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532

微型小学应制度化解决

2024/06/03   星洲日报/大霹雳

~~作者:黄顺光

微型华小多年来一直都是华社心中的“刺”,这些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在减少,要搬迁却是面对叠床架屋的繁文缛节,比攻顶圣母峰更困难,让热爱教育者左右为难,非常无奈。

在太平拉律峇登与司南马县内,有多所微型华小的学生人数只有数名或仅有10余人,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都被规类为微型学校。

不久前,教育局再度发出问卷,询问县内数所华小的家长是否赞同与附近的华小合并,虽然家长们都一致反对,但这种事件没完没了的,时不时便引起了家长的担忧,也牵动了华社的敏感神经。

从经济效益角度审视,一所只有数名学生的微型小学,要动用数名老师、校长、清洁工及保安等来为学生传授知识及维持,这种算盘肯定是打不响。

但是,在华社“一所都不能少”的大原则下,保有每一所华小却是必须的抗战,因此才会出现只有数名学生的学校。反之,也因为这样,华小的数目才得以保持无缺。

在长期保卫华小的拉锯战中,一些微型华小成功被搬迁至其他需要华小的城市,但仍然有多所华小面对搬迁的困难。

微型华小无法顺利搬迁,合并也非家长及华社的意愿,在进退维谷的当儿,那些被“迫”留下微型华小上课及教书的学生及老师,便可能要叫曲了。

就拿大直弄益华小学作例子,这所华小喊要搬迁已喊了十余年,但迄今八字还没一撇,而该校曾数度面对没有学生将被关闭的险境,所幸在热心华教者的出钱出力下,才召募到来自槟城及吉隆坡的学生前来支撑。

但是,学生及老师在一个完全没有水电供应,以及出入极为不便的弹丸之地,除非是曾经过如苦行僧般的磨练,否则相信会度日如年。

这种环境对生性本来便好动的活泼学生,可能也是一种折磨及牺牲,他们原本可以与一大群年龄相同的学生一起上课学习、一起玩耍及运动,但这种美好童年的回忆,也许便被剥夺了。

解决微型华小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是搬迁就是合并,问题却在政策的不给力,才造成需要华小的地方华小不足,拥有华小的却少了学生。

解铃还需系铃人,最佳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制度化处理华小问题,那里需要就那里增建,学生过少的就关闭。

目前,球就在政府脚下,就要看昌明政府如何的昌明,还是仍然无视,让问题继续的拖延下去。

 

独中的传承与挑战

2024/06/0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90年代或更早,若我们向社会人士、独中生或独中教师提问:什么叫独中?独中、华中和国中有何不同?为什么政府不承认独中文凭,而我们还要把孩子送进独中?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独中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能详尽回答。

他们曾亲身经历并参与独中的建设,以及大小筹款建校运动的艰辛日子。师生一起拿着“劝募证券”走遍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落,只为了捍卫自己的母语母文。这些酸甜苦辣的经历难以忘怀。

思维知识源自经验

这说明,书本以外的知识都源于个人经验。爱校意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形成,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和知识皆来源于经验。

华人从中国移入马来亚的脉络来看,老一辈的华人在殖民时期至建国初期,有较强烈的文化乡愁,甚至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随着他们的下一代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时间越长,为了适应现实环境,涉入当地事务越来越多,尤其以经商为主,生活习俗也开始融入多元社会。

我国第二、第三代华人,乃至以后的新一代华人,肯定都在马来西亚出生。他们受教育、生活所接触的都是马来西亚经验。

中国经验对他们来说,仅是祖父母辈讲述的故事题材,或是遥远国度的神话。因此,要他们回到或真正感受上一代人的经历,并非几句话就能传递。

独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有的产物,不属于国家补贴的教育系统。从办学方针、行政体系、课程编定到统一考试的举办,主要由董总和教总联合成立的独中工委会负责。目前,我国共有63所独中,完全由民间集资兴办,是广大华社的心血结晶。

随着我国政治局势的转变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独中的发展在我国日益稳健,许多独中的经济来源不像早期那般拮据。特别是城市中型或大型独中,除了有条件收取较高的学杂费补助外,还有固定的赞助人,并有不少财物丰厚的华裔商人慷慨捐献并加入董事会。

因此,学生亲身参与大型工程建校筹募基金的活动经验相对减少。没有经历,就不会有体会;没有体会,就不会有感触。对独中的认识与觉醒意识就不如上一代独中生那般强烈。

独中恐走入历史

这些年来,学生及年轻一代教师对独中历史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特别是中学时期毕业于非独中的教师,完全没有接触过独中的历史知识,这也导致有极少数教师对独中的办学方针不认同。

对非独中出身的家长而言,他们更无法了解独中的历史脉络,误以为独中是“廉价型”的私立学校,要求独中与国际学校有相同的办学理念,并以政府或国外考试为主,要求以英文授课。

因此,这些年来,热爱独中的人士开始担忧,新一代的华裔已不再执着与坚持独中的办学理念和使命。他们担心,也许有一天,独中会走入历史。这不是危言耸听。

 

读书无用?

