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全民”的教育部长
2018-08-0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们的焦点是不是忘了一些更根本的,关乎“教育”的核心问题?
上周末,受邀到笨珍培群独中校庆,与潘永强和蔡添强同台座谈《政治转折下,华社何去何从?》蔡添强在座谈的小结时指出:“如何去学习接受多元文化,这可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当然,这里的“我们”,是指“所有人”。不只是自以为是的“华社”,还包括新政府,和“全民”,包括各族群,都应该去反省。
接受多元,从来就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更重要是要去检讨我们自己,之前做的够不够?做错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并时时要以此互相提醒,如何促进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与其要求这个那个,骂了你又骂了他,倒不如先自我检讨吧!这是当天座谈,我谈话的小结。
我们没有摩西,也不应太过沉醉在变天喜悦中,或是过度期待些什么。但要有意识,变天后,那门栓已拿下。轻轻推一推,门就开了。然而,别以为门外会是笑脸迎你。很可能,你一推开门,风沙猛刮,喧嚣四起。你是害怕,又把门关上,还是坦然迎风沙?
办教育,不仅仅是在能否开电脑班,或执迷于如何提高英语水平,而更要关注的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焦点是不是忘了一些更根本的,关乎“教育”的核心问题?
日前,一位不是“华语圈”的朋友这样感慨的告诉我:“每个种族都有本身的想法和担忧。我们不能只站在华人的立场看教育问题。如想让马来西亚人认同新教育制度,就必须考虑其他族群的感受。”
收到这短讯,感慨。但同样的话,当然你也可以这样问说:“每个种族都有本身的想法和担忧。我们不能只站在马来人的立场看教育问题。如想让马来西亚人认同新教育制度,就必须考虑其他族群的感受。”
大马不同教育源流的学校师生,各有优缺。不能说你差我好,我的是爱国的,而你的是“离地”,不爱国的。其实你还要小心,别教出一堆不可理喻的“爱国贼”。
教育,就像生活一样,回归纯朴。你缺的是知识吗?你不会讲马来话?不会说英语吗?不见得吧!尤其是新生代。但在学习过程中,你快乐吗?还有,在这多元社会里,你同理心的了解“他者”了吗?
新政府,新希望。我们有全民首相、全民内阁,当然也要有“全民”教育部长。
要当“全民”教育部长,就得正视多元共存,但也要致力跨文化。“快乐学习”还在于塑造和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欣赏的和谐社会。多元共存是历史事实,但互动不多。
跨文化的对话契机,仍有待加强。要懂得惺惺相惜。
首相马哈迪提醒的道德教育,不就在于责任感与敬人的培养吗?所以学习如何接受多元,亦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建议教育部成立拨款机制,或与NGO配合,鼓励各源流学校(包括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国际学校、华文独中等)举办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但这类型活动应是更多的交流与对话,而不应是各类“比赛”竞技。
教育部可主催和拨款补助,举办三语论坛,但执行权可下放,甚至可以让不同源流学校“轮值”主办。今年是州内一所国中或国小主办,邀请各源流学校精英代表来交流。第二年则交由一所华文独中或华小来主办。第三年由淡米尔小学或国际学校来主办,也邀请不同源流学校代表参加。
鼓励各源流学校师生参与的生活营和学习营,加强举办跨文化活动的力度。以这些跨文化活动,暂代目前尚存争议的综合学校的提出。这样不是更好吗?
新政府的教改大业,轻重缓急要拿捏得好。教育改革是长远的路,凡事还得按部就班,循次渐进。先确立哪些是优先顺序,哪些是可以暂缓的。教育部长要做大事,就要抓大方向。至于那些黑、白鞋的“小事”,就放手,让相关部门或个别学校自行定夺吧!
还有,如统考问题,要以政治智慧去面对各方的责难。更重要,我们还要以更谦卑和诚恳的态度去面对大众,面对教育改革。
有真材实料和有涵养的人,是谦逊的。
稻穗愈丰实,就愈下垂(ilmu
padi,semakinberisi semakin tunduk)。
统考文凭的政治末路
2018-08-0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钦亮
只有一刀切,从政治移至教育专业,再提升国语水平以终止马来主义的嘴巴也真正提升独中生国语水平,或许可看到另一条生路。
关于承认统考文凭这件事,人们看到了教长马智礼和副教长张念群被“追打”,各人有各人的领会,还好我们大伙仍在享受着幸福变天百日内的蜜月期,所以对希盟政府仍有存余的厚爱和通融。
反对党尤其马华对希盟群英的连消带打,也是合情合理,可能是报复,也可能是揶揄希盟华基政党终于吃到“统考辣椒”,这次知道辣了吧?
知道马华当时遇到的“统考木人巷”了吧?
