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筹款的意义
2024/06/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独中筹款(我不是说其他学校或组织就没有筹款),学生的募捐很多时候都不会是整体数额的大宗。在大笔的筹款上,一直以来这重担主要还是落在董事身上。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有他们的人脉和“本事”。酸民要酸人,还请翻翻一部又一部的华教史。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筹款事呢?只能说这只是一种参与感,这种参与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传统。但传统之优良抑或异化了,就在于其前提应该是学生内化的动力和自觉,而非过于势利眼的催促。这个“度”的拿捏,校方要有所意识。要加油,应该是向全体董事和师生加油,而不应该仅是跟“包尾”的班级学生喊加油。
这些都是独中生群很平凡的故事,共同的记忆,也是我们后来踏入职场很重要(很多人没有)的宝贵“资产”。当然你去筹款,也要知道此次筹款的意义。反过来,你不想去筹款,不就冷处理啰!
但我也想说的是,那些肯自动自发,发自内心的热忱筹款,敢敢面对世态炎凉的学生,这些筹款经历会是他们毕生难忘,也将会在日后受用无穷。惟要懂得保护自己,不好单独行事。然而也不要以为让学生出外筹款,现在比较危险,以前就安全。40年前我们为学校筹款进新村,前方一排狗看着我们,我们也只能静静地站着看着狗(其实我是吓坏了,还好有经验胆子大的同学安抚着)。幸好狗群无趣,先散。
筹款过程中,我们有给人唱衰,委屈都吞下了。当然也遇到很多感动人的事,默默告诉自己,将来长大有点能力了,有年轻学子来筹款,记得要支持,多鼓励他们一下。
今日之华教,有其精神传统和传承。若从新式学堂的创办来看,那是打破僵化科举制和保守私塾,承续清末国家兴亡、民族振兴教育改革的产物。这种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在五四运动前后迸出火花,新时代的“进步”学生本当关心时事,参与社会的改革召唤。当时的新马华校,很多的校长、老师和知识分子都在“鼓动”学生,很多学生也很自觉自发投入时代的改革运动浪潮之中。不只是对中国政事的关怀,很多华校生参与反殖反帝运动,好些校长和老师被英殖民政府驱逐出境。到了抗战(抗日)筹赈时期,华校生更是常在大节日前一天在课室折纸花,在公假或纪念日的那一天老师带着学生沿街筹款义卖纸花,为反法西斯贡献一份力量,也展现他们的自觉。别以为那个时候就很安全,地痞流氓多得很,而英殖民政府也在严密监视着。
不管有钱没钱的,华校生要读书,同时也很草根接地气,与时代相呼应。战后从“侨”到“桥”,南洋大学的创办更是掀起新马华社群策群力,从富商到小贩工人各地草根的筹款运动,其筹款模式更是形成今天华校筹款运动的典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款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那个意义,并积极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一个仁翁认捐五百万,我们谢谢您;但500万人一人捐出一块钱,那个意义更是大不同。那是群众的力量,象征华教之草根认同。
不排除间中有筹款账目不明之举。若有证据或疑点,就提出质疑,当年的马华书写也从不缺席。你矛头对准那些有问题的害群之马就是了,何必是也骂,不是也骂?当不问原由地说学生专心读书就好,不用去筹款,把华教原有可贵精神给一刀切断,华社竟也无所谓、无动于衷时,只能说华教近亡矣!这不仅仅是“时代不同”了,错更不在去与不去筹款的学生,或许还得叩问,那些把华教金字招牌给砸烂了的当今华教最高领导层,怎么离地到把华教草根的支持力量都给断根了,搞得华教意识如此涣散。
话说回来,学生为校筹款,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老师辛苦了,家长辛苦了,因师长和家长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督导。很多时候更大的压力是在家长和老师。当年我和同学出外筹款,母亲也很是担心。还好那时我们有亲戚、同学家长有人脉,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着我们(你以为当年要进新村这样容易呀?)。
最后,只想说,学生为校筹款,我的爸爸,我和我的兄妹,到我的女儿都经历过。这些都是独中生群很平凡的故事,共同的记忆,也是我们后来踏入职场很重要(很多人没有)的宝贵“资产”。当然你去筹款,也要知道此次筹款的意义。
反过来,你不想去筹款,不就冷处理啰!这种事我也干过,尤其当我不认同此次的筹款行举时,也没多少人能阻你或逼你什么。
独中校园管理的挑战
2024/06/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吴维城
