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国民团结和经济机会的新篇章
2018-08-10星洲日报/言路
~文:塔米兹阿奴瓦(Tarmizi Anuwar
总的来说,统考的争论引发另一个更重大的课题,即国民团结。国民团结是一个旨在将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团结起来以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
第14届大选见证了大马独立61年后首次出现了政党轮替。希望联盟作为新政府,目前正处于通过落实政策来兑现希盟竞选宣言的阶段。
其中最具争议和备受各界关注的就是第50项宣言,即恢复公立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权威。该宣言中,希盟承诺承认统考文凭,并可凭统考文凭申请进入公立大学,但条件是必须取得大马教育文凭中单科马来文优等的成绩。
总的来说,统考的争论引发另一个更重大的课题,即国民团结。国民团结是一个旨在将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团结起来以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共同利益可以根据目的、地点和时间做出不同诠释。在大马的背景下,其定义可以是一种情况,即不同阶层、种族和族裔的大马人可以在同样的良好价值观下实现团结的目标。
因此,有人认为统考是违反或阻碍国民团结,因为它使用中文作为交流和教学的媒介。
这群人认为语言是实现团结的唯一工具。在教育中使用马来文以外的语言,将会导致种族和宗教出现两极化。此外,它会破坏稳定和制造冲突,因为它让交流和互相理解出现鸿沟。
团结的冲突可能有不同的阶级、层次和形态。印尼一向被视为利用印尼语成为唯一教学语言而达到国民团结目标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印尼在政治、种族和宗教课题上都出现了冲突。我们可以从发生在前雅加达省长钟万学身上的事情看出端倪。
在全球化的时代,把语言视为达致团结的唯一工具是非常“典型”的论证。语言并非实现团结的惟一元素,还有其他机制如在各族之间建立公民意识,从而实现公民团结。比如在现有的课外活动中,加强自愿服务的价值观及对敏感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政府作为协调者,必须通过整合教育让教育更多元化,并开启最大的空间让各界在没有受到政府强迫的情况下进行互动。
承认统考可以打开空间,让不曾或没有机会与其他族群交流的学生开始互相交流。
虽然与学校相比,公立大学已经迟了很多,但不应该抹杀这个深入探索的机会。
也有人认为有了大马教育文凭或单源流学校就够了。我们必须承认大马学生都想要进入公立大学深造。对于掌握华语的学生来说,统考是最好的替代方案,让他们能够以母语来考取最佳的成绩。因此,政府需要将承认统考视为一种多元媒介,以落实健全的种族融合。
此外,有迷思认为考取统考或报读独中的学生都来自较高的经济阶层,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有些学生来自经济不好的家庭。如果学生没有能力,社团或学校将会为他们提供财务援助以协助他们缴付学费。
由董总出版的《2017年统考的价值与成就问答录》中显示独中学费每年介于2000令吉至5000令吉,而私立大学预科课程的学费则介于7千500令吉至3万5000令吉或更高。
对于那些来自低社会阶层的群体来说,独中比私立大学的学费较便宜且更合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没有报读预科班、基础班、大马高级学校文凭、文凭班或同等资格的情况下,是无法申请报读学位课程的。
一般来说,在任何国家,公立大学的学费都低于私立大学。因此,接受统考成为报读公立大学的资格,意味着让低社会阶层和经济背景的学生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取高素质的教育。接下来,开放空间给该阶层的学生能够协助他们在毕业后提升他们本身的经济地位。
至今,涵盖高中、初中和技职班的统考毕业生有多达64万5699人。承认统考作为报读公立大学将能够直接让统考生进入公务员领域,这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
前内政部长阿末扎希在2016年发表的文告指出,在2006年至2016年期间,有5万6576名大马人放弃公民权,其中有4万9864人是华裔。
2017年,牛津大学公布一份题为《态度与种族宗教整合:大马多元文化的挑战与承诺》的研究披露,有15.5%的马来人,48.8%的华人和37.3%的印度人有强烈的意愿要离开大马。
