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082


疫情中的教育机会


2020/03/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这场疫情中有许多人身体力行,给学校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课本上所强调的“高尚品德”做了最真实、准确的诠释。图为军警设路障执行行动管制令。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因为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而被迫关闭学校,受影响的学生高达8.5亿,占全球学生总数的一半。我国自318日实施行动管制令后,共有一万多所中小学关闭,400多万中小学生不能上学。疫情当前,教育能做什么呢?除了看到宣布过后不必补课以外,暂时未见教育部提出任何具体方案。

为了不让学生的学习受阻,有些学校已主动给学生安排线上课程,而家长也不忘给孩子布置学习活动。民间一些自愿组织如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也发起了每日定时给孩子朗读故事的活动。网上还有不少由个人或团体发动的活动,如绘本讲述、美劳手作、音乐、桌游等。希望透过资源共享,协助父母解决居家教育孩子的问题。

恶补公民教育课

孩子的养成,不能只靠教室里的课本,尚需连接生活,从生活里汲取养分。这一次的疫情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把书读好”,对外面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对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不懂得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大人。

这一次的疫情正好揭示了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的纰漏。罔顾群众利益,无视管制法令的民众,蓄意隐瞒病情的病患等事例,暴露出缺乏公民道德、公民意识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比病毒本身更让人防不胜防。

这场战役不止给国家的经济、医疗系统、应急机制,还有个人的健康带来严峻的考验。它也考验了人性,并出其不意地给我们的教育素质,公民素养进行了一番彻底的考核。不管结果如何,都将由全民一起来买单,共同承担,无一幸免。

感谢在这非常时期站在最前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还有各个给予支援的服务单位。奉命留守家中的我们,除了响应医护人员集体发出的I stay at work for you, you stay at home for us的呼吁,以“乖乖留在家中”来表现我们的爱国精神以外,不妨更进一步转为国家的后勤部队,趁机给孩子恶补一堂公民教育课,为国家的公民素养教育贡献一份心力,也算是爱国的一种方式。

爱国精神,公民责任,尊重互助等美德不该是只要求孩子死记硬背的空洞文字,更不该是装腔作势,虚无空泛的口号。这场疫情中有许多人身体力行,给学校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课本上所强调的“高尚品德(nilai-nilai murni)”做了最真实、准确的诠释。不妨带领孩子一起去发掘,去感受,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希望来日回首这一场全民战役,我们的记忆中不止有无聊、担忧和恐慌,还有爱与温暖,就像病愈之后,变得更有力量。



师资的心脏,亟待被舒张


2020/03/23 光华日报/评论

~文:董恪宁


华校的教学,追溯上来,已有两百年光景。然则,沉痾宿疾,兜兜转转;师资所需,也不例外:窠臼依旧,桎梏不改,每年届临开学之日,必有同样的景观再现这里那里。

耐人寻味的是,相较现在,参照柯嘉逊博士新著《马来西亚华教两百年奋斗史》(加影:董总;2019)笔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华校师资似乎还说得过去:“有些华文中学甚至开办师范课程,以加强当地华小师资的阵容。”(页31

然则,《1954年教育白皮书》的提出,逆转一切。柯博士在书里援引历史档案说:“当局也致函所有华校,说明从1955年开始,所有已接受了1953年新薪金建议书的学校,若多聘教师或增设教室,政府将不会再给予任何薪金补贴。”(页55

此后的那些一言难尽的磨蹭逶迤,我们都反反复复一再地听说了。柯嘉逊博士在本书的〈导言〉乃言,随着非华族学生逐年增加,不但华小的不足变本加厉,“华文学校大闹师资荒”,越是严重。

经历509的改朝换代,“民主、公义、多元、平等”也仍然只是纸上谈兵。柯博士笔下的记录,醍醐灌顶:“即使希望联盟政府在2018年上台后,仍然无法保障母语教育的地位。”

