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537

独中筹款事非得已

2024/06/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吉隆坡一所独中因为要增建教学楼,于是发动师生向公众筹款,但因为在校內张贴“加油榜”,为筹款成绩不理想的班级打气,鼓励学生加倍努力筹款,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不料“加油榜”却引起部分人士不满,他们谴责董事会不该逼迫学生筹款。

钱不够用出尽法宝

华文中小学筹款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已习以为常,也未曾遭到华社质疑。筹款方式从1950年代初期的师生挨家挨户,或在菜市场售卖纸花,任由买的人随意付钱,两三角钱、四五角钱都欢迎(那时三角钱可吃到一碟不加蛋的炒粿条),而后有义跑、义卖会、千人宴、万人宴。

华文中小学为了筹措办学资金,可谓出尽法宝,各显其能,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都是因为学校“钱不够用”,不得不出此“下策”。

早几年,我不时看到300公里外的独中学生来我们这个小镇劝捐、卖义卖券,所为的也是因为学校“钱不够用”,对这些学生,我由衷地钦佩。

后来有人批评学校让十来岁的学生远赴外地筹款,那是很危险的事(其实都有教师带领),近一两年已不见外地学生来筹款,但不知道其他较大城市有没有这现象。

说回义跑,参加的人须缴报名费,然后在原可休息的假日去参加义跑,跑得满身大汗,出钱换来辛苦,但却人人乐而为之,为什么呢?为了华文教育。

1960年前后兴起的义卖会,先由师生四出兜售义卖券,届时就在校园办义卖会,由师生在校园摆摊子,售卖各种各样由商家报效的食品、用品,也有家长制作了各种糕点、炒面、炒米粉让孩子拿去贩卖,又有猜谜、灯谜、游戏,各出法宝,大家都是为了华文教育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那个时候的人,好像视参加义跑、买义卖券、赞助商品给学生义卖为义不容辞的事,学校筹款也是理所当然的。

冷嘲热讽伤害人心

那个时候,不曾听人责备学校不该“逼学生外出筹款”、“不该叫学生冒险在闹市筹款”,更不曾听过“学校经费应该由董事会负责”这种不明就里且伤害人心的论调,但近日却都听到了。

有句话说:“有头发,谁要做癞痢头”,只因为学校缺钱,董事会难为无米之炊,他们都已尽力而为了,万不得已之下才出动师生筹款。诚如古人所言:余岂好哉,余不得已也。

我希望当今的社会人士能体会华教资金短缺的窘境,如遇到学生筹款,阁下坚决不捐也就是了,但请别冷言冷语,毕竟学生外出筹款是万般无奈的事。

2017年,时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马哈基尔称赞道,华校中小学校友有为母校出钱出力的文化,但国民中小学校友却没有这种文化,因为他们认为教育部应该拨款给学校。

华校校友回馈母校或华校的文化正是在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他们认为,为学校筹款是一种必尽的责任,所以离校后,仍然保有这个责任感。

华人的母语教育也因为华社有这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而得以延续不断。

在此,请那些谴责“不该叫学生筹款”的社会人土先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华校必须自力更生?请你们不要谴责已尽心尽力为华教工作的华小及独中董事会成员。

 
谈独中科学教育发展

2024/06/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蔡亲炀博士

过往以来,独中的科学教育因理科班级人数的下降、教学人员的难觅、理科课程改革的困境等因素,面对的考验越来越多。

许多有能力的独中已逐步改革科学课程,确保其内容符合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加强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除了根据科学新发展更新教材,也随即增加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科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希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向现代的科学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

趋向跨学科化

因现今科技的发展迅速,虽然中学所传授的课程是基础教育,但是基于所延伸的学科应用知识是学生务必知道的最终学习目标,因此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更加跨学科化。

独中必须懂得引入跨学科的科学课程,涵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以便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科学视野。

学校可加强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STEM)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升学及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甚至也可采取个性化学习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设计课程。

为了支撑完善的科学教育,改善实验室设施对于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一些有能力的学校已开始投入更多资源改善实验室设施。

扩建实验室空间、改善实验室设施、提供电子设备支持、加强维护和管理及提供培训和指导都是提升教师及学生在教科学、学科学及做科学最好的教与学平台。

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校应该多举办、组织或安排学生参与各种的科学竞赛和活动。如马来西亚独中科学营、机械人工作坊、STEM活动、挑战国际性的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和技竞赛等,让学生与其他国家的同侪竞争与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

培训优秀师资

科学教育的改进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因此,务必要采取措施,如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内容涵盖新的科学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教研活动、教学研讨会、学科会议等方式,建立各友校之间的教师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及帮助教师共同成长。

总的来说,各独中都想致力于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培养更多对科学感兴趣并具有扎实科学基础的学生。

但是,在各自不同的教学环境生态中,要实现完整的科学教育系统,现实上并不容易,这就有赖以全体科学教育工作者及学校领导的配合及支持,大家手脑并用,创造科学,让独中的科学教育之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弃考的反思

2024-06-12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梁洁莹

逾万考生缺席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难道“一纸文凭”的观念开始被年轻人唾弃?