独中教育必须呼应时代的需求,乃至引领社会的变革,在董总的带领下,《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应运而生。
遵循独中教育蓝图,我校在学校整体的方向,以学生六育平衡发展(德、智、体、群、美、劳)为主来培养学生。
同时推出MPLS计划。MPLS,也就是德育(Moral)、专业(Professional)、语言(Languages
)、科技
(STEAM),以此来帮助学校、学生来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
M,德育是整个计划的重中之重。本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而德育做好了,往后的P、L、S就能顺利开展。
本校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德行。
除了初一的弟子规课以外,初二至高三都有中华文化课,藉由经典典籍的熏陶,让学生在待人处事能更加圆满。
另外更加设立“学贵力行”制度,让学生在家里忙帮家务,敬老慈幼。
联课活动方面也大量安排社区服务,让学生学习关爱社会,与社会接轨。
有了德行,再来就是专业性。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导,源自于教师的专业、教练的专业、设备的专业。这让学校能以每个学生的特性,给予多元性的指导。
每年1千培训经费
校方规定每年为每位教师支出1000令吉作为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进修,多参与与教改相关的课程。在外受到培训的教师,或者自身在某方面有杰出才能的教师,是会被安排担任校内其他教师的讲师。
校方也为新手教师安排导师制,由资深教师指导教学上的事务。同时推行共同备课计划,以及资源共享计划,确保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相等。
最后每年都会有教师评估制度,以确保教师在教学上都有所提升。
在挑战方面,独中教师目前仍然面临一个困境:他们的薪酬和福利与所承担的工作量并不相称。
本校的目标是使教师的薪金和福利达到与专业人士相等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从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然而,独中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往往存在困难,因为独中教育体系分配给教师薪资上的资金不足。这又引人深思另一个问题。
提高学费为收支平衡
这个问题是:独中教育是否必须保持超低学费?提高学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收支平衡。
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让他们能够安心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同时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教育事业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能够在专注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此外,如果学校的收支能够仅通过学费实现平衡,那么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同时,学校的设施也能得到加强,从而推动学校的持续进步。
你被华教道德绑架了吗?
2024/06/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金祥
不知天命的市井之徒,沉迷武侠世界,畅游复仇者宇宙。兴之所至,拔笔为剑,快意江湖。
独中为建校基金筹款司空见惯,但一个“加油榜”让舆论闹翻天,本来针对校方“激励手法”的争议,迅速扩大到对独中办学的批判。
有评论人以“恋屋癖”来挖苦华教对硬体建设的迷恋,亦有“办学专家”指导独中应设法搞“永续经营”,以为独中都能像美国名牌大学那样,轻易获取大企业的亿元赞助;更有许多网民对独中一知半解,就发挥毒舌功大放厥词,在网上留下自己无知的证据:
• 独中董事都很富裕,为何为难家长和学生?
• 学校把学生当摇钱树,“A钱”来让董事坐在冷气房享福
• 他们最厉害利用华教骑劫学生与家长,吃遍华人社会大众的钱
• 学生可能被学校利用成绩绑架,被迫出外募款
• 先贤为华教牺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华教如今成了道德绑架的工具
不少网民连独中和国际私立学校也分不清,就“识少少扮代表”,发表一堆“骑劫、绑架、霸凌、利用、搜刮”等歪论,除了抹黑和污蔑,不知有何用意?