副教长张念群在509之前的一辑“斩钉截铁”宣称执政后即承认统考文凭的影片,近日再度被反对党翻出来笑谈,随后补上一句“希盟华基政党不是对统考课题的内情研究不足,就是想不到会真的执政,不然怎么会把话说得这么满,甚至还写入了宣言?”
其他的还包括笑说“一里路”变了“亿里路”和“张无期”等等,但是这些政治口水说到最后,依然是口水,以前的反对党常常拿来喷,现在的反对党也跟着拿来喷,而我们华教的统考文凭依然是政治台面上的祭品,不知要怎么膜拜才能顺利“登天”。
所以说统考文凭虽然像大马大部份课题一样必须经过政治手段处理,但必须褪下政治舞台远离政治讨论,再安排获得认同的专业与学术组职将它收纳并研究,然后才交由政府作最后讨论,才可能得公正评估,而非注入了政治元素。
不要像现在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种族主义团体也来,马来保守派组织也来,前朝官员也来,把学术课题rojak成种族色彩,不就只是要肯定我们的孩子的学术水平,以让他们获得国家认同水平并给予培养吗?怎么会说到变成影响到国语的地位了?如果问题真的是在“国语水平”,即SPM国语科水平仍不足,要不,再提升国语科的水平如何?
日前在马来亚大学(UM)由大学生联盟举办的“统考──年轻人与大学生的角色”论坛上,就有一位出席论坛的泛马伊斯兰大专生联盟(GAMIS)主席法依祖丁说出了这点。
他认为,独中的历史课纲并没有问题,当中也有包括伊斯兰传入大马的过程,而国语课纲虽有不少马来经典文学作品,但程度却与政府学校相距甚远,所以有必要制定另一个与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同等水平的国语课程与考试,以作为统考生进入公立大学的条件。
或许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建议,无论是在维护国语地位或捍卫政府学校STPM文凭为进入公立大学资格的门槛,甚至是马来西亚语尊严论,到时公立大学还要以什么样的理由来拒绝持着大马高级学校文凭水平的统考文凭进入大学大门?
华教界或是希盟政府,应该清楚看到统考文凭课题若是循着前朝在国语水平争议的轨迹走下去,那么就算是走完前朝的一里路,确实有可能开启新一段的“亿里路”,因为它始终是政治祭品,更成为各方的政治资本,被复杂化也种族化了。
只有一刀切,从政治移至教育专业,再提升国语水平以终止马来主义的嘴巴也真正提升独中生国语水平,或许可看到另一条生路。
学华语和反统考!
2018-08-05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陈绍安
如果完全抽离政治,语言真是无价,也无种族色彩的;它只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单纯且实用的工具。
即使今日的马来西亚,特定工作范围内多懂一种语文,就会有多一些优势,政治部的朋友说,多学一些方言,就能争多一点津贴。
这并不奇怪,很多行业也有这样的“语言津贴”,因为特定领域或特定行业,确实需要懂得特定语言的人,去应付特定客户群的需求。
去中国开店,不可能讲马来话,即使英语也不通行,去印度或印尼办事,也不可能用华语沟通,这道理就连小孩子都懂,唯一不懂或假装不懂的人,通常是政客。
特定语言和文字的强势,有时真的不受纯粹的个人情感,也不受民族情怀左右,它强就只是因为它在务实的政治上、经济上、全球价值上有一定的作用力。
当一种语言和文字,已经成为强势的语言和文字,就已经不由得你承认或不承认的了,一如今日的英语,以及未来的华语。
一个热心华教的前辈就很感慨地说,当全世界都承认了,你再否认又如何?
他针对的,当然是统考。
他说,现在的独中生一张统考文凭,为的已经不再是争国内大学一个学位,而是凭这张文凭走向世界:“你还以为统考文凭只在中国、香港、台湾这等大中华圈才管用?不是的,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承认统考文,不论飞到哪儿统考文凭都管用了,只有在自己的国家不管用而已。”
这样的说法,真的很刺耳,对那些一直以来都靠反对统考争选票,以此标显个己的大种族主义,借大团结意识兴风作浪的政客而言,这等说法何其现实,又何其残酷了:“你在反对一个全世界都已承认的文凭,事实上你是在否定以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吸收知识,你之所以反对,不是因为他们学到了知识,纯粹只是因为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去学懂那些普世认可,全球皆懂的知识,然后你还在强说这是为了种族和谐,这是为了全民团结。”
纯粹因为政治,关于特定语言和文字的真实价值,再次被政客以伟大的和谐论,以及莫明奇妙的团结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口水战,这口水剩下的价值,也就只能用来鼓动仍然无知的追随者,也就只能用来保住自以为忠贞不渝的选票了。
这样的政客,孰未见世界已经改变了,孰未见人心也已改变了。
即使当年怒发冲冠的华教斗士,今日也都不是很在乎了,承不承认统考,根本都已不重要了;因为统考已经获得全球多个国家的承认与接纳,出国留学根本没有阻力了。
至于那些政客仍在争论的“附带条件”,对那个一向热心华教的前辈来说,“附带条件”酷似孙悟空额头上的金钢圈,政治本身就是唐僧口诵的紧箍咒,只要悟空一闹,唐僧咒语一唸,就头痛了。
他说,华教就是孙悟空,戴上金钢圈,未来头痛的肯定是华教本身,接受“附带条件”的承认之后,随时都要担心紧箍咒一唸,额头上一紧,痛不欲生啊!
