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506

感恩独中教职员的毕生付出

2024/02/01  星洲日报/社论

多年來,獨中老師是維繫華教發展的關鍵,這些我們都看得到,也心懷感激。今天,大馬社會企業家基金落實對資深教職員發放“感恩金”計劃值得支持,這是將尊師重道付諸於行動。

鲁迅一诗《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足以作为过去几十年来,许多华文独中老师的人生缩影,“微薄薪资,吃草挤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久以来,我们一致认同华教、华团(社)、华企、华文媒体是维系大马中华文化屹立不倒后而壮大的四大支柱。但如果再细分下去,在独中授课的老师同样伟大;他们在课堂上奉献一生的青春,即便桃李满门,且赢得社会的尊重,但经年的微薄薪资以致物质生活贫乏,甚至老而无依。直到今天,尤其是沙砂两邦及半岛地区的偏乡中学,老师们依旧“吃草挤奶”。

今年,柔佛州永平中学一次性的将大学学历教师底薪(不包括各项津贴)调整至4000令吉,而引起全马独中的广泛讨论。永平中学董事会的决定,正如董总主席陈大锦周二在全国独中资深教师交流晚宴中所言:“要留住独中师资,让师资稳定并提高老师的归属感,校方有必要改善教职员的薪资福利,以及改善办学环境。”是的,永平中学坐而言也起而行的起了头。

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10条乾肉作为见面礼物,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当然束修可做多种解释)。2500年前,孔子传道、授业、解惑,也收束修(学费);今天,学生申请清寒助学金者众,唯“独薄”老师,这种现象是有必要检讨的,我们在照顾清寒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怀老师的福利,尊师重道不能流于口号。

感恩“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的承诺,该基金将为华教奉献大半辈子的独中教职员(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颁发“感恩福利金”。亦即自今年开始,未来10年该基金将连续发放“独中教职员长期服务感恩金”,以感谢长期从事独中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同时更进一步号召华社关注改善独中教职员的薪金制度。

“感恩金”(不是退休金)目前将由基金内部筹获的4550万令吉先行落实(预计10年内达成6000万令吉的目标),所以自今年起,只要年满65周岁,在全国任何独中服务累计超过25年的教职员,都可以申请。

根据社会企业家基金预计,平均每年会有800人符合“感恩金)资格,每人一年可领取6000令吉,直至2033年第10届感恩金活动结束(或个别受惠者离世)为止。

社企基金会长拿督曾华健表示,设立“感恩金”的主旨是唤起华社重视独中教职员的长期贡献精神,希望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这笔钱不是退休金,也不是援助金,而是一份来自社会人士对独中教育工作者的感恩,该基金是出自热忱之心,踏出第一步,接下来才会有第二步和第三步。是的,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社企基金执行董事庄饴晶说:“我们的血液里面刻着华教的DNA。”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凡是华人都应该关怀华教,关怀华教就从尊师重道开始。

末了,再说华教想要薪火传承,成就大业,除了社会上的热心企业、关心华教的社团人士、媒体与教职员外,现在在学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家长应该要有同样的体认,因为他们是最贴近老师的一群。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家长对孩子的“身教”同样重要,想要维持老师教学的热情与孩子健康成长成材,家长(部分)必须明理与配合,当一群华文教育永续发展、代代传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以华小的成功面对全球化挑战

2024/02/0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华文小学真的是最好的学校体系吗?日前教育部长在媒体受访时公开赞扬华文小学办学成功吸引不同族裔的家长将孩子送往华小学习,这也引起了很多华人的自豪,很多人认为因为华小办学严谨,是各源流教育中最好的选择,才会受到不同族群的欢迎。

华社对国内华校的支持,加上各校董事会出钱出力的办学,到家长对孩子学习成效的关注,以及老师在教学上的用心,我们可以看到华小在各种教学绩效,包括考试成绩、运动和才艺比赛等都表现不俗,这是国内华小的优势,然而或许也是今天华小的挑战。

