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254

家长应鼓励孩子考华文

2021/06/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土司夹饼干

我不是学生记者,但通过阅读《学海》周刊,得知一直以来都有著“拯救华文”的活动,为的就是鼓励学生报考华文。

一直以来,我以为华裔学生理所当然会报考华文。殊不知,上了中学才发现,不少学生以大

马教育文凭考试华文科难度高,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不漂亮”而拒绝报考华文。

身为华人,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当然非常难过,尤其得知学校的学生记者也放弃报考华文后,我更是火冒三丈。

尝试游说朋友报考华文后,我发现无法改变太多,无论怎么劝说,他们始终不考虑报考华文。

大部分不报考华文的考生,要么从小受英文教育,要么就是父母同意他们的做法。

有些家庭,父母会规定孩子一定要报考华文,孩子当然也就不反抗,可在某些家庭,父母却因从前没有机会学习华文,而就鼓励孩子也和自己一样不报考华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父母认为孩子没必要报考华文,只要能听、能说就好;其二,父母认为华文科难度高,不希望孩子辛苦;其三,父母习惯用英语对话,不认为华文重要。

我明白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处处为孩子著想,但除了爱孩子,我希望每位华裔家长也能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母语。

在印尼的华裔都因被政府压制而导致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华语,在马来西亚,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我们还有在学校学习华语的机会。

可在马来西亚,学生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考试。倘若人人都不报考华文,那华文课是否有被取消的理由?

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华文难吗?我只能说态度决定成败。最近,又有一位学妹告诉我,她考虑不报考华语。

华人说华语、读华文、写华文,考华文,这一切是多么的自然。唉,请唤醒你心中对母语的爱吧,哪怕是为了“报答”这个你用了17年的语言也好,报考华文吧!

 

只因为您…… 谢又斋老师

2021/05/31南洋商报/商余

~文:东甲凝野

利丰港培华独中宛如汪洋中的救生圈,给予我这一生走上新闻撰写员的道路。1967年插班进入该校高一班,当时校长是莫泽英、华文老师则是谢又斋。

我是到已转型为培华独立中报读,当时该校没有自己的校舍,暂时借用培华国中课室,也暂时没有开办初中班,只开办高中一至三班,每一年级只开一班,全校的学生逾100名。

莫校长因为我没离校证书,无法证明学历,要我插班由高中一开始试读一个学期,尚若我成绩不达标自动退学,结果我的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比莫校长的要求更高,顺利读高中一班。

印象深刻的是华文老师谢又斋,他是一位旧文学根底很好,备课的资料非常充足,教学认真的好老师。

潮州人兼中医师

谢老师是潮州人又是中医师,更喜欢儒家思想,上课时常引经据典,谈孔子的《论语》中的子路、冉求及颜回、春秋战国思想家老子及庄子;并常吟诗赋词如唐朝诗人屈原的《正气歌》、浪漫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宋朝两词人李后主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醉花阴》等等。

开学一星期后的一堂华文课,谢老师在黑板写上约30条作文题目,要我们任选一条题目第二天交给上。我认为这些题目“太呆板”,不打算选老师出的题目,放学回家后,自作聪明在作文簿写了一篇约千字的短短的小说《菜价》“滥芋充数”第二天交上作业。这篇小说《菜价》,也让我到学校上课,有多一点零用钱到食堂购买食物开始的日子,那年代少部份同学袋里也没零用钱。谢老师批改时,在作文簿写了:这篇作文写得不错,可投稿给报章副刊赚稿费,若能刊登,袋里有多一点零用钱。

多写抑恶扬善文章

我就将这篇小说《菜价》投到《学生周报》,3个月后终于刊登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在学校传开后,获得谢老师的鼓励,他并告诫我:不可写别人的事非,下错笔写别人的事非是一种“罪恶”,要多写“抑恶扬善"的文章,抑恶扬善是我们的责任。我紧记得老师的教诲,也不写别人的事非。

不久收到该报寄来3元的稿费单。了解投稿可以赚钱,在谢老师鼓励下,开始向报章副刊、文艺月刊等投稿赚取稿费,每月都会有数则稿见报,每则稿有15令吉不等的稿费,再也不会为袋里没零用钱,不能到食堂买食物填饱肚子的苦恼,同时每个月也有多余的零用钱购买《学生周报》、《蕉风》及《教与学月刊》等文艺刊物。

高中三那年,参加《教与学月刊》主办马来西亚第三届全国短篇小说公开组及小学组比赛,每篇稿需5000字或以上,我参加中学组,也参加公开组。成绩揭晓时,在中学组比赛,获得第五名,第一名则为浪滔滔(甲州浮罗士邦中学);而公开组比赛,则获得水准奖,第一名为雅波。

因为谢老师的循循善诱,让我与写作从此密不可分,也促成我时至今日,我一直谨记老师的教诲,在着墨时坚守身为撰写员的操守,凡事讲求客观公正,待人处事哲理传递文化,“抑恶扬善”,不忘初心!

