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265

华社与优男质女的教师

2021/07/05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外界或许对老师这行业标奇立异,其实能当上老师并非容易,也必须具备优秀条件才行。老师是各行各业人才的导师,这也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毕业之后,无论你成为多么优秀的英才,我们都需铭记过去我们都是由不辞劳苦的老师谆谆善诱下,才有今天的我们。

华小闹师荒,起源于我们华裔子弟缺乏有关申请加入师范课程的相关资讯及正面鼓励。无可否认,华团、乡团和姓氏团等每年都颁发奖励金予优秀成绩的会员子女。这奖励是美好的推动力,但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下,希望可以考虑调整奖励金额。我们表扬优秀成绩之际,更应该鼓励华裔子弟投入教育界,当上教师。

例如上中学后选读中文系的学生,加入师范就读的华裔老师,选华文科为主修的老师等都应给予奖励,以便推动更好的方式,鼓励华裔子弟当老师。当教育界办宴席等活动时也可以奖励教学10年、20年或以上的老师,为推动表扬教育者活动之一。

各州董联会是主要桥梁,把各区华小缺少的老师数据呈上给于当地华团们商量,以最直接奖励法来推动更多的华裔子弟当老师的信息,以缓解师荒问题。我们如解决了华小师荒,我们的华裔教师能到国小,淡小执教,其实也是一个好方向。如友族生在华裔老师教导获益同时,或许也是更好更直接的方式,传达我族的热爱及和谐友善待人等优良品格,打破不应该存在的种族矛盾问题。

所以这环节,董联会和各华团等应多交流。华小老师其实比很多其他行业的薪金更为丰厚,休息日也多,福利更是比起私人界优厚。当老师虽辛苦,但相对性的待遇及福利,也算是绝对优势。

我国的教育部在全马设有27所师范学院,培训政府学校的师资,课程种类PISMP分为华小(SJKC),国小(SK),淡小(SJKT)。倘若你计划成为华小老师,高中毕业后可以申请PlSMP的华小组(SJKC)课程。俢习课程为兩价段,即先俢读及通过为期一年的预科课程,再修为期4年的学士课程。

申请者需是20岁以下的大马公民,SPM需有5科特优,国文,英文及历史需考獲C或以上。华小华文组申请者必须在SPM考获华文特优成绩,当中如有符合者不被录取,可向大马华校教师总会寻求协助申诉。一旦录取者,是无需付学费的,而每个月将领取固定津贴,前提需与教育局签约。完成4年学士阶段课程后,学员再通过教育服务务员会的面试,就將成为正式老师,并拥有DG41的公务员资格。

这时,教育局将把这些正式老师调派到指定的政府小学执教,违约者需依据合约数额赔偿。老师们同时也可享有医药福利,低息房贷和车贷等公务员福利。另外,符合资格老师也可申请奖学金进修,包括硕士和博士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当老师的优势的确比很多行业来的好,只是一项可能是让申请者隐忧的问题,是毕业后被调派去外州去执教。

我认为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有机会去看看世界,体验人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很多之前有过此项顾虑的老师,过后也定居甚至在那曾经不习惯及抗拒之地开枝散叶,组织幸福的家庭。所以如本来有意当老师,但又担心去陌生之地的你,现在可以绝对排除这困扰,勇敢地向当老师之路出发。我们华团,华裔组织们更用于最真诚的心意极速地大力推动华裔当老师这计划。

除此之外,华小发展与软硬体资源上的协助更需靠华社,华团及组织等一路的支持和维护,因为华人文化,华裔慈善组织,传统根源等都是与华小教育息息相关的。

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当华文教育遇上变质或不公问题时,更应连成一体,寻求方案处理。所以在于华小有关的课题上,我认为无论是什么组织,只需是华裔,我们就需负起相关对华小守护及发展的责任,让华小教育变得更強大,未来才有更好的机会寻求更公平的请愿。

 

不要牺牲B40学生

2021/07/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叶静薇

2020年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和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考试成绩都已出炉,SPM全国平均积分是近5年来最佳,而STPM的总平均积分稍有上扬。相对于成绩,高级教育部长莫哈末拉兹在电视台访谈节目中所说的话更令我印象深刻。他说,2021年的考生所面对的挑战将比2020年考生更为严峻,因为他们上课的时间更少,教育部将确保2021年考生的问题获得优先关注,以便顺利赴考。

教育部如何确保考生的问题获得优先关注?教长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是否所有来自B40家庭的2021年考生都已经获得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居家上网课?如果教育部无法回答“是”,那又谈什么确保考生的问题优先获得关注。假如连最基本的上课器材都没有,考生还可以如何学习?