在拥有强烈意愿想要移民的受访者中,有17.3%马来人、52.6%华人和42%印度人的最低学历是中学毕业。
这显示华人在中学毕业后有强烈的意愿要移民外国与大马的教育机会有着一些关联。这种关系也反映在华人放弃大马公民权的数据上。此事导致国家持续流失受国际承认的人才和专才。
承认统考不是零和游戏。统考生希望进入公立大学就必须取得大马教育文凭中单科马来文优等的成绩。为了确保统考生取得马来文优等成绩,独中就必须拥有符合资格的教师来教导此科目。
因此,拥有教育(马来文)学位的马来毕业生也有机会在独中执教,从而打开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局限在政府学校。
我可以理解制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不能仓促行事,政府在承认统考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是,它不应该花费太长的时间,因为统考文凭已经在2011年3月12日获得ISO9001:2008品质管理证书,是大马、中国、英国和日本承认独中统考的证明。
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更加包容,确保没有任何群体因不同的语言媒介和对国民团结的狭隘思想而受到歧视。教育改革需要新的政治意愿,以让学生能够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
教育的贫富悬殊
2018/08/10 南洋商报/评论
~作者:浮萍
日前拜读了江振鸿先生投稿于《南洋商报》的“我是国中生”,突有感而发。在此声明,本人是华小出身,后就读国民型中学,并通过大学先修班进入政府大学。
教育改变命运,此乃真理。教育是真正提高一个人身分地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育是公平的吗?有人会认同教育是公平的,毕竟教育乃是人权,是如此纯洁无瑕,不容许掺杂了任何的污点。但,很可惜,对于本人来说,教育是不公平的。
幼儿园,即是教育起始。千万不能小看幼儿园的重要性,如果在这年龄连最基本的基础如数字顺序都学不好,那么试想进入小学后孩子得花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同学的脚步?无可否认的,家境富裕的孩子比其他家境能力较差的孩子是拥有天然的优势的。但是,在这阶段的差距仍不是特别的明显。
接下来就是小学了,这基本上是条一分二的分叉路。家境优越的孩子将进入国际小学就读。而另一条路就是政府小学了。政府小学又分很多种,但主要是华小,国小及淡小。华裔总喜欢把孩子送去华小,如果临近没有华小,那么交通不方便的孩子只好进入国小。这阶段的分叉路的差距是极其巨大的。就读国际小学的孩子在人生轨道上基本就不会与政府小学的孩子有任何交叉了。
中学是教育真正开始
对于本人而言,中学是教育的真正开始。幼儿园和小学只是基础的累积,而中学则是建造楼层的开始。家庭较一般人富裕的孩子会被送去独中,而剩余的则进入国民型中学或国中就读。在许多华社的眼中,独中就是亲生儿,国民型中学最多只能称为领养儿,待遇各不相同。在华社各造站起来齐为独中发声的时候,那领养儿还在那儿孤独,而独立的成长。国民型中学永远不曾是众人的焦点。拨款永远不是第一位,瞩目程度永远进入不了众人眼中。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领养儿,为华社,为这个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材。当独中还只是少数华社的摇篮时,国民型中学才是华社当之无愧的基石。
当孩子艰难的从国民型中学毕业后,如果要继续深造,那么基本上可分为三条道路。一,如果家庭环境允许,那么私立大学是首选。基本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这条路(根据本人的经验,如果与您的情况不符,本人先此致歉)。家庭富裕者更可以选择A
level,然后出国深造。二,在剩余的学生中,幸运的会被挑中进入大学预科班就读。三,在私立大学和大学预科班挑选完毕后,剩余的学生就全被丢进大学先修班就读。
如果说国民型中学是领养儿,那大学先修班就是典型的弃儿了。对比课程,私立大学的课程较为齐全。对比完成课程的时间,大学先修班需花费一年半,久于大学预科班和A
level。对比费用,大学预科班每个月都有食物津贴,学费和宿舍费也全免。对比难度呢,多数人认为大学先修班难于大学预科班。不过由于本人未曾就读大学预科班,所以就不便在此多加评论了。
那么,大学先修班的优势或许就只剩下受国际承认这鸡肋了。为何说是鸡肋呢?说实话,就读大学先修班的孩子通常都是家境较没那么富裕的,那么试问又有多少人会在大学先修班毕业后进入外国大学呢?