这话,那些政客不是不了解,而是了解之后可能就没戏唱,课题摆平之后可能就没得玩,即使真了解的,也都必须假装不了解了。
其实,很多很多年前,华小就已开始出现非华裔生,尤其郊区华小,非华裔生迄今有增无减,除了泰裔和印裔,马来子弟也不在少数。
其实,很多很多年前随前大臣山努西赴北京采访时,就已见识了数以百计,甚至上千马来子弟在当地大学修中文系的“奇景”,惭愧的是他们讲的华语,都是纯汉语拼音的华语,不像我们道地马来西亚华人,讲的是“本土华语”。
其实,很多很多年前,政府就已察觉中国崛起之势,因此派遣大批官员赴中国学习的,肯定不是纯粹的华语这一回事,而是害怕不久的以后,不懂华语真的要吃亏,肯定要落后于人了。
偏偏,一度汹涌赴华学中文的,过后又是返国大力反统考的;这就是政客啊!
我是国中生
2018/08/0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与独中有关的课题最近风头很劲,闹得风风火火。
前阵子教育部长表示,政府在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事宜方面,必须从长计议考量两个课题,包括国语作为大马官方语文的地位及国民团结与和谐受到保障,才能做出决定,不会仓促落实,引起了华社及华教人士的广泛讨论及争议。
接着数日后,教育部长所发表的独中没有拨款论,更是再次引起了华社及华教人士不少热议及争议。
而7月份最后一个周末的第二场“反对承认统考”集会,则再次让独中成了全国的新闻焦点。
首先,先自我介绍。我毕业自华小及在北马薄有名声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即槟城钟灵中学。
因此在私人情感上,华社及华教人士这些年来对独中的独爱及过分关怀,令我这个来自长期被华社及华教人士漠视,犹如华教弃婴的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毕业生感到不是味道。
第二,只有少数的华小毕业生进入独中就读。其余大部分的华小毕业生都是进入国民型华文中学或国民中学升学就读。
因此在华社及华教人士要求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及独中制度化政府拨款的同时,我想请问尊贵的华教诸公们,国民中学的华文母语班是否都已被列入了正课?国民中学的华文母语班师资问题是否都已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国民型华文中学是否都已获得了与国民中学一样数额的制度化拨款?国民型华文中学是否都已获得了制度化的增建(即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而不是政治上的谈判成果来增建),并由政府负责所有的建筑费?
如果答案是还没有的话,在符合多数人利益需求的精神下,以上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华社及华教人士在好不容易政府改朝换代之后,应该优先要求新政府处理及解决的华教问题吗?
师资问题解决了?
第三,同样的,在华社及华教人士要求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及独中制度化政府拨款的同时,我也想请问尊贵的华教诸公们,身为独中学生来源地及我国华教之根本的华文小学,师资问题是否都已被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是否都已获得了与国民小学一样数额的制度化拨款?华小是否都已获得了制度化的增建(即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而不是政治上的谈判成果来增建),并由政府负责所有的建筑费?
如果答案也是还没有的话,为了华小这个我国华教之根本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华社及华教人士在好不容易政府改朝换代之后,应该优先要求新政府处理及解决的华教问题吗?
最后,我这几十年来常常都听闻那种所谓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将让国家痛失人才云云,令我听到几乎反胃的陈腔滥调。
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独中生想在国外寻求自身更好发展及生活的一个自私借口,因为董总既然常说独中统考文凭是获得世界各大主要大专的承认,所以以统考文凭进入这些在国外或国内大专就读的独中生们,毕业后如果有心留在大马帮忙建设这个国家,何愁不能在我国私人界众多的跨国或本地大型企业中获到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独中统考文凭不获政府承认,独中生固然无法成为公务员,但现实一点,有多少父母尤其是华裔父母愿意花巨款教育费(包括独中每月并长达数年的学费),去栽培孩子成为一个新金与私人界或国外相比而言较为微薄的公务员呢?
记得几年前,教育部为了解决华校尤其是华小华文师资问题,而开放师训华文组特别学额予有心献身教育的独中毕业生,却获得独中生们的冷待,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吧(与以不获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为由,而到新加坡或澳洲升学后并留在那边工作发展的薪金相比,一个华小教员的薪金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