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573




东风


2016/05/06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叶晓崧


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从此,华校师资问题得以解决、独中人才不再外流……

可是一觉醒来,原来只是一场梦,一场似乎永远不会成真的梦,听到的,只是政治人物的甜言蜜语,不断叫你要忍耐,克服“技术上”的问题,一切就ok

何谓技术上的问题?别问,因为,你问了也不懂,说了你也不明白,总之,就是技术上的问题。这个字眼听久了,人民也不报太大的期望,近期,当官有的新的解释,那就是“只欠东风”。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表示,政府承认统考的问题,目前只欠东风;若这次砂州选举,华裔选票明显回流国阵,承认统考的筹码就会大大增加。

原来,承认统考是需要看华裔的支持率的,而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大前提,毕竟,教育不能用选票来衡量,此话也有要胁的成分。教育需回归教育,不能将统考当成谈判的筹码,否则,只会让人更为反感。

好了,是不是意味着一旦华裔选票没有回流,统考就承认无望?倒不如这样,政府先承认统考,想必更能让选票回流吧。

砂州首长阿德南早前声明,砂州政府承认统考的做法,有助于留住州内的统考人才,而中央政府不承认统考是愚蠢的做法。同属国阵体系下,一个承认,一个却迟迟只闻楼梯响,很讽刺。

副首相阿末扎希表示,是时候探讨承认统考,必需打开门户提供平等的协商机会。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人民要的,不是东风,而是等了数十年的诚意……

 

我国华文小学的困境


2016/05/08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谢诗坚


上个月在吉隆坡拉曼大学参加一项由华总主催的东南亚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与来自马六甲的督学刘荣禧同台演讲时,发现他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挑战”提出了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其一是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华小经常额满供不应求,而在一些旧城市及偏远的乡镇,华小的学生不断地减少。

例如目前有1292间的华文小学,但其中537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过150人,被称为微型华小,占了华小总数的42%

根据2014年的记录,其中有44所华小的学生少过20人;有些竟只有23名学生,甚至出现了没有新生源的困境。

因此他认为必须要严正看待华小学生人数两极化的问题越趋严重,如果没有做适当的调整和转型,这类的微型华小不仅不符合经济效应,而且学生的成绩也不见得好。

虽然一般上我们保持的观念是一间都不能少,但重点是这一大批微型的华小总有一天会更少生源,而且目前我们已看到竟有44间华小的学生不足20人,比起补习班的人数还不如。

由于华社有所坚持,政府也就不要做“臭人”,即使学生人数与教职员比例一样,也照办不误,当然这也是花纳税人的钱。

近些年来情况有恶化的现象(就是微型华小数目越来越多),因此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附近的华小并在一起,而生源极少的华小可以暂时不开,但获准保留学校的注册证。

虽然这样的建议被认为可行,但一般上面临窘境的华小都是优先搬迁到人口众多的地区。在这方面,这些年来也确实有些学校的董事会做到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还有不少华小在风雨飘摇中。

其二问题出在哪里呢?刘督学提出令人不得不关注的数据。他说国民小学(马来小学)在2000年是有学生2219252人;在14年后,也即是2014年时,学生人数企于2219941人,基本上只增加689人,但反倒说明国小生源没有流失。

至于淡米尔小学,在2000年时,有学生89175人,而在2014年时,增至93563人,也就是增加了4388人。

华小学生逐年减少

反之国内的华文小学就面对问题了。在2000年时,华小生共有623343人。2007年达致最高潮,有648252人;但到了2014年时,华小生共有571315人。换句话说,在14年内,华小生减少了52028人。这说明了在马来西亚进入华小的学生已逐年有所减少,而国小保持原状,淡小却有进展。人们所持的理由不外是华人减少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学生自然减少。此外也有人不得不归因于国小的华裔子弟也相对增加了。

还有一点是人们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越来越多(已逾一百间),影响了华小的招生。幸好因收费不低,也就不算是严重影响华小的生源。

其三,刘督学又补充另一个数据来说明从2008年到2013年的5年间,国小学生人数平均有200余万,但没有流失生;淡米尔小学则有113人流失;华小就是最严重的了,它平均每年流失1030人。如果以5年来统计,就有5151人流失了。

他们流失去哪里了?最多是辍学,极少数是出国或转入国小。这又告诉我们华小面对的危机比想象中还大,不仅牵涉到学校设备的简陋,校舍的年久失修,而且软件也不到位,更触及生源减少和学生流失的挑战。

如果说当今我国的华小生不及60万名,其中有近10万名是非华裔生,估计占华小生的15%左右。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预见进入华小的非华裔生会逐年增加,而华裔生的减少也就不可避免了。

整合微型华小

既然华小本身问题重重,负责华小的机构和组织就要花更大的精神来解决问题,光是做出调查研究,提供数据,只能唤起华社关注。若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外人也只能对相关华小望门兴叹。对此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要求政府在市区增建华小,就是少有听到如何将微型或特微型的华小进行整合。

有人说如果调整恰当的话,我国的华小不需要追求数目字,以数目来炫耀华社的热爱华校精神,反而可以脚踏实地、果敢地以大无畏的精神打破陈旧与传统的观念,将每间华小办得有声有色。有人因此说维持在八九百间至少B型以上的华小就能够应付华人的需求(这有待调查)。

就此我也在会上提出我的教育观点,我以韩江小学为例,在90年代,韩小学生突破1300名,因而董事会决定增建一座校舍,预计可收生至1600人左右。可是在1999年开幕的时候,韩小的学生人数被约束了,因为在韩小附近还有6间华小,如果大部分新生分派进韩小,附近的学校就缺少生源了。我们也作过统计,韩小每年报名的学生超过250名,一般只能被分派150名左右,不然邻近的华小怎么办?