学校教育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教导孩子掌握未来社会所需的生活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必需要与时并进,否则课程将会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而被淘汰。华小透过优质的教学和高绩效的成果获得各界的肯定,然而过去这种辉煌的成果是否能够让孩子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而当大家都沉溺在华小的“辉煌成就”时,这个所谓的“好”是否能成为华小继续改革发展的动力,还是会变成教育发展的包袱?这都是大家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课后补习课造成的长课时、大量练习作业簿、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的超重书包等问题都是华小教育过去数十年来备受批评的部分,而很多时候回应者都以为了孩子好,为了学生成绩,这些都是必要的“恶”,家长们为了确保孩子不掉队,很多都选择接受这种“恶”,然而这类“顽疾”仍然需要被正式与解决,尤其是长课时和大量练习的高压学习训练是否能够满足多元评量和素养教育的教育改革目标更是值得探讨。

在去年年底公布的2022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报告中,我国的表现出来的成果很显然比起周边国家是差强人意,在全球评比中更凸显各种不足,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教育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部分,而作为这个体制内其中一环的华文小学很显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必须与时并进的对课程等进行调整与改革,否则将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竞争全球化

再说,今天大家认为华小的好,其实也就不过是国内关起门的比较,在竞争全球化的未来,下一代面对的是跨国的人力竞争,年轻一辈未来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来自全球各地,如果我们自满的认为目前华小的表现很好而就不再需要改变和反思,那就是忽略更大格局的挑战,在全球竞争下必然会失去竞争优势而被淘汰。

不否认华小过去很辉煌,现在也很不错,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时刻警惕,并思考如何将我们的优势变成前进的动力,而不应该就目前国内各源流中相对良好的办学成效就感到自满,这无疑就是闭门造车,根本就无法敞开大门面对全球竞争和挑战。

希望华小过去的好,成为华文教育发展、勇于面对改革的底气,而不是满足于现状而不愿与时并进的包袱,如此才能够让我国的华文教育继续成为各源流教育的典范,引领下一代面对新世代挑战的后盾。

 

同化真能实现大一统?

2024/02/01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刘美汉

如果各民族都同化了,真的有助于拥有多元民族的国家实现大一统?从此国民不分你我,一视同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吗?而国家亦可搭上发展的列车,从此迈向国运巅峰,国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吗?

前首相敦马哈迪早前在凯里主持的播客节目“出去一下”时,再次语出惊人,称“我国华裔拒绝被同化,甚至看不起马来人”的言论。他还说,我国曾打算施行泰国和印尼般的同化政策,将国民,包括华人移民一律同化为马来人,但因华人看不起马来人,所以拒绝被同化,甚至还指华族不但不愿同化,还保留自己民族的身份,与原祖籍国联系。

马哈迪的言论,除了是对华裔作出极大的伤害,甚至是对多元民族社会的撕裂!

无可否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华裔,包括在东南亚多数国家,乃至欧美国家都采用了同化政策,虽然如今这些国家大部分的华裔或许已不会讲华语,但是在生活习俗和文化上,依然还是遵循华人的传统文化;而马来西亚是唯一一个华裔国民没有被同化的国家,甚至还坚持在国内发展华文教育,成为除了中国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唯一将华文教育体系保留最完整的国家。

大马的华裔不愿被同化,绝不是瞧不起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珍惜自身民族的文化,不愿在同化政策下,遗失了自己文化的根。

说到同化的观念,笔者曾经与一位有华裔血统的菲律宾籍,但已移民美国的男子交流,言谈间也对他对于同化的意愿有着不同的感受。当时引起我与他交谈的最大原因,其实是由于他的华裔血统以及美国移民的身份。交谈中,我问他是否会华文或保留中文名字时,他似是而非地给我一个美式名字,并略带骄傲的说他现在已移民美国。当我再尝试问他,既然是华裔,是否有中文名时,他似乎以有些不悦的语气回我:“我现在的名字就是这个英文名”。对此,我报以莞尔。

话说回来,如果华裔真的如马哈迪所愿,全都接受同化,在生活饮食习惯、宗教信仰、言语、文化习俗等都效仿和遵照马来人,那就能变成真正马来人吗?还是会依然被冠以华裔穆斯林看待?