好了,好不容易熬过了大学先修班了,该选择心仪的大学了。寒窗苦读十多载,无非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就读心仪的科系吗。结果呢?政府大学采取固打制,进入哪间大学获取哪个科系纯属随机,录取资格对比其他课程如大学预科班基本还要排在最后,如果统考文凭受承认了那么大学先修班的排名基本还要退后。最悲惨的莫过于没有政府大学录取,上诉也不成功,最后只好借钱去较便宜的私立大学继续深造。
为教育过五关斩六将
君以为从大学毕业后就是不公的结束了吗?殊不知由于政府大学对比私立大学甚至国外大学来的“吃香” ,因此出来社会后就先低人一头。古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今有马来西亚子弟为了教育,为了梦想仿效先贤关关难过关关过。虽然以上所述不能以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相信这就是大多数家境普通的学生会经历的。回首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固然这是一条艰难万分的道路,可是这也何尝不是唯一的道路呢?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不相同。
会走上这条路的孩子都是坚强的,他们不需要焦点,不需要偏袒,不需要天外的月亮,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机会。在这高喊承认统考文凭的今天,能否在空闲中,为家境普通的孩子争取一个机会呢?一个对于家境有能力的人的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机会。一个不需成为优先,而只需公平对待的机会。
注定是“垫脚”?
2018/08/08 (砂拉越)国际时报
~作者:子富
对希盟承诺承认统考问题,我在之前的一篇评论中用“长路慢慢”这个标题,而不用“长路漫漫”,是因为不相信希盟会那么爽快的兑现这项承诺,即使是要承认,也要“慢慢来”!
我国“政客”的这种嘴脸,并没有随着国家政治的变天而改变,当政者在我国特殊的多元民族政治环境中,都是通过这项“慢慢来”的策略,以逐其“钓”票、尤其是“钓”取华裔选票的目标。
对承认独中统考,虽然华裔对希盟寄予厚望,但希盟一上台,给华裔泼来的泠水一盆接一盆,也一盆泠过一盆,其十分“国阵化”的言论,先把承认统考的焦点模糊,而把最后一里路变为十万八千里。
基于希盟正耍弄与国阵一样的手段,抛出与国阵相同的种族敏感与独中不是国家教育主流问题,我们绝对不会相信,希盟会在5年任期内会承认统考。而是要让华社所走的这条路越漫长也好,从十万八千里变为最后10里、最后5里,再到最后1里!
即使到了最后1里,也还会有最后50米、最后10米。希盟地位越稳,华社争取承认统考的目标就越难达致,种族敏感与和国家教育政策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理由。
我们要注意的是,教长马智礼对这项课题的回答是,希盟政府会在5年内进行详细研究,是否承认独中统考。
马智礼用的字眼是“是否承认”,而不是“5年内承认”,这也即是说,希盟会在5年内承认统考的机率已随着政权到手而变得微乎其微,政权越是稳固,就越不可能承认,只有在政权受到威胁时,为“钓”取华裔选票才会这么做。
马智礼承认,承认统考是希盟的竞选承诺,但不包括在希盟的百日新政内。
他告诉国人:“教育部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和适当的探讨,不能仓促作出决定。”
政党争取选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可厚非,但不能乖离必须尊守承诺的基本政治道德。即然是种族敏感,又与国家教育政策冲突,希盟为什么要作出这项承诺,希盟这不是纯心要欺骗选民,以捞取选票吗!
行动党对承认统考,不是说希盟执政马上就承认吗?现在变为遥遥无期,行动党的立场又是什么?如果认为这是违背承诺,就应该有所行动,以在国会中拥有的席位,来迫使希盟履行承诺。
人民赋予行动党在国会中拥有那么雄厚的实力,并不是要让行动党在联邦内阁中分多几个部长,而是希望行动党真正能为人民做点事。
现在部长虽然分得很多,甚至多个重要部长职都掌握在行动党手中,但以行动党在新政中的表现,似是只能扮演附和的“垫脚”角色。
新政让承认统考变为遥遥无期,行动党不会、也不可能会发出呛声!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行动党将会助教育部自圆其说,以合理化希盟违背竞选承诺。
如果正如预料的那样,行动党便十足是个“垫脚”角色。
这个希盟“垫脚”角色,在希盟把石油开采税“变”为税后盈利时,行动党已扮演得十分出色和到位。
这个关系到产油州、尤其是砂拉越应有利益的问题,虽然行动党说砂拉越比较特别,还能保有5%的石油开采税,但掌握实权的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并没有开声,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如果阿兹敏和敦马坚特要把开采税“变”为税后盈利,行动党还会找来理由,以扮演好其“垫脚”角色吗?