我们也为此事找过教育局长商量,他说对不起,如果将韩小转成特大型的话,那附近的华小还能生存吗?

就这样,韩小的学生被限制在1千人之内,通常保持在89百名之间,被列为A型。

由此而引伸,华小的校舍的维修与改建是需要关注的,软件的普及更不在话下;再加上师资阵容的鼎盛及教学的认真,就一定会让华人另眼相看本国大型的华小。

即使在今天有人说华小功课实在多,孩子整天不是做功课,就是补习,童真也真的给书本压扁了,但我们还是觉得华小的校风和学习风气是挺好的。在没有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前,随意的改动或改变会让学生难以适从。举例来说,政府在2003年推出英文教数理是不错的。讵料在2012年后又再改回用国语教数理,也难怪我国学生参加国际的数学及科学比赛总是敬陪末座。

现在就应行动起来拯救微型华小的困境,否则就是太迟了。

 

教育旧思维框限新制度


2016-05-0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廖珮雯


现代家长忙于工作,大多数家庭为双薪家庭,父母亲都必须努力在外工作赚钱,组织家庭,帮补家用,才能应付日益通胀的生活费,对于子女的教育,除了送入政府教育体系,也过于依赖补习学院、补习中心和家庭补习老师的协助,让国内补习行业特别兴盛。

然而,自从教育部将小学课本内容改为较提倡思维激荡的课程后,虽然鼓励学生多思考,跳出框框看待问题、多元角度思索、活用所学知识等思维技能,但整体社会思维仍停留在旧框框,使教育部这项新政策,被旧思维所限制,无法培养具有思考能力的学生。

首先,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反映,学校考试的题目较灵活,学生必须特别转弯思考,才能想出答案。题目也要求学生在回答理解文章时,写出理解文内没有的答案,一切取决于学生平常是否多看书,课外知识是否丰富等能力,而非死背课本内容才能应付的考题。

题目灵活答案标准

但是,家长看到批阅回来的考卷发现,虽然题目灵活开放,却要求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可是,开放性题目必会让不同思考类型的学生,写出符合他们想像和能力的答案,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新学年的考试中成绩一落千丈。

这是在新思维的制度下,整体教育人员(包括教师)却被旧思维框限,造成即使新制度提倡脑力激荡,却激荡不出具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因为教授者和批改者仍抱持旧思维。

除了教育人员,许多家长也抱有荒谬的教育思维。由于新的教育制度采用新的考试模式,家长会要求补习老师给学生多做考试的新格式,让他们能在考试中考取好成绩。

他们会认为,新格式较为重要,更甚于教导学生基本且主要的知识内容,只要学生能掌握好“新格式”,远比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教导学生知识基础为好,因为考试成绩是任何老师和补习老师的KPI,在绩效制的思维下,考试成绩是唯一能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

实习学院如临大敌

或许,这同时也是家长“炫耀”自己孩子能力的标准。至于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否开心、有效果,那些不重要,因为这些内在素质并不会化成数目字,告诉你多高或多低。

笔者和一些补习学院的院长交谈,得知补习学院在考试前会如临大敌,补习老师们会异常紧张,因为要为学生做总复习,同时必须确保学生能在考试时考取好成绩,如果考试成绩不佳,学院和老师们必须向家长交代,向“客户”解释为何他们所付的补习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效果。

成绩不佳归咎老师

笔者暗忖,考试前最应该紧张的,其实是学生和家长,为何在现代社会,会变成补习学院和老师们呢?

学生和学习成绩是关系最密切的,而家长和学生也是关系密切的两者,家庭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比较有直接影响。为何在补习业兴盛的现代社会,补习学院和老师们,与学业成绩,两者间的关系反而被认知为最密切的关系呢?

究竟学业成绩差,是和学生的直接关系多些?还是老师们影响学业成绩多些?为何到最后家长总是把孩子的学业成绩差,矛头指向老师或补习老师呢?

 

补习当饭吃?

2016/05/08 中国报/中言



现代学生越来越沉重的书包压力,不外乎功课和考卷堆积如山,还有下课后接踵而来的补习班,把孩子们压得喘不过气,家长在学业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几乎已让孩子把补习当饭吃。

有需求就自然有供应,在这个追求有“A”万事足的功利化社会,自然造就了许多补习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学校教师,有商业头脑或毫无经验的人都冒出来分一杯羹,不仅开设补习班,也提供上门补习服务。

素质好坏参差

就在某个行业盛行时,往往就有害群之马为牟利而乘势捞一笔,因此不时就传出补习中心非法经营、补习老师素质不达标,甚至补习老师性侵学生等新闻。

例如去年12月,一名17岁华裔少女去年就声称,3年前在补习中心内遭一名25岁补习老师反锁在补习中心性侵和非礼,之后更三番四次被当成泄欲的性奴,让国内补习中心的安全亮红灯。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透露,该部将在今年立法管制补习中心运作,相信届时也将阐明补习老师执教资格、补习中心聘请程序和准证编号等,以因应现代社会所需。

快乐吸收知识

配合发展趋势,教育部也应拟出完善和明确条规,避免引起混淆或争议之余,同时保障业者在良心执教的利益,并让家长安心把孩子送到补习中心,最重要是确保莘莘学子在学习路上,毫无后顾之忧。

换个角度想,家长或需省思把孩子送往补习班的必要,即如何平衡孩子在校内和补习班的学习进度。

但若别无选择,家长则应慎选判断合格补习班,确保孩子跟上课业脚步的同时,孩子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安全、快乐地吸收知识,才是至高关键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