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星期二

马来教师父女热爱中文‧詹马利 献身独中28年


2020/03/15 星洲日报/全国


詹马利不只会说华语,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詹马利(前排右六)在一众华人教师中,十分显眼。

詹马利不只会说华语,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詹马利不只会说华语,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詹马利为独中奉献约28年,桃李满天下。

詹马利对独中“情有独锺”,兜兜转转又回到独中任教。

詹诗敏(后排右)是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口技培训队会员,也在父亲詹马利的鼓励下,参与各种演讲、辩论及歌唱活动。

笑容甜美的詹诗敏,每次一张口说华语,总会让身边的人目瞪口呆。

詹马利以生动的方式教导国语及地理。
虽然身为马来人,热爱华文的詹马利父女,不仅说一口流利的华语,在文字和书写的运用方面,不逊于华裔,甚至更出色。令人敬重的是,詹马利更在独中执教奉献28年。

詹马利(75岁)自大学毕业后投身独中,曾一度从事其他工作,但最终还是回到独中,直到退休。

詹马利本名是Jamau Satong。就读伦乐中华公学时,校长方永辉认为,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祐成就非凡,加上詹姓较特别,为他取詹姓,取名马利。

詹马利的女儿取名Jasmin,结合他(Jamau Satong)和妻子Minah binti Mahlie的名字,且是茉莉花的意思,让人容易记得,所以中文名字便取其谐音,即“詹诗敏”。

自小常用方言和华人沟通

詹马利小时候住在砂拉越边陲小镇伦乐(Lundu)。尽管是马来人,但父母及舅舅都会说客家话及福建话。

“在伦乐,邻里和睦,即使是马来人,也以客家话及福建话跟华人邻居或商家沟通。”

到了入学的年纪,因当地的国小只开班到三年级,小学高年级必须转到古晋就读。詹马利父亲嫌麻烦,就把他送到当地的伦乐中公就读。

“那个年代的华小跟国小相比较进步,再加上父母认为读华小比较有出息,就让我到该校就学。”

对从小就会说方言的詹马利来说,到华小就读,与师生沟通不是难事,反而认字上有困难。

“那时,伦乐商店的老板们都是我的华语启蒙老师。遇到不认得的字时,我就会请教他们。”他笑称,商店的老板以客家话或福建话教导他,导致其华语带有方言口腔,闹出不少笑话。

詹马利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杰出的表现让校长方永辉决定协助他报读古晋中华第三中学(三中)。

贵人黄佛德协助下决定志向

詹马利在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升学完成初中学业后,到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继续高中学业。他在1965年高中毕业后,在贵人的协助下,到南洋大学升学。

“我在高三时,遇到了贵人,即田绍熙和沈玉池把我推荐给时任中华总商会主席已故拿督阿玛黄佛德,也因黄佛德的一句话,让我后来决定当教师。”

忆起往事,詹玛利眼眶含泪,或许是想到,若没有黄佛德的援助,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他。

“当时,黄佛德问我,毕业后想投入什么行业?我告诉他,可能当翻译员,但他反问,为何不到三中当教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因黄佛德这句话,让詹马利在196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三中任教,展开他近30年的教学生涯。

从小学术成绩名列前茅

说詹马利从小到大一直是“学霸”一点也不为过。小学时时常参与数学比赛,甚至在比赛中名列前茅。

即使到了独中,学术成绩方面也不输给华人。高中时更是入读甲班,成绩一直保持在前10名。

1966年共有40名毕业生报考南洋大学,砂拉越包括我只有7人被录取,当中6个是华人。”

辗转行政职场后重执教鞭

在南洋大学主修地理科,副修国语的詹马利在196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但因为当时学生人数太少,仅任教一年后就不被续聘;他在1970年到西连民立中学当教务主任,负责教国语及地理,期间还教过华文科。他在一年后,转到古晋圣伯特利学校教地理及国语。

1972年至1975年,詹马利获时任首长敦拉曼耶谷的赏识,受委到首长署华人事务部担任民政官员,负责政府与当时砂共游击队员之间的翻译,过后更被安排到诗巫的拉让区保安指挥区(RASCOM),为游击队员授课。

“当时正值与砂共签署和平协议,政府需要向这些共产党党员索取资料,我负责担任华裔共产党员的翻译员及协助填写资料等工作。”

