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80


正向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2020/03/1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在前教长马智礼给前首相敦马解释有关爪夷文字课题的公开信中,有句话值得关注,那就是:“我不选择面对这些课题。”(Saya tidak pilih untuk berhadapan dengan isu-isu ini. 这句话说得相对“委婉”,“不选择面对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呢?来看看上下文,上文是说这个被纳入华淡小四年级马来文课本的爪夷文字内容只有3页,那就是介绍“马来西亚”、“令吉”、“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爪夷文字而已。再加上,这是不纳入考试的。他接着说:“我不选择面对这个课题。但是作为当时的教育部长,我必须负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他说,他所选择关注的课题,是教育改革、减轻教师负担、提升为弱势群体的教育管道、学术自由、教育素质、与产业的合作,以及东马破旧学校的问题。

看了上下文之后,可以理解的是,前教长当初面对在华社炸开锅的爪夷文字课题所采取的态度是:一、这不是值得他投入太多关注力的课题,尽管华印社会当初的反对是那么地激烈;二、如他信中所言,他要尊重教育部这么久以来共同做出的决定,因为在华淡小马来文课文中加入爪夷文字单元是2014年就开始讨论的计划。教育部讨论了这么久,他“必须”尊重教育部的努力,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最终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始终都没有要将爪夷文字单元从课本中取出来,以其他方案取代。

马智礼公开信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爪夷文字单元从2015年就开始出现在华淡小五年级的马来文课本第17课“文字艺术”中,而2015年土团党还未成立,当时候的他还只是个普通的讲师。他说得清楚的是,2015年爪夷文字出现在华淡小马来文课本中“文字艺术”的单元,但是没说清楚该内容不只有爪夷文字,还有其他语言的文字艺术。他也没有说清楚,教育部当初未将爪夷文字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及评价标准文件”(DSKP),这份课程和考试编排框架的文件当中。这是教育部2019年推出,原本要在今年开始执行的最新修订课程及评价标准文件时,才首次白纸黑字出现在这份官方文件中的,而且其中的两项条文是,4.4.1有关学习爪夷文字书法艺术,必须认识、分辨、读出以成语呈现爪夷文字书法艺术的书写单字,以及4.4.2,以马来成语呈现爪夷文字书法艺术。必须清楚知道,2015年出现在五年级课本的内容和2019年所曝光原本要推行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前教长想以“爪夷文政策并非由我推行”的说辞来撇清责任,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无论如何,纷扰数个月的爪夷文字课题走到今天,已经修改了许多内容,包括修改该课程及评价标准文件,从6页改为3页,从需要学生学习书写,到只是介绍钞票、邮票和国徽上的爪夷字,也表明不会纳入考试。现在这样的介绍方式,是相对较少强迫学生学习,也较少宗教意味的,实际上也不乏不排斥的家长,但是看回这起事件的演进,若时任教长当初就“选择面对这个问题”、面对华社的不满情绪,积极采取对话和拥有想要解决的意愿的话,这过程中各族的不满情绪,或许就可以减少许多。



多元一体始能人尽其才


2020/03/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自从1951年以来,马来西亚的掌权精英,便想用英语和马来语来塑造马来(西)亚国民的国家认同。据此,便进而要其他族群语文教育与学校逐步消失。结果,在少数族群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马来西亚,引起了持久的争议,牺牲了许多人的学习与成才机会。

说起来,不少新兴独立国家也有相同的思路与政策,加上上世纪60年代印度的政治精英,试图用兴地语(Hindi)来一统天下。只是,由于其他用语州大力反对、发起暴力示威,终而逼使中央放弃一统天下的企图。

时至今日,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30多种教学用语。其实不少二战后的独立国家也是多官方语言国,如南非便有十种,加拿大、瑞士、比利时、爱尔兰、斐济、海地及许多非洲国家也是多官方语言国家。另外,许多民族联邦国家也认可其加盟国,在该国内以其民族语言为国语。