2024/06/02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凯业

大马教育文凭放榜,今年的全科及格及全A人数都是自2013年以来最高,成绩标青。但是同一时间,数据也显示当中有约15000名考生缺席了考试。

在放榜之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位本地电台听众的脸书贴上了一则贴文,该名听众虽考获10A,但是坦言并无继续深造的打算,因为觉得读书无用,且毕业并不是得到高薪厚职的保障。

笔者的时代,没有社交媒体,讯息传递并没有现在如此的快,同学间都是以升学深造为目标。成绩好的,纷纷进入中六,以本地大专为目标,成绩稍微逊色的则想尽办法进入私人学院。

现在社交媒体横行,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所谓的“专业人士”在社交媒体摆出专业的姿势,赚取了多少钱。还有专业导师鼓吹读书无用,反之更应善用读大学的那几年去建立人脉,赚更多的钱。

当中还引用了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贾伯斯、脸书的祖克伯克、特斯拉的马斯克为例,这些世界富豪都未大学毕业却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但是我想这些都是大学未能毕业却能成功的少数案例。有多少没有读到书,却能成功的?真正的数据是会少得可怜,我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沧海一粟,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贾伯斯、祖克伯格和马斯克,但是我们在底层却看到许许多多的B40

笔者尤其发现,华人在这方面好像越趋严重,不是觉得可以捞偏门就能够赚钱,不然就因为长期成为固打制的受害者,常都听到一些华裔同胞在抱怨说马来人都是因为仗着拐杖而能够上到大专,进而合理化自己或者孩子不上大专的理由。

但是往往就是这大专4年的教育,造就了其中的分别。4年大专教育的熏陶让大专生在无论待人处事、逻辑思考、对不同课题的探讨分析都有所不同。

在未来的趋势,就算是技职行业也需要一纸文凭。比如说,修车行业在过去可能拜师学艺就行,但是在电动车是未来趋势的情况,如果没有一纸文凭,连操作电动车系统都成了一个问题,甭说修车了。

我始终都认为,把书念好的,自己学习到的,到最后都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鼓吹读书无用的,不如先看看微软、苹果、特斯拉、脸书的高级员工或者伙伴中,有多少个是没有大学毕业的呢?无用的不是知识,而是没读书的自己?

 

酵素化的教育糟粕

2024/06/03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黄惠玲

“大部分家长都只会说‘读书’很重要,但很少会说‘教育’很重要,你认为呢?”

朋友提问的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我只知道这一圈子最近很多事情,一名小学老师拍下班里学生被霸凌的视频、另一所国中生被拍下因头发过长被老师粗暴对待,用剪刀把头发一撮撮随意剪下的视频;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属一名家长在脸书发帖询问

网友意见,自己的孩子因为没完成数学功课,老师拍下孩子的照片发到家长群指责孩子没完成功课的行为是否合理……

有些话题,自古至今都好比潘多拉魔盒那般,一直都是被默认为禁忌的话题,例如我曾经写过的保险套课题,还有死亡的课题,而教育也算其一吧。

谁都不太敢批评教育上不可取的制度,毕竟被大部分人主流默认的事,谁都不想当那个出头鸟去批判;大部分人都抱着孩子能好好读书,顺利毕业就好的想法,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受待见。

这位在脸书发帖询问网友意见的家长,只是问一下老师的做法是否合理而已,事实上潘多拉的魔盒都没打开,就已被广大网民群

起攻击,甚至被标签为“恐龙家长”。我认真读了200多条评论,读到眼睛都干涩了,也只看到寥寥数位网友直指老师的做法属于霸凌的一种,但很不幸的是这些人都被网爆,被各种粗俗言语轰炸,更多的网民支持老师的做法,还各自侃侃而谈自己小时候被罚的经历。

我听过一句很有智慧的话:“成熟的办事能力,视乎当下执行的方案,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所以老师当下采取的方案,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呢?显然不是,毕竟羞辱式教育,属于心理霸凌的一种。

那其实功课到底重不重要?重要的,如果站在大环境的立场。因为功课有做好,考试才有几率拿高分,而考试才不是为了“学习纠正错误”,而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程序。

成绩好,就被分去前面班;成绩不好,就分去后面放牛班,社会的资源生产工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做功课,代表有几率考到好成绩;考到好成绩,代表可以在著名大学毕业;著名大学毕业的文凭,代表手里拿着高企或公务员的敲门砖,就像古时候:中状元才有前途。

“学而优则仕”的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只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很多人都会说“读书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很重要”。弱肉强食的大环境,每个人似乎都更注重孩子未来的“钱”途,而不是孩子的未来品性。

教育糟粕在发酵,且正在酵素化,面对主流的二八定律,少数清醒着的家长也只能感叹无能为力。

最近我的侄女也快上幼儿园了,那种不背“A for Apple B for Ball”就会被老师罚的教育模式真的很让我忧心,即使现代已经有心系教育的人士办了如华德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幼儿园,但没功课的幼儿园似乎都很难被家长青睐,家长都害怕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后跟不上学业,做不会老师发的功课。

我从沉思里回过神,不自觉中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