他在1975年辞去民政官员一职,到日本公司担任副经理,因对独中的热爱,他决定重新拾起教鞭。

詹马利在1977年回到母校三中任职,过后在1981年至1985年到沙巴建国中学、19861987年霹雳南华独中、1988年在美里廉律中学,再回到三中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直至2003年退休。

退休后的詹马利在补习中心为中四及中五生补习国语,笑称尽管75岁,但本身还是有市场。

女儿詹诗敏受影响接触中华文化

詹诗敏在父亲詹马利的培养下,从小就接触华语及中华文化。

戴头巾,笑容甜美的她,每次一张口说一口流利的华语时,总会让身边的人惊讶。

“很多人听到我开口说华语及了解我的教育背景后,告诉我他们也认识一个‘姓詹’的马来人,叫詹马利,我都会笑著对他们说:“那是我老爸。”詹马利从小就鼓励詹诗敏参与华语讲故事、演讲及辩论比赛,培养她的会话技巧。

自愿到独中求学

选择到独中求学是詹诗敏自愿的,毕竟除了国语,华语是她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语言。

“在还没正式上学时,我就在家与父亲说华语,在学业上遇到难题时,也会请教父亲。”

对詹诗敏来说,詹马利是慈父更是严师。报考统考时,父亲还制定学习表,不准她看电视及玩电脑,严格监督其学习进度。

詹马利还鼓励詹诗敏到吉隆坡新纪元大学学院报考汉语水平考试,后者也不负所望,在汉语水平六级考试总分300分中,获得270分的佳绩。

詹诗敏目前在砂政府机构担任通讯副经理,偶尔需要协助处理中文的文宣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她忆起当时77人面试,当中不乏硕士及学士,但包括她,仅3人被录取。

“面试官知道我是独中生且拥有汉语水平考试文凭时大感惊讶,更要我即席说华语。”

父亲鼓励下喜爱邓丽君歌曲

詹诗敏除了爱看韩剧,也喜欢中国古装连续剧。她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也爱邓丽君所演唱,以《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

她说,父亲从小就鼓励她听邓丽君的歌曲,不只因为好听,也希望她从歌词中加强掌握华语的能力。在去年的“玩转古晋”活动上,她更献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让许多人侧目。

每天看CCTV加强中文能力

另外,詹马利透露,他几乎每天都会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新闻,也鼓励詹诗敏一同观看,加强会话及掌握用词的能力。他更是《星洲日报》的忠实读者,最爱阅读本报言路版。

此外,他也喜欢听中文歌,尤其是邓丽君及刘家昌的歌曲。詹马利早年曾活跃于政治并四处演讲,每当一开口说华语,观众无不表露惊讶的神情。

多元文化下应尊重彼此信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詹马利的人生哲学。他认为,既然自己都不喜欢或做不到的事,就不应该强加在别人身上。但詹马利也反问“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答案是未必,好比对待穆斯林,你喜欢吃猪肉,但却不能让穆斯林吃猪肉。

“你能接受的事情,未必其他人都能接受,所以必须事先了解此人的背景或文化等。”

詹马利认为,我国为多元文化的国家,种族之间应该开放,包括伊斯兰不能敌对信仰其它宗教的朋友,而是要善待和帮忙其它种族。

他以狗为例,在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是严禁触碰狗,但见到狗有难时应该帮忙,如提供食物给饥饿多天的狗,但不是无缘无故去亲近。

他强调,学习中文跟宗教无关,如中国信仰伊斯兰的人数比我国多。事实亦证明,学习中文没有坏处,也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信仰。

对此,他一直鼓励友族学华语,因为语文是工具,更是开启视野的钥匙,有助于自我增值,在职场上更有加分的作用。

帮助华巫纠正彼此关系

因懂得中文,詹马利也充当起华人与马来人的“桥樑”,即当马来社群对华人不甚了解,他便会协助纠正,反之华裔对马来人有误解,他也会挺身捍卫。

“普遍上的华人只知道马来人不能吃猪肉,其实不仅如此,在伊斯兰教义中,还有许多不能吃,包括蛇肉、鳄鱼肉和鳖等。”

穆斯林必须遵守伊斯兰教义,就好比“清真”有其规定和形式,许多非穆斯林以为只要不碰猪肉即可,便叫穆斯林同胞一起享用,这就是对穆斯林的不了解。

“种族之间互相了解和尊重很重要,而相比西马,砂拉越的马来同胞比较开放,能与其它同胞和谐共处。”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