“四一”只是迷思

追求一个国家、一种语文、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如此“四一”只是迷思而非现实。遗憾的是,马来西亚独立以来也受限于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意识形态,遂步上“四一”路线。

由于形势上的需要,如在地化与全球化的作用下,马来西亚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自由化,彼时英语教育亦回潮,惟意识形态上未获平等对待非马来裔的母语教育,导致不少学生未能顺利完成1 2年义务教育,也因人才短缺而拖累了产业升级,高收入国之梦难圆。这种为了意识形态,不顾后果的做法,只会带来双输而非双赢的结局,终究损人不利己。

为何对英语教育另眼相待,非马来裔的母语教育却无法享有平等待遇?这种心理也确耐人寻思。若英语教育不会危及国家认同,何以别族母语教育会危及国家认同?这是什么逻辑?其实,马来族群本身就是马来语学习伊斯兰,难道这会危及他们的国家认同?若否,这种依然执迷不悟、刻意阻碍母语教育正常发展的思路,明显说不过去。

说起来,个人或群体的认同本来就是多元多样而非单一的,如种族、族裔、宗教、语言、性别、阶级、世代、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等。没有人的认同是单一的。既然认同本是多元多样,为何要定于一呢?马来人可以既是知识分子和穆斯林,也是爱国人士,以及认同某种意识形态,如民主、自由主义、基本教义、传统、现代、多元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成为诸如“自由派马来穆斯林大马人”这样的综合体。显见,国家或政治认同是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认同共存的。

同样的,所有马来西亚各族人民也可以依据多元一体的原则,即把其他多元认同与对我国一体的政治/国家认同兼容并蓄,没有必要把多元与一体(国家/国家认同)对立起来。只要搞清楚政治认同与其他认同的区别,就无需节外生枝,去追求什么“四一”,这只会弄巧反拙,效果适得其反。只可惜就是有不少政治精英不知情或不愿弄清楚个中却别,设法从中浑水摸鱼,牟取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除了认识多元一体国民团结的基石外,马来西亚教育也宜著重平等(有教无类)与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除了塑造学生的德智体群美劳六育外,也应著重出路。毕竟中学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若一国培养太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或只有文凭,缺乏能力的学生,将为个人与国家社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12年义务教育

形式上,我国是个有12年义务教育的国家,比中国甚至日本的9年义务教育还多出3年。吊诡的是,中学辍学率偏高,特别是华印裔,确实是令国人难堪的事,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前景。

即便勉强让那些不是读书的料子从初中直升高中,也无济于事,甚至弄巧反拙,造成纪律或教学困难。与其如此,不如从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视角,为这些具有另类天赋的学生,安排各适其所的出路。在德国和瑞士,有70%的高中生(16岁)进入技职学校而非偏重学术与应试的普通中学。结果,德瑞两国是全球最富竞争力和富裕的发达国家。

实际上,我国一贯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很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毕业生和辍学生。甚至出现了白领过剩,薪资停滞的不可欲现象。据此而论,为那些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技职教育,特别是用母语教学的技职教育是当务之急。国家需要多元多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得有赶得上时代的实用知识与技能,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多实质贡献,而平等的教育机会、人尽其才的政策思路,才是对人民、国家有利的双赢出路。

应著重内容与精神

一味受限于什么用一种语文来团结国民,只是形式主义。重要的应该是内容与精神,而非空洞的口号与意识形态,这只会自食恶果、误人误国,导致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影响政治社会稳定。因为就业就是民生之本,一旦人民缺乏出路,便会闹事。

辍学生之所以中途退学,原因固然不少,但对华印学生而言,语文障碍应该是一大可能因素。由于母语是最佳、最有效的学习工具,用母语提供技职教育应是有效对策。人民缺乏出路就会怪政府,因此与其务虚去谈什么一种语文、一种学校,都是空话,让人们拥有跟得上时代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才是实际有用的硬道理。



别人的孩子好像很容易考全A


2020/03/16 光华日报/评论

 ~文:书灵


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成绩放榜了,考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特别早到达学校领取成绩,脸上神态凝重,仿佛在等待法官下判,心情犹如五味杂陈。一位相熟的学生家长和我打完招呼后,就道出这番话:看别人的孩子好像很容易考到全科A,而自己的孩子却没出息、不争气,怎么这样笨,考试没考好,成绩差,怎么办呢?

