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577




统考文凭“只差一哩路”?



———母语教育权利陷政治角力


2016-05-1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德荣



时下最红火的话题,离不开砂州大选的“南风效应”,期间副首相阿末扎希东渡犀鸟乡助选时,顿时吸引众人的视线转向政府何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个牵动民族教育敏感神经线的尖锐课题。


同时,教育部副部长大人张盛闻的“只欠东风论”、“只差一哩路论”,重新燃起华社与华教界对独中统考文凭摆脱“妾身未明”,被排斥在主流教育外的“弃婴”地位,开始憧憬由林晃升时代起坚持了41年的独中统考,如今终于苦尽甘来,华社怎不纷纷竖起拇指大声赞好,歌颂尊重民意的英明政府?


但是,以目前的“气候形势”来预测华教命运,为华教的命数“占卜”和健康“把脉”,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岂止是那么的一句尚欠“东风”和剩下“最后一哩路”说得那么轻松自在?


拖宕多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与否,本质而言不符合教育部1996年教育法令条文,不相容于国家公共考试系统,是执政者以学术以外的角度和戴上“有色眼镜”来衡量独中统考价值的结果。


最怕被冷水泼醒


官字两个口,最怕是华社堆砌已久的期待,被一盘冷水泼醒,一切打回原形。


很不幸的,适逢国州议会选举期间,独中统考被耍嘴皮政客施行政治绑桩,在消费、利用、工具化和私有化独中统考,政客拉票站台,常把“协助争取承认统考”挂在嘴边,只要支持国阵,华裔选票回流,就会大大增加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筹码,结果呢?———进行式的漫长等待。


政府不必等到华裔选票回流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抑或纳闷华裔心里到底要什么,只要政府勇敢大方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华裔选票自然回流,政府的英明必名留史册,声名远播至大中华地区。


笔者于2005年阅读6月份台湾《光华》杂志,事隔11年,心中的澎湃油然而生,封面标题《生根:大马华教传奇》,该杂志〈编者的话〉引用一首马华诗人小曼的诗《等风的根》:身在土中/是等风的根族/祖先/是年轮圈着/重重伤痕的/断木/已化为护根的土/土的脉搏/摇撼根的血管/以一句祖的叮咛/—别自轻呀/


短短的一首诗,道尽了先辈离乡背井,到陌生的境地安家落户,依然守护着母语的根。


在民族教育与主流教育之间,一方为民办教育体系,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办学的一分一毫全赖华社出钱出力做后盾,各独中的运作指南由董总独中工委会发号施令,各州董联会协调各独中去执行;另一方为政府的官办主流教育体系,美轮美奂的校园,宏伟的现代化校舍,办学经费全由政府一手包办,只要教育部白纸黑字一声令下,由各州教育局“接旨”,再交由各县教育局奉命行事。


解决问题胥视诚意


事至今日,教育部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一事目前还在商议中,然而解决问题胥视双方的诚意与意愿,依笔者推论,董总代表与政府磋商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提出建议或反建议,另一方是否迁就?如果政府开出承认独中统考的条件,董总领导人会同意吗?如果不同意,再协商进展一拖再拖;如果同意,球在教育部脚下,独中课程编委会如何拿捏史地科更符合国情,独中生本身是否接受已有报考统考国文科的同时再报考SPM国文?


华社的母语教育权利和官方政治的角力战,是一场投入全副心力的终极对决,主张多元化与单元化的论战,一方以母语为民族的根、民族尊严据理力争,另一方以一个语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做为团结各族各民的最后目标。


在这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董总领导人须展现非凡的毅力,出色的社交手腕应对官方模棱两可的说辞,在拔河式的拉锯战中迫使官方松绑不利华教发展的各种捆绑,把阻碍华教发展的高墙推倒,才有望把华教运动带往另一层次的新高度!





私立学校將成为家长的首选



2016-05-17  光明日报/评论




迈入5月,各独中开始张罗招生工作,这种现象越来越提早,也看出家长对独中的迫切需求,致使一些独中出现学额爆满的现象。


近年来和私立宗教学校有所来往,偶尔瀏览该校网页,发现他们早在5月初就开始招生,看来也和独中的招生情况一样,凡事都要趁早准备,以应付家长的需求。


华社对马来民间的私立宗教中学几乎一无所知,也不知原来私立宗教学校和独中都须自力更生以存活下去。这支民间教育系统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伊斯兰特殊教育等,学生有四万多名。根据所知,吉打州南部今年初还增建了一所私立宗教中学,全国共有46所,是一支不容小覷的民间教育系统。


我们常听人说,国民中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家长都不敢把孩子送去就读,这种情况確实是存在的。上自国家教育政策的反覆变化,下至校风不振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各族家长。


於是乎,华社中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进独中,独中严谨的校风,让家长非常安心。在马来社会中,也有很多家长对国民中学没有信心,寧可自掏腰包把孩子送进私立宗教中学就读,让孩子在严谨的伊斯兰教育熏陶下成人成材。印裔社会没有淡米尔中学,也没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民办学校,因此,经济能力强的家庭,就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


应互相吸纳对方办学优点


在各源流私立学校当中,独中和私立宗教中学是最为特殊的,这两支具有文化特色的民间教育系统,最有机会成为各族家长的首选学校。因此,如何促使两支民间教育系统进行跨族交融,是一个值得开拓的跨族群教育领域。


前阵子为这两个民间教育的交融写了一份建议书,结尾处提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两支民间教育系统的交流平台,上自董事部成员和教职员,下至家长和学生,都有机会互相认识,进而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以创造一个温馨的民族交融氛围。


2.壮大公民社会力量,號召加入跨族群交融的工作行列,对於促进我国民间各族群之间的谅解和交融,必定能够產生更大的教育影响力。


3.促进各民族之间瞭解和谅解,把跨族群交融纳入办学理念中,这与独中一直以来所强调的捍卫华教、立足国土和放眼世界的办学宗旨是吻合的。


4.互相观摩和学习对方学校的办学优点,克服国民中学各族杂处而不交融的弊病,建立跨族群交融的教育口碑,促使两支民间教育系统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秀办学理念,必定崛起成为各自族群的首选学校。((光明日报/评论)





承认统考只剩“一里路”?



