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非政治消遣品
2018/08/1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致向全体高三的学生们致以深深的歉意?一切源于他相信希盟的宣言,以为希盟会在执政后承认统考文凭,于是为高三学生筑下这个梦想,并打算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恭贺这些学生,成为第一批凭着统考文凭进入政府大学的独中生。
但事与愿违,张永庆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我们能责怪张永庆过于天真吗?回顾希盟政治人物在选前的种种表现,确实会使人民对他们充满信心,认定他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执政就会尽快承认统考文凭。
教长副教长言论矛盾
既然希盟领袖在选前给了人民大大的期望,所以人民就会张大眼睛监督他们的工作表现。其实,人民并不奢求希盟在短短三个月内承认统考文凭,但起码要看到教育部拿出诚意处理事情。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部长及副部长的言论尽显两者之间对承认统考文凭的矛盾之处。最明显的是副部长说今年底会承认统考文凭,而部长马智礼却没有相互呼应,反之于近日表明会在任期的5年内,做出任何针对承认统考的决定前进行详细的研究。这难免令人感到混淆,到底何时是承认统考的确切日期?
更令人不忿的是,行动党的众多议员不仅没有针对马智礼的言论提出质疑的声浪,其中柔佛州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居然还为马智礼背书,企图以责备中文报错误翻译马智礼的声明来转移视线。事实上,即便中文报的翻译与教长的声明有少许不同,但这并非关键所在。因为人们期待的是教育部的具体行动,而非以官腔来打发关心该议题的民众。
教长声明不禁令人心生疑虑。为何现在才要针对承认统考文凭的事项详细研究?希盟不是理应在草拟宣言之前展开全盘的研究吗?这当中也应涵盖整体社会的感受,还有部长所谓的马来文地位和国民团结问题。政策是关乎人民利益的重要事件,更何况统考并非新鲜事,所以我委实无法苟同教育部现在才要进行研究举措?这难免令人质疑希盟是为了赢取选票而推出百般讨好选民的宣言,且没有认真思考执行时将面对的障碍及所引发的影响。
为了挽回人民的信任,教长大可列明希盟在草拟宣言之前已经针对统考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即将着手展开的研究事项,并不时向人民报告工作的进度,这至少让人清楚了解教育部的具体措施。倘若政府确实在承认统考文凭的事项上面对问题,或者是无意承认,那教长也不妨开诚布公,避免再以马来文地位及国民团结作为推搪的理由。因为这将把统考推向更加不利的局面,进一步加深不了解统考者对统考所持有的负面印象。
张永庆的道歉是基于为学生编织一个无法完成的梦想,但希盟领袖必须思考的是,他们要在学生的面前树立一个怎样的典范?难道是信口开河的形象吗?他们应该站出来向广大的学子们说明实况,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将会质疑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未来或许会前往他国寻求更好的发展。
统考课题省思
2018/08/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兼荣
关于承认统考课题,大致上也是两边对战,一边是急促要求希盟政府儘速成承认统考;另一边则是捍卫希盟的决策,即统考事宜將在5年內宣佈。黄书琪也在<如何化解上世纪种族之爭?>一文中討论这课题,澄清「五年」的观念,並非需要五年来落实,而是五年之內落实。
想来大选前一些希盟领袖在影片中,曾厉声承诺,胜选后会立刻承认统考,並各种论点讽刺马华,竟完成不了华社翘首以盼的这件事,让一哩路无限延长。然统考事宜却不是列在百日新政內,而是五年期限之內,这就是承诺,塞住早晚在一边高喊承认统考者的嘴。
如果承认统考要考虑与兼顾的问题繁多,政府用这段期限去研究统考事宜,是可以接受。在改革教育体系的过程,或可参考国外的教育体制,並希望能设计公平理想的统一大学招生制。
想来,希盟政府已经把自己的前途跟统考搭上,至少对於华社来说,统考一日不解决,你就还不是完美的政府,如何对得起我们华社多年的坚持,事情未完成不算数。常理来说,希盟日后肯定会想到双贏的方法,至少可以说服到华社接受,毕竟巫裔反对派的是多数者,若非如此,则早就兑现承诺了吧。
黄书琪在文中所说,这是民族主义在作祟,华人要求立即承认统考,才能出了这口怨气,那是民族为自己尊严討回公道,以表示对马来民族的不示弱不屈服。她指明要讲统考回归到学术的议题上,然统考不仅仅有学术考量,这里面还有种族与政治考量,甚至牵动著教育体系走向。
马智礼作为教长,推动三语与英文数理,形象开明,搭配张念群作为副教长,为华巫两边沟通,尤其是针对统考这棘手问题尤为重要。但讽刺的是,大选前张念群曾承诺执政后会立即承认统考,尔后她更当上副教长。
希盟的態度是,希望人民能体谅,这不是容易的事,不要纠结过去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执行承诺。想来这是两件事,如果达不到口中所说,就应该公开道歉,暂时力有未逮没什么,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风度。
教育VS种族
2018/08/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一木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这种多元化不只是体现在种族文化和宗教之间,更体现在教育制度上。不同于其他国家,马来西亚从小学开始就有多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例如:华小、独中、淡小、国小、国中、国际学校等。不同的体系有使用不同的语言教学,在个人培养上也大不相同。
小学也许觉察不出差异,不管是华小还是国小,都需要考取UPSR。然而独中和国中的差异就比小学来得大,尽管仍然需要考取PT3和SPM,但至今为止统考文凭仍不被国家政府承认。
统考文凭其实已经争吵了几十年。有的人主张不承认统考,担心承认统考会影响马来文的国语地位。也有的人主张学习真正的意义在于其价值。不管是用什么语文来教学,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吸收并明白了解里面的内容。而无疑使用孩子母语教学,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明白课文真正要带出的意思。
