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534

理性和专业地探讨双语教学计划

2024/06/07   星洲日报/社论

教育部坚持有推行双语教学计划(DLP)的学校必须至少有一个班级是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非DLP),作为落实双语课程的“先决条件”,对此许多家长和教育组织有所不满。

2016年双语教学计划启动至今,团结政府教育部长基于要加强马来文并提升英语水平,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导致绝大部分学校面临行政上的混乱,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要求本身孩子以英语学习数理。

家长们认为新规定并不符合双语教学精神。自从去年教育部发出这项指令后,就陆续有学校董家教和教育组织向教育部陈情,希望教育部收回成命。

最新的是,随着早前个别表态及反映心声而仍无法扭转局势,槟州11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董事会及家教协会联手签署,再次要求教育部撤回强制华中至少须开设一班用马来语教导数理的举措。

今年初,家长教育行动组织(PAGE)就向团结政府的31名内阁部长提呈备忘录,要求部长们将这项课题带到内阁会议上讨论。他们的诉求包括回到双语教学计划的初衷,维持100%英文教数理,勿强制学校开班马来文教数理,尊重家长的选择,公平及公正对待选择双语教学计划的学生。这项备忘录也获得逾35个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他们强调双语教学计划的核心宗旨是加强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及技职教育(TVET)领域的学习,并协助实现《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的目标。这也是团结政府所积极推动实现的方向。因此教育部不应该走回头路。

许多家长都有共同的心声,即是学生在中学时期以英语学习数理科,待上到大学,就能够更快地衔接上课程,特别是数字时代,英语的掌握能力很重要,学习数理的语文连贯性,将可以打好基础因应人工智能与工业革命。双语教学计划非许多家长都有共同的心声,即是学生在中学时期以英语学习数理科,待上到大学,就能够更快地衔接上课程,特别是数字时代,英语的掌握能力很重要,教育部必须召集各大教育组织会面商讨,以在这个课题上达成共识。

常适合要求严格的全球就业市场。家长们希望有开更多学校参与其中,扩大英语教数理的班级规模,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再者,双语教学计划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即将来到验收成效的时刻,教育部应该评估其成果,不应在关键时刻贸然更改决策。教育政策每每会跟着教育部长的更迭而更改,导致政策的混乱,令校方、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所谓教改是希望越改越好,确保我们的教育系统跟得上时代脚步。

不过,教育部认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无法跟得上英文数理科,不希望孩子参与双语教学计划,学校必须满足这些家长的需求。据了解,教育部将根据每所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以个案方式处理双语课程的课题。然而,或许是教育部与教育组织沟通不良,目前为止,教育部坚持有推行双语教学计划的学校落实新规定,教育组织则继续施压。我们认为,教育部必须召集各大教育组织会面商讨,以在这个课题上达成共识。教育部拟定新指南的理由尽管充足,但在推行时不应该过度强硬,结果导致学生成了受害者。

各大教育组织明白教育部要加强学生马来文水平的决心,但反对新指南并不代表不支持马来文,诉求是关于英语在数理知识和国际商贸上是通用语言,加强英语掌握能力,可以提升国人和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再说,掌握好英语并不会削弱国语的地位,马来文科目的教学水平和课程纲要只要具有高素质,学生的马来文能力和成绩可以一并提升。毕竟,掌握马来文和英文不应该是零和博弈,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而且教育部在加强学生马来文水平方面的策略,也获得家长们的配合,并看到了成效。

基于这个课触及马来文的地位,很容易被有心人政治化和种族化。我们必须清楚解决和商讨这个课题,绝对不会动摇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宪赋地位,任何的政党和社会组织不应该以政治和种族角度看待华教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诉求,就让教育的归教育,理性的讨论,达致共识,教育越做越好,国家才能向上提升。

 
教育需要与时并进

2024/06/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冯国坤

我拜读了张立德先生的《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不屑一纸SPM》,有一点感想。

回想当年(1976)在华小一年级开始学习马来文,老师是华人,虽然课文以目前的程度来看算是非常简单,当时的我真的是牙牙学语,被大我六岁的姐姐骂得狗血淋头。到了四五六年级,老师是马来老师,完全不会说华语,可以说她是以第一语言来教导马来文。记得六年级的班主任还特别指示我负责查字典,以华文把马来词汇的意思写在小黑板上。

目前华小用的马来文课本内容的程度,比起当年艰难得多了,现在一年级的课本,有的字由于加了imbuhan,就看不到它的字根了。比如sampai得变为menyampai。一年级的学生还不懂sampai的意思,就必须懂得menyampai。如果家长没有一定的马来文基础,自己不会,那该如何教孩子呢?何况,华小的国文,到今天还是以第一语言的教导方式来教导(也不知道教育部是否研究过其教学的有效性),课文程度又那么高,再加上老师要赶课程纲要的话,您说效果会如何?