2016-05-1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 文:陈仁杰 



大马华社有三宝,华团、华教、华文报。所谓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华教一直以来都是三宝的核心,备受华社关注,其中承认独中统考,向来都是大马华社心中的一块大石。


政府一再以独中课程纲要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为由,坚决拒绝承认统考,本地国立大学也因此把独中生拒之门外,迫使独中生必须离乡背井到国外大学或进入费用高昂的本地私立大学,以一圆升学之梦。


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卡马拉纳登甚至把承认统考课题与国家利益及主权掛鉤,在华社中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强烈反弹。


近年来,独中统考课题已经沦为政客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政客往往藉著统考课题攻击敌对阵营,而非真心诚意制定一套方案解决问题。


每每到了大选前夕,承认统考声音就会此起彼落,让华社燃起希望;大选后就会自动销声匿跡,让华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


砂州首长阿德南破天荒宣布承认统考文凭,准许独中生进入砂拉越大学深造,批准统考生进入砂州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给生於斯长於斯的独中生机会为州公共领域贡献一份力量,让砂州华社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也让阿德南备受砂州子民爱戴。因此,在全民首长阿德南领军下,不仅国阵在州选中大胜,也让华裔选票回流,成功从行动党手中夺回5席华人区议席。


砂州州选后,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表示,全面承认统考的“东风”已经到来,目前政治气氛良好,通过与董总及高教部的协商,承认统考的技术层面也已经处理完毕。因此,承认统考只剩最后一里路。


然而,经过多次不曾兑现的诺言,华社对此事还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希望这一次的承诺不再是“狼来了”;不再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也不再只是大选前政府习惯性“派糖果”的伎俩。(星洲日报大柔佛柔佛透视文:陈仁杰)





当教育只剩下体罚



2016/05/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艾虔



不时有体罚纠纷闹上新闻,地点几乎都是华小或补习班。倘若学生受伤严重,该道歉该赔偿虽然免不了,但该事例并未深入探讨,若不体罚,师长是否有其他管教方式,以便社会大众在经历此一遗憾的事例后,有所学习成长。


舆论焦点常常在于如何适度体罚,言下之意是,若不体罚,老师、家长怎么教小孩?学生、孩子犯错,大马人认可的处理方式便是体罚,否则“教不严,师之惰”、溺爱等等的大帽子便被扣上头顶。


体罚确实是教育的一部分,惟不该是主要或唯一的方式。若许多人仍一再强调“棒头底下出孝子”,感叹如今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恐怕只是见树不见林,却未面对教育现场发生的困境。也许,我们必须体认,体罚之外,尚有许多其他的教育方式,有待大家学习,尤其,该学习的不只是老师、家长,而是全体社会。


学生犯错,重点是如何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且心服口服,倘若只着重在“适当体罚”,那么,往后老师由棍子、教鞭出任即可,无须大费周章培育师资。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源通常掌握在家长手里,于是子女必须顺从长辈。如今信息发达,孩子、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有时甚至超过大人,若长辈依然坚持以威权方式对待新生代,有时便会发生憾事。


教育不只是体罚


人人都说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然而,为了这个“百年大计”,政府和民间投入的资源是否充足?部分华小一班动辄四五十个学生,即使导师能力超强,难免有疏忽或情绪不佳之际,与其责怪教师没有爱心,不如增班或增加行政人员,减少老师负担。另,以背诵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是否依旧适合不可知的未来?社会是否该协助教师团体,提供研习、讨论的机制,让老师切磋带班、教学的技巧等等。大马教育有太多该进步之处,不该只谈体罚。





还老师自由天空


2016/05/1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高蔷


在这个年代,老师并不好当──这是做老师的朋友发出的由衷感慨。


工作繁重、学生顽劣、家长干预,形成重重压力,让老师的工作往往变得吃力不讨好。


有责任感的老师,其实都想把学生教好,但是外来因素往往令到老师的工作并不顺畅。


尤其是家长对教学工作的过分干预,不时令到老师有种莫名的颓丧感。


笔者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也做过临教,为时两年,辞职的理由纯粹是因为有更好的工作选择,而不是因为教书工作做得不愉快,而且情况恰恰相反,离职时对执教鞭还真是依依不舍呢!


当时,家长对教学工作的干预非常少,除非情况很特殊,所以老师可以比较“自由”的赏罚学生。家长对于老师体罚学生的包容度也比较大,投诉不多,但是今时可不同往日。


为人师表的友人说,如今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当宝贝,家长教育程度高,不认同老师教育方式的大有人在,动辄就投诉,老师单单要应付这种家长,烦都烦死了,哪还能集中精神教书?


学生有父母这个大靠山撑腰,更是有恃无恐,老师还能强求什么?所以不少老师宁愿忍气吞声,把工作做好就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教育沦落到这种境地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老师担心被投诉,只好以较消极的态度工作,最后损失的肯定是学生。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相的配合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完美,所以两者应该多沟通,家长固然不要动辄就投诉,要懂得体谅,而老师在处罚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依据教育指南行事,免得引起误会或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