柯嘉逊博士说:“希盟宣言虽然表明承认统考文凭,但至今仍未兑现竞选承诺。所有华小学额爆满已久,尽管人口成长、需求激增,政府却不批准增建新的华小。此外,华小还长期面对师资短缺问题。(页 12-13

不仅这样,有的时候,往往我们还听到华小师资足够,甚至过剩的不可思议。这道小三程度的应用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对照现实的写真,大家想必理解,演绎的流程之中,恐怕存有层层叠叠的疏漏,乃至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错误。

出席吉打董联会主办的“我要当老师”那一场说明会,州教育局华校督学戴佩君如今报告:2020年起,截至2024年,州内89所华小预期将有285名老师陆陆续续届临退休年龄。

所有的统计都一一存放在档案里:60岁下车的老师,共有41人;如果算计申请提早离职的老师,估计总数接近60名之多。再往前推,每年都有逾50人离开职场:2021年,50名;2022年,57名;2023年,53名以及2024年,84名。

那么,未来n年的师资培训,是否已经未雨绸缪?尽管系统所载的条目卷帙浩繁,连篇累牍,资料鉅细靡遗;诡异的是,我们鲜少看到完整画面。最后舒展在华社眼前的,总是挂一漏万的零星记录。

即便那样,从中大家必可发现,学校师资的加加减减,其实是算得出来的。既然这样,要是有心纾解逶迤n年的歹戏,只要由此细心总计,自可找到今后需要赶紧栽培的老师总数。

吉打本州的变化可以这样逐步确定,半岛乃至对岸大城小镇的需求,自然也是如此这般,逐一点算,自可知道一个虽不中,亦不远的数目。可是,提呈朝廷的奏章,为何从来没有准确而精确地算出实际数额?

匪夷所思的是,部门的朝官,多是经验丰富之士,难道完全不曾有所一丝的觉察?年年月月,魑魅魍魉不变,以讹传讹继续,满目疮痍,有的一如既往,有的深陷泥沼;一言难尽。

眼见招收统考师范的前路阻塞,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一经上任,加急动手修补,随之为两岸的独中生亮起一盏绿灯。但愿柯博士的《马来西亚华教两百年奋斗史》再版之日,华教的心脏舒张,皆已运作正常。



老师,您为什么要当老师?


2020/03/23 光华日报/评论

~文:书灵


2019年教育文凭成绩放榜,考生回校办理升学手续。身为学校助理辅导老师,我劝请考生们踊跃申请马来西亚教育部师资培训组开办的教师学士课程(PISMP)。事关近年来教师学士课程招生名额无法被填满,长远下来对未来师资来源将造成严重影响。听到这里,考生们回问我:老师,您当时为什么要当老师呢?他们接着又说:以前是尊师重道,可现在不是了。社会风气是更加尊敬“有钱人”,像老师这样两袖清风又无半分权力的人,只是人前给点面子,人后是完全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其中的心酸,也只有自己知道。崇拜有钱人已经蔚然成风,在现今的价值观里,有钱就是亲人,有钱就是王道,有钱就有地位。

现代人对老师的看法大都处于负面消息及对老师有成见的人的“控诉”,如‘劝人从教,天打雷劈’、‘学渣才会去读师训’等黑得体无完肤的言论。尊师重道的精神更荡然无存,教师的社会地位已大大降低。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当老师,其实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所有人都舍弃教育事业,投身其它领域,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国家怎么办?既然选择了当老师,就要坚持下去,意味着你将有和他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我是DG48级中学华文组主任,太太是DG38级华小纪律主任,大女儿是教师学士课程毕业DG41级华小幼教老师,二女儿拉曼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吉华独中华文老师。长辈方面,先父的3位姐妹都是退休老师。有鉴于此,谁有我的体会多。