《毒舌大状》中林凉水在骂董卫国时,有句非常有意思的对白:“你以为进了人家的圈子,就觉得自己跟人家同一个层次?你认为你跟他们是同等的,但其实真相是,并不相同,也永远不会相同。”

社会上的阶级鸿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总是被政客挑拨和撕裂的种族鸿沟?世上本无事,政棍搅乱之。

 

我是华小生,我能用国语辩论

2024/01/30   光华日报/言论

~作者:王丽丽

较早前,马来网红老师莫哈末法德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当下许多马来家长把孩子送到华校就读的原因,引起许多马来家长热议,也分享自己对华小教育的看法。

随着科技进步、资讯越来越发达,马来西亚各族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也越来开放。就像不少华人家长将孩子送入国小就读一样,许多马来家长也会基于各种因素,例如认为华校理科更强,或者认为华校的纪律更严格等等,将孩子送入华校就读。

其实,这正是马来西亚多源流教育的精华所在。虽然一开始多源流学校的存在是为了让各族得以接受各自的母语教育,但法律并没有限制大马其他民族将孩子送到非本身母语的学校就读,反而在课程内容和大纲统一的情况下,为各族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马来西亚家长才能够享有的优势。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优势为越来越多外国人所称羡。在多源流和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大马人,其语言能力和对于文化的包容能力更是越来越为世界所看见。

马来西亚的人才竞争力也时常维持在世界50名以内的上位圈。

可惜的是,国内仍然拥有不少保有极端种族沙文主义的人士,一直喊着要关掉华小和淡小,甚至还不惜入禀法庭,挑战华小和淡小的合法地位,目的就是要炒作种族情绪。

所幸,上诉庭三司最终裁定华小和淡小并不违宪,反之,多源流教育体系是获得我国宪法所保障。较早前,教育部长法丽娜在接受中文媒体专访时,也再次强调了这点,并强调教育部捍卫母语教育的权利以及多源流学校的存在。

我认为,一直炒作多源流教育破坏国家团结课题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前首相敦马哈迪,他们只是狭隘的民族自大者,一方面又对自身文化底气认知不足,仿佛一直大声叫嚷需要大人关注的小孩。教育部长法丽娜的水准,在这一块的表现就比他们高。

不管是在什么源流学校受教育,我们都会在历史课上学习到,马来亚独立是由三大民族组成的代表团谈判而来的胜利,因此国家宪法也保障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保留和捍卫自身文化、语言和宗教的权利,保障了我国各族人民和平和谐相处。这也是我国精彩多元文化社会的奠基,使我国免于成为单元文化独大的社会。

如今,许多单一民族为主的国家例如韩国,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全球化的现况之下,国民对于多元文化认识和包容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以拥有4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的瑞士为例,其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该国的人才竞争力更是连续十年蝉联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全球人才竞争力宝座。

马来西亚的各族年轻家长们从小就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长大,因此更加明白“多元”所带来的好处多于坏处,故此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马来家长将孩子送到华校就读的现象。

实际上,许多华校生都能够掌握很流利的三语。以我自己本身为例,不管在州议会辩论,还是处理公务,我都是使用国语,也没有任何问题,这跟种族沙文主义者认为华校生无法掌握国语的单方面认知完全不一样。

那些那么热爱挑战华小和淡小合法地位的种族主义者,别在原地固步自封,有本事就来办全国辩论,和在多源流教育下受惠、能够流利掌握三语的马来西亚国民来一场辩论看看?