当年我上了国中后,努力了两三年才建立一些国文及英文的基础。如果小孩在小学曾受过国文老师的苦头,又有哪几位学生还会热爱学习国文?这是独中学生人数每年超标的一个原因。不信?可以聘请专家做研究。张先生只是客气地说了“教育体系本身的问题不容忽视”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关心华社课题的各个团体机构,为何不召集语文专家学者编辑出一套进阶性质的马来文教学书籍或课程,并配合上载优管(YouTube)的视频,让广大小学生免费学习呢?尤其是会话。只是由谁来推动,并且去拜会华社的大金主们,以说动他们慷慨解囊?。至于视野与格局,也可以摆放在这里。也许《星洲日报》可以在本身的网站里上载这样的课程,就如英国广播公司或半岛新闻社的网站那般能够让人们学习英文及阿拉伯语。

学生辍学甚至不出席考试,在某程度上,他们已经自我放弃“学习”:学习该如何学习。也可以说,他们在还不知道何谓“人生”及其意义之前,已经放弃于起跑点。他们要成为网红,却甚少评估自己是否具备网红的基本条件:能说善道(销售技巧)、临场胆识、分析能力(产品之间的优劣点何在)、够不够幽默、发音、遣词用字(墨水充沛否?)等等。也许,教育部应该让各语文老师在教学里自由的以时事课题当作教学材料。另一方面,网红须要对最潮的产品有深刻认识,从而勾唤出听众的欲望。因此,显而易见,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当网红的材料,甚至连教师也不可能每个都能成为网红的呢!

当青少年放弃追随主流社会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与想法,他们要的是自我的追求时,很多时候他们是连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嗤之以鼻的了。他们很多只是跟随友人的意见与判断为依归。懵懂误导懵懂。他们很多只是天真地沉溺于手孩子是陪伴自己整个人生的亲人,你不理会他们,就只能放飞他们了:远走高飞,开辟一片天地。

机里的游戏与各种社交平台。当父母也不清楚孩子在玩些什么游戏、看什么样的信息,也没以这些为话题作为关心的切入点时,亲子关系要如何增进融洽拉近距离?更何况父母本身也滑手机,还一直说自己很忙?

说实话,父母要督促孩子的学习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请孩子拿出课本后,拿出自己的金手指随意指一指课文,就能够知道孩子这几天的学习如何了。孩子无法回答的话,就请他们回校时请教老师回来汇报即可。父母可随意问孩子某个字,

比如:“可能”在马来文是什么字?不会的话,谷歌吧!输入“可能 in Malay”即可。或者是下载谷歌翻译吧!我们暂且不需理会这国家的教育体系会有什么改变。遵照古人说的,自求多福吧!孩子是陪伴自己整个人生的亲人,你不理会他们,就只能放飞他们了:远走高飞,开辟一片天地。

 

取人之长发展独中

2024/06/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张梅莲

我国华文独中的教育体制,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于华人社会对国家教育体制的抗争与另谋出路,从奠定基础发展至今,已超过半世纪。

数十年来,独中走过的道路可谓曲折起伏,有过风雨如晦的考验;也有振奋人心的时刻。

华小、独中及民办大专院校,共同构建了马来西亚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在国际上引人瞩目。

10年来随着教育大环境日益开放,我们也应当看到,独中虽立足于马来西亚,但应放眼全球,让学生有更开阔宏观的视野。

华社坚持民族教育

独中为何存在?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基于华社对民族教育的坚持。

到了今天,这种对母语教育的坚持会不会消退?在国际学校林立,升学管道日益简便,人才需求更多样化的今天,华社对于独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期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董总在2018年制定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是一份对独中教育全面的发展策略。

由于各校的底蕴与历史进程不同,各有优势与难题,比如有的独中从创校至今已过百年历史,发展至今学生人数逾千;有的独中在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才设立,规模属于小型。

拉近大小独中差距

所以在很多事务上很难要求各校都遵照统一的标准。较为可行的是努力拉近大型独中和小型独中之间的差距。

董总或可从另一个方面探讨,联系私人企业界,建立资助网络,谋求更大的共识,寻找更多的资源来支援小型独中,改善软硬体建设及教师福利。

另外,随着课程体系与升学管道日益多元,很多家长把子女送往国际学校,或采纳其他的课程体系。我们是否也应当警醒,并针对其他的课程体系,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吸收其中的长处。

科技发展迅猛,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展示了超强的能力及优势,我们在担心人类许多工作会被替代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职场上,领导前瞻、沟通上下、团队协作、批判思维、创意改革、规划整合等这些职能(即是4C),所谓人与人的事务,仍是人工智能无法代劳的。

职场“人”仍旧必须具备这些技能和素养。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如何去栽培新的一代,使他们得到磨练,且所学符合职场的需求,也是我们的挑战。

巩固优势弥补不足

另外,联合国在2015年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致力在2030年落实。

我们要求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给予关注,也要在教学上跟进,或在技职科方面予以配合。

正如农业科技关乎未来的粮食供应,一些大型企业已着手研发,校企合作可能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独中教育的兴衰,也与国际局势、国家政策、社会风气、科技发展等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它正朝向积极的一面发展,但是挑战持续存在,考验依旧巨大。

独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继续巩固优势,弥补不足,才能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