谁来关心华裔国中生?
2018-08-09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骆宇欣
国中,不是没有出路,就如那些全A却进不了本地大学的学子,多的是国外大学捧着奖学金求他们去读。
从统考问题的争议,我们可以看见华社或者政客普遍上把华教和统考捆绑在一起。没错,统考是华教的一部份,但华教不完全都是统考。我国还有很多华裔子弟是国中生,也在苦苦坚持寻求中学阶段的母语教育。
笔者也是国中生,在我们求学的年代,华小受母语教育是基本必须的,升中学就到国中就读。家长们也不会特意把子女送到需要缴学费的独中。国中时期恰逢数理英语化,我们是受到冲击的那一批学生。所有化学物理数学方程式用英文不说,就连必须及格的国语也在当年增加了文学项目,必须学会怎么去赏析指定的文学读本。而我们由于在国中,母语课都没有列在正课时间,同学们都是拨出额外的课外时间返校上那每星期一天的“浓缩”中文课。只有一位中文组的教师,教导从预备班到中五SPM的华文课程。想进大学考STPM中文?抱歉,没有师资,你得自己想办法自学或者转校。
这位教师尽心尽力教了几年,鼓励我们不要放弃中文之后,由于负担沉重,很遗憾的回归了家庭。由于学校里不能没有华文教师,接替她的是一位数学专业的华裔教师。我想对于一名数学出身的教师,苦恼的应该是怎么传达教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甚至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诸如此类教材里考试必考的名句精华里的文学历史背景和赏析意境。
为了多少国中华裔子弟的母语教育,多少“专业不对口”的华裔教师就这么扛起了这担子。这类情景,在笔者毕业多年,踏入职场多年,仍没有解决。国中的母语班,如今看似列入正课,实则是仁慈的友族校方把母语班时间安排在与友族错开的宗教课时间里。
也难免有怠惰心态的学子,就此放弃了在国中学母语考华文。那些为了轻松不考母语的华裔学生,则会安排到道德教育课之类。
种种问题,没有人关心,没有人愿意触碰,这还是在国家主流教育体系里。以国中生占多数的华裔子弟反而被忽略,刻意地在华教大课题里成为隐形,不能否认是统考课题被政治化的后果。
如今把孩子送入独中,每月缴付的学费可被视为对孩子的投资成本,这在就读之前已经清楚这文凭不被官方承认,只能视为私立学校。就像送入国际学校的学生,已经清楚自己未来是要往海外深造镀金,而绝不是花了一笔钱投资教育后回来当个基层公务员,汲汲营营,“回不了本”。
国中,不是没有出路,就如那些全A却进不了本地大学的学子,多的是国外大学捧着奖学金求他们去读。升学政策不端,是另一个议题,是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只会白白流失人才。
华社或教育界真正忽略的是那些英语国语掌握得不好的国中生,跟不上课程的日益消沉,政府考试不及格而辍学拿不到一纸中学文凭;至于幸运的,家里有能力就送到独中走港台深造一路。多少家境普通的,辍学后或创业或打工,在商界底层挣扎谋出头?然而在商界的成功,始终还是比不上政界里的一道政策,这些华社子弟未来或将因为缺乏学术专业而无法进入主流传达自身的困境,从而掉入政客操控的民粹怪圈。
而我们那些有话语权的华教权威人士,却在喋喋不休争论独中统考,争论什么微型华小关或迁。窃以为,若是真心为了振兴民族教育,就不该忽略那些占大多数的华裔国中生,让他们也可以方便延续母语课程,又不至于掌握不了国英语而辍学,这才是提升整体华裔教育素质的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