另有部分喝华教奶水长大的年轻人,不知母语教育的筚路蓝缕,以为现今的光风霁月,就是华教理所当然的样子,质问为何还要像过去那样发动群众?更有甚者,认为如今有诸多私校作为更佳选择,华教早已无足轻重……
我细读了好几篇新闻报道和时评,包括参与筹款和义卖活动的老师及家长的现身说法,不难察觉,那些“局中人”,不论是努力付出的老师、家长或学生,绝大多数都对筹款运动持正面评价。
然而,过多的负面留言与恶意批评,不由引人深思——华教在华社的地位,从过去的一呼百应,到今天因为一则新闻报道,就惹来铺天盖地的谩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民办教育机构,独中办学对所有人开放,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宗教种族。由于缺乏政府的固定拨款,全国独中长年陷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学校董事单是为了应付日常经费,包括水电、维修、教职员薪金等,就捉襟见肘,不时还须自掏腰包。表面上是个堂堂的“校董”,实际上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无知网民将独中与私立学校一概而论,却不知倘若独中学费也效仿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学校,每月学费就不会只是那几百元。如果一年学费数以万计,民办中学变成贵族学校,则严重违背先贤创办华校的宗旨,今人岂不成了罪人?
提升软硬体设备
办学须与时并进,不能原地踏步,许多独中都抱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为老师带来更合理的待遇,而不断设法筹钱提升软硬体设备。
包括循人在内的雪隆八大独中,无一不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校园空间有限的难题;体育与教学设备不足,每班人数超过50人是常态。为了能容纳更多学子,为了“一个不能少”,学校建筑向上发展成了唯一选择。
时评人以“当年破旧的私塾,得以教出满室书香”来讽刺华校在硬体建设的追求,其实就是“站著说话不腰疼”——难道华校生就只配挤在破烂课室,在大热天下汗流浃背朗朗读书,才符合“华教”的形象?才对得起广大华社的一分一毫?
要知道,华校百年来得以在风雨中迈步前行,既没有私校的高昂学费,亦缺乏政府的常年资助,却能提供不输国民学校的学习环境,靠的都是社会贤达、市井小民的捐助,以及董家教的良善管理。许多学校礼堂或大楼,都刻有捐赠者的大名,就是华人饮水思源的表现。
外人只看到硬体的建设,却未必看到独中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的努力不懈,即使受到种种限制,却成功开辟更广的出路,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高等学府的认可。
莫忘了,独中面对的,不仅是来自优秀华中的竞争,还有环境优雅、教学设施高大上的国际学校。有些华裔家长,就是夹在“独中教学优良但校园拥挤破旧”,与“国际学校学费昂贵但环境诱人”之间,难以取舍。
经费困境
独中的经费困境是个现实问题,随著学校的发展与各类开销水涨船高,就算以义卖会、万人宴、演唱会等,变著法门来筹募,也只能应付一时。
校方对班级筹款的“激励手法”固然有争议,但也不至需要连篇报道,制造话题让全网公审。如果谁能为独中筹措经费,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相信全国校董无一不感激零涕。
事实上,那些默默积极参与义卖或筹款的家长学生,努力为学校作出贡献,都深知汗水背后的重大意义。反而那些骂声最响的,往往来自不出钱也不出力、或者捐了几块钱就自以为了不起的网民。
倘若只会躲在键盘背后,发表一些无谓的言论,甚至是谩骂、污蔑、羞辱,那只能显示阁下是华教的失败产品——吃了华教奶水,却对华教泼脏水。
至于那些口口声声指责华教道德绑架的,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到底为华教做了什么伟大贡献,值得人家绑架你?就算是道德绑架,也首先要找到你的道德啊,是不是?
再说,以“关心华教”为名,在网上大肆批判的,难道就不是道德绑架?
