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262

泛谈师资短缺问题

2021/06/2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许元龙

全国中小学又面对师资短缺问题,且需要招聘18702位具备大学教育系资格的教师(DG41)填补空缺,而非教育系者亦受考虑。

真不知道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是不是把复杂的师资短缺问题简单化?

他说,教育部将在77日招聘拥有教育系大学资格者,经过各项面试及程序后,10月分阶段派往相关学校执教。

问题是,教育部如何在短时间内招聘到适合执教各科系的教师?虽然教育系毕业生是首选,但人数不足时,会否开放让其他受承认的国内外大学学生申请?还有那些师训毕业生,是否有优先被选派任职的机会?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长久以来悬而未决,教总披露,华小每年约有1000个教师空缺,现在正在培训的师资不足填补空缺;国中也缺少逾百名华文科教师,深深影响华文科学生的学习,这也是教育部须关注和解决的。

华小常年师资不足,往往由董家教自掏腰包找临教,但是临教是一年一聘的临时工作,他们过后是否有机会受训成为正式教师?不少年轻人虽有教书热诚,但由于非固定工作而另图别业,还有部份是教课许多年仍是临教。

教育部一次过聘请教师无可厚非,但若没有深入研究各学科需要的教师人数,最终将又出现某些学科找不到适合教师,而调派些非主修者任教的偏科现象,这种“货不对办”的现象在教育界时有所闻,这是否导致中小学生教育水平逐渐偏低之因?

今天的学校教育课程,除了基本的语文与宗教科外,其他科学与技能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教育部不跟着时代潮流,不断提升与创新学科与教学法,最终又是浪费资源,制造许多不合市场经济的毕业生,成为国家社会的另一种负担。

教育部应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而非想到或教长有新点子就朝令夕改,否则我国将永远被摒弃在世界发展主流外而望先进国兴叹。

在此温馨提醒教育部的官老爷,他国不会停下来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年代,不进则退是不变定律,好自为之,勿让百万学子沦为边缘人。


中化校徽,红男绿女?

2021/06/2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老朽

6月下旬,中化将庆祝创校109周年,不幸冠病疫情肆虐,噬人无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如何庆祝?据悉,只好用视频代替,作为庆典仪式。

老朽满怀赤枕,谨以拙词一对,寄以庆贺“木铎釜声109,春风化雨千万余”。

校训、校徽、校歌,是中化中学教育的三角地标。两个等边三角形高低重叠,一红一绿,有人称之为红男绿女,因中化一名是中华男校和化南女校的合称,此无疑义,而谓之红男绿女,似乎不太妥当。

穿著各种颜色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谓之红男绿女,这是新潮的青年男女,属于歌台舞榭。中化学生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模样?寓意是什么?

华校学生的校服,一向著重简朴,连发型、鞋子都有规定。由于创作校徽的校长陈人浩没有留下文字释义,谓之红男绿女,只是后人猜测而已。因成语有此句,所以就给它套上,如此罢了。

三角形象征校训、校徽、校歌的意义。中化校训、校歌没有问题,校徽应赋予新解。

老朽建议红色象征“红日”,绿色象征“绿树”。红日在天,天属乾,乾是男;绿树在地,地属坤,坤是女。易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含义深刻。

麻坡中化校友会在校徽上加上6个圈圈,用意至善,但应该没有这个必要。从前有小学校长在校徽两旁加上稻穗,受到当时的董事长余金鉴的不满而取消。

                  

网课让学校权力瓦解

2021/06/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全球教育系统在新冠肺炎的冲击下,在毫无准备的短时间内马上转变成为线上教学模式进行,除了面对基础网路建设、城乡差距带来的配备、教学内容转换的挑战等问题外,学校更面对权力结构瓦解的问题,这是学校、老师从未正视过的挑战。

根据法国大哲学家傅珂(Foucault)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来看,传统上的学校是一个充满权力监控的场域,学校透过对学生、老师的直接监控来维持一个安定的秩序,因此从学生的制服、校鞋、头发、指甲,到升旗典礼的立正、遇见老师的请安、上课前的三部曲,上课该有的坐姿等等都受到完整的监视与掌控。

傅珂在其《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就清楚的说明这种监控与规训的权力如何运作。学校利用其权力(强制力)来对学生进行“压制”,以发挥规训的功能,让孩子们能够在求学阶段被“驯服”,以符合学校(社会)所期待的标准。