统考只是一纸文凭
也许大家把焦点摆错了地方。承认统考并不会危及马来文的地位,也不会分化种族。统考只是一纸文凭,就像SPM,PT3等。真正需要我们留意的地方,是统考背后带出的我国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方式。不同语言教学对国家团结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但是这种分化教学间接导致了孩子们的“隔离化”。
举例华小来说,尽管近年友族同胞也纷纷送孩子入华小就读,但华小生很大程度是华人子弟在求学。这不只是因为华社普遍认为华校的教学制度比较完善也比较注重孩子的多重发展,更重要的是,使用孩子的母语教育更容易让孩子吸收。
同样的,送孩子入国小的友族父母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的。父母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这就造成了在学校里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跟其他种族的孩子接触交流的机会。
语言只是沟通媒介
欲团结,先沟通。种族课题真正的根源在于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以及成见太深,更重要的是在“大人”的世界中,分化及偏见一直存在。孩子们在能够独立思考及判断前,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有样学样。
语言只是一个沟通媒介,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语文来教学。我们种族之间不够团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各种族融洽。
因此,一些人对于其他种族的人接触少,对于其他种族的情形得知往往来自于别人口中,难免会被别人主观意见所影响。唯有“大人们”放下成见,教育从小着手,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五福城馆话嘉庚
2018-08-12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是要“培训”什么呢?新山五福城商场(Sutera
Mall)管理层很有心,动员40位员工,几乎是总动员,为其要举办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陈嘉庚与李光前特展》,进行一整天的培训课程。
两个月前,一大早就来新山五福城商场的图书馆,为该商场员工进行“培训”。
是要“培训”什么呢?新山五福城商场(Sutera
Mall)管理层很有心,动员40位员工,几乎是总动员,为其要举办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陈嘉庚与李光前特展》,进行一整天的培训课程。
这个特展在6月15日展出,为期一个月。整个布展非常用心,有惊喜。我特别喜欢那一整大片的胶园展板。胶园的绿,是马来亚赞歌,也曾经是反殖的诡异迷林。
一个商业广场,商业机构,愿意出资办这样的一个人文展览,诚是难得,应给掌声。
不管变天不变天,我始终认为华教的存亡,关键在民间华社自己。华教兴于华社,也可能亡在华社。如果一些东西不转型,如果一些思维不改变,华教只会日愈萎缩。但如果一些原则不持守,如果那股认同的心和为华教献力的热情和精神涣散了,华教也就“自然瓦解”了。对大马华教的前景,老实说,我是悲观的。当然,悲观也是一种力量。过去的华教情,不就常生于忧患吗?
在中国,陈嘉庚是“爱(中)国华侨”的定调形象。但在马来西亚,陈嘉庚的精神典范,偏向教育,是大马华社自力更生兴学办校、民办教育精神的活水源头。然而,全说成是“毁家兴学”,太悲壮。陈嘉庚难道只是一个只知出钱而“不懂事”的儒商?陈嘉庚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在此次展览期间,五福城商场图书馆也主办了好几场的演讲。
其中一场,是邀我讲陈嘉庚和李光前。商场是购物、闲逛的地方,谁要来听“民族大义”的演讲呢?
当天晚上的演讲,观众不多,却有温度。几位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的老师特地开车南下,专程来听讲座。听完后又得开夜车匆匆赶回峇株。因次日是华仁中学的家长日。
我感动了。
一位新山宽柔中学的老师来听讲座。她是我的学生。散场,买了一大袋的LEE饼干,说:“老师,就不和你喝茶了。送你!”
宽柔基金会萧光华,早上就打电话来,说他会出席讲座,而且早早就已来到会场。忠实的《星洲日报》老职员舒庆祥,不用说,肯定来捧场。
一位东马砂拉越的华教前辈,为第二天的銮中庆会来西马。
留住新山一晚,听我讲座。散会时,伸出双手,紧握。
还有,演讲进行时,可能是我声音太大了。慢慢有一些家长带孩子过来听。演讲结束,好多小朋友来跟我拍照。好开心。
啊,这样的“商场演讲”,看来是有意义了。
更棒的是,五福城商场还为此次特展,举办小品话剧比赛。再次邀我担任评审,希望能“把关”小品话剧赛的剧本创作“史实”部分。
结果,笨珍培群独中的学生真是太棒了。在拥有某所“名校”众多学生参赛下,培群独中的两支队伍竟能脱颖而出,包办冠亚军。尤其是冠军队创作演出的《听说》,他们不仅掌握话剧的基本功,而且把陈嘉庚的事迹和精神都给抓住了。显然是有认真做功课了的。
我在讲评时对他们说:第一是感动,第二还是感动,第三,还真要谢谢你们了。
胶园故事,话嘉庚的诚毅。
这年头,还有年轻学子愿意讲陈嘉庚,演说嘉庚精神,真是太难得了。《听说》这话剧,注入了浓浓的嘉庚精神,不仅仅是今天同学们的表演,拿了冠军,也希望这精神继续流在华校生的体内,阐扬下去。
给培群独中同学点赞吧!据说培群独中戏剧社成立还不到三年。
能有这等水平,此等心志,还真是佩服、感怀。
想想,与其“一厢情愿”要人家“承认”,不如扪心自问,我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我的世界有多大?我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不就是自力更生的活着吗?我们有哪些优势?哪些缺点?该反省的是什么?我们做错了什么?哪里做的还不够好?要改进的有哪些?自强不息,如何精进?
当然,统考“承认”与否,涉及执政者的诚信问题,那是另一回事,暂不想在这里说三道四。给点时间新政府,也要看守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