何必再议对学校捐与不捐或如何捐
2024/06/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舒庆祥
马来西亚华教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实因其背后有著能身体力行强大民意在支撑。他们热爱华教,说到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演译了一场波灛壮阔华教斗争史,这在新山表现的尤其特出。
今天,新山拥有一个厦门集美学村之外海外最大的一个宽柔学村,绝非偶然或天掉下来的,这全赖华社多数人全力支持的结果。
这个宽柔学村现有学生二万人,上有南方大学学院,中有三所独中,其中两所还是在国家独立后争取到,下有五所小学。
很高兴近一两年来,宽柔学村这名字多次在活动中又再被人提起,看来它没被人忘记,相信也没人敢把它忘掉。
宽柔学村的命名,出自已故郑良树教授的创意,掷地有声形象的点出了新山华人在地办学的丰功伟迹。
宽柔学村的形成,先有小学,继而到中学,最后再创大专学院。最初出钱出力参与创校的是商人,再来是董事及学生,接下是校友,普罗大众在各个阶段都有参与,并有许多感人亮点。
商人最先出钱捐助的史事,见于下列这一篇新闻报导,它于1913年2月17日刊登在新加坡《南侨日报》,标题:柔佛设立学校之可喜”。当年说的柔佛,即是今天的新山。
文中写道“教育普及,为今日第一要图。柔佛一地,向无学校,以故该地华侨子弟之志切求学者,不有向隅之叹。现该处侨商,以该处华侨子弟甚众,若不设立学校,以谋普及教育,何以端蒙养而植人才。故特设立一宽柔学校,款项均由各华商捐助,闻已捐集四十余元,定于二十开校。至将来各项费用,则另设法筹措。”
这是宽柔创校史上从未被收录的重要文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以当年报章的报导,点出了当年的柔佛(即新山)尚无学校,驳斥了有人罔顾史事,编造另有一宽柔之说,并以日期指正宽柔是在1913年2月20年开校,正式开幕是在同年5月18日。
另一要点是指当年宽柔成立之初,其款项均由各华商捐献。
校董在宽柔筹款史上也曾创下另一新记录,从而立下令后人永远垂仰的典范。那是在1927年,在总理佘柏川的带领下前往笨珍筹款,不料途中谜路,只得在种植香蕉之地向当地人借宿,到翌日天亮,才由他们的引路下步行扺笨珍。
他们这一行筹到了4千余元,这一段历史,宽柔校史图文并茂报导,这应是大马华教校史上第一次见到有如此方式的筹款活动。
宽中校史上,学生自动自发岀为学校筹款,那是发生在为筹募宽中大礼堂这件事上,但,在宽柔校史上未见记述,一直到2005年,在郑良树与安焕然合著的【宽柔纪事本未】出版后,安焕然才在该书页241一节中,以口述资料填补了这一段史料.原来这是一场由在校学生带动校友、工人、妇女及华团发动的一场名为“卖金砖”的运动,从1967年6月至9月展开,引用书中所说的“筹的数目是其次,意义却更大”。
校友出外为母校筹款与出钱另一动人心弦的事迹,就是响应2000年8月宽柔校庆的主题“一起回家、力创分校”的号召。
早前,宽柔校友会会长沈观铭吁请宽柔人饮水思源,继承前人的毅力,为子孙力创分校,种一棵百年树人的宽柔大树。
当年这场宴开743席,剪彩人多达400人,连同当晚演出的“南方之路舞台剧”的演员与工作人员数达1万人,一起齐集宽中校园,一时之间校园草场成了一片人海,构成史上最为壮观的的一幅画面。
此次共筹得了41万3460令吉,使到筹款总数达到1400万令吉。这一项筹款活动,当年各华文报大篇幅的报导,轰动一时。
多年来,普罗大众更以多元化的方式,如通过义卖榴梿、义驶、义唱,或以落发方式为宽柔筹款,积少成多,成绩一样标青。
校方亦以发动全校师生班际竸赛方式,配合家长在校庆日发动筹款活动,年年举行,一样大有收获。总之,百年来宽柔学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