除了考生,其他来自B40的学生是否获得、何时能够获得笔电或平板电脑也是个关键。学生目前居家上网课,此刻疫情仍旧严峻,何时能返校上课仍是未知数。就算能够返校上课,随时也可能因为疫情的变化退回国家复苏计划第一阶段,再度居家上课。电子器材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国内许多来自B40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电子器材而没能居家上网课,有的一家有好几个孩子,以致必须轮流使用电子器材,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每天准时上网课。许多人连吃饭都成问题,遑论找钱为孩子提供电子器材上网课。政府当初允诺的15万台笔电或平板电脑迟迟不能兑现,平白耗损了贫困学生的学习时间。

学习路上一旦落后了,要奋起直追就会面对更大的荆棘。孩子若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导致学习热忱被浇熄,更可能造成往后辍学,等同扼杀了一个孩童的未来。一些学生发现同学没有电子器材而向家长求助,盼能给予同学协助。孩子尚且能为同学伸出援手,为何却没能触动高官的心弦,加速派发承诺中的电子器材?

教育是改变低收入群体的途径,但教育部却没成为他们的助力。

财长赛夫鲁去年11月就承诺将耗资1亿5000万令吉派发15万台手提电脑,1月份时指2月份将展开赠送计划。可是,教长在6月初时指已经派发1万台,6月份会再发放4290台,其余96823台则最迟会在9月尾发放。为何15万台的电脑需要耗时9个月才能派完?他没说。为什么教育部漠视贫困学生久久不获手提电脑,无法居家上网课?他也没解释。教育部有没有其他折衷方法协助没有电子器材上课的学生?他没提。

教总在619日的大会上呼吁政府马上向B40家庭的学生发放手提电脑,这是必须优先处理的事,不应再拖。教育部没有回应。现在已经7月份了,当时提及的4290台手提电脑都分发了吗,是不是再多4万多名学生能够如常上网课了?我们至今不敢确定。我们不明白,已经承诺并已有拨款,为何要一拖再拖,三催四请。究竟是13家负责赠送计划的政府相关投资公司和政府相关公司的低效率所致,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疫情导致经济市场越来越糟,人民饿坏了而升白旗求助,难道教育部也要让莘莘学子竖白旗求助吗?

 

掌校随笔

2021/07/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蔡景宗校长

学校其实就是人与人的活动场所,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关键。

道家讲究阴阳平衡,笔者认为校长在学校经营方面,也离不开阴阳平衡之道。身为一校之长,上需要应对校董、家长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下需要应对主任、教职员与学生,上下之间的平衡就需要校长如何运用智慧去整合,带领学校闯出一条道路。校董、校内行政、老师与学生,虽然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不一,但背后也有一定的生克关系,其中一个角色过于强与弱,都是会导致“阴阳失调”,不利于学校的成长。

如何维护校内的阴阳平衡?“沟通”就是必然的关键。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会随着成长环境与种种的外在因素,将我们塑造成性格、思维或者各种习惯皆不相同。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一样的想法,但是可以去异求同,利用最终目标作为团结大家的基础条件。基本上校董与教职员们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将学校办好或是学生教好,但基于各自的立场与考虑点不一,只要能够坦诚地沟通,寻求办法将问题解决,董教师生必然能够凝聚成为一股强而有力的能量将校务推至另一个高峰。

个人认为,身为校长或是管理者除了能够知人善任之余,也应该拥有能容百川的胸怀,不嫉妒拥有才华的下属。《庄子·内篇》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再厉害的人,也有筋疲力尽之时,更何况身为凡夫的我们,不可能十八般武艺皆通,让每一位的教职员都能尽情的发挥所长,校务的推展才能事半功倍。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校长虽为一校之长,但也不可能做到十项全能。我们必须信任团队,相信与我们一起努力的伙伴,将“执行”的工作交给相关的伙伴自由发挥处理,而校长可以采用“弱势管理”模式,跟进事件的“结果”即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我们对于伙伴的最基的信任。