人们都说,老师是太阳底下人类事业中最崇高的职业。说它崇高是有根据的,老师胸怀豁达与无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拨接一拨,为国家、社会、族群培育人才,输送国家栋梁。当看着自己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有所长,为国家社会发光发热时,作为老师的心里是甜蜜幸福的,因为看到自己亲手栽种、培育的幼苗已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此时感到万般欣慰,看到自己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老师是一门可以无限拓展技能的职业。当你选择成为老师的时候,其实是选择去修炼一项能力或者说掌握一门在社会立足的技能,它充满着挑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得到自育。为什么这么说,老师是人,不是圣人,自身在为人处事方面是有一定缺陷。学生碰到的问题或许也是老师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为人处事道理的同时,老师也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与感受,锻炼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为人的能力、交际能力,这是其他职业所无法具备的。

问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既单纯又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被统称为“人民的园丁”。老师这项职业不能拿收入来决定是否值得,更重要的是从事之后,内心充满激情,就算收入不高也是非常愿意。老师就是凡事都以别人的需要为先,自己的需要为后的具备高尚职业操守的人。在教育的大潮里劈波斩浪,勇做弄潮儿与先锋,不为世俗遮望眼,永远保持头脑清醒,做一名称职的21世纪合格老师。教育乃立国之本,百年树人大计。如果教师学士课程招生名额无法被填满,它将成为建国的绊脚石,民族伟大事业前途堪虞矣!教师行业极需青年精英为民族、为国家本着热衷的爱国情怀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加入行列,确保教育事业永续传承。



让我们站起来!


 2020/03/22 光华日报/评论

~文:邱丽芳


朋友邀请我一起参与他们正在筹备的学生免费辅导班活动,我一口答应加入成为义工老师。其实,这是一项司空见惯的活动,因为许多非盈利组织和团体都有在推动类似的辅导班。可是,我刻意写出此项公益活动,因为它有着平常中的不平常啊!这一项活动是开放给来自低中等家庭的学生,完全不涉及任何宗教或种族,残疾者就是这个活动的义工老师或幕后筹备人员。上个星期一下午,我就去观察那儿的环境,在与附近咖啡店的人闲聊时,有些感到惊奇说道,这样子都很难了还要帮助人。显然不平常的是因为幕后的筹备人员乃是一般人都认为是“待救济”的残疾者!

我相信由残疾人士为他人举办的启发善行的活动不多,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残疾者是受惠者而不是主办者,而这是一群自愿和志同道合的残疾者。我们公开主办社区服务活动带出一种很强的信息:我们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为社会做出贡献,更何况我们一直抱着“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大确信!要不是教育我可能还是一直困在家里或残疾中心,是教育改变了我,让我可以运用知识回馈社会。我们肢体残缺不能胜任需要体力的工作,唯有靠知识才是实际的行动跨越和超越残疾的弱点。

我不得不说我国的残疾者很悲哀,因为不管是换了什么政府我们都没有看到他们积极的保护和推进残疾者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权利。每次我乘坐公共巴士,有部分的行人道“有头没尾”,即使备有“有头有尾”的行人道和巴士站也不能“通行无阻”,因为往往巴士都没有停放靠近巴士站,轮椅乘客如何上巴士呢?很多时候,我只能在繁忙交通的路旁“眼睁睁”的看着巴士路过因为有些巴士没有斜坡。我们使用公共交通去我们要去的地方都得花了整天的功夫,难道我们的时间不值钱?就连最普通、最基本设备都缺乏无障碍通道,政府也没有调整过去歧视性的做法,结果一次又一次我们从“希望”坠入“失望”的谷底。

现在大家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大考验”,纷纷抢购热潮的当儿,政府有没有考虑到残疾者的困境?Mydin购物中心提早营业让残疾消费者及老年人先购物,也备有工作人员帮助这群人,这样的作法有助于我们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选购日常用品,远离人群。政府应该鼓励其它的营业也效仿类似的作法。在这次的“大灾难”,我们也看到网络是新科技重要的一环,政府可以提供残疾者投入学习和掌握新科技,让他们享有同等机会的当儿自力更生,减少残疾者的依赖,让我们站起来贡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