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这种规训的权力正好就是学校运作的根本,坊间的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也以是否有效及全面的施展对学生的规训与惩罚为标准,只要学校能够对学生的仪容、纪律以及成绩上严格的要求,就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名校,这无形中也让学校长期沉溺在这种权力的使用,担心一旦失去这种权力,会导致学校系统大乱,教学工作无法进行。

只是偏偏的在疫情冲击下,网路教学正好拆解了学校教学的传统规训架构,老师与学生在网路两端,校方索取的权力无法施展,从孩子的发饰、指甲等仪容进行要求,到上课的仪式(三部曲、升旗典礼等),甚至连学生上课的表现都难以有效的“监控”,学生只要把镜头和麦克风关掉,老师就无法与其互动,即使要惩罚,学生一句网路不稳,或是线路有问题,再不然就是设备有状况,马上撇清关系,只要一天不回到学校,学校就无法施展其权力。

有的学校仍然在网课期间要求学生必须要穿制服上网课,进行犹如学校实体课的周会、升旗典礼,在电脑前立正唱国歌校歌等,美其名是上课仪式感,事实上却是希望网课在网课中继续延续实体课的监视与规训,试图维系那个已经消失的权力及对学生的掌控。学校要求上网课穿制服,学生上半身套一件校服,下半身仍然是家里的便服,因为网课老师根本看不到制服是否完整,学校期待的仪式感和统一制服的社会标准并不会实现,剩下的就是学生之间的笑话而已。

网路教学直接冲击了学校传统的权力,学校也必须要面对和接受这个事实,不能再抓著过去的模式,并试图复制到网路线上教学继续使用,因为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这个空间进入网路教学,学校就失去了控制学生的权力,连作业要不要交老师管不了,线上考试更是充满各种作弊、抄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路两端的互动根本就无法做到在学校的那种压制,校方只有无限的无奈。

或许,过去学校所使用的规训与惩罚,目的只是想要产生一个“柔顺、可被驾驭、可被改造和改善的个体,而在线上教学的这个阶段,这样的期待注定是失败的。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契机重新认定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重新调整其中的互动手段,从过去传统的上到下(学校到学生)的规训与惩罚架构调整为学生内在的自我规训,才能够重新建立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入科学课堂

2021/06/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彤

2019年的一天,我接到学校的任务:一个月后,有组台湾访问团来校参观学习,需要我准备一节公开课。说实话,来马来西教书至今5年多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型的公开课,且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用我的话说,这是台湾老师在观摩中国老师给马来西亚学生上课,讲不好,说小了丢学校的脸,说大了就上升到了国家甚至政治问题。玩笑归玩笑,课还是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记得之前郑青岳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都忘光了后,留下的那些东西。”试问,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甚至语言知识,当我们真正融入社会,能记住甚至应用起来的又有多少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增加情意方面的学习。构思了一段时间,我计划这节课朝这几步展开。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既然是科学课,就要有实验辅助,在短短的35分钟里,要想成功探究出结论来,小组讨论模式是再好不过的了。组内互助,组外竞争以及老师协助,在短短的5分钟时间里,6组里面有2组同学成功完成了任务。当他们在分享自己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就主动观察他们的模型,甚至马上动手操作,结果也是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这种小组互助,组与组之间又有竞争的感觉,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正式上课的前一天,正好赶上马来西亚的国庆日。我突发奇想,既然是涉及3个地区共同参与的一次活动,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让学生感受一下爱国的热情呢。于是,我东拼西凑,借来了6面马来西亚国旗,绑在了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用品的盒子上。

上课前,我跟学生们说:“同学们,等下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你们一旦遇到问题,看一眼你们面前的国旗,好好思考一下,肯定能想出来。”学生们顿时哈哈大笑。但是我想,就这一面小小的国旗,肯定能够引燃大家心中的热情,这就是为集体贡献力量的自豪感。

让科学知识生活化

在科学实践教学中,我觉得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和生活接轨,因此在视频和实验用品的选择上,我都尽量生活化。学生如果有兴趣,即使下课后,也会自己在家动手实践,就算不是课后作业,相信同学们也很乐意去主动完成。

从课程设计到课堂实践,是每一次头脑风暴的过程,当一节课真正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从中领悟出生活的点滴,不仅学生有所收获,老师也是满足感爆棚。每一次将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突破。教育这条路,道阻且长,但我相信,爱会克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