实际上,逾万考生缺席大马教育文凭并非新鲜事。追溯到2019年,26918名考生(占当年考生6.46%)缺席考试,2020年则有19211人(占当年考生4.79%)缺席。

在过后的这几年裡,每年都有逾万名考生缺席SPM考试。因此,万名考生临阵退缩直接弃考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缺席考生的比例实际上已经逐渐减少。

须探讨为何缺考

儘管如此,追根究底才能有效减少考生弃考的情况。教育总监阿兹曼说教育部会鉴定和分析考生缺席考试的原因,并採取干预措施,以确保问题获得解决。

无可否认,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辍学理由,但以前常见的家贫要当家而弃学的情况已不常见。目前,更多的原因反倒是在学生身上,而非环境使然。据沙巴教育局副总监弗芝雅的说法,沙巴考生缺考的原因多样化,包括结婚、工作或辍学,还有一些可能因生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参加考试。

由此可见,弃考的决定大多并不是一时的衝动,而是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和想法源自于个人,干预和影响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

正如考生若因结婚而弃考,那不就是童婚吗?为何这些少年少女会早婚甚至童婚呢?若是因工作而弃考,那这些考生是否投身于零工经济领域?为何他们会觉得现有工作比那一纸文凭更重要呢?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複杂变化。当然,教育系统本身也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一些发达国家,技职教育和普通教育同样受到重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的教育路径。然而,在大马,技职教育仍未完全摆脱“次等教育”的标籤,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临学业困难时,宁愿选择辍学打工。

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缺考的学生确实如家长教育行动组织(PAGE)主席拿汀诺阿兹玛所言,认为就算没有SPM文凭也能通过当网红走赚钱捷径,甚至认为当一名送餐员也可获得高收入。

加强重视教育观念

要减少考生缺席SPM考试的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探讨:为何部分学生会有忽视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之思维?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换言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系统的改进,也要审视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包括技职教育),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和多元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稳健。

 

我与波中的缘情

2024/06/1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国辉

波中与波小同庆创校110周年校庆,举办千人火炬游行活动,以传承及维护华教的发展,惦念先贤们以血泪付出与延续华教生命,见证世世代代师生辛勤耕耘,喜见丰收的成果,是令人鼓舞及激励人心的华教活动。

波小于1914年,由热爱华教的先贤在波德申拉玛路播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并把根留下后开枝散叶,再经历迁校海滨路旧街场,从日战到光复,最终在现址扎稳了根基及创办了波中。

我国在各城镇地区,类似波中波小,有海水河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而令人深感骄傲的,我国的华文教育,不论从华小至中学,都有一套完整的衔接系统。因此,我国华人的华文程度与学生素质是中港台以外最好的。

尤其华文数育、中文媒体、华人社团及华资企业,则是构成我国华小独中与华人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关键。

早期非常缺乏华文师资,尤其独中及华小。我父亲飘洋过海,从中国南来谋生,他纯粹受华文教育,热爱母语教育。因此50年代,波中董事会聘请他担任华文及历史科教师。我父亲当时就带着我住在波中的宿舍,他就开始在波中执教,而我则在波小开始了启蒙教育。

依稀记得我们住在波中一幢双层宿舍(现已拆除),还有许多住宿生与老师。每每放学后,傍晚时分晚饭后,一些住宿生见到我唯一的小孩童样子也蛮可爱的,常带着我过马路到对岸海边吹吹海风走走沙滩,看看夕阳冉冉下坠,染上了五颜六色的天空,感心旷神怡。

偶尔一些较爱闹的俏皮男生,会带我去逛街,去戏院看场恐怖刺激的鬼戏。在返回宿舍途中,他们就故意把我丢弃在半途,让我在后头紧追着,边喊边哭吓得手脚直发抖。他们才转身回来把我搂在怀里,让我又气又觉得好可怜。

我最感欣慰的,有一位爸爸班上的住宿生,却赠送一本华文辞典给我,让我爱不释手。但是,这一切缘情却是非常的短暂,一年后,我父亲受聘于高岛培德华小担任校长,在那儿撑校20余年,至其荣休。

退休后,他积级参与政党及华团事务。在我父亲担任森美兰华文报林协会会长之际,为了鼓励会员写作,便出版了《报林鸿爪》会员作品书籍,提供一个平台让会员们动动脑筋勤于写作。

多年后,当我担任该协会会长后,我走入校园,将此书籍内容扩展至中学,以容纳老中青作者的作品,尤其培养及鼓励中学生热爱华文写作。

因我与波中有那上述一丝缘情,两年来便选择了波中,收集该校华文写作比赛的优秀作品,获得张永庆校长的认同与支持。尤其获奖同学们初次喜见其作品及玉照纳入《报林鸿爪》书刊内,对华文写作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虽然途经波中波小,只是擦肩而过,但数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波中点点滴滴的缘情,情景似模糊却又历历在目,唯往事只能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