孩子最讨厌什么?有调查显示,是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谁谁谁比你高了多少分……。孩子本想从家长这里得到鼓励并且再接再厉的,可家长的一句话,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考试成绩差,千万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说孩子笨的话,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定性,孩子会从心里告诉自己就是很笨的;相反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学习才能更好,下次考试只要能比这次提高一分就是进步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既期待又紧张,当听到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消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脾气出到孩子身上去,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进行批评。面对孩子的考试没有考好,请家长们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以正确方式对待,不可奚落孩子,不要对孩子进行一味地责备。孩子成绩没考好,心里最不好受的应该是孩子自己。家长的话其实无形中使孩子身上的压力更大,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和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安慰。

心理学工作者曾对中小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态度决定一切。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考试成绩。态度好的学生,学习效果总是远胜于态度差的学生。学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态度是积极实践,深度思考后的智慧结晶,能体现思维品质的优劣。那些喜欢学习的学生,上课听讲,注意力集中,及时完成作业,注重学习之后的复习,考试成绩自然优良;相反的,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考试成绩也差。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秩序井然,不仅对当下的学习有益、事半功倍,而且会对今后取得工作成就带来益处。

成绩是孩子的,不管成绩是好是差,都是孩子努力得来的结果,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自己的面子,孩子没有考好就感觉自己很丢人。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样只会让孩子恐惧考试。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只是生活中各方面能力中,占比很小的一面,不要把孩子的成绩看得太重,要综合地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孩子做事能力强,也是将来在社会上站稳脚步的一种技能。



作育英才


2020/03/16 中国报/评论

~作者:何书卫


当老师的,最高兴莫过于作育英才。能将学生调教得出色,有一种笔墨难以形容的满足感。看到学生过关斩将,在比赛中获得佳绩,身为教练的我虽只能在台下拍掌拍照,无法在领奖台上一起分享这份荣耀,但求能造王,就已心满意足,老怀安慰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最快乐的事。还有一种更快乐的事,就是将不起眼的学生训练得上台领奖。将优秀的学生训练成才不容易,但也不算太难,将学业不优秀又没有人看好的学生训练成才,那才是真正的难。难点不在于他们没有天份,而在于如何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唤醒他们的求胜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一块璞玉。有了这份自信心和求胜心,才能经得起雕琢,遂成才成器。

从遴选学生进而训练到正式比赛,最短的约莫一个月,一般情况是46个月,也有一些学生跟了我几年,从小学跟到中学的也有。最久的一个学生2岁半开始跟我学习,她15岁那年我还带着她打全国赛。当中有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学业不怎么出色,爬几层楼梯也气喘吁吁,在学校里是不起眼的一个。他们如果没有被授予机会,没有被鼓励,将永远不知道原来自己是梁智强《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歌曲里指的“最好的那种”。

90年代重理轻文,我因选系的错误,把自己的高中生涯推向痛苦的深渊。一颗感性的文学系脑袋在理性的数理系里郁郁不得志。我能理解学业不理想的那种无力感,那种心情绝非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话能安慰得了的。

帮你打开一扇窗

遇到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对他们有一种“我懂你”的感受,但不懂他们有没有这种“感应”。我无法在学业上给予他们什么帮助,但我能够在口才艺术训练中,给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一方立足点以及头顶上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我求学的时期,经常听说国外教学的种种,包括因材施教、实践教学以及注重互动等等。我很羡慕,但直至我毕业都没有那个机会去体验那种教学模式。今天我在培训学生口才艺术这方面有着主导权,我希望能够给学生这种体验,不看学业成绩,不看学生背景。只要我认为你有潜质,我就选你,帮你打开一扇窗。

也许,这是对自己回不去的年少的一种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