 

关注小孩心理问题

2021/05/30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冠病困扰了大马已经超过一年。从封国到解封又封国,疫情反复间接造成教育陷入困境。

从一开始解封后的开学,小孩子们每人一罩,保持身体距离,常洗手已是常态生活。后期如遇班上有确诊同学,还需安排去检验等,这一切的一切对大人而言,已经是一种身心难以承担的压力,更何况是小孩子们。除了以上问题,他们还需面对长期居家不外出,家人如确诊他们也需去检验及上网课等问题,这一些如果说不会影响他们成长的心态,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赞成暂停实体教育,改换成上网课的方式学习。但网课也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已,我更希望看到有心理导师乐意录制一些视频,用于辅导受疫情影响的孩子。同时,我更希望家长们除了关心孩子的网课学习,同时能常为孩子们解释目前有关疫情所需注意的事项及社会问题等。这已经成为了整个世界必须受关注时事,而不是不管我们的事。

如果孩子不提高抗疫意识,当校园重开时,问题还是会重新出现。为了降低风险,这些知识是必须教导与铭记的,让它成为人生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健康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观看检验图片或视频,提早认知这方面知识。倘若不幸确诊,他们通过预知常识,减低检验时的焦虑。父母更需在任何时候保持镇定,散播正能量予孩子,而不是把自己面对疫情问题时的焦虑,通过表情让孩子们不安。

尤其是父母谈及有关负能量的报导或这些课题时,最好可以避嫌,尽可能私下谈论,勿将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孩子们在家中的时间增长,心理状况也会随着疫情困境改变。在校园接受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家庭教育或许会因双薪父母、家里长辈的溺爱,而改变了他们的性格。长時间停学的影响,无形中影响了他们未来学习的实况及方向。

我们于这时候除了网课上的教育,或许可能让孩子负责一项家务或拟定学习时间表,以充实孩子的闲暇时间。孩子长时间在家里,我们也无法阻止他们不看电视、玩乐等,毕竟新常态下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娱乐,所以我们才需拟定所有学习、玩乐、家务等时间表来让孩子学习独立、自律及负责任。

长时间沉迷于看电视、玩乐、玩电脑游戏、游览社交网站等娱乐是最容易改变孩子们心态的主要原因,但它也是现今生活的必须品,唯有向时间分配落手,才可能和孩子们寻求到一个共嬴的生活方式。当然家长们也可运用适当的赏罚方式达到目的。

 

大考之行也,天下为公?

——回应林维贤〈公平的教育需要考试〉

2021/06/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马俊泓

拜读了星洲日报《言路》版57日刊登林维贤所作〈公平的教育需要考试〉,决定撰文回应,略抒刍荛之见。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斧正。

作者在文中首两段即开宗明义说明,“考试之必要的原因是为了公平”、“考试是公平的”。第四段,作者谓:“教育有很多高尚的追求,但公平应该是教育里最重要的目标,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此处衍生出几个问题。第一,教育和考试不能混为一谈,考试仅为教育的其中一环,更不用说考试是否为教育的必要环节仍是个大哉问。第二,考试是否或能否对所有考生公平?第三,作者推崇备至的“公平”到底是起点的公平、跑道的公平、程序的公平,还是终点的公平?

套用作者所说“机会永远会留给愿意努力坚持奔跑的人”,理想中的考试仅能保证终点上的公平,意即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唯这种优胜劣汰的模式仍然是个人式的解方,并不能解决教育体制乃至社会结构性的困境。桑德尔在《成功的反思》一书中也提及,现实中的才德制(又称绩效制)其实是虚假的幻想。在这样的制度下,成功者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与社会无关。既然成功是我自己的事,那失败就是输家自己的错,这会制造出“才德的骄傲”(meritocratic hubris),对社会底层的人缺乏同理心,甚至不屑和轻蔑,因此更不会有对于共同体内同胞的相互责任。反过来,这会造成输家对赢家的憎恨。由此可见,考试和绩效制非但不能促进作者向往的公平社会,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撕裂和对立。

另外,我们往往忽略的是,考试只是学习路上的中转站,而不是终点。学习是终其一生都无可穷尽的,非考试所能概括。如果教育重在考试,难保教与学的动机会变质为以考试为导向,教师只注重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学生只会短视地为了达到终点而冲刺。越过终点之后,学生会继续向前迈进,还是迷失方向,原地打转?毋庸置疑,考试容易扭曲学生学习的动机,只为了短期的目标而奋斗。一旦目标消失,便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难道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古谚有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考试充其量只能做到“有考无类”,距离因材施教这个目标却是遥不可及。教育应该尽量提供不同的跑道和导师,让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授业之师,俾其自由选择各自的天地尽情驰骋。统一的跑道,使得飞鸟和鱼也被逼学习赛跑,而花豹只会嘲笑它们不够努力,然后向全世界推销这个跑道的公平之处。飞鸟需要的是天空,游鱼需要的是海洋,这是小学生也知道的道理。那么为何我们要逼所有学生都跑在同一个主要以记忆多寡为考量,脑容量高便能占尽优势的跑道?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吗?

不但如此,作者所向往的公平标准的反面,将会抹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主教学的多元和创意。统一的遴选标准,仅能提供狭窄的跑道和门槛,忽略了教育与学习应有的多元性。为了通过此门槛取得进入社会的入门票,考生只能竭尽所能满足考试的要求,考试以外的大千世界被弃之如敝屣。学生或家长之间的恶性竞争更是扭曲教育的本质,使教育成为一场零和游戏。何况,跑道上的竞争者多如牛毛,而优胜者寥寥可数,多少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自尽,可谓得不偿失。

总括而言,考试未能覆盖的层面仍非常之广,勉力维持不合时宜的考试制度甚至将导致更多问题逐渐浮现。愚以为,社会之公平不能通过举行考试而得以实现,当然废除考试也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通过教育塑造大同社会,亟需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并非考试所能独担此重任。在这条路上,还需更多利益相关者一同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