“去激进化”作用。

伸言之,彼此均有所不满,可又有所得,而非完全有失无得。这就使得彼此均不想过于极端。或许可以说,这是大马族际关系可以“带病延年”的主因。如何从“带病延年”转入“健康延年”可说是大马最大挑战。

从教育角度看,一个方法是,摆脱形式主义的团结观,走向重视精神与内容的公民教育。一贯以来,大马走的是形式主义国民教育路线,忽略了建立公民国家的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强调的是把不同族群溶为一炉的同而未必和的“同和不和”教育。其选择性地突出某一族群、宗教或语文的独尊性,企图用这一独尊来整合或同化其他群体。

这样的教育难免会使他族他教他语产生不平则鸣的不平感,甚而至于有意识地要对著干。许多多元族群、宗教、语文国家会久乱不治,主因之一便是掌权精英或占优势的群体要支配弱势群体或相对少数的群体。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则强调如何实现和而不同,如瑞士与加拿大。瑞士自1848年组成联邦以来便走各语群和而不同的路线;加拿大在1970年代以来便逐步转向多元文化主义路线,甚至把多元文化主义定为国策,实现了不同族群,特别是英语系与法语系族群间的多元平等。

尽管是多元,可这平等却使瑞士人与加拿大人为能实现和而不同而感到骄傲,也以此为荣。进而巩固了爱国心与不同族群间的一体感。瑞士与加拿大能大马当然也可以做到。关键之一便在于公民教育中,突出公民身份与公民纽带,强调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使权利与义务对应,更要使公民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与共感心,而不是单方面要“己所欲,施于人”或等而下之的“欲所不欲施于人”。

有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马来族重视其宗教与语文,也应有以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道,理解到,感受到他族他教他语群也有同样的爱护本族本教的心理,有了这种同理心,才可能实现和而不同。只要实施得当和而不同不但不会造成不和,反而会促进团结。

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掌权精英何不改变一下,让头脑转个弯,转入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己所欲也可能是他人之所欲,只有彼此皆拥有“己所欲,勿施于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互相尊重对方合理选择的同理心共感心,才能打开这个“带病延年”的死结。

说到底,这是个思路与态度的事宜。当然也应看到国民团结是个维度多层次的事项;这涉及了政经文教等方面,这里主要是就教育与文化方面对策而言。

对策之道在于让各不同族群、教群、语群,依据共同的无差别的公民原则,拥有平等的文化、语文、教育、宗教自主自决权,如瑞士、比利时、加拿大等,一句话,公民何必为难公民。

 

培养读书力

2022/04/23南洋商报/社论

读书是一种能力,可以改变思维,提升思想的净化,是一种“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23日列为“世界读书日”,就是要鼓励大家多读书,找到读书的乐趣。

希盟执政时期,教育部还通过推展10年阅读计划,筹划在购物广场,快餐店设阅读角落,雄心勃勃地准备于2030年将大马打造成最爱阅读的国家。

然而,政情动荡,疫情肆虐,似乎还是没法让人们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可是,我们还是要借此读书纪念日,鼓励读书,购书,捐书,介绍书,导读书,以培养社会的读书力。

因为书是港湾,它会让飙骑夺路的活力少年,有温暖的被窝,平和的心境。

要是政客也爱读书,我们就没有权力场里的蛙声聒噪,就会有更多求知的洁癖者,在此喧嚣躁动的世界,会有更多的“反省”与“了然”。

要是我们社会有更多图书馆,有大量的图书出版,有最高的人均读书密度,有最多必读的畅销书流转,就会给年轻人更多动力,给迷茫彷徨的人们带来感动和鼓舞,以及治愈的暖意。

读书就像捐血,让你在生命危急时得到拯救,读书就像栽下一棵树,让曝晒的人求得一分阴凉。

虽说人生的路要用脚来丈量,要用眼观察,但是要用脑思考,用心灵体验,还得靠读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碎片化的阅读更是无法取代深度阅读,我们更要 “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孤寂而读以当友,幽忧而读以当琴瑟”。

所以,从今日起,要让读书的习惯给孩子养成求知的出发点,让读书以终生志业来延续和实现,让读书力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软实力,让读书消除凡俗和噪声,让更多人一起加入对阅读无节制的赞美中来。

只有将运转过劳的思绪清零,心得其养,才会没有郁闷的无聊,没有焦躁疲乏的空虚,拥有如此超强的读书力,才会让你思维充盈,梦想丰满,精神强大。

 

同学,你应当提升自我价值

2022/04/2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胜强

在人群里,你的价值,就来自于你在人群里的重要性。

几年前,有个学生跟我说,他不屑于证明自己。我至今都不知道,那是他豁达,还是他放弃挣扎。不过,我记得当时跟他说:

“当你决定为自己而活,停止证明自己,并不再提升自己在人群里的价值时,你就不能去投诉人群,不把你当一回事。

当有一天,你悄悄地来,结果默默的走。你转身做最后的回首,却发现空荡荡的门口。人群在里面,如无事发生般的继续嬉闹。

你再不屑,也难免会叹口气。如若你曾经为了他们而牺牲自己,你会更难受。

当然,你无需在所有人面前,抢着证明自己。对那些只想着要占你便宜的人,你可以离他们远一些。而若有人展现诚意来与你交往,你就得付出等价的回报,维系彼此的存在价值。”

在社会里,你的价值,相等于你存在一个群体里的意义。换个解释,你对身边的人来说,重不重要,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你给予人群的影响,从抽象的心情到实际的行为表现,是正、无,还是负影响。

有些人,就算唯唯诺诺的参与人群的活动,却在离开的最后一刻,也没在人群间激起一丝涟漪。他的价值,与过客无异。

有些人,就算拼尽了力,到最后还只是个可被取代的角色。他的价值,如浴室里的沐浴露,用完即丢,新旧轮替。

有些人,就算只是站在一旁不参与,本身的存在却足以平定人心,鼓舞士气。他的价值,如豪表名画般的存在,只是拥有,已让人雀跃万分。

有些人,本身就是个灾难。他的离开,就是在拯救人群。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走过了小学、中学,到达了大学。下一站,就是社会。你不确定你到目前为止所拥有的所有,在一个都是比你更有经验且存在着利益考量的人群里,能否凸显你的重要性,以保你一席之地。

在没有底气的情况下,你可能开始自问:我的价值何来?

在人群里,你的价值,就来自于你在人群里的重要性。

你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那是你家的事。除了你的上司或父母,别人不感兴趣。你能不能帮助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那才是大家的事,大家自然也都会关注。你若能完美的完成工作,顶多,你只是不为他人带来麻烦。你若能帮助同事也完美的完成工作,你才显得重要,并难以被取代。

这好比,你能不能考好成绩,跟你能不能拉拔你的朋友一起考到好成绩,是两回事,也决定了在朋友间,你存在的必要。

你在人群里的价值,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工作表现、事业,还有未来。别忘了,你人在社会,就得依赖社会。你若不设法增加自己的重要性,你就无法获得人群的庇护。愿意帮助你的人越多,你能够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乐意被你依赖的人,给予你的耐心也更多;有求于你的人,对你的态度也更客气。

你在人群里所获得的各种特别待遇,全来自于你在人群里的重要性。当你不屑于证明自己时,就别怪别人对你爱理不理。

最后,我也对他说:

“拒绝单向的取悦别人,那是你奉公清白。拒绝双向的善意交流,那是你自命清高。你不用跟所有人都称兄道弟,但你要让所有人知道,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