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教育改革不能革考试的命——兼谈建立学校教学效果检查机制

林 国 安

近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宣布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与措施。近有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表示,教育部考虑废除两大教育评估考试: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初中评估考试(PMR),而以校本评估考试取代之。教育部是基于现行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表现,而无法达成学生到校求学获取知识和培养创意的目标,而考虑废除有关考试。

由于考试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巨大,考试的作用涉及社会层面也广,副首相兼教育部长的新宣布,立即引发广泛的争论。论者来自社会各领域,包括教育机构、教师组织、社团、朝野政党、非政府组织、教育教学工作者等;论争场合从平面与网络媒体舆论到政府圆桌会场陈述立场;论点方面既有赞同、反对立场分明的,也有观点模棱两可、视条件而表态的;论争态度有摆事实讲道理的,也有外行人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更有突发联想,呼吁废除独中初中统考者......
笔者愿从教学论范畴,对教育考试存废问题略抒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几个须要厘清的概念

1 考试是教学效果检查方法之一

从教学论看,考试只是教学效果检查的方法之一,包含“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个概念。学校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分为日常考查、阶段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学校主持)等几种类型;检查方法包括口试或课堂提问、书面作业或试卷笔试、实验实习等。而诸如UPSR、PMR、独中统考之类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特设机构主持、面向全国学校某一年级考生统一命题、目的在于升级、毕业、招生的“校外考试”,一般统称“大规模教育考试”。考试的目的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基本要求,是否达到了合格标准;也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区分学生水平,界定入学资格。

2 考试的局限性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有所能必有所不能;从考试的性质特点来看,它有如下局限性:
一是考试的抽样性特点,其抽样的内容受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内容;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只可能少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二是考试不能测量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培养目标,例如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纸笔考试不可能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更难以测量。

三是考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表现,推测考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只能侧重于考查具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不容考生置疑或独立思考与创新。

四是考试单一的纸笔形式和封闭式试题,不能考查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造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忽视。

此外,目前整体考试机制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

3 考试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有论者夸大考试的局限性与负面作用,特别是把应试教育现象归结为考试或考试制度的存在,而要革考试的命,把考试与教育教学对立起来,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其实,考试和应试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应试教育现象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诸如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教育异化”的办学体制助长了考试及格率的过分追求才是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

再者,考试也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规模教育考试须由专人命题,每一道题都要研究它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以维持一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这方面,考试可与教育教学改革相互协调,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如果教育教学改革导致否定考试制度,甚至取消考试,这只能是教育改革的悲哀!

我们当然不能迷信“考试”,考试的局限性及其存在的许多问题,永远需要改革。考试制度更要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的种种现象,如加时加点补课、题海战术、恶性竞争、挪用艺能课时教导考试科目等,有待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加以综合治理。这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的弊端。

4 考试可以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总非议学校教学活动受到考试的制约,考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其实,这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为追求分数和及格率而教学,或追求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学,考试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就有所不同。根据考试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如果教学符合正确的目的,意即追求正确教学目的的教学效果,考试是可以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

考试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还有待于考试工作者对考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作用等方面采取相应策略措施。

首先,考试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考试的测量目标,以保证考试考查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试设计要广泛采样,试题内容要涵盖学科内容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利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学习,避免猜押试题。

其次,考试内容既要涉及学生的学识与技能,也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新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能力,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此外,考试内容也尽可能使用真实性试题或模拟情景材料,以引导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面向实际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情境。

其三,考试对教与学具有反馈意义。考试结果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学生理解考试,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教学,以及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身的学习水平与弱点,从而改进学习策略方法。这也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二、考试及考试制度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略考试的改革,而且考试改革不能以全盘否定和取消考试为前提,而须着眼于考试内容与形式本身的改革;并关注考试改革与课程发展的协调关系,关注考试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