管理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要常常深入群众,和大众建立共同目标,并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与立场互换。经云“非己所安,不加于物”,管理者要以同理心去要求下属办事,并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大乘佛教有“以众为我”的菩萨精神、密乘佛教有“自他交换”的概念,管理者把老师照顾好了,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的去照顾学生,何愁校风不正?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有太多的管道将信息传达给外界,各校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学校可以透过包装进行宣传,但是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让听闻和眼见为实合一,社会各界才会对学校更有信心。这个时候,学校必须有强大的教师团队,将基础做好,把成绩带给大家。

笔者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个团队可以走得很远。学校的“业绩”不外乎就是表现在学生的纪律、学业与联课活动。历史上“安内后得天下”的实例实在不少,因此照顾好教职员团队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李白和杜甫是什么诗人

2021/07/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这阵子,想在充塞政治时事的本地报章言路版,写点不一样的东西。这意念,反而是从日本报章那里得到的灵感。不管是“和魂汉才”,还是包含了“汉才”的“新和魂”(和魂洋才),传统汉学向来是日本文化界所重视的。日本中小学有读唐诗,唐诗之中又特爱白居易的作品(不懂为什么,可以做研究)。而报章专栏也常有书写三国故事和中国历史文化人物的“通俗”版文章。

倒是大马华社,每天就是骂骂骂,不然就是配合“中华大外宣”讲不懂是谁的效忠对象的“政治正确”。自己拥抱的“文化”却常是“人云亦云”的表象而已。你的才,你的魂,在哪儿?

要讲“中国”呀!说说文学史,谈谈唐诗吧!过去有人说,唐诗是因为唐代科举进士科考试中,必考诗赋而促成的。然而就历史事实来看,唐初科举并没有这个规定(考诗赋是公元679年武则天差不多把权以后的事),而进士科举入仕在唐代不仅不是唯一的出路,人数也并不很多。简言之,如同《剑桥中国文学史》所指出的“科举考试中对诗歌的要求常常被认为对八世纪诗歌的繁荣起了重要的刺激作用。(但)两者的关系其实是比较间接。”

况且,历代科举高中的,在考试时也没出几首像样传世的佳作吧!唐诗流传的,反倒多是官场失意者或官场权力核心以外者写出来的佳作。

而李白更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剑桥中国文学史》这样写他:“李白不只是一个外省人。很多学者怀疑他的祖先至少有部分非汉族血统。他在四川乡间长大,虽然曾在诗里自称少年时代很强横,但他显然是个如饥似渴的读者。他十分博学,却未受过修辞训练;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任何形式训练和控制的痕迹……对李白而言,这是一种自由,使他得以用前所末有的方式写作。李白具有戏剧性的天赋;他创造出一个怪人、饮者和道家弟子的自我形象,并通过诗歌宣传推销这一形象。”“他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恐怕既没有人会建议他参加考试,他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成功。但是在8世纪40年代,诗歌才能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得赏识。”

书读至此,灵光一闪,很多人以为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人才会进中文系。但你看马华文坛里

写的比较有“特色”的,中文系出身的占多少比例?对我来说,文学创作很多时候主要(至少七分)还是靠天赋。至于读中文系,就文学方面或许更多的时候是在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并把他“昇华版”的审美观和文学认知的价值与更多人分享,让这社会多一点人文气息。考试时,可以考“文学知识”,进而出申论题。至于创作呀,如真要用“考”的,很多时候就是“考”给老师“评分”的啦!

再来,李白和杜甫是什么诗人?以前我们都不假思索的背记标准答案,写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写实)主义诗人。但谁跟你讲,一定就是这个简单答案?你要讲这个,就先去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吧!资讯化时代,谷歌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几秒钟就出来了。但要认真看,用心比对。你会发现李杜诗歌有些地方符合这些“主义”元素,但更多的意涵和情境脉络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同理,什么是民主精神,什么是言论自由,先搞清楚其定义和基本原则,才来谈问题啦!这年头,资讯爆炸,却也不思考,自以为是(实则无知,人云亦云)的人太多了。

可喜的是,2020年新版独中初中一华文课本选录杜甫的〈春夜喜雨〉。在作者简介一栏,不再套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这些字眼。新版课本是这样写的:“杜甫,字子美,唐朝诗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贫穷和漂泊中度过,所写诗歌内容多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流露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这样的新版“简介”,才是贴近李杜,也让学生有更开放的空间接触李杜。应给新版独中华文课本编委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