考试改革的出路在哪里?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试的功能定位要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改变考试的功能和定位,特别是把大规模教育考试从强调区分的常模参照考试,改为强调水平的目标参照考试,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相对稳定的参照标准,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是变学科单一试卷为学科多层次试卷;课程有必修、选修之分,考试上也应设置相应层次的多份试卷,让学生按照实际学习的课程选考不同的试卷。

三是从课程知识整合的理念出发规划考试科目。如果单纯地减少考试科目组合考科,将使学生被动地“选择”流向,而不能自主“规划”流向,对课程规划与教学实施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是减少封闭性试题的权重,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以便于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综合、赏析、评鉴等高层次的能力。但是要加大对主观式评分的研究,以逐步减少开放性试题的评分误差。

五是考试方式变单一的纸笔形式为多种不同的形式,以适应考查不同类型、不同水平能力的需要。例如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引入理科实验考试、解决问题考试、语文口试等,而且注重这类型考试的过程性评价因素。还有,可以结合量化的评价,适当采用“成长档案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以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关于构建“校本评价”机制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拟以“校本评价”取代小六和初中教育考试,这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探索。但是,考试的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影响深远,必须谨慎行事。

首先,这涉及考试模式和评分方式的改变。传统教育考试采用“常模参考”模式,在于考查学生对某学科的知识掌握了多少,根据答对的题数赋予分数,并以学生成绩互相比较,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确定其在全班学生中的排名地位。这是所谓“相对评分”,它常以正态曲线规定不同成绩等第的人数比例。“常模参考”模式不能充分诊断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但能发挥甄别与选拔功能。

而“学习水平评估考试”则采用“目标参照”模式,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它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进行评分,符合要求者即合格,不达标者不及格;它不管多少人合格,不管多少人不及格,也不管它们之间的比例。这是所谓的“绝对评分”。“目标参照”模式能够诊断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困难等,从而起着调节教与学的作用,但它不关心也不能鉴别学生的排名位置。

由于考查目的不同,上述两种考试模式和评分方式,哪个好哪个不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是,“校本评价”作为一种内部教学效果检查的工具或手段,是比较适宜采用“目标参照”模式和“绝对评分”方式。因为,它可结合形成性评价,诊断教与学过程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节。其次,它可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参照标准,通过自我比较,鼓励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此外,它的实施有利于淡化考试的功利色彩,凸显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其次,须要对评价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教学效果的检查,其完整的含义包括:检查——分析——评定。检查结果所得仅是表层现象,只有通过分析,让数据说话,才能反映出问题。对每一次考试,根据每个学生原始试卷中各题得分率的情况,从知识点、能力点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其中隐含的教师“教”的问题所在。然后通过有针对性分析反思,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就学生知识、能力不夯实的地方,进行巩固训练。

其三,相应的校本评价机制须要建立,明确考试改革理念和指导思想,拟制操作指南,规划内容、程序与指标,提供相关的教师培训。其中重中之重乃维护考试的公正与公平,无论校内考试、作业报告评分,或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都必须做到“诚信第一”。

四、结语

人类社会历史曾有过吹捧“白卷大王”、废除考试的年代,可那是牺牲了整代人利益的倒行逆施啊!今天,我们还可以听到“分数贬值论”、“考试是万恶之源”,必须坚决废除。怎不令人慨叹历史的迂回重复!然而,当人类社会尚未找到比考试更具公正性、更便利于检查教学效果、甄选人才的手段或工具,考试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言废除。教学实践许多的经验证明,只要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切实实地搞好教学,正确处理试题的难度,准确掌握考试模式及其评分方法,善用评价数据质量分析的结果,考试是能促进教与学的发展与提高,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2010年8月12日稿

参考资料:
1 王策三. 教学论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林国安. 考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南洋商报教育副刊,2006.
3 林国安. 积极看待“校本评价”制度的实施. 董总:华教导报,2009(3).
4 查有梁. 课程改革的辩与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